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侯松蔚教授: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日期:2020/7/29 16: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第311期明觉 文:侯松蔚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入菩萨行论》

  最近,本专栏反覆强调修心的重要。事实上,一切佛法修持莫不是修正内心的过程。真实转化内心,善念增多、烦恼减少,修持才算有成就。如果我们不了解修持的真正意义,迷於外在行为或事相仪式,果效必然大打折扣。诚如印度大论师寂天菩萨(Santideva,685–763)《入菩萨行论》所言:「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入菩萨行论》详细揭示了各种法门与修心的关系,任何传承的佛教徒均十分值得研读: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如果要完全去除众生的贫苦,才算圆满布施波罗蜜,现在却仍有饥饿贫穷的众生,那么过去诸佛怎样圆满布施而成佛?只要内心乐於把身体、财物、功德给予众生,即圆满了布施波罗蜜,所以布施是以心念为主导的。)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

  (把鱼放生到任何一处,也不能完全避免它受到伤害。自己全然断除恶念,即圆满了持戒波罗蜜。)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瞋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恶人多得遍满虚空,怎可能全部制服他们?只要息灭自己的瞋恨心,即等同消除了所有敌人。正如无须用大量的皮革,覆盖整个大地,只要在脚下包裹一小块皮革,则走遍大地每一步都受到皮革保护,功效等同以皮革覆盖大地。同一道理,我无须制伏所有外在的敌人,只要调伏自己的心,便不用辛苦对付其他人。)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内心生起清明的禅定,已能得到受生梵天的果报;如果心力微弱,即使身、语勤行善业,也不会得到甚么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即使长期诵经持咒,及进行种种艰苦修行,但若心不专注,佛说这也是徒然的。)

  以上五段,分别说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波罗蜜都是以修心为主。至於般若(智慧),《入菩萨行论》另有独立一品阐述,文繁不录。我们可以参考阿底峡尊者(Atisa,982–1054)的相关教言:「最胜布施为无有贪著,最胜持戒为平和静心,最胜安忍为保持低位,最胜精进为成办所作,最胜禅定为心无造作,最胜智慧为心无执取。」

  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 1040–1123)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实修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

  无畏洲尊者(Jigme Lingpa,1729–1798)也说:「知足即住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具,不失念慧胜安忍,辅弼一切需精进,禅定相执观本尊(禅定就是把所执的世间凡庸显相,一心专念为本尊的清净显相。此句乃就密乘的修持出发),执取自解智慧度。彼无能思与所思,非是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此等一切无可诠,殊胜心要当铭记。」

  因此,行者一方面不应只以行为作修持指标,更应修整自心;另一方面,无须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无法圆满修持,盖能真正转化内心,即已圆满。例如上次笔者提及的贫女难陀,以广大心供养一灯,便蒙佛授记,故我们也不用惧怕经济或其他条件限制而退失道心。

  话说回来,一些人听说修心最上,便误解只要有善念便足够,不用实践出来,甚至诽谤於世间行善是「执著」、「著相」、「不究竟」。这又是陷入另一极端的邪见!

  成佛必须具足两大要素:慈悲、智慧。若生起真正的慈悲,自然希望将之附诸行动,实际利益众生。有善念却不想行善,即表示善念并不强烈,甚至只是懒散的藉口!著相与否,乃视乎以何见地或心态行善,善行的本质并非著相。本专栏也曾指出,以菩提心行善,「世间善业」也会转化为出世间的成佛资粮;相反,为求现世利益而修习「出世间法」,只会获得少许世间福报。

  成佛须修菩萨行,修菩萨行就是利益众生。不在「世间」利益众生,哪里有众生可利益呢?《入菩萨行论》曰:「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有情与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菩萨行不仅强调带给众生出世间的究竟利益,同时也著重救度世间的暂时苦难。

  经论明确记载,实际行持的功德,远胜於光是发愿。《入菩萨行论》云:「愿心(发愿之心)於生死,虽生广大果,犹不如行心(实践),相续增福德……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龙青巴尊者(Longchenpa, 1308–1364)《大圆满心性休息》载:「佛说刹那间发心,遣除众生微小苦,以此可离诸恶趣,享受人天无量乐;行心利益更无量,真实行持遍布故,刹那行持遍胜心,圆满数劫二资粮。」

  总而言之,发心与行持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不过两者相比之下,心念比行为更重要。尽力行持,即使实际作为有限,恳切的发心亦能弥补不足,行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修心。

  ※本文作者为香港能仁书院客座助理教授,本港多个藏传佛教道场之译者、干事、顾问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  

 侯松蔚教授:佛法仪规不能臆测 

 侯松蔚教授:藏传佛教不仅是密宗 

 侯松蔚教授: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侯松蔚教授:小乘与大乘、显乘与密乘的次第 

 侯松蔚教授:密宗到底在修甚么? 

 侯松蔚教授: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 

 侯松蔚教授:三昧耶戒的忏悔与还净 

 侯松蔚教授:再谈三昧耶戒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三)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二)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一) 

 侯松蔚教授:通达圣教无相违,极大罪恶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