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罗摩经(204) |
||
日期:2020/4/24 23: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漫说《中阿含》(五十六) (卷五十六) 一、罗摩经(204) 说法地点:舍卫国梵志罗摩之家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圣求、非圣求之法;并自述自二十九岁出家以来,至于成道后,度五比丘等事。 本经是佛陀对自己成佛前以及成佛后那段时间的追忆。 有一天,佛陀在阿难的陪伴之下,去印度五大河之一的跋提河(无胜河)去沐浴。阿难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然后他并没有立即出发,而是通知各比丘去梵志罗摩家去集合,声称佛陀在沐浴过后,会到罗摩家中为他们说法。于是佛陀在阿难的建议下,沐浴过后果然去梵志罗摩家里,开始为众比丘宣讲佛法。这里有一天值得思考,就是阿难为何要将说法地点选在梵志罗摩家中?难道他是另有深意? 在佛陀在河中沐浴时,众比丘已经汇集到梵志罗摩的家中。大家都也并没有闲着,而是“集坐说法”,相互交换意见。佛陀见到比丘们正在讲堂内探讨佛法,也就没有打搅,而是站立于门外,静静地听着。未久,佛陀听到里面比丘们都“默然而住”,便走到门前,轻轻地叩门。众比丘听到有人敲门,“即往开门”,见是世尊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为世尊敷好讲座。佛陀坐于讲座之上,便问众比丘:“你们刚才都要说些什么呢?能说给我听听吗?” 诸比丘听后,答道:“世尊!向者说法,以此法事集坐在此。”——我们是因为探讨佛法,才集坐在这里的呀。 佛陀说:“善哉善哉!比丘集坐当行二事,一曰说法,二曰默然。所以者何?我亦为汝说法,谛听!谛听!”佛陀的一贯反对比丘聚集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胡侃瞎聊,他主张比丘集会时只能做两件事,一是说法,即是在一起探讨佛法,交流修证心得;二是默然,就是大家都不要出声,或者听一位法师讲开示,或者大家都静坐思虑,思惟佛法义理。至于后世比丘在一起集会时都做些什么,恐怕与佛陀的教诲可谓相去甚远啦! 佛陀所讲是何佛法?佛陀说: “有二种求,一曰圣求,二曰非圣求。云何非圣求?有一实病法、求病法、实老法、死法、愁忧戚法,实秽污法、求秽污法。云何实病法求病法?云何病法耶?儿子、兄弟是病法也。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珍宝、米谷是病害法。众生于中触染贪著,骄傲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云何老法、死法、愁忧戚法、秽污法耶?儿子、兄弟是秽污法。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珍宝、米谷是秽污害法。众生于中染触贪著,骄傲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彼人欲求无病无上安隐涅槃,得无病无上安隐涅槃者,终无是处;求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得无老、无死、无愁忧戚、无秽污无上安隐涅槃者,终无是处,是谓非圣求。” 什么叫“圣求”呢?与上述相反,就被称作“圣求”。那么怎样做才叫“圣求”?佛陀以他自身证道的经历,为大众比丘树立了成就圣求的榜样—— 1、佛陀为解决生死轮转问题,发心出家求取佛道。 2、在此经中,佛陀称其出家年龄是29岁。 3、佛陀出家后,参访了外道仙人(阿罗罗摩伽摩、郁陀罗罗摩子),并证得相当高的境界,但仍不满足。 4、于尼连禅河岸附近的觉树之下,成就无上佛道。 5、佛陀觉悟后,欲度化二仙人,然此二仙人已命终数日矣。 6、次度曾经承事于太子并随太子一道出家的五比丘。五比丘先有一些怠慢情绪,然受佛之感召,遂成为最早的比丘僧团。 7、佛陀为五比丘的说法内容主要有: (1)为道者不当学“二边行”。所谓二边行,即“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法,无义相应”;“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这里的二边,就是指苦与乐的两个极端。如果不走极端,即既不极苦,也不极乐,即不苦亦不乐,非苦亦非乐,亦苦亦为乐,此谓中道。 (2)中道的进一步展开,即为八支圣道。 (3)欲有五欲,即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此五欲所产生出来的副作用是相当可观的,它们能使我们永远流转于生死洪流之中。“愚痴凡夫而不多闻,不见善友,不知圣法,不御圣法。彼触染贪著,骄傲受入,不见灾患,不见出要,而取用之”,结果“彼随弊魔,自作弊魔,堕弊魔手,为魔网缠,魔网所缠,不脱魔缠”。 (4)五欲为害既然如此之盛,那么如何除灭?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亲近善知识,礼敬事奉善知识,供养求教于善知识。这里的“善知识”,不是贡高我慢的糊涂虫,更不是装腔作势的伪君子,而是具备正知正见的、彻底觉悟真理的大善知识。明确地讲,这位善知识就是佛陀。善知识教导我们,“于五欲功德,不触、不染、不贪、不著,亦不骄傲,不受入,见灾患,见出要,而取用之”。如此一来,便可不堕魔网,不堕恶道,永获善趣。 (5)成就一禅乃至成就四禅境界,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修学漏尽智通作证”。 (6)进一步修习四圣谛,即“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五比丘闻佛所说,据说都获得了无量安隐,而成就心解脱与慧解脱。(09.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