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悟殷法师: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下) |
||
|
||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下) 释悟殷 柒、动物的德行 律典中与动物有关的制限,已如前说。以下,依据律典中传说的动物故事,分三项:策发修行、动物的智商与懿行、寺塔雕刻壁画与动物等,说明律师心目中的动物德行。首先,说明策发修行。 一、策发修行 (一)、龙王惜宝珠、飞鸟惜羽毛 某比丘兴建超大住屋,由于工程浩大,常向居士索求种种人力、物力支援,日久,居士们苦不堪言,遥见比丘走来,就纷纷走避,不与比丘相见。由此因缘,世尊为弟子说龙王惜宝珠的故事,然后说:“龙王受自然业报,犹尚不喜闻于乞声,今诸居士营求孜孜困苦所得,汝等云何数数从乞?”世尊为增强弟子知足的信念,接着又说飞鸟惜羽毛的故事,最后结论是:“鸟兽犹尚不喜乞索,况复于人多所求索而不憎恶!”故比丘应当知时乞求,柔软乞求,正乞求;若自乞作私房,应量作,不得过量,若过量作者,僧伽婆尸沙[1]。世尊举动物尚会因厌恶人类的数数索求而离开避去的故事,警策弟子生活要少欲知足,向居士索求物品要知时、知量,以免带给居士沉重的负担。 (二)、牛喜欢听爱语 传说六群比丘看到其他的比丘们彼此展转相教,昼夜二时精进修学,不禁担心:他们这么用功,不久当胜过我,会发现我的缺失,或找我的过失等。于是设法方便毁咨,使比丘们无心用功,以致荒废了课业。由此因缘,世尊说牛喜欢听爱语的故事,归结是:“畜生得人毁呰,犹自惭愧不堪进力,况复于人得他毁辱能不有惭愧耶?”故比丘不得用种性、行业等毁呰他人[2]。 (三)、野干两舌挑拨师子与老虎 有比丘挑拨僧团的和谐,于是世尊说野干挑拨师子与老虎的故事:野干因嫉妒狮子与老虎的亲爱关系,用两舌挑拨,以致狮子与老虎的友谊出现裂痕,形成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后来,狮子与老虎当面对质,才发现了原来是野干操弄的手法。世尊结论说:“畜生尚以两舌因缘故得不安乐,何况于人?”故比丘不得两舌,若两舌者,得波夜提[3]。 (四)、雉、猕猴、象互相推敬友爱 有次,世尊带领比丘人间游行到毗舍离住,先来的比丘,为自己和尚、阿闍梨等亲善好友预留房间,等到舍利弗、目犍连抵达时,已没有空余房间了,只好到外面土堆下过夜。由此因缘,世尊问比丘:你们觉得谁应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送往迎来、礼拜恭敬、善言问讯呢?比丘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世尊说雉、猕猴、象等三兽互相推敬友爱的故事:雉鸟、猕猴、大象,依着尼拘律树住,彼此感情融洽,共推以年龄分长幼尊卑,依序是雉鸟最年长,猕猴次之,象最年轻;走路时,猕猴背雉鸟,象则背猕猴,雉鸟则教导二兽行十善业。世尊告诸比丘:“畜生犹尚知有尊卑,况我正法而不相敬?汝等从今先受具足戒者,应受第一坐、第一施、第一恭敬、礼拜。”[4] (五)、狗行仪法 有句俗话说:狗眼看人低。然真正的好狗,决不会狗眼看人低。如经中说:摩伽国胜德犬王,有六功德:“一、随得而食;二、少得知足;三、趣安便睡;四、草动易觉;五、贫富一心;六、勇防盗贼。”(大正10.716中)“贫富一心”,即是等同看待一切,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又律典说:狗有狗法,如狗在自家,随意坐卧;到他家时,身入门内,尾在门外,不会贸然进入。于是世尊说:“畜生尚知入他家法有齐限,何况于人而不知法?”故比丘入他家时,要避免讥嫌,不得独与一女人舍内强坐[5]。 一般来说,人与畜生的不同,在于:人有惭愧心,有人伦道德,畜生则无惭愧心,即使亲如父母儿女,也会互相残杀,或互相YIN乱。如有论师问:诸旁生类杀害父母得无间不?有部论师答道:“彼身法尔志力微劣,不能作律仪,不律仪器故”,故畜生不得无间罪。尊者世友也说:不得无间,因为“彼于父母无爱敬心”,“彼于父母无胜惭愧”故[6]。以上列举的动物故事,世尊都归结:“畜生犹尚……,何况于人而……?”显然,世尊列举动物的德行,以策发弟子修行:连畜生都有这样的德行,或说连畜生都不喜欢了,何况是人,又是出家学佛的行者,其言行举止,岂可连畜生都不如!以动物的德行或习性用来激励策发弟子修行,可见世尊对动物德行习性的知识非常丰富,随手捻来都是机会教育。 二、动物的智商与懿行 (一)、藏六的乌龟 在佛教中,龟的名气很响亮,如有情在五趣中升沈,世尊即以“盲龟浮木”的譬喻,说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劝导大家要珍惜现有人生。乌龟遇到危机时,便把头、脚藏在硬壳里,敌人莫可奈何;由此譬喻,世尊说:比丘当善收摄六根,莫染着六境而被境转。虚妄无实的法,也称作“龟毛兔角”,如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7] 乌龟曾因瞋恚语而丧命,如律典说:有二只雁鸟,与乌龟友好,适逢旱灾,池水干涸,二只雁鸟决议帮助乌龟搬迁到有水的地方,就对乌龟说:你口衔一块木头的中段,我等各衔一边,带你到有水的地方,不过,在行进中,不管遇到什么事,切记不可开口。一行飞经聚落上空,小孩子看到,很惊讶的说:看!乌龟被雁衔走了,乌龟被雁衔走了。乌龟听了不忍,瞋怒的说:干你什么事?乌龟一张口,随即往下掉而摔死了。这是乌龟不能忍一时之气,冲动开口以致丧命的故事。又有大龟王救人的传说:五百商人,遇到海难,在危急关头,海中的大龟王,把五百商人放在背上,游到海岸边,商人逃过一劫。这只慈摄有情的大龟王,即是世尊本生,由往昔慈摄有情的因缘,不断积集善根,最后证得无上菩提[8]。这只救了五百商人的大龟王,在《杂宝藏经》中,传说龟王救人脱险后,疲倦小憩,不识恩商主不听五百商人劝阻,以大石击杀后烹煮食之。不过,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夜,众人就遭到大群象蹋杀了(大正4.464中)。这是乌龟救了人反被人类忘恩负义的故事。 (二)、聪明黠慧的鹦鹉 在佛教圣典中,鹦鹉,具有“聪明黠慧”的特质。传说:住在雪山边的鸟群,云集一处,决议共同推举鸟王,其威德若足以降伏众鸟,则群鸟不敢作非法事。鸧鹄、鹅、孔雀、秃枭等,依次被推举出来,其中,推举秃枭的理由是:秃枭“昼则安静,夜则勤伺,守护我等”,是最佳鸟王。聪明有智慧的鹦鹉,却认为:“众鸟之法,夜应眠息;是秃枭法,夜则不眠”,若推选秃枭为鸟王,众鸟围侍左右,昼夜警宿,则不得眠睡,这是苦事,怎能选它为王?鹦鹉睿智的见解,获得众鸟认同,众鸟也觉察到“聪明黠慧”如鹦鹉者,才是最佳领导者,于是共同推定鹦鹉为鸟王[9]。 这只勇敢又聪明黠慧的鹦鹉,《根有律》赞美它,是只“禀性聪慧,善识机宜”的鹦鹉(大正23.791下)。传说鹦鹉不仅聪明,懂人类语言,还知道世间无常迁变,即使获得主人爱念,也难保久远,于是为其余的鸟说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世间八法,先作心理建设,培养冷静面对现实的能力。又聪明的鹦鹉,还有荣当“佛使”的纪录;由此(当佛使)功德,命终后,舍畜生身,生到四天王天,之后,听闻世尊说法,摧破萨迦耶见等烦恼,证得预流果。另外,有通晓人语的鹦鹉,告诉梵德王:要行仁王政治,莫非法化世。国王听了,感动之余,在鹦鹉边受五戒,以法化世,并敕令群臣:今于一切鸟兽,以无畏施。此一通晓人语的鹦鹉,“见善根故,而证无上菩提”。又有只名叫“具相”的鹦鹉,“有大智慧,善识人情”,奉主人大药大臣(鞞提醯国)的指示,竟然当起军事侦探,只身到邻国,先以美鸟计取得舍利鸟为妻子,再藉机识破敌情,还报主人。后来,敌国查知全是鹦鹉传通密讯,透露军事消息,自己才会失败,故巧设方便抓住鹦鹉,欲致它于死地。聪明的鹦鹉,不但一次次的逃过劫难,还戏论对方一番,最后安然回到主人身边[10]。这样聪明黠慧的鹦鹉,真是“世所难及”! (三)、师子吼与野干鸣 师子(或作狮子)是百兽之王,师子一吼,众兽惊怖畏伏。经上说:“师子兽王,一德最胜,谓无二心。如杀大象尽其势力,杀余小兽尽力亦然。”(大正10.716上)。意思是,师子捕捉野兽,不管对象大小,都专心一致,尽力而为。它不惧大兽,也不轻小兽,都全力以赴,这就是野兽之王的精神! 世尊具有十力、四无畏的大雄德,被称为“人中师子”;世尊说法,能降伏一切外道学说,或众生听法后能除去无量烦恼,故赞扬世尊说法如“师子吼”。后来,“师子吼”一词,广泛用来形容善于演说佛法的人,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宾头卢,或给孤独长者、摩尼珠髻聚落主等,尤其是,宾头卢尊者,佛赞誉他“师子吼最为第一”[11]。 传说:世尊过去生中,是师子王:有六只兔子,互为亲友,住在果园里快乐逍遥,某天,忽然听到不明来源的声响,误认是猛兽来袭,马上惊惶逃离。逃亡途中,遇到野干,野干问兔原因后,不辨真假,亦随着奔逃,一时风声鹤唳,猪、鹿、牛、象、狼、虎、豹等众兽,全都惊恐而奔逃。师子王看到众兽慞惶奔驰,便探问缘故,经师子王层层追查,事件的起源,在于兔子,其余野兽只是听到传言就跟着恐慌逃命,师子王再追问兔子,回到事件现场,发现原来只是成熟的水果掉在水中发出的响声。兔子形小志劣,听到声音,便慞惶奔驰,惊恐诸兽;师子王镇静,审慎观察,安抚了诸兽。显然,师子王有稳定诸兽,给予诸兽无畏的力量。另有传说:有五百商人经过险路,惊动大蟒蛇,师子王找大象合作,用计扑杀大蟒蛇。二兽明知大蟒蛇毒气猛烈,一沾身即无活命的机会,然“为利益拔济多人,宁顾身命”,它们义无反顾扑杀大蟒蛇,壮烈牺牲了自己,终于解救了五百商人[12]。 野干,是野狐的一种。在佛教中,与“师子吼”对称的,即是“野干鸣”,形容思想或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说真理者,就说他像野干鸣。传说:有二只河獭,共同捕得大鲤鱼,不知道要怎么分食,野干看到了,就把鲤鱼分成三等分,然后问河獭:谁喜欢入浅,谁喜欢入深?答案是河獭,于是野干说道:“入浅应与尾,入深应与头,中间身肉分,应与知法者。”这是野干巧取豪夺的本领。另外,有野狐王诈骗得眷属,野干两舌离间师子与老虎,野干破坏义井,以及野干舍肉取鱼,鱼未及取得,肉却被飞鸟衔走等传说。[13] 这些故事描绘的野干,是贪婪、取巧、两舌的动物。《十诵律》有一个特别的传说:雪山下,有一师子王,是五百师子主,带领着他们在森林里生活。后来,师子王老病,两眼昏花,看不真切。有天,师子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五百师子,在森林里漫步,师子王一脚踩空掉进了空井中,五百师子看到了,却不管它的死活,全都舍离而去。野干看到师子王遇难的一幕,心里想:我能在此森林里安乐饱满,全赖师子王护佑,今当设法报恩。它发现井边有流水经过,于是野干口脚并用挖掘水沟,引水注入井中,救出师子王[14]。野干知恩报恩救度师子王的故事,呈现野干光明的一面,在野干的许多负面报导中,算是特殊的一则。 (四)、龙蛇一家 在佛教动物中,龙、蛇占有重要地位。龙的传说,如前面已说过:伊罗钵龙王受三自归,某龙王受八斋戒法,善现龙厌恶龙身想修出离行,世尊受善现龙(或说龙女)请托而制比丘不得食蛇肉学处,以及龙王惜宝珠等。此外,有传说:世尊成道不久,在一树下禅坐,受解脱乐,文鳞龙王以非人食供养世尊,时天降暴雨七日,龙王即用大龙身围绕世尊、龙头伸长覆盖在世尊的头顶上,为世尊遮风避雨等。世尊出定后,为它说法:“静处远离乐,闻法见法乐,不恼世间乐,能慈众生乐,世间离欲乐,等度恩爱乐,能伏我慢者,是为最上乐。”[15]这是龙王护佛(法)及佛为龙王说法的开端。 蛇的特性,一般说是瞋恚心较强。《十诵律》记载:某次,居士请僧众到家里应供,给上座、中座美食丰足,给下座及沙弥则是粗食淡饭,时舍利弗是上座,没有发现食物的差异,以致未即时告诉居士应平等供养。由此因缘,世尊诃责舍利弗吃不净食。舍利弗听了,马上把吃下去的食物吐掉,并且说:尽形寿断一切请食及僧布施,受持乞食法。之后,有居士渴望舍利弗前往他家应供,还敦请世尊出面规劝舍利弗放舍誓言,世尊说:“舍利弗性,若受必受,若弃必弃”,接着,说舍利弗的本生:一条蛇的故事[16]。 (五)、善有人情的那俱罗虫 有一乞食维生的婆罗门夫妇,由于久婚不孕,家里的那俱罗虫生下儿子,夫妇二人把那俱罗虫子当作亲生儿子般,凡得到乳酪饼肉等美食,一定拿回家给那俱罗虫子吃,那俱罗虫子获得他们的关爱及美食,也把他们认作是父母。后来,婆罗门夫妇生下儿子,老蚌生珠,珍爱异常。事有凑巧,有天,婆罗门外出乞食,婆罗门妇到邻家借石碓舂谷,小孩的酥酪香,引来一条毒蛇,对着小孩张口吐毒,那俱罗虫子见了,奋不顾身咬死毒蛇,救了弟弟,高兴的想到:我杀蛇救弟,如果父母知道了,一定会夸赞我的勇敢,或许还有奖赏慰劳。于是用蛇血涂口,满心欢喜的当门而立,等待父母回来。婆罗门乞食回来,看到太太在屋外,跨入家门,又看到那俱罗口边留有血的痕迹,于是疑心儿子被那俱罗杀了,拿起木棒狠狠的把那俱罗打死。之后,进入家门,发现儿子好端端的坐在庭院里吮指嬉戏,才深自痛责错杀了“善有人情”的那俱罗虫[17]。 这是旁生救了主人的儿子,反被主人扑杀的故事。“那俱罗虫”( nakula),不是真的“虫”,它的俗名叫鼠狼,或称印度猫鼬,或译作狸,或猫狸,音译那俱罗、诺拘罗。鼠狼(那俱罗)与蛇的关系:“鼠狼,蛇欲哳时,其尾多毛,障蛇不令哳”(大正43.217中)。故那俱罗是蛇的天敌,传说若在庭园放养鼠狼,则可防止人畜受到毒蛇伤害。 以上,是律典中有关动物智商与懿行的报导。动物的习性,如野干是贪婪、取巧、两舌的动物,蛇是瞋恚心强等,野干、蛇等真的就是这样吗?从佛教圣典的记载中,也可以找到反证,野干的反证,即如前面举野干救老师子王;蛇的反证,如《六度集经》在慈度无极行布施中记载:人救了鳖、蛇、狐、漂人,结果鳖、蛇、狐等动物报恩,反而被漂人所陷害的故事,其中,蛇持良药善巧的回报救命恩人[18]。由此,提示我们:对于动物习性不要抱持着惯性的认知,动物习性之评价,往往是人类强加在它们身上的价值观,动物生活的本能,实难给予善恶之划分! 三、寺塔雕刻壁画与动物 具寿大目干连,于时时中,常往捺落迦、旁生、饿鬼、人、天诸趣,慈愍观察。于捺落迦中,见诸有情备受刀剑斩斫其身,尸粪煻煨猛焰炉炭烧煮等苦;于旁生中,见其更互相食噉等苦;于饿鬼处,见为种种饥渴所逼等苦;于诸天处,见将坠堕爱别离苦;于人趣中,见有种种艰辛求觅资生衣食杀罚等苦。既见是已,于四众中,普皆宣告。……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干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旁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应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应差芘刍于门屋下坐,为来往诸人、婆罗门等,指示生死轮转因缘。(《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23.810下~811下) 在寺院的门廊下,画生死轮等,一方面警示佛弟子精进修学,一方面可接引信众,作为信佛入门的初机。“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这是就着动物的习性,说明贪瞋痴等不善根会造成生死轮回;在佛像前画三种形,显示了依循佛陀的教法,去除贪、瞋、痴,就可达解脱自在(如佛)。 在寺院门廊下彩绘图画,藉以警示弟子及接引信众,《根有律·杂事》也有记载,只是彩绘的内容有些不同,如说: 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檐下,画作本生事;佛殿门傍,画持鬘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苾刍宜扬法要;于食堂处,画持饼药叉;于库门傍,画执宝药叉;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着审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根有律·杂事》,大正24.283上~中;《天使经》,见大正1.503上~506上)[20] “于讲堂处,画老宿苾刍宜扬法要;于食堂处,画持饼药叉……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由此可见:寺院壁画,可以让人按图索骥就了然于建筑物的用途,更藉由图像表达出来的精神,作为佛弟子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及坐禅修行的观境[21]。《根有律·杂事》描绘的寺院庞大,壁画图像的内容,也非常丰富。 塔院的图像,如《十诵律》说:建塔,“听以赤色、黑色、白色涂壁”;画塔,“除男女合像,余者听画”;塔周匝可作栏楯;可以用彩色赭土白灰庄严塔柱,除男女合像,其余图像都可画在柱上塔上。塔龛上,可作“师子、象种种彩画,前作栏楯安置花处,龛内悬缯幡盖”[22]。另外,《根有律·尼陀那》有造安幡盖的记载,旗幡有“师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大正24.434中)等五种[23]。 四、小结 捌、后记 旁生菩萨的故事,大都出自于“本生谈”,世尊(及弟子)过去的“本生”,曾是象王、鹿王、猴王、鹦鹉王……等,是世尊过去行菩萨行的事迹,他们舍身济困的行仪,被尊仰为菩萨行者的典范。大乘菩萨道思想的奉行者──龙树菩萨,对于“本生谈”的故事,曾加以抉择,如龙树认为:以布施来说,因对象、施物、施心不同而有差别,“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这类用身体作布施的,只算是“中布施”[26]。布施必须与智慧相应,如萨埵王子“投身饲虎”,“父母以失子故,忧愁懊恼,两目失明;虎杀菩萨,亦应得罪。而不筹量父母忧苦,虎得杀罪;但欲满檀,自得福德。”这样的布施,其实是“满檀而乖孝”[27],不知亲疏本末! 龙树菩萨对本生经典(投身饲虎)的抉择,大同于声闻律典的护生观念,亦即护生当从护念人类做起,虽然动物也具有高尚的德行,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伦常道德,比动物的关系重要;而且,今天老虎得以饱食,虎子躲过一劫,明天之后,老虎照常会饥饿,还是会本能的寻找猎物,又该怎么办呢?龙树并不是说动物不值得救护,而是认为要有智慧去抉择:如何做到两者得兼?要不然,护生也当从护人做起,萨埵王子布施心大,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他救护了老虎却忽略了护人(父母),对父母来说,这是残忍!在声闻律典中,就相当强调护生当从护念人类做起,先要有亲疏本末之分,再扩展普及于一切,这就是龙树批评投身饲虎的行为是“但欲满檀,自得福德”的意趣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