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八)~C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184) |
||
日期:2020/4/24 1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三、牛角娑罗林经(上,184) 说法地点:跋耆国的牛角娑罗林 参加人员: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阿那律、离婆多、阿难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在跋耆国,住在于牛角娑罗林。舍梨子和阿难们,都各说起发(增辉)此林之法,佛陀都赞叹他们。佛陀并说: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就是起发此林。 这部经很有意思。经中的主人公似乎有多人。如果我们用电影的的名词来表示,那么舍利弗是领衔主演,其余像目犍连、大迦叶、迦旃延、阿那律、离婆多、阿难六位尊者,算是主演。由后佛陀作为客串,对上述的观点进行一一点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经算是一部短剧,应该说是很富有戏剧情节的一部独幕剧。 这部经的主要情节是舍利弗等七位尊者跟随佛陀居止于牛角娑罗林,大家聚在舍利弗的地方进行议论。议论的主题是:“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这句话的关键是“起发”二字,它是一个使动词,即“使……增辉”。比如我们家里有时候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难得来一趟,于是我们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您老光临寒舍,真是篷筚生辉啊!”这是一句客气话,无论什么客人来了,家里都未必会因为客人一来而增光添彩,主要是显示对客人的尊敬与欢迎。不过现实中这句话有些客套,显得有些虚假,因此真正的好朋友之间不会来这一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雅士之交。 不过舍利弗等七位尊者所探讨的“什么样的比丘能够使牛角娑罗林倍增光辉”,可不是什么谦虚客套之辞。按照佛教的说法,如果一座村庄、一城一邑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位大修行人,那么这个国家则是幸运的,这个国家就会光辉四起,令其他国家君臣万民钦羡不已。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任何人都不讲道德、全都是胡作非为,不信因果,无有佛法,也没有人相信佛法,更没有修行人,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是为魔鬼为缠绕迷惑,最终会走向堕落乃至灭亡。在这里,舍利弗等人实际上在探讨一个颇为严肃的话题,即什么样的比丘才能有资格为人类所钦敬?或者说,比丘要修行到什么样的层次,才能有资格接收人们的顶礼膜拜?因此就这个问题,七位尊者都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研讨会由舍利弗主持。他首先对阿难说: “阿难!世尊侍者解世尊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我今问贤者阿难,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花。贤者阿难!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阿难回答道:“若有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彼所说法简要捷疾,与正相应,欲断诸结。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在阿难的回答中,他的侧重点放在了“广学多闻”上面,因为阿难本来就是以多闻第一而著称。这一回答十分符合回答者的身份,因此我将阿难的回答,概括为“博闻”二字。 舍利弗在这里并没有对所有回答作任何点评,他此时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并不是评委——评委当然要请佛陀来当,因为佛陀是他们共同的导师。 舍利弗又将相同的问题询问了离婆多——据说他是以“坐禅入定,心不杂乱”而著称。 离婆多回答道:“若有比丘乐于宴坐,内行止,不废坐禅,成就于观,常好闲居,喜安静处。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离婆多喜欢坐禅,因此他说的回答也十分贴合他的身份,因此他的落点在于“宴坐”。 那么被誉为“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是如何回答的呢?他回答道:“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于千世界彼少方便(稍加运用定力)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于下露地有千土堑,彼少方便须臾尽见。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阿那律的落点在于“天眼”二字。 对于这个问题,作为“议论第一”的迦旃延是如此回答:“犹二比丘法师共论甚深阿毗昙(无比法,胜法,有别于后来的‘对法’),彼所问事,善解悉知,答亦无碍,说法辩捷。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迦旃延的落点在于“议论”二字。 那么,被誉为“头陀第一”的大迦叶,作了如下回答:“若有比丘自无事称说无事,自有少欲称说少欲,自有知足称说知足,自乐在远离独住称说乐在远离独住,自修行精勤称说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称说立正正念正智,自得定称说得定,自有智慧称说智慧,自诸漏已尽称说诸漏已尽,自劝发渴仰成就欢喜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在这里,摩诃迦叶并没有谈到头陀苦行,他的回答似乎侧重于“自证自知”,通俗地讲,就是实事求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不吹嘘炫耀、自视高大;不妄自菲薄、自惭形愧。未证言证,是大妄语;已证却说未证,也同样是谎言——这就是所谓的两边。我们知道,大迦叶平时不苟言笑,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严肃认真,有一说一,注重实修实证,从来不会去说漂亮话。因此大迦叶的回答,也同样是十分符合他的一向严谨、远离独处的行世风格。因此我将他的回答,概括为“无事”二字。 接下来是被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出场了。他回答说:“若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自在无量如意足。彼行无量无意足,变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彻过石壁,如空无碍,出入于地,犹若如地而不陷没,上升虚空,结跏趺坐,犹若如鸟。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此处我将目犍连的回答,概括为“神通”二字。 以上阿难、离婆多、阿那律、迦旃延、大迦叶以及目犍连均一一作答,剩下就是舍利弗自己了。此时作为舍利弗的好友——目犍连提问了:“舍利弗尊者,我们六位都一一表态了,现在该轮到你来回答了吧?” 对此,舍利弗的回答是: “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贤者目犍连!犹王、王臣,衣服甚多,有若干种杂妙色衣,彼若欲得中前著者即取著之,彼若欲得日中、晡时著者即时著之。贤者目犍连!如是,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这段回答的重点在于“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一句,它的意思是说比丘能够自由地指挥他自己的这颗“心”,而不是被这颗“心”所驭使、所奴隶。通俗地讲,就是“我的心我作主”。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些时期曾经流行“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感觉”有时是很不牢靠的,比如说小姑娘“感觉”某个小伙子人不错,很时髦潇洒;于是跟着“感觉”走一番,结果把对象选错了,原来她的老公原来是个市井小混混,于是唉声叹气,追悔莫及。有现实生活之中,我们就很容易跟着这颗“心”跑,因此佛陀将我们的六根缘于六境(六尘),产生极不牢靠的六识。而我们并不觉得“六境”为假合,而以为是实实在在,因而我们便追名逐利,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呢?这可不是件容易事,这种层次的要求,远比上述六位回答的那些层次高。准确地说,要达到这个层次,若不见圣道,基本上连想都不用想。我们时下里所说的那些时髦用语,诸如“舍得”、“放下”、“随缘”、“自在”等术语,都是方便用语,真正做到这些,在没见圣道之前,都是不究竟、不彻底的。因此我将舍利弗的上述表述,概括为“使心”二字。 既然七位就这个问题都回答完了,那么请谁来当评委呢?于是大家一起想到了佛陀。 佛陀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评判的呢? 1、阿难——“实如阿难比丘所说。所以者何?阿难比丘成就多闻。”(博闻) 2、离婆多——“如离越哆比丘所说。所以者何?离越哆比丘常乐坐禅。”(宴坐) 3、阿那律——“如阿那律比丘所说。所以者何?阿那律比丘成就天眼。”(天眼) 4、迦旃延——“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比丘分别法师。”(议论) 5、大迦叶——“如迦叶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迦叶比丘常行无事。”(无事) 6、目犍连——“如目犍连比丘所说。所以者何?目犍连比丘有大如意足。”(神通) 7、舍利弗——“如舍梨子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舍梨子比丘随用心自在。”(使心) 那么,以上七位尊者哪位回答得最好、最圆满呢?佛陀对此回答是: “舍梨子!一切悉善。所以者何?此诸法者,尽我所说。舍梨子!听我所说,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舍梨子!若有比丘随所住住城郭村邑,彼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守护身,善敛诸根,善立其念。彼乞食已,过日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坐具)著于肩上,或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至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彼便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佛陀在这段话中,将七位弟子的七种回答的要点,除了阿难的“博闻”之外,其余六种基本上都囊括在内。由此可见,佛陀的观点主要倾向于“先内后外”,即先把自己的修为事办好,然后再从事教化别人的工作。 (09.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