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日期:2023/7/25 10: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节 第二能变末那识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论颂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注 释

末那:梵文,义为思量。成唯识论云: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谓圣教之所以把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的原因,是因为第七识的恒审思量之业用俱全,且其这方面的力用胜过其它诸识:因为第八识恒而非审第八识体虽亦恒常,但它不作分别,因此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第六识审而非恒第六识虽能分别,但它系念念生灭,故其体非恒常,因此第六识是审而非恒;前五识非恒非审前五识不但其体非恒,且亦无分别,因此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因此唯有这第七识独具恒、审、思量之业用,以此超过其它诸识,故独得思量识之名。

依彼转:这一句是在讲第七识的所依为第八识,也就是说:第七识是依第八识而生起的。依,表示所依根。彼,指第八识。转,相续生起。谓第七识是依第八识,方得相续生起。又,依,包含根本依与种子依两种。根本依:以第八识的现行是第七识的根本依。

种子依:以第八识中所藏之种子,是第七识的种子依。

缘彼:这是解释第七识的所缘境。彼,仍是指第八识。以第七识恒缘于第八识之见分,而执为我。

思量为性相:这句是在陈示第七识的性相。思量,即恒审思量。性相,即性与相。谓第七识之性与相,都是恒审思量:不但第七识的体性是恒审思量,而且第七识的行相也是恒审思量。

四烦恼常俱:这句是在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四种心所。俱,俱起,是表示相应之意。成唯识论:此中俱言,显相应义。因为从无始以来,到未转依之前还没转染为净,即还未证圣道之前,这末那识一直都是恒缘藏识,并一直都与四根本烦恼相应。四烦恼,即四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爱即贪。我见即恶见之身见。故此四烦恼即:贪、痴、慢、恶见。兹释如下:

1、我痴──即无明。成唯识论云: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于我理,故名我痴。因为对虚幻不实的我相,以为实有,因而执为实我,以致迷失了无我的真理,故称为我痴。

2、我见──亦即我执,或执我之见。成唯识论云: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非我之五蕴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

3、我慢──即倨傲。成唯识论云: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倚恃所执的我相,令心高举,故名我慢。即是以我为高,因而倨傲轻慢于人,故称我慢以我而生慢。

4、我爱──即我贪。成唯识论云: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对所执之我相,深生着,故名我爱。亦即:对所执的我相,进生贪爱,故我爱即是爱我对我相之爱。

以上为恒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俱起的四种根本烦恼。

及余触等俱:这句在指出与第七识相应的其它心所法。余,指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及别境中的慧心所。触等,即触、作意、受、想、思五行心所。这样合起来总共又有十四个心所,与第七识俱俱起。在这十四个心所中,五个行心所于前面的初能变识中,已经解释过了。其它的九个心所,在下面第三能变识中会详细解说。

有覆无记摄:这句是在讲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的性。接着由四性善、恶、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来看,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之性,是属于有覆无记性的。有覆,因为与第七识相应的心所中之四根本烦恼心所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以及八大随烦恼,其性都是染污的,能障碍圣道,而且会隐蔽自心覆盖自心本明,故称为有覆。然而这十二个心所之性,皆属于非善、亦非不善,故是无记性。因此合并而言,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之性即成为有覆无记性。成唯识论云: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而非其余之性。与此第七末那意识相应之四根本烦恼及八大随烦恼等,是染污法故,能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又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又,以心王与心所必同性,方能相应,故若说与末那相应的心所之性是有覆无记的,这就表示其心王末那识本身亦是属于有覆无记性。

随所生所系:这句是解释第七识所居之地。谓第七识是随着第八识所生于何界何地,即系属于彼界彼地,以第七识念念执第八识为我故。例如生于欲界,则第七识即成为欲界系;若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第七识即随而成为色界系、或无色界系。第八识若生于三界中九地之任何一地,第七识亦成为彼地系。例如第八识生于初禅天离生喜乐地,第七识即随之成为离生喜乐地系;以此类推。成唯识论云:末那识及其心所,为何地所系耶?随彼藏识所生之处,即成为彼地所系。此即谓若生于欲界,则现行之末那识,并其相应心所,即成为欲界系。乃至若生于色界有顶天,应知亦然。以末那识任运恒缘自所处地中之藏识,而执为内我,但并非执他地之藏识故。若起于彼地,异熟之藏识现在前者即名为生于彼地;此时染污之末那识,即缘彼藏识而执为我,因此即系属于彼地,故名为彼地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两句是说明三乘行人对末那识的伏、断之位。共有三位可永断或暂断暂伏末那识:一、阿罗汉位,二、灭定位,三、出世道位。

一、阿罗汉位──因在此无学位中,染污意即末那识之种子及其现行,都已经永远断灭,所以说于阿罗汉位中无末那识。注:第七末那识,又称为意、或染污意

二、灭定──即灭尽定。这是指声闻的有学位之圣者,入于灭尽定,于其定中以定力暂伏末那之现行,虽犹不能断其种子,以于定中,由于定力所制,末那不起现行,故亦可称为暂无末那。

三、出世道──此指圣者,谓三乘之出世道位,指声闻乘初果以上至于三果,以及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至七地之圣者,若得真无我解,以及后得智,且无漏道若现前时,亦能暂时伏灭末那识,故说于出世道无末那识;然此无只是暂无,并非永断;若要永断,则小乘须至阿罗汉位,大乘须至第八地。

成唯识论云:此染污意末那识,无始以来即相续不断,须至何地位,方得永断,或暂断耶?谓于无学之阿罗汉位及第八地菩萨、灭尽定位,以及大小乘之出世道位:小乘初果至三果,大乘初地到七地,皆无有末那识。阿罗汉位者,即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故含第八地菩萨。于此位中,染污意之种子及其现行,已俱永断灭,故说已无有末那。有学位之入灭尽定者,及三乘出世道位中,俱能暂伏灭第七识,故亦说是无有。此谓染污意,自无始时以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曾无间断,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之;而大小二乘之无漏圣道,方有能伏灭此识之义;以彼圣者已达真无我之悟解,是即违反于末那之我执故。其后得智所显之无漏道现在前时,是彼无我之等流同一类,故亦违反此末那意识。以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俱是无漏故,名为出世道。灭尽定既是圣道之同等流类,以其性极寂静故,此末那之现行亦显若非有。然而由于尚未永断此识之种子故,因此圣者若从灭尽定、或从出世圣道之定中起已,出定以后此末那识便复起现行,乃至如未暂灭之前一样──亦即还复如初。

义 贯

上节已说明了初能变识第八识之相;第二能变识,其前六识与诸心所相云何如何?以颂答曰:

其次说第二能变识,是识名为末那识。此末那识以依于彼第八识,而得相续转生;且末那识为缘彼第八识而执为我故第八识恒为第七识之所依与所缘。此识以恒审思量为其体性及行相。又四种根本烦恼常与末那识俱起相应而起,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其余触等十四个心所法相应俱起。于四性中,末那及其相应心所是属于有覆无记性摄,且随着第八识所生之处三界九地,末那即为彼地所系属故末那识属三界系。至于末那识之修证伏断,则于小乘阿罗汉位、或大乘第八地菩萨方为永断灭;小乘有学位入灭尽定中,及三乘之出世道中无漏道现前时,亦皆可暂伏灭,而令末那识之行相暂时无有暂不现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成观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成观法师)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二章 译主引文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主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目次 序 

 成观法师:因明入正理论义贯 

 成观法师:菩提根本、福德 

 成观法师:「尿疗抉」评析 

 成观法师: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成观法师: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成观法师:冥想三部曲 

 成观法师:文化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