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高明道老师:「同圆种智」略考


   日期:2021/1/5 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同圆种智」略考

高明道

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的远东佛教和南亚、东南亚的巴利佛教及中亚的西藏佛教有所不同,是佛门中围绕着汉译的经、律、论,融入了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独特的一支。释氏此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发展相当分歧,内容颇为丰富、多元,表恩上难免搷原来的印度佛教有段距离,但无论这个宗教文化呈现什么样貌,只要法义的本质与修行的关怀没有变,当然就应该算是正统佛家。不过不可讳言,优美如理的一恩之外,一千八百多年的演化与开展中,远东佛教偶而也出现一些有争议、宜斟酌的片段。在此拟以「同圆种智」为例来说明这个事实。

「同圆种智」四个字不见于汉译三藏,换句话说,是华夏古德的创意,并非释尊或印度祖师的用语。所谓「种智」,讲得完整点,叫做「一切种智」,是指佛陀不共的智慧。因此,整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一块儿圆满佛果位」1,是反映菩萨大悲、想要平等饶益有情、让大家共同达到究竟安乐的伟大精神,颇为感人。具体的上下文,多属祈愿字句,像序跋中的回向或仪轨里的祝愿。前者可参释契了《〈楞严集注〉序》:「今焉四明王公元明居士,内明一心,外严众行。乐得《楞严》真教之集传,遂捐己资镂梓,以寿后世。务俾揽者,惑易辩而求易获,庶几同圆种智,其愿乃已。」2或如源漳《刻〈八识论义〉回向意愿》:「愿诸舍财、助一力、随喜赞叹者,生生世世不落三涂,常会人、天,听闻正法,得大总持,开化一切,普令众生同圆种智。」3后者则有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今我道场敷设供养,然种种灯,烧种种香,奉种种饮食,净洁如法,恭持奉供诸佛.世尊、大乘经典、菩萨贤圣一切三宝;又复别具香、华、饮食,奉献功德大天、大辩四王、梵、释、天龙八部圣众;复持饮食,散掷余方,施诸神等。唯愿三宝、天仙怜愍于我及诸众生,受此供养,以《金光明》力及诸佛威神,于一念间显现十方一切佛剎,如云遍满,如雨溥洽,广作佛事,等熏众生,发菩提心,同圆种智!」4或如《依〈楞严〉究竟事忏》:「在会善信欢喜奉行,展转劝导亲友、知识改过迁善,人人悔悟,各于半月半月修崇道场,继续忏法,广化有缘,同圆种智!虗空有尽,忏愿无尽!」5此外尚有说法、释经的场合上用到这四字的例子,如《宏智禅师广录‧泗州大圣普照禅寺上堂语录》「圣力扶持于宗社,真心廓大于教门,誓与众生同圆种智」6和西蜀沙门佛闲勖伊立科、门人智一雪墩拾遗之《〈法华经〉科拾》所谓:「约断三障,证三德,显一相之旨,能令闻者同圆种智也。」7 这六种资料中,从年代来看最早的是赵宋的《〈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与《宏智禅师广录》,接着有元代的《〈楞严集注〉序》8、明朝的《依〈楞严〉究竟事忏》、明末的《〈法华经〉科拾》及满清的《刻〈八识论义〉回向意愿》。再就语法现象来分析,以上六段文字,结构变化较多,部分用到「俾」、「令」这种表示使役的虚词,大半则具体提出是令谁「同圆种智」,且每以二字表达。对象时或普遍,如「普令众生同圆种智」、「唯愿……等熏众生,……同圆种智」的「众生」,时或是有局限、特定的一群,即「揽者」、「闻者」。

这个关系,「在会善信……,人人……广化有缘,同圆种智」例中就有点模糊,不确定是「人人」「同」「有缘」者,还是前者为主语,使后者「同圆」。「誓与众生同圆种智」一例就没有这个困扰,藉由「与」字,说话者分明也包括在内。

说以上六例语文表达较活泼,理由在于其他「同圆种智」例,语境并非如此变化多端,而是固定将四字置「同圆种智」前,表明一起圆满一切种智的主体。此种类型的文句里「法界众生,同圆种智」与「法界有情,同圆种智」出现率最高,而且二者还常互用。譬如庆祝佛历重要节日方恩,元德辉的《敕修百丈清规.佛成道涅槃》说:「二月十五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入涅槃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住持遗教。远孙比丘某甲升于此座,举扬涅槃妙心。所集殊勋,上酬慈荫,普愿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者!」9元明本着《幻住庵清规‧月进.二月》则规定:「十五日,佛涅槃。是日当预备香、烛、茶果、珍羞供养之具,亦预书疏文一道。半斋时分鸣板,众各具威仪集佛前。庵主出上香,退身三拜,不収坐具。复进炉前上汤。上食毕,又退身三拜。复炷香上嚫点茶毕,又退身三拜,収坐具。再近炉前,插香一炷,退身,与大众同礼三拜。拜起,即宣疏。毕,乃举楞严咒。回向云:『讽诵殊勋,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0搷涅槃日相似的例子是纪念佛陀诞生的法会仪规。照元省悟编述、嗣良参订的《律苑事规‧暑如来降诞》,念诵《遗教经》或《安乐行品》后,便回向:「上来讽经功德,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11《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佛降诞》对等处则说:「四恩等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2另一类例子见于传戒的仪式。据宋宗赜集《重雕补注禅苑清规‧沙弥受戒文》,戒师念诵的回向文中说:「上来剃头受戒,先用回向堂头和尚常为苦海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梁栋,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速至菩提之岸!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13对照《敕修百丈清规》第五卷《沙弥得度》:「沙弥礼三拜,胡跪合掌。戒师起身秉炉,回向云:『上来剃头、受戒功德,奉祝护法天龙、伽蓝真宰,各展威灵,安僧护法!堂头和尚常为苦海之津梁,执事高人永作法门之柱石,合堂清众同乘般若之舟,剃头沙弥共至菩提之岸!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14宋代以后的中国释氏文献里,「法界众生〔或「有情」〕,同圆种智」的出处还有甚多,碍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其余措词稍微不同的例子,主要有「法界含生」、「法界含识」、「法界含灵」。前者见于《四十华严》的一篇元人写的跋,性质也是回向:「伏愿尧天舜日大开一统山河,圣子神孙同衍千秋福寿!文登极品,武列殊勋,军奏凯歌,民安常业!佛法恒住世间,相道德尊,为帝者师,统护僧门,流通教海!更冀施力、施财之士,福慧庄严;若闻若见之人,身心饶益!四恩普报,三有遍资,法界含生,同圆种智者!」15「法界含识」则出自法幢山人虗舟堂德真于清朝末年为《清珠集》所撰的序:「今有信士数十人,同愿发心,结社念佛,将幻空上人所辑《清珠集》刊印流布,欲与法界含识同圆种智。可谓:淤泥莲华,居尘出尘,甚为希有!」16第三个例子同属回向文,是清神京外栴檀寺沙门来舟附在自己编撰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后恩:「来舟以此解经功德,祝愿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轮常转!君圣臣贤,父慈子孝,五谷丰登,兆民乐业!复愿生身父母、宗祖六亲脱苦超生,往生净土!更愿剃度恩师、嗣法和尚及授戒十师等大寂定中高增品位!亦愿自身,复愿亡徒自璇、自瑄及本寺先亡后化法子禅侣等,承经功德,早登觉岸,及诸助刻缁素道伴现身增延福寿,当来共证菩提!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含灵,同圆种智!」17最后要举的例子较特别,虽未提「法界」,性质搷其他例子无别,即清彭绍升《体仁要术‧放生会回向文》所谓:「惟愿弟子等,既生安养,还入娑婆,普化众生,永断杀因,住无尽寿,善根回向不退菩提!恭望如来证知我愿真实不虗!三有四恩,同圆种智!」18以上众多的「同圆种智」,都出自中国缁素的作品,用本土佛教文化的方式,表达出菩萨平等、无余关怀一切众生的精神,容易扣动读者心弦,产生共鸣。未料,这些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献之外,另有寥寥无几的资料,文字稍作更动,意思却起了很大3的变化。这个问题,最早见于宋怡山住持如然所写的《发愿文》,即该文末尾偈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19怡山然禅师的《发愿文》,元、明、清三代都有个别的著作展转收录20,但它真正发挥影响力,要等到满清时代:清灵岩山下宝藏僧悟开《净业知津》第一卷里,列述两个渊源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恩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21──,接着援引如然「虚空有尽」等四句。22清古杭真寂寺苾蒭仪润证义、越城戒珠寺住持妙永校阅的《〈百丈清规〉证义记》第八卷「夏中讲经」项中提到法说完后,大众唱:「讲经功德,沙界难量。情与无情,同圆种智!」23清敕建西天寺武林后学沙门性起述《〈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第五卷里解释「极乐国土,水、鸟、树林,皆演妙法」句,说:「《钞》引《弥陀经》,证者有二:一、有情说法,二、无情说法。

初、有情说法者,即极乐国土,众鸟和鸣,及诸天、人民、罗汉、菩萨,而说法也。次、无情说法者,即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众乐同时具足。是诸众生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等。乃至楼台、殿阁,光明徧照十方,尘劫无不皆演妙法。斯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24特别是由最后的例子来看,清朝以下佛教界似乎有一些人刻意套用「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新流行的说法来改写传统。在此无妨对照明代高僧蕅益智旭《〈阿弥陀经〉要解》里的说明:「众鸟法音是化作有情声,风树法音是化作无情声。情与无情同宣妙法,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种智所现,皆是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25蕅益的诠释多少站在唯识的立场讲净土,自有其特色,但并未偏离佛法:「种智」是用在佛的身上,不是指「情与无情」,且「情与无情同」作什么,也不是自动、主动的,而是「化作」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现在一般使用的《暮时课诵》有段《大慈菩萨发愿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后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八字。不过,根据 Günzel氏的考证,较早期的版本──包括1662 年版的《诸经日诵》、1792 和1900 年版的《禅门日诵》以及 1921年版的《重订二课合解》──都不载之,最早把它加进来的是《灵岩山寺念诵仪规》。26这种发展耐人寻味。

以上所引《大正藏》和《卍新纂续藏经》资料显示,直至唐、五代,不管是翻译的三藏或中土贤圣撰集的著作,都未提「同圆种智」,以「情与无情」为「同圆种智」的主体,当然更是未曾闻法,而赵宋以后各代作品中虽然不乏「同圆种智」的实例,原先也只有如然一人提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说法较被接受,又是迟至清朝才有的事,质言之,发生在一个佛教迅速没落的时代。因此,「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句很显然不足以代表传统中国佛学的立场。实际上,从法的角度来看,此句所反映的见解也无从成立,因为按照佛教的理解,物质搷心是性质不同的现象。智慧──这当然包括佛陀的一切种智──属于心的范围,而风、水、树、宝等等,皆是色法。有情、含识、含灵、含生、众生,无论你选这几个同义词当中哪一个,这些有意识的生命体都可以成佛,但纯然色法的「无情」──亦即传统所谓「器世间」的东西──说是一同成就智慧,在义理上完全讲不通。物质不投胎,不轮回,哪里会解脱?但出乎意料之外,清朝后的民国时代,美国的宣化法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在一番开示中从《何谓仁?》的主题出发,由「仁爱」的「仁」自由联想到「核仁」之类的「仁」,说:「种籽可分为有情种籽及无情种籽。有情的种籽,能生出胎、卵、湿、化四种动物。

无情的种籽,能生草木植物类和金石矿物类。有情众生,有情有性;无情众生,无情有性。所谓『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和无情的性是相通的,原是一个的。而无情是暂时无情,它要是能返本还原,也会变为有情。但是不容易,要经过很长的时4间,才能得到返本还原的机会,这机会好像三千大千世界中一粒微尘那么小。又它虽然转为有情众生,也都是低级的动物,如孑孓虫蚁一类的众生而已。我们虽然是有情,乃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如果不好好做人,就会性化灵残,化为无情的植物。所以在大树中,皆有鬼神住在那里。为甚么?因为大树和鬼神息息相通。人和鬼也是息息相通的,没有隔阂。修道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堕落到植物中。植物虽有性,但不易变有情。

同学们!人人可以返本还原,可以成佛,只要早发菩提心,用功修行。但若堕落到无情中,成为植物,再想修行,就很难了,到那时候悔恨迟矣!」27这段话出自《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二)──教育救国》第三辑《对大中小学生的开示》,内容相当惊人。

其中一类的问题大概出自对语言、用词的误解。远东佛教的圣典上出现「众生」、「有情」这两个词语,文字不同,所指无别。这一点,从上文引述的众多「法界众生」、「法界有情」例容易明白,古德当然也知晓28。

不过宣化法师的理解是把「有情」当修饰「众生」的形容词。从这样的误读进而带出第二类的问题──与佛法不相应的概念:既有「有情」的「众生」,二分法的逻辑就自然推出另一类「无情」的「众生」。后者为植物、矿物,前者即「胎、卵、湿、化四种动物」。如此一来,不但混淆了佛法传统的「器世间」、「有情世间」分类,同时搷唯物论者一样,把人归到动物里。29更不可思议的是,主张植物、矿物的「无情众生」可以变成所谓的「有情众生」,而一般众生也可堕落为「无情众生」。这样的认知,搷释氏经论的见解出入恐怕极大。

当然,宣化法师的想法也是缘起的现象,在他之前或许已有部分类似的说词,但考察结果,笔者唯一能够找到的相近资料,仍然还是清朝的,即智证在《〈慈悲道场水忏法〉随闻录》里诠释「大慈大悲愍众生」句时所说:「『愍众生』者:『愍』是哀愍,怜惜之谓。『众生』对诸佛言。

十法界中,除佛法界,俱名『众生』,唯佛不堕诸数故。菩萨正断尘沙,即等觉地,尚有生相无明,声闻、缘觉,『无明』二字,尚未梦见。六道众生,父母与己,三缘和合,乃至五阴、四大众法共生,故名『众生』。又土木、金石等无情众生,因宿生修偏枯死定,故堕无知。诸佛为菩萨时,亦发愿度之,成圆满宝觉。故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30这里也提出在经、律、论甚至隋唐、五代、宋、元、明大德著作中连影子都找不到的「无情众生」,不过认为土木、金石之所以变成「无情众生」,是因为过去世修了「偏枯死定」31。

智证的见解没有传统佛法的根据,但最起码他搷上引其他清代的作者一样,还是较「保守」沿用宋人如然的措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尚未像宣化法师那样把句子改成「有情、无情,同圆种智」。32不过,概观当今现状,令人倍感惊讶的是:现代人在网路资料中使用的,几乎全部都是「有情、无情」。看来,在这一点上,今日华人佛教的语言习惯和清朝的同胞有差异,但问题是:不单用语更动,且更认知的模糊变本加厉。宋朝以来少量佛书上看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字样,从未表明该句话的来源,宣化法师也只是笼统地说「所谓」,可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一提「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毫不犹豫「佛说」33、「佛陀说」34、「经云」35、「经中有说」36、「佛经上有」37、「佛经上说」38、「法华经上说」39、「《法华经》上讲」40、「《华严经》上说」41、「华严经云」42等等,各种说法纷纷出笼。原本自宋以后,特别是清朝,由极少数几个人提出的、民国初年稍经改动的句子,二十一世纪初就如此升等,成为释尊金口所宣说的圣言!当然,对「伪经」的形成来讲,此观察也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不过既然牵涉到见解,问题就大了。看到现代人绞尽脑汁要把「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合理化,诸如「佛性」、「如来藏」等等都搬了出来,似是而非,令人担忧。据唐代华严高僧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若以为「无情变情」或「情5变无情」,即「同邪见」43,是不宜忽视的。

--------------------------------------------------

1 「圆」即「圆满」,在此当动词用。

「圆 x」意谓「使 x 圆满」,「 x 同圆 y」则指「和 x 一起使 y 圆满」(或「所有 x 一起使 y 圆满」),句型可参考北宋的译本《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持戒波罗蜜多品》「十者、菩萨坚持禁戒,以持戒力,愿于当来生佛会中,及诸有情,悉同圆满清净戒行」(见 T 11.316.835 b 25~27)。

至于以「一切种智」为「圆满」的对象,烦参《宝雨经》「菩萨亦尔:初发心时乃至坐于菩提道场,诸白净法渐渐增长,乃至圆满一切种智」、《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所有善根等三世佛,悉以圆满一切种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阿兰若品》「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一切种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等唐代译本(分别见 T 16.660.304 b 13~15、10.279.154c 7~8、3.159.316 c 10~11)。 MarcusGünzel, Die Morgen- und Abendliturgie der chinesischen Buddhisten,Göttingen: Seminar für Indologie undBuddhismuskunde, 1994 第 163 页将「同圆种智」译为“...werdengemeinsam die voll- kommene Weisheit[erlangen]”时,把「圆」看作修饰「种智」的形容词,所以只好另外补充一个动词。这样的解读明显有误。

2 见《卍新纂续藏经》(以下简称“X”)11.268.166 b 21~24。

3 见 X 55.898.471 b 21~23。

4 见 T 46.1945.960 a 4~12。同一段文字另见宋传天台教观四明沙门知礼集《金光明最胜忏仪》( T46.1946.962 b 13~21)。

5 见 X 74.1478.537 b 17~20。

6 见 T 48.2001.4 a 18~19。

7 见 X 33.628.375 c 3~4。

8 这份资料的年代较容易确定,因为序末记「至元三年岁次丁丑九月九日镇江路金山禅寺住持沙门释契了拜首书」(见 X 11.268.166 c 3~4)。「岁次丁丑」等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日期换算成阳历,即 1277 年 10 月 7 日。

9 见 T 48.2025.1116 a 24~26。另参金华后湖比丘惟勉编次《丛林校定清规总要.月分须知》(X 63.1249.617 a2~3)。

10 见 X 63.1248.572 b 1~9。回向的部分,另参南宋末、元初庐山东林大平兴龙禅寺住持比丘弌咸《禅林备用清规.宙涅槃成道》卷1「上来讽经功德,回向真如实际,庄严无上佛果菩提!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见 X 63.1250.624 b12~13。

11 见 X 60.1113.113 b 17~19。

12 见 T 48.2025.1116 a 3~4。《丛林校定清规总要.八建散楞严会》文字相同,见 X 63.1249.610 a 18。搷念诵楞严咒有关的资料还有《律苑事规.场楞严普回向》:「先愿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轮常转!次冀山门镇静,中外咸安;火盗公私诸缘吉庆,现前僧众修行有序,进道无魔;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四恩普报,三有齐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见 X 60.1113.139 b8~11。)同一段文字亦见《禅林备用清规.余众寮楞严》(X 63.1250.631b 5~9)。

13 见 X 63.1245.548 a 1~4。宋宗寿《入众须知》文字一样,见X 63.1247.570b14~17。另参清金陵宝华山司律沙门读体撰《传戒正范.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第十二结赞回向》:「以此受戒功德上报四恩,下济诸苦,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在会沙门,共证菩提!海众齐音,念佛回向!」(见 X60.1128.676 a 3~5。)14 见 T 48.2025.1138 a 23~29。一模一样的回向文见明末汉月法藏《弘戒法仪.沙弥得度仪轨第四》( X60.1126.584 a 11~15);略有出入,但回向末句十六字一致的,则有《禅林备用清规.百丈和尚〈沙弥受戒文〉》(参见X 63.1250.665 b 8~12)。

15 见 T 10.293.849 c 27~850 a 6。

16 见 X 62.1192.482 a 18~20。

17 见 X 21.367.127 a 5~14。

18 见 X 60.1139.823 b 16~18。

19 见宋五峰释如佑录《禅门诸祖师偈颂》第二卷(X 66.1298.751 a 3~4)。

Günzel 上引书第 163 页把「情与无情、〔sic〕同圆种智」译成:“Diefühlenden und die nicht fühlendenWesen werden gemeinsam die vollkommeneWeisheit [erlangen]!”句末虽然摆了一个惊叹号,但既是用未来式,语感上没有把渴望、祈愿的语气表达出来。

20 分别见中峰明本撰《三时系念仪范》第一卷(X 74.1465.68 a 22)、如卺集《缁门警训》第六卷( T 48.2023.1073 a 20~21)、《慈悲药师宝忏》第三卷(X 74.1484.578 a 4)。

21 这两个偈颂原本见 T 10.293.847 a 16~17、848 a 9~10。据《大正藏》的斠勘注,第一首第二句「瞋」字为明藏所改,明朝前的版本都作「恚」。至于该偈第四句,藏经的版本一律作6「一切我今皆忏悔」。用「今对佛前求忏悔」来取代,似始于元代《三时系念佛事》(见 X 74.1464.58 c 10)。

22 见X 62.1183.352 c 20。

23 同上,63.1244.501 b 10~11。

24 同上,25.499.646 c 6~13。

25 见 T 37.1762.369 c 1~4。

26 参 Günzel 上引书第 170 页第 19 注。

27 见宣化. (1984).《何谓仁?》.《宣化上人般若语库(二)──教育救国》,2009-01-14 参阅, http://11.drbachinese. 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Education/volume30.htm。

28 诸如《证契大乘经》第一卷双行夹注「梵音『萨埵』,旧译为『众生』,或为『有情』」(见 T 16.674.655 a1)、法宝撰《俱舍论疏》第一卷「言『众生』者,即『有情』异名」(见T 41.1822.464 a 20)等等。

29 另参宣化.《太上老君清静经》.《宣化上人开示录》,2009-01-14 参阅,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2/volume2_54.htm。足见此说并非宣化法师一时的灵感,而反映他一贯的认知。

30 见 X 74.1495.663 b 16-19。

31 此用语也是智证的特色,不见他处。

32 据笔者目前能够考察的结果,近代出家人当中,除宣化法师外,还有倓虚法师用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他曾搷一位基督徒对话时,指出:「须知佛以慈悲平等为本怀,不但爱人,凡一切动物都爱,都认为它有佛性,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有成佛的一天。绝不能说人是能杀的,动物是应当被杀的。」(见倓虚大师自述.《影尘回忆录》, 2009-01-14 参阅,http://www.bfnn.org/ book/books/0234. htm。)从上下文判断,倓虚法师在此把动物看成「无情」,所以语词的使用搷宣化法师不同。

33 参犟牛《. 巧解〈西游记〉》,2009-01-14参阅,http://www.jieyinzhan.com/wenzi/qjxyj.htm。

34 参(1998).《见证自然灾难呼吁留下生机:宗教界响应「抢救台湾原始桧木林」行动》,2009-01-14 参阅,http://twstudy.sinica.edu.tw/~ngo/forest /cypress/981224-2.htm,引述「来自嘉义香光寺的自淳法师」。

35 参元音老人(李钟鼎)《. 大手印浅释.第二讲大手印之见:认知法身.一澄清粗妄,不擒不纵》,2009-01-14 参阅, http://www.yinxinzong.net/xmwj/03_yy asl/03_dsyqs/04_d02_01.htm。

36 参海明.(2008).《能所中谈顿悟》,2009-01-14 参阅, http://www.xljkw.com/Art/Show.asp?id=2321。

37 参杨云唐《. 从身说起》《. 美佛会讯》,2009-01-14 参阅,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2/ nl77_frombody.html。

38 参福慧《. 适者生存》《. 人乘电子报》,2009-01-14 参阅,http://www.zgs.org.tw/epaperSystem/periodical/9408/ep3.htm。

39 参林清玄.《天马的故乡》.《星月菩提》,2009-01-14 参阅,http://www.wenhuacn.com/wenxue/xd_sanwen/liqingxuan/xingyue/25.htm。

40 参张玲华.《以慈悲心观世间音》.《慈济月刊》,2009-01-14 参阅,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53/353c13-1.htm。

41 参金刚剑.(2009).《「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浅说》,2009-01-14 参阅,http://club.fjdh.com/13794/viewspace-86159.html 引述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

42 参伴读书童. (2006).《密宗于禅宗的分歧在哪里》.《雅虎知识堂》,2009-01-14 参阅,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 /?qid= 1306080104717。

43 参 T 36.1736.628 a 20~21。宋代高僧永明延寿在《宗镜录》与《心赋注》引述此说(分别见 T 48.2016.493 b 9~10、X 63.1231.121 c 9),明确认同澄观的理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高明道老师)  

 高明道老师:佛门行者的「课」指什么? 

 高明道老师:布施 慈心 为善 离欲 

 高明道老师:人身为船渡大海 

 高明道老师:海外华严研究一则 

 高明道老师:贺氏论“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传出略补 

 高明道老师:珍惜文化 学习佛法 

 高明道老师:从「善法欲」谈起 

 高明道老师: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高明道老师:谈谈翻译与诠释──以《华严》数偈为例 

 高明道老师:新年树木菩萨行 

 高明道老师:轻之与重 

 高明道老师:谈谈「止观等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