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健康

 疾病是什么?


   日期:2012/1/11 9: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疾病是什么?--1

疾病是什么?并不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当我们深受病痛之苦时,往往被强烈的苦恼情绪团团围住,无暇顾及;当病痛得以缓解,这问题又很快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然而,疾病对我们是如此重要,不论是一次次痛苦的经历,还是最终带来的生命的终结,都是我们极力想要避免的。那么,闲暇时,比如现在,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疾病究竟是什么呢?疾病与我们的身体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提到疾病,头脑中自然会闪现出下面的名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炎、胃炎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透过各种检查仪器后,用医生的眼睛和头脑观察、分析的结果,而非患者自身的感受。如果换成从患者的身心体验来描述疾病,那么疾病的名字会变成:眩晕、头痛、咳嗽、胃疼、便秘等等。两个视角各有各的利弊,姑且不展开分析。还是把目光集中在这个主题:疾病是什么?

我们通常将健康与疾病作为一对概念来理解,也就是说:疾病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而健康与疾病,又常被替换为正常与不正常。于是,疾病就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状态。可不是吗,正常时我们吃的好,睡的好,精力充沛,干活不累;如今吃不好,睡不好,浑身疼痛,累的不行,可不是“不正常”吗?

其实这种理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我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习惯上,我们通常把山倒的一刻,视作健康与疾病的分界点。其实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在那些结冰的日子,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的呢?前些年盛行“亚健康”的概念,试图弥补两个概念之间的断层。其实仍然不够,亚健康者,很多虽未到达西医眼中某些器质性疾病的“标准”,但在中医眼中,或者从患者自身的角度,已然在疾病中了。也就是说,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时,身体的不适已经显现。那么,在这些不适出现之前,还是在那些结冰的日子,我们是健康,还是疾病的呢?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可见,疾病是什么?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无疾以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问题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健康与疾病两个概念之间树起的强烈的对立观念。谁说这二者之间一定势不两立,有个解不开的仇疙瘩?

疾病是什么?--2

不妨看一看下面的案例,重新审视一下心中关于疾病与健康的观念。

李阿姨,65岁,性情温和,与人为善,却有些小心眼,喜欢独自生闷气;平素喜欢吃些肥腻食物,身体较胖。那一年秋天,儿子与儿媳大吵了一架,李阿姨无能为力,只有独自生气。第二天清晨,发现脸有点歪,左侧嘴角流口水,左半身活动有些不太灵便。儿子、女儿急忙把李阿姨送到附近的大医院,诊断为脑梗,住了20天院。之后经过针刺、中药治疗,病情逐渐得到缓解。但好景不长,春节前,儿子、儿媳决定外出过年,李阿姨反对无效,又生了一顿闷气。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李阿姨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们静下来分析这样一则案例中,疾病是什么呢?如果从西医的角度,第一次中风的发生,是典型的疾病;当然第二次也是疾病,不过与死亡已经没有差异。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在两次生气之后,都已经属于明显的疾病状态了,所谓肝气郁结;至于后面中风病发作时,更属于疾病无疑。我的问题是:在李阿姨两次生气之前,尚未出现明显的身体不适之前,究竟是不是有疾病呢?

再以过敏症为例,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过敏者在遇到过敏原之前,一切表现与常人无异。那么此时“待过敏”的人体,是否属于疾病的状态呢?如果您的回答也是“是”,那么上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两次外来的情绪刺激之前,李阿姨的身体本就处于类似于“待过敏”的状态。这种状态,遇到任何外来的“过敏原”,都可能触发一次所谓“疾病”的发生。而这种状态,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我们可以继续向前探究,这种待过敏疾病状态之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如家庭,生命轮回等。不过对于探讨“疾病是什么”的话题,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得到一些解答了。疾病,仿佛是一种失去了平和的状态,无论其是否被本人或外在所感知。

然而这样一来,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世上还有健康吗?

疾病是什么?--3

不妨还是再换一个角度,审视一下健康。我们都曾有过疼痛的经历,有时候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人痛不欲生。显然,如此的经历,必然属于疾病的状态。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疼,被火烫,被门拈,被针刺,被刀割,全然没有感觉。如此,反过来看疼痛,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被针刺感觉到的疼痛,与过食冷饮感到的胃中疼痛,以及肾结石滞塞引起的疼痛,本质上并无区别,那么这些状态,究竟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呢?

疾病与健康,经过反复的推敲,界限似乎并非越来越清晰,反而是越发模糊了。

暂时放下人体,来欣赏一下自然界吧。春季风多,夏季炎热,秋季干爽,冬季寒冷。每一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而仔细分析这些特性,会发现所有的特性,本质上都是一种偏性。如果这个例子仍然不够清晰,我们索性把偏性的范围界定的更局限一些,只以白天与黑夜作为评价的依据吧。我们生活在北半球,每年只有两个节气,即春秋分时,白天与黑夜的时长是相等的。春分之后,白天渐长,到夏至达到极点;秋分之后,黑夜渐长,到冬至达到极点。更具体到每一天,那么日出以前、日落以后,是黑夜;二者之间,是白天。如果用阳气的多少来衡量,那么春分之后,日出之后,阳气逐渐偏于有余;秋分之后,日落之后,阳气逐渐偏于不足。有心的朋友会发现,无疾这里反复提到一个字:“偏”。

不是吗?所有的疾病,归根到底,无非一个“偏”字。还是以上面提到的李阿姨为例,平常心眼小,喜欢生闷气,就是一种偏,中医认为偏在肝,性质是肝气不足,不足以令气机舒展、畅达。正是这种长期无法得到舒展的肝气,郁积日久,在一个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爆发出来,形成了肝阳上亢的所谓中风病。从最初喜生闷气的性情,到最后的中风病发作,无时无刻不是在一条“偏”的路上行进。假如换做另外一个人,肝气不足的偏性并不像李阿姨这样明显,面对同样的事情,或许只是争吵几句,发发牢骚,肝气得到一定的舒展,也就不存在如此严重的后果了。也就是说,李阿姨身上存在的肝的偏性,是整个疾病发生的内在线索,或者说是疾病的本质。

上面的问题再次显现:如果疾病的本质是“偏”,世上还会有健康吗?

疾病是什么?--4

仍是从白天黑夜的例子来看。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日出之前,阳气不足;日出之后,阳气有余。那么哪种状态下,阳气才既不不足,也不有余呢?仔细想来,应该只是太阳欲出未出,光芒若隐若现的一瞬间。如此看来,无偏的状态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无法守住这样一种状态。无偏并非不能达到,只是无法保持。那么健康是什么?是这样若有若无,少瞬即逝的一刹那吗?如此的“健康”,还有意义吗?

根本的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了。如果疾病与健康是一对对立的概念,疾病代表偏,健康自然代表无偏;如此则全民皆病,健康绝对来说无法保持。何其悲观的结论!

再次放眼自然界。鸟儿飞翔在天空,阳气偏盛;鱼儿沉潜在水底,阴气偏盛。春季风多,木气偏盛;秋季干爽,金气偏盛。南方水多,湿气偏盛;北方水少,燥气偏盛。世上何处无偏?哪里能有个绝对无偏的事物呢?而自然的美好,不正是在这种种“偏”的事物上体现出来的吗?可见,偏是一种个性的彰显,个性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基础。世界原本如此,何来所谓健康或疾病呢?

可见,疾病在本质上,只是人体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用“疾病”一词来界定,本身就显得十分牵强。去除了疾病的名号之障,健康的概念也就随之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健康与疾病原本只是一体,并无明显的分别。分别只是我们强加的结果。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斯如是乎!

疾病是什么?--5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再面对疾病时,以往对抗、仇视的态度,或许会能变得平和一些;而实际上,这一点点态度上的转变,十分重要。再次重复一个观点:选择了对抗,就选择了死亡。当我们选择用抗生素与病菌对抗,结果是这一代的病菌被灭杀,之后生命力更强大的病菌对抗生素产生耐受(相当于这一代抗生素被灭杀);二代抗生素继续灭杀二代病菌,三代病菌继续灭杀二代抗生素;如此循环,两败俱伤。当我们选择用降压药与高血压对抗,结果是一类降压药几乎消灭了一类高血压,但人体对此类降压药的耐受同样导致药物的失灵;两三类降压药联合应用后,新的高血压再次被消灭,但耐受依然发生;最可怕的结果是,等不到更高一级的降压药问世,我们的身体已经被降压药的种种副作用灭杀了。道理很简单,疾病与我本是一体,密不可分。选择对抗疾病,也就是选择对抗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对抗疾病,其实与自杀无异

既然对抗并非最好的方法,该怎么办呢?其实一个古老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以土克水,是对抗的思路,被证明失败;而疏通水道的方法成功了,原因何在?无疾以为,关键在顺从水性。首先假设水是我的朋友,而非敌人;现在他遇到问题,性情暴躁,乱发脾气,我该怎么办?我会先观察,他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原来水性本趋下,现在向下的通路不够畅通,上游的河水又不断增加,河水无奈之下,只得四处流散,淹没了田地村落。而用土阻水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推高了河水的高度,这与水趋下的本性又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体验洪水发作的过程,理解肆虐背后的道理,自然会用疏导的方法,理顺河水下行的通路。相比对抗,顺应河水本性的做法无疑更为明智。

面对疾病,体验,理解,进而顺应的方法同样适用。譬如失眠。神工作了一天,到晚上是很希望好好休息的。但神的性质是喜欢清静,不喜热闹。如果当神回到家中,神的家是心,发现家里正在搞聚会,歌舞升平。神根本没有心思加入欢歌狂舞,只好外出四处游荡。此时人表现出来的,就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如果采用对抗的方式处理,用安定药对抗失眠,无异于给神压上一座大山。重负之下,神无路可走,只得回家忍受刺耳的噪音。可以想象,如此带来的睡眠,质量不会太好。而且耐受的情况,同样很快会发生。反过来试试体验呢?假如我是神,我会很乐意回家的。现在不想回,只因家中太过喧闹,这种喧闹,中医称为心火。我不是不爱家,只是不爱火。那么只需要将家中聚会的众人驱散,也就是清除心火,神自然就回家酣睡了。

心外无物。当我的心中不再视疾病为敌人,而是朋友,是自己,我的思路会自然从对抗转为顺从;而我对朋友的理解与微笑,换来的同样是朋友的理解,疾病的减轻。

疾病是什么?--终

啰嗦了这许多,其实只是想理清一条思路:我们对于疾病的普遍认识,是否有些欠妥帖的地方?而内心升起的这一点反省之念,有可能深刻的触动到每一个我。事实上,很多人,很多疾病,绵延数十年,或终身相伴,或最终吞噬生命,常常与这个心念有关,即:我要攻克、战胜、消灭疾病!直到自己被疾病消灭,心中所执仍不自知。

疾病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起有灭,有道有理。而这道理,就藏在身体中。倾听身体的语言,是读懂疾病的关键。接下来的日子里,无疾希望成为这样一位译者,尝试来表达身体的语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