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十方三世诸佛同赞!历代祖师大德共举!阿弥陀佛! |
|||||
|
|||||
十方三世诸佛同赞!历代祖师大德共举!阿弥陀佛! 净土宗十三代祖师简介链接网址http://www.buddhism.com.cn/jingtu/lz/index.htm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开示:决定可生极乐世界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
虚云老和尚开示念佛人--贵在一心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修行”之极精要开示 一、 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 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又说:‘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个什么?它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摒绝根尘侵袭,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后功大成熟,当来必定成佛!’ “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 ——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 二、 1、念佛要发长远心,不可间断,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总是潺潺不断注入大海。念佛就像这样,不管念多少,都要持之以恒,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弥陀佛的大誓海里,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2、我们的心要如何转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将阿弥陀佛念在心头。念佛法门普摄群机,不论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识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万不要小看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简单的。印光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余。”不要烦恼没有时间修行,若能行住坐卧随时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3、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一句阿弥陀佛,要远离是非也是这句阿弥陀佛。随时静下来就要念佛,念到睡着也没有关系。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让我们横超三界,直到西方。所以在修行中遇到境界来时,要眼睛装作没看见,耳朵装作没听到,不作六尘,不被境转,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下去。 4、我们都是带业来受轮回的,所以病苦多的人,如果能明白这是业障的话,就应该从今以后不杀生,多念佛,业障自然会渐渐消除。 5、妄想来时不要怕,不理它就是。它是它,我还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妄想自然就少了。 6、行住坐卧都要念佛。如果我们定下心来念,便可察觉到我们的心几乎整天都在外头奔驰,攀缘外境,没有观照在阿弥陀佛上。如果没有收摄身心,被外境转走,必然是生死轮回了。 7、念佛才是真正清净、正当的一条路,是往生西方的路。大众同声念佛,一心专注在佛号上,就能到西方。不须买票搭飞机,西方法船是无色相的。 8、如果你们相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佛号,甚至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到了这个时候,自然心不贪念,意不颠倒,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这是关系生死大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1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行行持当中非常重要。一开始练习时很不好受,难度极大。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会习惯下来。无苦不成道! 2 夸奖赞美我们的,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错,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打击我们的人,当他在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的道业,这是逆增上缘。要藉此去磨练“无我相”,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此乃西方的资粮,要接受,要承担,内心还要感谢他们给你一个修忍辱的机会,无忍不成道! 3 别人不想吃亏而不做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做。不好吃的东西而别人不想吃的,我们要发欢喜心去吃。修行就是要吃亏!要心量打开才能去除贪嗔痴等等的坏种子。否则吃不了一点亏,受不住别人的一两句说话,就是没有修行。 4 老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且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时请不要计算念了多少句,否则心存贪念——贪多,这就难以专一,不专注在佛号上就非老实念佛。很难达到至上层的境界——念佛三味。尽量做到念佛念至对境无心,保持清净心,平常心,无好无坏。 5 以静坐去把生命原有的潜能唤醒过来,希望以较快的速度去寻回自己身上不生不灭的佛性,令“身心清净而得大自在,智慧涌现而成为觉者。” 6 要回光返照,常常作出自我检讨。常思己过,则近“道”矣!一发觉有错误,就要马上进行修改,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每一个人要将几十年的习气去除,必定要下一番工夫!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这就是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7 除了自己正当职业的上班时间外,其余空闲时间,不要吃喝玩乐,要对上述几点精进努力,莫放逸,假以时日,经过艰辛的锻炼后才有可能获得法喜或法昧,般若智慧在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显现,到时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明白修道的奥妙所在!
宣化上人开示:谁若想得度 谁就念佛
不用三祗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一句弥陀万法王 五时八教尽含藏 行人但能专持念 定入如来不动堂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目的就是这一句 这是四十八愿里面,第十九愿,佛教给我们发菩提心;四十八愿里面第十八愿,教给我们十念必生。就是底下讲: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 这两句话就是十八愿、十九愿这两愿,这两愿是本经最重要的中心。古人有个比喻,他说如果要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来做个比较,《华严经》第一,一切经里头《华严经》是第一;《华严经》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这是古大德做的比较。本经里面,全经做个比较,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最重要;四十八愿愿愿做个比较,第十八愿最重要,比到最后就是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你们想想看,古人这个比喻有没有道理?佛度众生的目的是希望你成佛,成佛,临终十念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目的就是这一句,千经万论就是劝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不肯相信,认为成佛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简单?不相信,这才吃亏,给你讲真话,你不相信;骗你,你相信。所以现在人听骗,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这个苦了,诸佛看到摇头,没法子,度不了你。 我自己很庆幸,总算很幸运,劝了我三十多年这才相信,才死心塌地肯定了十念必生,才接受这个法门,不容易。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说,我不是个上根的人,根性很差,劝三十多年才相信。你们这些人没有劝几次就相信,你们比我高明得多了,超过我太多太多;劝几次就相信,我是劝了三十多年才相信。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 对於往生净土的因行,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 【广摄九界圣凡之众。】 『摄』是摄受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包括了九法界。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我学佛到今年三十八年了,我现在才真正体悟到这部经是整个大藏经的浓缩。这部经展开就是全部的大藏经,整个大藏经归纳起来就是这部经,真正是一切经的精华之所在。所以我们念这部经,一切经都念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都修圆满,一个法门没有漏掉。我今天跟诸位讲这个话,非常的肯定,我一丝毫都不怀疑,千真万确的事实。 无量寿经玄义 (第一集) 1989/11 新加坡 档名:02-04-01 圆瑛法师:念佛最为稳当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譬如千径九逵。皆达王城。楞严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然于诸门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稳当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无论何人。一教便会。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续。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无功效。固亦不足贵。而此念佛法门。但能发起深信之心。切愿求生。实行念去。即不参究。不观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门修习。但凭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错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缘已毕。来生不能继续修持。则前功尽废。此皆危殆之事。 惟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触。一心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念佛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现身接引。此即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决定亲见佛身。往生极乐。于弹指顷。业卸娑婆。神游净土。横超三界苦海。托质九品莲台。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诚哉是言也。 现在世人。群推禅宗。为最上乘。乃是顿教法门。可以顿出生死。顿超佛地。斯言亦复不谬。然须有上根利智之机。方可一生事办。倘属下根。自是完全绝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总不稳当。 如宋朝青草堂。为禅门宗匠。一生精进。晚年见宰相、告老还乡。十分荣耀。忽动一念羡慕之心。身后竟生曾氏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业。换一世之功名。岂不惜乎。宰相身后。升沉莫卜。罗状元云。‘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而念佛之人。但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卸轮回。而得解脱。极乐国中。莲华化生。是为最后之生。寿命无量。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任运进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修行法门之稳当。孰有过于此者乎。 优秀文章能否分享与人,在于伯乐转载一键之间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