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五)~A 一、心经(172)


   日期:2020/4/24 16: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四十五)

(卷四十五)   

一、心经(172)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某位比丘(特定)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有一位比丘问世尊:谁将世间去?谁为染着?谁能自在?佛陀说:一切唯心;并为之广说。   

  一谈起《心经》,在几近百分百人们的心目中,都会想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但是《中阿含》中的这部《心经》,所阐述的义理与我们平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那种,或许有些差异。这部经是通过一位比丘向佛陀请教而引起。比丘所问的问题是:

  (一)“谁将世间去?谁为染著?谁起自在?”

  如果用现在语言翻译一下,此四句可理解为:

  1、谁将世间去——世间万物究竟是由谁牵引(引导)?

  2、谁为染著——我们究竟被什么东西所烦恼?

  3、谁起自在——我们到底被什么东西所支配(主宰)?

  佛陀对此回答说:

  “比丘!心将世间去,心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将世间去,彼为染著,彼起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

  在这里,佛陀将重点落在了一个“心”上。那么什么叫“心”?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心”所包括的范围实在太广。如果一定要给“心”下个定义,我只能勉强概括为:所谓“心”,就是指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所产生(有接触、无接触)的意念活动;这种意念活动必然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作用结果。

  当然,我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勉强,甚至是谬误百出。但是我们的一切活动(身、口、意三方面),都与“心”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被心所牵引、所支配,而是心是为我们所支配,那么这决不一般人所做到的,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修证方能达到。

  (二)“云何多闻比丘?云何施设多闻比丘?”

  就是说,什么叫多闻比丘?如何分别多闻比丘,或者说,多闻比丘的标准是什么?

  佛陀回答:

  “比丘!我所说甚多,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及说义。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说四句偈,知义知法,趣法向法,趣顺梵行。比丘!说多闻比丘无复过是。比丘!如是多闻比丘,如来如是施设多闻比丘。”

  在这里,佛陀将其平生所说之法共列为十二种,即经的十二分教,它们分别是:

  1、正经——即佛法中最先集出的经典,又称为契经。

  2、歌咏——这是一种偈颂体的经文。

  3、记说——也就是“授记”,对特定对象所做的种种预言。

  4、偈他——又称孤起偈,教法直接用韵文形式记录;另,为流传于边地的偈颂的集录。

  5、因缘——指教法的缘起。

  6、撰录——说法时作种种譬喻的方便权巧。另,关于阿罗汉过去、现在的因缘事迹。

  7、本起——主要内容为涉及佛化的印度古圣贤的事迹。

  8、此说——喜颂,感叹而唱,为佛陀不问自说的感性语言的集录。

  9、生处——即本生,即佛陀过去世的光辉事迹的记录。

  10、广解——即方广,广大之解,足智之解。

  11、未曾有法——赞叹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12、说义——即议论,将经布衍而说,对经文的总说。

  至于说“四句偈”,并未指特定的对象,而是泛指。它是指由四句所成的偈颂。佛经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的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的要义,若受持会对人颇有助益。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佛陀在灭度之前,是否已经对他一生所说之法进行过系统的分类归纳?这个十二分教究竟是佛陀亲口宣说,还是后世弟子借佛陀之口加上去的,似乎难有定论。在这里,佛陀对我们说,他一生中所说经典甚多,且形式多样。如果弟子们一一都去掌握,实在是不太现实。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受持四句偈,正确地理解,努力地修证,精勤不怠,就可以称作“多闻比丘”了。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佛陀的慈悲,而且也体悟到他对亲身修证是何等地重视!

  (三)“云何多闻比丘明达智慧?云何施设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何谓“明达”?即有明有达。有明是与无明相对,即无有“无明”,只有“有明”;“达”是指达到了一定的修证高度。因此“明达”便是圣位的代名词。有明有达,自然是智慧无碍。那么如何才能称为“多闻比丘明达智慧”呢?佛陀回答说:

  “比丘!若比丘闻此苦,复以慧正见苦如真者,闻苦集、苦灭、苦灭道,复以慧正见苦灭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闻比丘明达智慧,如来如是施设多闻比丘明达智慧。”

  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讲四圣谛。佛陀说,一个比丘如果能知道四圣谛,对四圣谛有正知正见,而且能够运用智慧去观察体照,并最后用实际行动去证得四圣谛是真实不虚的,这样的比丘,便可以称之为“明达智慧”比丘。

  (四)“云何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云何施设聪明比丘黠慧广慧?”

  这里的“黠”,应读作“xiá”(狭),即聪明的样子;“广慧”即智慧广大。我们要明白一个区别,就是佛经中的“智慧”,与我们平常意义上讲的那种“智慧”,并不完全相同。佛经上的“智慧”,是缘于我们的不断冥想与修证而自然产生的某种超然的领悟力。它不单是“一点就透”和“触类旁通”的问题,而是“不点就透”,“无师自通”以及几乎达到全知全能的那种境界,这是一般的“智慧”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那么什么样的比丘才能符合此种标准呢?

  佛陀回答说:

  “若比丘不念自害,不念害他,亦不念俱害,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如是如来施设聪明比丘黠慧广慧。”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对比丘的最高要求,即比丘不仅要做到“不念自害”、“不念害他”以及“不念俱害”,就是说连害人害己的念头都不动一下,而且还要做到饶益于天下一切众生。用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讲,叫“慈悲”,即那种菩萨般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我们在阿含经之中,可以处处看到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做到不仅自己要安隐快乐,还要努力让世间一切众生都能最终获得安隐快乐。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个人修持境界上讲,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得到了生死解脱,就称作“阿罗汉”;不仅自己的麻烦事解决了,还努力地帮助解决世间所有众生的麻烦(痛苦与烦恼),这就叫“菩萨”。前者是“自利”,后者是“自他”;如果将二者统一起来,就叫“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是什么?使自己有所证(自己安隐饶益),同时也使别人有所证(使别人安隐快乐)——而佛陀就是这么嘱咐他的所有弟子们的。阿罗汉当然不会只顾自己,他的目标是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再来替众生解决问题。在某一时期,有些人为了标榜自己的高明,硬要给阿罗汉扣上一顶“自私自利”、“焦芽败种”的大帽子,真是旷古奇冤!(界定,2009年8月15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