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一)~A 赖咤惒罗经


   日期:2020/4/23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三十一)

(卷三十一)

赖咤惒罗经

  事件地点:拘楼瘦的尸摄惒园中

  参加人员:赖咤惒罗居士之子、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时,赖咤惒罗居士之子感于佛法之妙,请父母许允其出家,父母不允,乃绝饮食而伏地不起,终于许其出家。出家后精进努力,成为阿罗汉。后回家乞食,父母欲用金钱,妻子欲破其戒,反而被其说服。并对国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于老法,此世无常,要当舍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等四事。

  这部《赖咤惒罗经》的故事情节很强,而且篇幅也较长。如果单纯从篇幅的长短来衡量,此经纳入《长阿含》内,似乎更为合适。这部经典简直可以编成一部中篇小说,或者编成一个小规模的多幕剧。由于本经中所述故事情节较长,故我分为八个小节,分别叙述。

(一)出家因缘

  这部经典中所述故事发生时,佛陀游行到何地了呢?佛陀此时到了拘楼国。拘楼国为当时印度的十六大国之一,其位恒河上流西岸,相当于现今的德里地区。佛陀带领弟子们,一些游行,一路教化,将佛法的种子遍撒至古印度整个中北部地区。

  当佛陀及其弟子们一行来到一个叫鍮芦咤村时,便将位于村北的尸摄惒园,作为大家的住止之地。从中可以得知,佛陀很了不起,从个人角度来说,他喜欢寄居树林之中,不仅适宜修行,而且也远离喧攘,为弟子们觅得清净的修行之所;从大众角度来说,如果大批僧人都入住村落,势力给村庄增加很多负担,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节奏。无论是与公与私,皆体现着佛陀处处都在为大家着想慈悲情怀。

  不过,当地的居民以及官府人士,还是从不同渠道,获悉了佛陀的莅临。佛陀的威名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如雷贯耳,只恨无缘相见。如今终于盼来了宝贵的拜见机会,自然是不容错过。如此一来,大家便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纷纷朝佛陀所居的树林中朝礼而来。

  按照惯例,佛陀都对大家都很客气,待大家坐定已,便为他们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人们在听闻了善法之后,“各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匝而去”。

  然而,有一个人却仍旧坐在原处,并没有随着大家离去。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当地富有盛名的大商人赖咤惒罗的儿子(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姑且称其为“惒罗”)。待大家都走了,惒罗才从座位上站起来,重新向佛顶视,然后对佛陀说:“世尊啊!方才我闻佛所说,心中自然是欢喜万分。但是我在想,如果按照您方才所说之法的内容来说,则假如我继续留在家里的话,就会被各种欲望之锁所束缚,就算尽毕生,也无法修行最上的梵行。”

  佛陀听后,问道:“惒罗,那么依你所想,你打算怎么办呢?”

  惒罗叉手向佛:“世尊,愿我得从世尊出家学道并受具足戒,而作比丘,净修梵行。”

  佛陀一听,说:“我且问你:你的父母同意你出家学道吗?”

  惒罗一想,回答说我尚未请示呢,看样子估计有点危险。因为惒罗在家中是独子,其家大业大,如何会轻易同意他出家为僧?

  佛陀听后,说那可不行,我这里有个规矩,出家必须要征得父母亲同意,否则我不会收你。“居士子!若父母不听汝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我不得度汝出家学道,亦不得授具足。”——其实在原始佛教早其,比丘出家是不需要经过父母同意的。当佛陀数次返回故乡时,他的堂兄堂弟绝大多数都随他出家了,后来连净饭王十分疼爱、并寄以厚望的罗睺罗,都被佛陀度脱出家而为沙弥。如此一来,释迦族的王位继承人发生了断炊的危机。净饭王实在无法,只得向佛陀提出建议:今后比丘出家,事先理应要得到父母的应允。这个建议,被佛陀接受了,自此之后,凡是比丘出家,皆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否则不得出家。

  惒罗听佛陀如此一说,便说:“世尊!我当方便从父母求,必令听我出家学道。”

  佛陀听后,说,好啊,我听候你的好消息。

(二)出家经过

  话说这位惒罗,打从辞别了佛陀后,径直回到家中,对父母表达了自己想出家修道的意愿。谁曾想二位老人听后,把脑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坚决反对儿子出家。他们的理由十分简单:“我今唯有汝一子,极爱怜念,意常爱乐,见无厌足,若汝命终,我尚不欲相弃舍也,况生别离不见汝耶?”意思是说,我们老夫妻俩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家中的一切以后全部指望你了。你若有个三长两短,我们都不打算活下去了,更何况你跑去出家,让我们生生世世不得相见?因此无论如何,出家修道,连门儿都没有。

  无论惒罗是如何地哀求,二老就是死也不答应。其实我们也应该需要体谅惒罗的父母。人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说句老实话,假如我身为人父,我也不会轻易让儿子去出家修道的。虽说现今人们的思想已经开放了不少,而且寺院的物质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出于对子女的那种情结,是很难割舍的。进一步讲,此时惒罗的父母在当地也算是响当当的富足人家,如果他的宝贝儿子一出家,今后偌大的家业谁来料理和继承?而且,此时惒罗虽已结婚,然膝下无子。想当初释迦太子出家时,其父也是多方阻止。悉达多太子夜逾出家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太子此时已经有了小王子罗睺罗,否则净饭王必定会四处追寻。

  惒罗一见父母死也不肯答应自己出家,他也实在是没办法了。最后他只得采取消极抵抗的办法——也是大多数人都会采用的方法,就是从此绝食,以示抗争:“从今不起(赖在地下不起身了),不吃不喝,直到你们答应我出家为止!”

  在起初的一两天里,惒罗的父母也没怎么在意,他们以为儿子就是五分钟热度、使点性子而已。再说惒罗自打出生至今,每天好吃好喝,身体素质不错,饿个两、三天,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连续四、五天过去了,惒罗竟然是滴米未进,惒罗的父母有点着慌了。他们赶紧来到惒罗的身边,好言相劝道:“儿子啊,汝至柔软,身体极好,常坐卧好床,汝今不知苦耶?惒罗!汝可速起,行欲布施,快修福业。所以者何?世尊境界甚难甚难!出家学道亦复甚难!”

      若我们细想一下,惒罗父母所言也不无道理。第一,惒罗一贯以来都是娇生惯养,从来没吃过苦。而现在去过着那种十分清苦的、时饱时饥的出家生活,实在是自讨苦吃;第二,纵然出家成功,要想修行证道,也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修成和佛陀一样的绝妙境界,简直是痴心妄想。所以我们常说,出家乃大丈夫行为,此言不假。这里需要说明,出家其实并不难,但是想一以贯之地刻苦修行,并能取得非凡的修持成就,这才能称之为“大夫夫行为”,而并非指单纯把头剃光、披上袈裟就是“大丈夫”。实际的情形是,出家僧人纵有万千,然成就“大丈夫”名位者,寥若晨星也!而绝大多数的僧人,与凡夫俗子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对于父母的苦苦劝说,惒罗不为所动。他不声不响,就是躺在地上,不吃也不喝,继续作着无声的抗争。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去,眼看着儿子身体开始出现虚脱,并且一天不如一天,老俩口真是无计可施。最后,他们开始动员亲朋好友、当地信佛的大居士、儿子昔日的同伴同学,甚至连官府的人都出动了,他们轮番上阵,纷纷劝说惒罗不要出家了,在家里多好啊。再说在家里当一名奉佛的优婆塞,认真修持五戒十善,不也是挺好吗?何必那么死心眼,非要出家不可呢?然而大家的劝告,均以失败而告终。后来眼着着惒罗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那些亲朋故友们反过来劝慰起惒罗的父母:“可听惒罗出家去学道。若其乐者,于此生中,故可相见;若不乐者,必自来还归父母所。今若不听,定死无疑,当何所益?”意思说,看眼下的形势,如果这样坚持下去,惒罗恐怕是性命不保。与其让他白白丢了性命,倒还不如随他去出家修道吧。惒罗出家后,如果一切顺利,就嘱咐他以后要经常回来看看父母;如果不顺利,他自然会舍戒还俗的。

  当惒罗听到父母终于允许他出家的讯息后,“便大欢喜,生爱生乐,从地而起,渐养其身”。待身体完全康复后,便朝着佛陀居住树林的方向,雀跃而去。

(三)出家证道

  在获得了父母的允许,惒罗自然是欣喜万分。他从鍮芦咤村出来,来到佛陀,稽首佛足,然后仰白佛言:“世尊!我的父母已经同意我出家为僧啦!”

  从实际的情形来说,惒罗父母同意他出家,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下所作出的十分勉强行为。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其家眷(妻室)和亲朋故友,几乎没有一个人从内心赞叹他出家为僧。就连那些奉佛情切的优婆塞们,也是态度暧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拘楼这个国家,对于佛法并不是那么的了解,也不是那么的至诚信仰,举国之内,男子出家为僧,倒也并不常见。这个国家的传统观点是,出家动机一般分为四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故事情节之中,进行详细地说明。

  佛陀见惒罗征得了其父母的同意,便没有再说什么,于是就度其出家,并为其受具足戒。受了戒后,他就成为僧团里的一名正式比丘僧,处处都是服从于僧团的集体安排。大约在鍮芦咤村住了数日后,惒罗就随着佛陀一行,摄衣持钵,展转游行于四方,最后到达了舍卫国,住于胜林给孤独园内。

  这位惒罗比丘,也是不负众望,自出家以后,乃于远离之处而住,心不放逸,精勤修行。在佛陀的耐心指导下,他终于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从此了生脱死,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尊者。但是他并不知足,仍在佛陀的座下,孜孜不倦地修学者,一刻也不曾放松自己。

(四)返乡探亲

  有道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的功夫,十年时光转眼即逝。有一天,惒罗在树下静坐期间,心中忽然有一亮点闪过。他忽地想起来,当时出家时曾经对于父母的许诺:出家之后,如有闲暇,勿望回乡探望父母。而父母与自己别离已有十年之遥,如今父母均已年迈,他们身体还好吗?一念及此,惒罗不禁有些思念起父母和故乡了。

  惒罗权衡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昔日的承诺,定要回乡探视父母一回。他从座上站起来,往诣佛所,在稽首佛足后,退坐一边。

  佛陀见他默不作声,心下已明白了八九分。他询问道:“惒罗,想念父母吗?”

  惒罗见世尊已识破自己的心思,便如实相禀:“世尊,我在出家时,曾经对父母说:如修道成功,还要回去看望他们的。我现在准备向佛陀辞行,我想回乡一趟,可以吗?”

  佛陀回答说:“好啊,惒罗。出家不念父母,那是没有道理的。再说你已成就道业,道心自然不会退转,与凡夫俗子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你尽管去吧!”在临行之际,佛陀一再地叮嘱道:“你在回乡期间,见未度者度要度化,未解脱者令得解脱,未灭讫者令得灭讫。”就是说,你在探亲期间,不要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沙门比丘,切莫忘记度脱那些尚在痛苦之中挣扎的烦恼众生。

  惒罗谨记佛陀教诲,回到自己的寮房后,收拾行囊,著衣持钵,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疾步走去。

(五)父子相见

  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惒罗尊者自从出家以后,经过十年的修行,不仅在道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就是外在相貌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庄严了,完全脱离了出家前的那种尘劳习气,取代之的则是仙风道骨般的离尘脱垢之相。可以说,当他出现在鍮芦咤村的时候,几乎没有一个人认得他了,就连他的生父,也完全认不出他了!

  有一天快要吃午饭的时候,他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托钵乞食。恰巧他的父亲正在庭堂之中请人修理须发。其父一见到眼前来了个托钵乞食的游方僧,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甚至破口大骂了:“此秃沙门为黑所缚,断种无子,破坏我家。我有一子,极爱怜念,意常忍乐,见无厌足,彼将去度,当莫与食。”在这里,惒罗父把出家比丘甚至比作与恶魔同类之物,专门干起了让人们断子绝孙的勾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惒罗的父母是多么地不情愿自己的儿子出家为僧,他们在惒罗离家期间内,心里是多么地黯然伤神。老人家当时或许是情急所致,对于眼前的这个出家僧人没有顾得上细看,或者他压根就没有料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儿子会出家在自己的家门口。

  惒罗见父亲如此生气,他也没有多说,心里多少有些失望。他转过身,默默地离开了。

  然而惒罗也并没有到别处去乞食,他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准备等父亲火气消了,再去见面。此时,他觉得很饿,很想找口饭吃。我们知道,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一天只吃一顿饭。惒罗已有整整一天没吃饭了,加上旅途劳顿,他此时很想吃点东西以作充饥。正在此时,他见到了家中的婢女用竹箕,盛着一箕剩饭,端出来准备倒掉。他见状后,商量说能不能施舍一点:“汝妹!若此臭烂饮食法应弃者,可著我钵中,我当食之。”

  这个婢女也没多说,她就将剩饭悉数倒入钵中。但是这个婢女在惒罗家中已经十数年,她发觉眼前这位比丘说话声音听起来很耳熟。待再细细打量这位比丘,她终于认出了站在眼前的,正是从前的少东家。她顾不上多想,立即进屋将此事禀报了惒罗父母。

  惒罗的父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正在理发的他顾不得许多,立即披头散发地从家中夺门而出。他一把抱住儿子,对他说:“惒罗!汝至柔软,身体极好,常食好食。而今你为什么连剩饭都开始吃起来了呢?赶紧跟我回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

  惒罗再次见到父母时,见到二老已经苍老了许多。此时,他心里掠过丝丝的悲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