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日期:2011/7/13 10: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法师讲: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这三句就是佛法讲的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佛告诉我们,三善根能生无量无边的善法;反之,贪、嗔、痴是三毒烦恼,能生无量无边的恶法。三毒、三善根关系我们的切身利害,而明了利害是对一切法认知的最低层次。具有高等智慧的人,能辨别是非、善恶;具有低等智慧的人,懂得利害。

    佛在《遗教经》上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又怕失去,所以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太重了,烦恼太多了。谚语所谓‘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太多,就容易衰老、多病,寿命必然不长。

    我们发愿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如果有缘分,则应当去做;无此缘分,乃是众生无福,我们落得清亲自在,绝不攀缘。如果想着;我一定要这样做,一定要那样做’,自己就有欲望,也就有忧恼了。

    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要到此地来老化众生?不是!他是如何来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正如应邀、应聘。众生有感、有希求,他就来了;若众生无希求,他就不会来。主动会有烦恼,心就不清净。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有‘我要如何做’的这种念头,就违背了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三家都讲求心地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感应。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如何才能在三生中,过得自在、幸福?常言说:“理得心安。”明白道理之后,欲望就没有了,心就安宁了。

    所以,与一切众生相处时,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他们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要与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们不要;他们所需要的,我们不要。因此,我们与一切人不会有冲突,都能相处得很好。世间人为何不能和睦相处?有利害冲突,彼此竞争。

    “受辱不怨”是指无嗔,这是真实德行。“忍”是修学成功的先决条件。《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古人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全在于忍耐功夫之高低。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则无成就。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只是习气深重之人的搪塞之辞。明知故犯,何能成就!

    “怨”是怨恨。一般人受到侮辱,纵然能克制、不报复,但怨恨的念头依然存在。此怨恨的念头即是将来报复的业因。假若这一生忍过去了,没有报复;来世遇到了,仍难免报复。《阴骘文》中,文昌帝君叙说自己怨怨相报、愈演愈烈的往事,仍心有余悸!若不是遇到佛法,帝君也很难觉悟回头。

    因此,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要常想别人的好处,不要思别人的恶处;常念别人之恩,不记他人之怨。真能做到,则生生世世享福,能得到别人的爱戴和帮助。

    如果心中在嗔恚,一遇侮辱之外缘,立刻发作,于是有意无意中,就会与人结下深仇大恨。当对方有能力报复时,往往招致杀身、灭族之祸。是故我们对人,尤其是对恶人,对心量窄小之人,一定要谦虚和恭敬,不要与其结怨。

    “受辱不怨”确实很难做到,但是必须做到。为什么?与自己的切身利害关系太大了。“怨憎会苦”就是由于不能忍耐,从小怨而结成大怨的。

    能忍不仅不吃亏,还占大便宜。忍辱的花报在这一生,来世的果报更殊胜。冤家对头都变成了朋友,都变成热心帮助的力量。我们无论做会眨巴事,都容易成就。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宁舍生命也不与人结怨。生命算不了什么,舍身受生是一切众生都不能避免的。人生在世的时间短促,百年弹指即过,为何要与人过不去?因此,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结恶。

    他人恶意对待自己,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对方,一定要回头反省:“是浊 自己做得不对?或是言语不慎,有意无意得罪了人?”自己造下不善的因,应当随不善的果报。纵然自己这一生没有与其结怨,或许是前生结的怨。我们不报复,账就了结了。如果事事者责任推给对方,事事都责怪别人,就是重大的过失。若自己能冷静地去想,心就能平静,就能生智慧。

    忍让最重要!特别是是对小事,更不可计较。重大的侮辱都不计较,何况细节小事。对于怨结,一定要用智慧去化解。人,汉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他人,是自己的德行不够,智慧不足。

    舜王的家庭环境恶劣到了极处,他都能忍耐。他能成为大对,就是不见他人之过,只见自己之过。他能感动父母,能感动邻里乡党,最后感动了国王。尧王听到他的事迹,就召见他,将王位禅让给他,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二十四孝》中,舜王名列第一。他何以能受到如此崇高的尊敬?就是事事反躬内省,一切过失归于自己。这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选择助手,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忍耐”。一个人虽有才干,但遇事不能忍耐,就不能担当征途。反之,一个人才干虽欠缺一点,然遇事能忍耐,就可委以重任。能忍耐的人,头脑清醒,心思不乱,则生智慧。

    受辰时不但没有报复的行为,连报复的念头都不起,才是真正的福德相。我们受辱时,能否随顺佛陀的教诲,正可勘验自己的福德。有福德之人,会心平气和;若心中还有一丝嗔恚之念,立刻要觉察到自己福薄。

    佛陀教导我们要“福慧双修”。“福”是第一,“慧”是第二,如此排列的用意很深。古人讲“福至心灵”,也是“福”在先。一个人的福报现前时,会变得聪明。福与慧是一不是二,智慧开了的人,必定懂得修福。

    注解引郑暄的话,第一句是“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默,指沉默,少开口,少说话,能止语,就可以作神仙了。凡夫做不了神仙,就是因为废话太多,心定不下来。古人讲,要“少说多听”。在现代社会,不但要少说,也要少听,因为听到的大多是烦恼。佛陀沉默寡言,唯有他人提问请教时,他老人家才给予解答。如果不问,佛就不说;不说就是说、就是教。教什么?教少说话。

    第二句是“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饶就是恕道。原谅他人,不与他人计较,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就化解了,灾祸就不至于发生。这是从内心消除灾祸。

    第三句是“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人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结了多少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如果不能忍,种种障难,必定避免不了。

    第四句是“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休就是放下。

    郑暄教给我们四种方法;"沉默、宽恕、忍让、放下。”这些都是拔除三毒烦恼的入手之处。如果修学,自己的道业才能成就。说到最浅近处,自己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满。不但能得到精神享受,也能得到物质享受。郑暄所讲的,都是求功名、求富贵的好方法,正当的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所得到的是真实的福报,是自己应当享受的。若不如法的求,就是造业,眼前虽然贪到一点小便宜,后果不堪设想。

    自己受到他人的欺负,怎么办?忍让。我们以善心对待人,天神必定保佑。其实,弱者总是容易获得大众的同情,天道亦如此。存心善良的人,纵然受到欺负、侮辱或迫害,仍然以善良之心对待他人。如果自己被害死了,不必再在人间受罪了,何尝不是福气!死的时候,天神会来接引。天神也会惩罚迫害我们的人。“公道自在人心”,我们对作恶 之人何必计较!

    古人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一生一世绝对没有冤家对头。事相上的冤家对头当然会有,然其心中没有,心地清净慈悲。纵然是冤家对头,也能真诚地爱护,热心地帮助。果能如是,后福无穷。即使前生没有修福,福很薄,这一生相信感应之理,依教奉行,做得很认真,福报也会现前。

    无量劫中,一切众生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自己亦不例外。即然能原谅自己,宽恕自己,为何不能原谅他人,宽恕他人!古德教导我们:“以恕己之心恕人”,与别人的冤结就能化解;“以责人之心责己”,方能改过自新。

   《礼记》第一篇名为“曲礼”。“曲”是委屈,指委屈自己;“礼”的精神就是委屈求全。一切要为佛法著想,为众生的福祉著想。往往自己受一点委屈,就能为佛法、为众生多做一些事,这是真实功德。人一生中能为佛菩萨服务,能为一切众服务,这种机缘太难得了!遇到机缘,有人来障碍,是魔障现前。克服魔障的唯一方法就是“忍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忍辱)(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忍辱)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忍辱修福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