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希阿荣博堪布:在家人容易犯的毛病—财色名利要,成佛也要


   日期:2011/11/30 16: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共同外前行,简而言之,就是修出离心。出离心并非人人生而有之,上来就纯粹是为了解脱而学佛,大多数人的起点没有这么高。出离心要一步步培养起来。大家刚开始进到佛门里来,多是因为遇到了难事,求佛菩萨帮忙解决问题的,要不就是求福报,求平安,希望这辈子能少点磨难多点快乐。然而有些人慢慢就体会到,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多好的人,轻易也就散了。这世间的事真是没道理可讲,你不学佛不生出离心,一切也是转头成空。知道世间法有多么靠不住,修出离心才算是有点影子了。

  开门见山就谈出离心,对很多人来说都不好接受,可是要绕过出离心先说别的,人生短短几十年,东绕西绕,转眼就没了。佛教的修行,再怎么绕终归要回到出离心上来。

  我知道,大多数人成长、生活的环境和传统都不鼓励人们过多地关注解脱轮回这件事,今生今世一帆风顺、幸福安稳就够了。即使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现世的幸福美满是学佛最起码应得的好处,如果连眼前想要的都得不到,还说什么来生来世得大福报。就算不以财富、地位、才智、健康、长寿等等为目标,也应该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顺便把这些福报体现出来,这也是大乘佛教度化众生的方便,否则学佛就有点理不直气不壮,不但不能说服身边的亲朋好友跟着一起学佛,连自己也开始犹疑了。现世、世俗的福报常被当作衡量学佛是否有成效的指标。说某位名人、富豪也是信佛的,大家便感到“与有荣焉”,备受鼓舞。如果一位居士越来越穷或者工作生活不太顺利,人们就会想:要么是佛法不灵,要么是他学佛没学好。

  你也许会说:释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当初就是因为羡慕佛陀宝相庄严,自己也想修成那样美好的相貌,才决定跟随佛陀出家的,可见要接引众生,自身各项条件还是要过硬,要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才能把爱漂亮、爱健康、爱享受、爱这爱那的众生们接引到学佛求解脱的路上来。我想,如果为了众生解脱而发愿示现福寿圆满,那很好。那是大出离心、大悲心。真要是发了这样大的愿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会随喜赞叹的。你看《大乘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在因地时所发四十八愿,是何等样的气概!他说他作佛时,要身体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身口常出无量妙香;他作佛时,寿命无量,就算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里日夜计算,也算不尽他的寿量;他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都将称叹传颂他的名号、功德;他作佛时,要成就一个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的美好刹土,七宝成树,黄金为地,建立常然,无衰无变……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发深广志愿,积功累德,为“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看见他,被他的身光照耀,听闻他的名号,都会心生欢喜,希望能追随他左右,在他的极乐刹土生活、修行,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相比之下,扪心自问,大家平时希望自己年轻漂亮、杰出富有,求这求那,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吗?说来惭愧,你我众人与诸佛菩萨的差别就在这里,佛菩萨做什么都是为众生,我们做什么都是为自己。嘴上说学佛,心里还是不免为自己打算,明明是放不下眼前这一点卑微的生活受用,却还要找借口说是为了接引众生、不做自了汉。

  法藏比丘出家前是一位国君,因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欢喜开解,生起道心,毅然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他不仅放弃了一生一世的荣华富贵,连来生来世的享受也一概不再期求,其后“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后人示现的修行之路也是这样,他放弃舒适荣耀的宫廷生活去做苦行僧。虽然避世、苦行本身并非修行的目的,但在不停顿地追名逐利、散乱攀缘的同时,修行解脱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并不是说,大家学佛就得马上放下手头的事,跑到深山里去不见人。功名利禄、是非功过,或是感情,要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气若是那样容易改变,大家恐怕早就解脱了。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挫折,难免有个厌烦得想一走了之的时候,可郁闷归郁闷,真狠下心来跟过去现在做个了断的不多。再说,你就算表面上放下了,可心里还有很大的不平,不服气,处处想显得自己高明,那么你的厌世不过是与人竞争的一种手段,与解脱无关。

    心里放下才是真放下。有些人学佛,不在出离心上下功夫,开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心里为此很纠结,跑来问我该怎么办,这倒让我为了难。出家当然好,修行的障碍少,可以专心办道,进步自然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出离心,与世无争不是做做样子,是心里真觉得这世间的五光十色没什么好。否则加入僧团过集体生活,很容易与道友发生矛盾,或是成天被人围着叫“师父”“师父”,不自我膨胀才怪。在家同样可以修行可以解脱,然而障碍多,睁眼闭眼全是冤亲债主,意志不坚定的话,修行路上是进一步退十步,举步维艰。说来说去,关键还是出离心。有出离心的人,出家的因缘成熟了就出家,因缘不具足就居家修行,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一样解脱。不用为此另生出一桩烦恼来,也不必一定等到出家了才开始修行。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虽然也朝九晚五为生活打拼,却终究与一般人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当中混出头,你想的却是要尽早结束这头出头没的无奈循环。别人可以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惭愧。这一点很重要。在家学佛的人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名利财色统统都要,一点不亏待自己,最后解脱也要,成佛也要,他耽著世间而心无愧疚,反倒觉得世间出世间两不耽误,才叫有本事。你若讲出离心,他觉得你小里小气走极端,没有大乘气象。的确有很多大菩萨示现不离凡俗享受五欲,但他心无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五欲动摇不了他。我们自己是什么程度自己知道。若没到这种境界,还是老老实实尽量远离诱惑障难为好。

  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生福报。一般世间福报对学佛人来说真的是很容易得到。有一位弟子看见电视里播放名人显贵的镜头,对我说:师父,这些人福报好大呀!以前一定做过很大的善事。我说佛经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有个穷人拿着一把豌豆准备向一位新娘抛洒,以示庆贺,这时正巧遇见德护如来前往城中,穷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他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执掌四大部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是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中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世间的荣华富贵其实并不难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报。纵然是洪福齐天,也逃不出生老病死去;满目繁华,爱恨情仇,转眼就烟消云散了。若能勘破这个,生起出离心、菩提心,那是真正有大福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出离心       希阿荣博堪布)(五明学佛网:出离心       希阿荣博堪布)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雪漠:出离心不是一时的情绪 

 曹越:出离心与本觉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七章 生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七章 生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七章 生信→发出 

 怡僧法师:怎样理解出离心 

 慧光法师: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 

 其它法师:出离心之浅谈(释海宣) 

 传喜法师:体验娑婆苦 方生出离心 

 界诠法师: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