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日期:2012/1/27 12: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南怀瑾先生讲于中华文化大楼

 

刘豫洪记录

 

五部原典概论

 

因为缺乏理想的佛学概论,我常建议学子们从原典开始。在原典之中,有五部很好的佛学概论,其中两部是印度原著,三部是中国的作品:

一、《大智度论》(印度)

二、《瑜伽师地论》(印度)

三、《摩诃止观》(中国)

四、《宗镜录》(中国)

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国)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密宗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宗镜录》则是永明寿禅师的作品。

永明寿禅师,气魄宏大,在他的门下,有几十个精通佛法的高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宗镜录》。

因为佛学是重视实践的,前面已提到过。所以纯粹宗教信仰,或一味思想的追求,都脱离了佛学的本质。

谈到佛学的偏差,目前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学佛,如同招待老太爷一样,管吃管住又送书。使青年人觉得,要学佛伸手去拿可也,养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慈悲的流弊,适足以贻害对方,过份方便的作风,徒徒养成对方下流的习气而已,对于学佛来说,却形成背其道而驰的办法。 

不久前,有一个青年来问一本佛学的书,我建议他去买一本,岂知这位青年甚感诧异的说:还要花钱买?我学佛的书都是不花钱得来的呢?

是的,佛学讲求的是布施,但却是布施给别人,不是要求别人永远对自己布施。

    在汉朝末年,因为学佛的人要出家,在宗法社会之中,产生了"无父无君"的反感。所以,佛学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流,却变成了人皆惧怕。明理学虽偷窃了佛学,但是却排斥佛学。王安石、苏东坡之流搞佛学者,宦场皆难如意。直到元明清三代,凡接近佛学之士,亦皆缺乏政治前途。这是一个事实,相沿至今。

三国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牟子,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曾作了一本书,名叫《理惑论》。对于中国文化中三教之争,本书的见地是为调和论。其次则有《弘明集》《广弘明集》两部书。

有许多人认为,佛学即是印度的产物,欲学正统佛学,应该先从梵文入手。这种说法,与十七世纪英国人注意印度梵文有关。

这种说法对不对?大有疑问。

释迦牟尼在印度文化中的成就,就像孔子在中国一样。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把中国文化来了一番大整理。印度的释迦,也精通种种学问,创立了佛学。但到了唐代,佛学已被中国文化吸收发扬,到了宋代(十三世纪)佛学在印度即彻底绝迹了。

十七世纪的时候,印度连佛学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正统不正统呢?

唐代印度的梵文,尚有五印之别。语言字音因地区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文字产生很大的变动。即使孔子在世,亲自来讲论语,大家也可能听不太懂。语言文字虽然有关,要紧的仍然是学问的本身,所以在佛学绝迹的印度,它的梵文是否是佛学入门的文字,就大大值得考虑了。

诚如庄子所谓:"得意忘言",今日要研究佛学,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求。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佛学被攻击的罪名,主要有二。其一为"无父无君"的作风;其二为莫名其妙的两桶水,倒来倒去,一会儿空,一会儿有,就算是佛学(顾亭林亦如此说)。

事实上所谓出家,并不是无父无君,也不过像隐士一样,即古之逸民,离群修持而已。

唐代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一不受了佛学的润滑剂作用。而在宗法社会之中,佛学却是居于被人轻视的地位,那种处境,恰如一个童养媳,在一家之中,无事不做,无话不听,到处受气,还要口不出怨言,连心中的怨气都不能有一丁点儿。

儒家的人最后终于说话了,认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一切社会福利,都是佛家的功劳,确为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

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

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

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

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

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於八十岁时涅盘了。

宋朝的大词人辛稼轩为此作了一首词:

[卜算子]: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八十余年入涅盘,且进杯中物。”

释迦涅盘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说到轮回,曾有一位宗教徒问我,佛学是否无神论。他的见解是,佛学的轮回,应是唯心所造,故称为无神论。进一步支持他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佛学的道理一切都空,结果当然神也空,于是,他的结论――佛学是无神论。

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义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说,释迦是至高无上的,对释迦的本身,只能绝对的相信,不可以考虑、怀疑,或研究。

在《楞伽经》中,有一百零八个问题,代表着人类的种种疑问。

《大藏经》中的《阿含经》《本行经》等,描写释迦由腋下出生,甫自堕地,即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实在傲慢之极。这种傲慢,也是自古以来英雄们的共同气魄: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否认释迦是否由腋下所生,他像普通孩子一样的被姨母抚养长大。

释迦的幼年,也和我们一样平常,但他特别聪明,充满了智慧。他冷静,喜问,多怀疑,对于万事都有追根究底的意志。

在他少年时期,已完成了世间的教育,他对数学更有特别的成就,可以达到五十三个数字单位以上,到达无量数。

至于他的武功,更是了不起,拉弓射箭,只手将大象丢出城外,再跑到城外去接住,一箭可以射穿七重铜鼓(不要因为我们做不到而否定)。

释迦的时代,正当中国春秋前后时代。春秋共有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治单位,当时的印度,则有五百多个小国,印度的阶级更有四五百种之多。

在印度这个贫富悬殊,阶级森严的地方,王族,婆罗门教,僧侣为第一等,军人次之,农、工商人再次之,而以贱民为最下等。

印度的贱民,见了上等阶级,爬进爬出,好像狗畜一样,在落后地区,至今仍是如此。

印度当时的修道宗派,极为繁杂、无神论、有神论、唯物论、唯心论,及其他派别极多。修法各异,有拜火、有涂炭。打坐的方法亦多,有的坐、有的站、有烤火入定,像烤肉一般,都是欲求离苦得乐的沙门修行方法。

在《大藏经》中有"金七十论",是南北朝时代翻译,内中论及释迦修道时代数理哲学的理论,共分廿五谛,其中的所谓"冥谛"就是谈论宇宙的开始,与后来吴稚晖称之为"混蛋"(混沌)的东西相似。

在"异部宗轮论"中,将种种不同的见解,分为廿多派。

《华严经》中,又归纳为十二大派。

在释迦出生不久,有神秘学派的大相士,替释迦看相说,如果释迦长大后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

什么是转轮圣王?

那是一个盖世英豪,转动世界人类的一切,使天下得太平,其功德如同如来。所以在释迦以后的说法岁月中,多处强调转轮圣王的雄伟和功德。

释迦在出家前,应该有过一段矛盾的心理,他当然考虑到不出家,统治全世界,使人类享有安乐和太平,作一个转轮圣王。

但最后他感觉到(这个道理,散见大小乘各佛经中),天下尽管太平,并不是人类的至高至乐。转化圣王去逝,天下又会大乱,所以并不彻底,还是出家求得一个方法,能根本解决人类的苦恼为佳。

所以,他出家了,最后的成功,使他成为"万世教主"。

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行的王子,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在未学之前就下一个结论,而是等到自己学会了,才来一个明智的判断,这也是古今圣贤学问的一个态度。

释迦曾学过"无想定",三年学成了,当他学成后,自觉其非道而弃之。为什么认为无想定不是道呢?

因为他觉得,能做到无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么是"我'则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

后来,释迦又找到一个教师,去学"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无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

他又学成了,一定就是三年,学会了仍丢弃,认为非道。

释迦没有老师可投,一人感觉忧闷,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打坐入定,参究生命的真谛。

释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乱草,竟然有鸟来做巢下蛋,释迦只好不动直到育出小鸟,他的慈爱恰如中国人所说,是"仁民爱物"之心。

小鸟人头上巢中飞走了,释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却摸到了脊背,然后站起来说:"苦行非道"。

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

修成功的还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

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

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释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风湿症,他说了"苦行非道",即离开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这时,他遇见了一个牧场的少女,极同情他的饥病交迫,便用牛奶来营养他,使他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

这时的释迦已是卅二岁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大誓: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他是彻底大澈大悟了。

释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后说道:

"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是一个无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伟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释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类的真"我"。

释迦证得菩提,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当时的婆罗门教,认为神我是一切的主宰,并且又把这位主宰人格化,有喜怒是非和偏爱,非相信不可,这个所谓的主宰,创造了万事万物。

可是,释迦悟道后,推翻了宇宙间有主宰的说法,认为宇宙并没有超现实的东西为主宰,人们所谓的主宰,仍然没有摆脱现象。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真"我",即:性相平等。这就是说,宇宙的创造为"体",世界的一切为"用"。释迦是人类文化中,第一个提出平等的人。

不但人是个个平等,而且与万物平等。

天人、人,以及有生命的动物、生物,性相皆平等。

释迦的平等论,打破了阶级观念,在当时的神权社会中,很了不起。在释迦日后的弘法岁月里,指派一个贱民出身的修道弟子阿那律执掌纪律,也是因为平等论的关系。

战国时代的驺衍,称世界有九大洲,中国乃九洲中的一洲,他的说法,当时被认为疯狂。

可是释迦却提出了更扩大的宇宙观,认为像如此的世界,宇宙中不知有多少,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

释迦认为每一个日月系统,为一个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宇宙间比三千大千世界还多,不可说,不可知,如恒河中沙子一样,不可数。

宇宙是无比的大,无限的大,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个无限的宇宙观,但在三千年前,释迦就已经知道了。为什么?

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个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

 

佛学的宇宙观,在中国文化中的说法,就是天与人的关系。

汉代之前,只提到一个"天"字,根据上古的神话,认为人与天,本来是很接近的。人类所生存的这个地方,与太阳、月亮、星辰等,并是比邻而居。但是,人的行为一天比一天坏,一年比一年糟,以致日月星辰都开始远离人类,最后使人类在宇宙中孤立起来。

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神话,世界文化的基础,都是以神话起源而流远,中国是如此,西洋也不例外。像最近的一部外国科学想像新书,书名为《史前星际大战》,以及《外太空人》等著作,相信古代星际之战,一部分人逃离至其他星球,才保留了文化。这些理论现在虽是假想,但是却说明了人类的宇宙观在扩大,在向佛学扩大宇宙观接近,未来科学的发达,更可证明佛学宇宙观的正确性。

先了解一下佛学上所讲的"心"是什么?

"心"并不是思想的,更不是我们的意识思维。

"心"是包括时间和空间两大问题和万象的一个表达语。

按照佛学的说法,时间寿命是相对的。在苦难的时候,一秒钟就像一日,在欢乐中,一日却像一秒。

    用现代语来说,释迦所证到的,就是解脱时间和空间,情和欲交织于我们的束缚,以及物理世界给我们的各种束缚。

释迦所证到的,并不仅是一种学理,而是人类生命的功能,可以达到超脱时空的限制,找到生命的真谛,打破物理世界的种种束缚。

这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不能也不必靠他力而得到的。

所谓修行,也就是往这条路上努力前进。

根据释迦所证得的结论,三千大千世界,即为一佛国土。他又将之整理,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佛理。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也即是佛学的中心问题。人类文化的趋势,是在挖掘佛学的宝库。

释迦将宇宙之间,分为三个界限,即所谓: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三界天人表,请参阅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三界天人体系表"。)

在这个三界天人表中,欲界在最下面,欲界的中心是须弥山,这个须弥山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小乘的说法,须弥山好像就是喜马拉雅山,这种说法只是地理性的说法。

大乘的说法,须弥山是一个形容词,并不局限于地理范围之内,其所指有地轴、银河系等等含义。

三界中,基本的是欲界,其定义也有两种:

狭义的说法,欲界中是以男女两性的性欲构成生命的延续。

广义的说法,欲界有生命的众生,均有贪欲。

在欲界人的世界中,包括了四大洲。但《华严经》中所谓的香水海,它所形容的,好像是指外太空的界层。

我们的世界是南赡部洲,界于日月星辰之间,在须弥山之南。

四大天王天,则是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在须弥山之半。所谓玉皇大帝的帝释天,是欲界中的天王。

欲界中,除了人之外,下级的有畜生,饿鬼和地狱三个境界。原始称地狱为具苦,表示地狱中具有种种的痛苦。地狱的分类有十八种之多,所谓十八层地狱,即是此意。但天堂与地狱,也都具在人间。

在欲界中的众生,是靠五欲而生的,所谓:

声色香味触

笑视交抱触

尤其以饮食、男女二欲最难断除。

欲界是物质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也有圣贤世界。

欲界中的阿修罗(魔障),位于天人与人之间。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共有十八层。

色界之中,仍有物理的色相。色界的人,在情操方面来说,比欲界的人升华很多。色界的人没有YIN食二欲,所以没有男女两根,无男女相。所住宫殿,一切物质享受,都非常美好,所以称为色界。

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

色界的人,寿命很长,究竟多么长,是根据每人的品德、情操和善心的不同而有异。

色界中最高的是有顶天,有大梵天主,掌管一个大千世界。

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了,其中大多是圣贤世间,没有物理的色相,只有精神的情况。无色界的人,寿命更长。

无色界中的天人,有生死,也有生育。天人生下来头上便有花冠,形状难以描述。天人容颜永不会变老,但他们的生死要看头上的花冠,年岁老时,花冠渐渐萎缩终至于死。

三界之中分为六道,天、人、阿修罗为上等的三道,饿鬼、畜生和地狱是下级的三道。

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无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的,却是由自己业力作主而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

前面说到,死后一切的去留方向,都是自己做主的。这个自己作主的,可称为心速的力量,即是佛学上所说的业力,三界系由业力所构成。

换言之,业力决定一个人死后所轮转的地方及形态,但是这个业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也提到过,六道是根据个人的行为、善恶及道德而自然轮转。所以,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等所产生的力量,都构成了业力。

业力共分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

所谓无记,就是不善不恶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

由业力的性质,很明显的可以了解,不仅孽是业力,好的行为也是业力,日常生活所说的造孽,应该是造业的意思。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佛学数量名位表(依俱舍论提所载,共有五十三位)

1个          2十

3百          4千

5万          6洛叉

7大洛叉        8俱胝

9末胝(亿)      10阿庾

11大阿庾        12那由他

13大那由他       14钵罗庾多

15大钵罗庾多      16矜羯罗

17大矜羯罗       18频跋罗

19大频跋罗       20阿刍罗

21大阿刍罗       22毗婆诃

23大毗婆诃       24(足+昷)蹭伽

25大(足+昷)蹭伽   26婆喝那

27大婆喝那       28地致婆

29大地致婆       30醯都

31大醯都        32羯腊婆

33大羯腊婆       34印达罗

34大印达罗       36三摩钵躭

37大三摩钵躭      38揭底

39大揭底        40拈阀罗阇

41大拈阀罗阇      42姥达罗

43大姥达罗       44跋罗

45大跋罗        46珊若

47大珊若        48毗步多

49大毗步多       50跋罗

51大跋罗        52阿僧祇

53大阿僧祇耶 

劫:梵语"劫簸",或意译"长时"或"大时",为佛学中计算时间之单位,又分大、中、小劫,其算法:

(一)依俱舍论: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到人寿至八万四千岁止,是为一小劫,依上文,人寿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至十岁止,如是一增一减(两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二)依智度论:人寿自十岁起,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再百年减一,又减至十岁止,为一小劫(同俱舍论中劫),十二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大劫(同俱舍论)。

释:成、住、坏、空及三大灾,三小灾: 

据阿毗昙论

(一)成、住、坏、空之义如字面,谓一大劫之间,此世界(非指地球)必经此四阶段――世界住经二十小劫"坏",次经二十小劫坏已"空"。……如是循环,现即当住劫之第十一小劫。

(二)每大劫之间,有水、火、风三大灾。

(三)每二十小劫之间,有疾疫、刀兵、饥馑三小灾次第轮转,现当三小劫之饥馑灾。

小劫:是以地球形成,人类出现后,人寿之增减来计算。起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低一岁,降至只有十岁,由此起每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之周期称之为一小劫。一小劫计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中劫:合二十小劫之久,有成、住、坏、空四劫,每一劫即为中劫,一中劫计二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大劫:即包括成、住、坏、空四中劫,计九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以上均指娑婆世界)

注(《华严经》):娑婆世界一大劫等于极乐世界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大劫等于袈裟幢世界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大劫等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昼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大劫,等于离垢世界一昼夜,离垢世界一大劫,等于善灯世界一昼夜,善灯世界一大劫,等于妙光明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难超过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庄严慧世界一昼夜,庄严慧世界一大劫,等于镜尖明世界一大劫,等于胜莲花世界一昼夜。 

由旬:距离之单位,或讹称逾缮那、逾阇那、由延等。其长为古圣王一日行军距离,印俗为卅里,或日四十里,亦有定十六里者。

    又一由旬为八拘卢舍(意为大牛鸣声所极闻之距离)。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吋,分一吋为廿四指,分一指为七宿麦(《西域记》)。

仔细看了前面大小乘佛学的时空观,可知人的寿命极为短暂。月亮中的一昼夜,等于人间的一个月,太阳中的一昼夜,又是人间的一年。其他星际等处宇宙中的时间,则更不可知。

佛学的观念,时间寿命并不是绝对的。极乐世界中,寿命虽长,但在当地的感觉中,也是像人类世界中的几十年一样,这就是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的长短,常常是心的感受而已。

三藏十二部

谈到佛学,大家都听说过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律、论,是佛学在印度的分类,分成大乘和小乘。佛经包括了全部印度文化,其中最讲求因明学,自从科学到了中国,通常也随便叫它是逻辑。所谓三藏的藏字,是库的意思,好像中国文化中四库全书等。

经、律、论之中,论藏是佛的弟子们所著。全部的佛经又分成十二部门,皆为佛所说。

实际上佛经大都是佛与弟子们的问答讨论记录。

十二部经之分类:

1.契经

2.重颂     

3.讽诵

  以体裁立名。

  4.因缘

5.本事:报告前生经过,三世因果。

6.本生:佛一生所行之记载。

7.未曾有:佛所创见。

8.譬喻:一种方法。善说者用譬喻,如《庄子》。

9.论议:研究讨论专集。

10.自说:从平实的生活开始,如《金刚经》。

11.方广:包括各科系的知识。

12.授记:预言某人来日的成就 。 

分科判教

在南北朝的陈、隋之间,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将凌乱的佛学整理,分科判教为天台四教仪,后代极负盛名。天台宗在陈、隋之间创立。

天台宗的分类,认为释迦悟道后,先说《华严经》。后来到了唐代,又有贤首大师,以华严为主,分科判教创立了华严宗。后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可见《华严经》内容之丰富,以及其在佛学中的份量。

华严经的故事

所说,在释迦悟道后,就想要涅盘了。这时的天人天主们,大大着急起来,连忙去劝释迦,嘱其信守诺言,教化众生,而释迦却说:

"止!止!我法妙难思。"

这是一个运用智慧和实践的东西,绝不是用思想和讨论可以解决,这本不可用思议的方法来解决的。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了。

话说,释迦受了天人的意见,先对天人说法,也是天人发起的《华严经》,翻译成中文后,共有八十卷。

事实如何呢?《华严经》是释迦灭度后七百年间,由一位中国佛学的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流布出来的。后来几经翻译,成为现在中文佛学中的巨著。

《华严经》由龙树菩萨流传。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保。印度任何的学问,他都精通,后来学会隐身术,就与另外二位太保同学,到处去玩,玩到无处可玩,竟然想入非非,跑到皇宫中捣乱了。

皇宫受此骚扰,埋伏了武士到处知砍乱刺,那两位同学被刺死了,显现人身,而龙树躲在国王的椅下发抖,心生懊悔,发誓如能不死,则要学佛。

侥幸不死的龙树,果然去学佛了,花了三年的时期,又学会了,就一心想当教主。

这个念头,感动了一位龙王,想要折服龙树的傲慢,就找到龙树,引他参观龙宫佛经图书馆。当时龙树走马看经题,美不胜收,叹为观止,一共拿了十万卷华严(后来翻成中文的只有八十卷)。

相传,密宗在打开南印度塔的时候,曾发现有释迦的密宗经典,也是龙树所传。但又称为龙猛,而非龙树云云。

 天台四教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是将佛学的教化仪式、教化内容及方法,以及时间分类整理。

天台四教(五时八教)(隋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判)

在化仪四教,即教授方法上面,共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

所谓五时,第一是华严,前面已谈到过。第二、鹿苑,是一个地方,那是属于小乘方面的。第三是方等经,属于普通的智慧。第四般若,是性空、智慧方面。第五为法华、涅盘经是。

化法四教,是内容和方法。

藏――保留了一部份神秘学的方法。

通――融通大小乘诸宗。

别――修者因人而异的方法。有一个八十岁老人要出家,因记性不佳,不能记住佛号,释迦教以扫地,念扫把,后来此人也有神通。

圆――含融周遍,包罗万类。

最下面的真、俗、中,即是空、假、中,这有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后面再解释。

华严分科判教

唐代贤首大师,为华严第三祖,将佛学另作分科判教,华严的修法,是以生命作为实验。

这个分类的方法,并非印度原来的方法。在这个批判中,表示太阳出来时,先照到高山,这是上根器者,先接受到佛学。

太阳继续上升就转照大地,遍及钝根、中根、善根,最后日落西山之时,只照到高山,只有上上根器的才能持续。

华严宗的十仪十门,太专门,又涉及佛学的逻辑分类,在此暂时从略。现在先来了解五教六宗,这是将三藏分为五教六宗的意思。

贤首时、仪、教、规、表解(贤首大师,唐人,华严第三祖)

我空法不空

前面的表中五教,首先是小乘教。修小法者为随相法执宗,顾名思义,小的修法,总要执著一个东西。小的修法,最高境界达到人空,即"我空"。 

空虽然是空,只是我空而已,"法"并没有空。

小乘修者,有法可证,有法可得,但却不能把法空掉,如果空了法,则无法可修了,无法可证了,那还搞个什么名堂呢?

一个小乘的四果罗汉,可以入定到亿万年之久,尽管宇宙成坏多次,这个四果罗汉可以仍在定中,他有"定"可"执",事实上,他岂不是在"执"著这个法吗?

所以,小乘教称为随相法执宗。

大乘教

华严的观点,认为唯识法相过,和真空无相宗都是大乘的基本。

唯识法相宗所讲求的是"胜义有"。

真空无相宗所讲求的是"毕竟空"。

否认是"空"是"有",都是大乘的根本。

方等经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又广,应该多读,也是大乘法门的基本。

  般若经,内容讨论的都是,也是属于大乘教的基本。

关于大乘与小乘,大家都知道,南传的佛教只有小乘,而佛灭后几千年来,这一派并没有人承认大乘的存在。

终教

终教是释迦临终前的说教。

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所讲的不外乎两点:

一、无常――世间的苦况。

二、空――是无我的意思。

终其一生,所说的都是开导世间的现象界,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可靠,这些现象界是暂时所偶存的现实事物,也可以说是物理世界的变化组合,并不永存。

但在释迦临终时,却另外有两个表面看来相反的说法,认为生命的真谛是:

一、常――永恒的快"乐"。

二、净――真"我"呈现。

这个相反的论调与无常及空并不冲突,因为这个常、乐、我、净,所指的是超现实的。

这个临终所说超现实的常乐我净,就是终教。藏心缘起宗,熟读涅盘经便知。

 

一乘顿教圆教

禅宗所讲求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顿悟法门。

但以华严的观点来看禅宗,不过就是顿教而已,一乘教也就是真性寂灭宗。

  最上乘的是圆教,所谓法界圆融宗,是五教中最圆满的,一切体用皆圆满。

止和观

小乘教及大乘教所采用的是真空绝相观。

佛学不是哲学,必须参究通了道理,再以心身来修持开始作实证。

天台宗所采用的修法,是止观法。其实,任何佛法宗流的修法,也都不外于止观。

止者止也。简单的归纳,一个凡夫生命心理思想,像流水一样,每秒流动不停。如果开始修行,先要训练自己思想静止于一,这是所有修定者都采用的共法。

    但修慧方法则不是共法。

修到思想能止,则妄心顿止。

使惦念静下来的方法,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小乘有九个阶段,大乘更多。

修"止"成功,可以化除自己的情欲,身心的感受都空了,这是小乘最高的境界。

能够"空"虽好,但只是沉缅在"空"中,却不是道。

能止之后,必定要能起"观",即般若慧观,才能产生三个慧学,即真、俗、中。才能起"妙有"。

不能起"妙有",就不能入世度人。

"空"与"有"是相对的。"空"是体,"有"是用,在功夫到达时,就是"止观"成功,即所谓"中观"。

"中观"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也是这个内容。

法界

终教和一乘顿教,所修的是理事无碍观。

华严提出"法界"的说法,包括了世间宇宙中万事万物和许多抽象的事物。

这个"法界"是由四大原则构成。即"理"、"事"、"事理"和"事事"。

一、理法界――理代表了形而上,代表了本体,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义。宋明理学的理字,即从此处所借用而直接《易经》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三、事理法界――天地之间充满了"理"和"事",也就是充满了本体和现象。有事不能通理,是智慧的不足;通理不能处事,则是经验不足。

凡有心想及非想,最终皆能达成事实,这是事理无碍,是真俗无碍,必要修行成功,才能到达。

四、事事法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理融通,无二无别。

周遍含融观

从圆教的法界圆融宗看世界,一切都是圆融之美,世界上的"有"是美,"空"也是美。

花开花谢,生老病死,由周遍圆融来看,只不过是宇宙现象。

有白天的吵闹,有夜晚的宁静,一切圆融周遍,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四大之身

大小乘的佛经,名词有一两百之多,倒来倒去像水桶一样,但归纳来看其中心,极为简单。

以人的文化立场来了解,释迦分析一个人,是由两部分所构成。

其一为身,其二为心。物质和精神两种世界,是构成一个人的根本。

1.地――即骨骼。

2.水――血和内分泌。

3.火――热能。

4.风――气。

这地水火风,称为四大,(有人加上空、觉、识,称为七大。)也是物质世界的四大类,人身有卅六件零件,皆为地水火风所作成。

人身有十万八千毛孔,有无数寄生虫,这个人身,也像物理世界一样,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此身只是我之所属,并非我之所有,借用而已。

人身是无常的,非永恒的,像庄子所说"不亡以待尽",像《易经》所说的变,必变的道理一样。

五蕴之心

生命的存在,除了一个成住坏空的身以外,加上另外一部为看不见的受想行识,合称为"五蕴"。

五蕴――色、受、想、行、识。

1.色――是物质物理的东西,地水火风也是,严格说来,色有三种意义:

  显色――一切颜色等。

  有表色――长短方圆等。

  无表色――是作用的,抽象的,如说一个人的风度等。

2.受――由生理上感觉到心理上的反应,感受的温度等。

3.想――思想,绝不属于生理的部份。

4.行――这个字是借用《易经·乾卦》而译,"天行健"之行。人死之后,一样在行,在转动,是为"行蕴"。修行如能除去普通的乱,才能体会到"行蕴"。再将行蕴空了,则近道矣。

5.识――有鉴别的作用,是识别的意思,死后即是灵魂,活时则为神识。 

关于识的问题,南北朝时百年间展开学术论辨,无神论、有神论,梁武帝也参加论辨(见《广弘明集》)。

两重世界

根据小乘佛学及方等佛学,是将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开的。

举个明显的例子来说,"对境心不起"这句话,有人说是得道了,但境是地水火风,心仍是心,如果这就是道,意思是说,你的心虽然不动,地水火风等外境仍然存在,并未"空",这岂不是两重世界。

再举一个例子,《六祖坛经》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境界。

这是悟道吗?尽管你的心不动,但幡仍在动,风也在动,岂不也是两重世界。

事实上,这是理论和实践不能配合,因而产生了误解所致。

六根六尘

在构成一个人之后,与五蕴并存的是六根和六尘。心的作用和生命的关系,藉六根六尘表达出来。

这里所说的心,是心、意、识、念的意思。所谓念,就是妄念分别心。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根是生理的分类,六尘是人对物理世界产生的官感作用。

根尘的前五项,是生理有关的。"意"和"法"则是与心理有关的。

释迦认为,人类至可怜悯,不知道就此自己的心身内外,有一种超作用的存在。

谈到食的问题,兹事体大,尤其是中国人,对吃已形成了艺术。

三界中的"吃"法,分成段、触、思、识四种。

段食――分段吃,用筷子、叉子等,欲界中的吃法。所以也叫做抟食。

触食――靠感觉来吃。例如人身连皮肤都需要呼吸才能生存。

思食-精神食粮。

识食――这不是普通人的境界,而是修道成功的人如罗汉、菩萨等的境界。

因缘

 

什么是亲因缘?

这是汉代以后的翻译,因缘还涵有"业果"、"命运"等含义。一个乡下老太婆说他认命了,就是接受了缘的结果。

因缘是合于逻辑的,凡事都有前因,自有后果,但是平常人都认为它是"宿命",其实,并非命定。世上没有"无因"的事,一件事不连续发展,就是亲因缘。

什么是增上缘?

一个家庭中生了十个孩子,他们都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好像阳光、空气、水,对种子来说是增上缘。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增上缘。

什么是所缘缘?

种子加上增上缘,生命生长发展的过程,接近到一种事物,继续连续发展。一个孩子,接近佛学,就继续研究下去了,这是所缘缘。

什么是等无间缘?

种子,加上增上缘,再加上所缘缘,继续发生成为来生的种子,就是等无间缘。

《易经》文化,阴阳之道循环,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循环的圆圈不断。

这也同于唯识法相采用四缘的解释。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说法,是大小佛学最重要的地方。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般的佛经,只把十二因缘当作生死法则,但深入真正的佛法研究,这十二因缘是代表了宇宙的时间。

十二因缘是佛学的算命法,等于中国的二十地支,也是宇宙时间的代表,十二地支的代号,鼠、牛虎等,是起源自印度。 

一、无明――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刚刚睡醒,眼睛还没有睁开,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这就是思想。

无论大小乘的佛学,称这个不知道而来的思想为"无明",因为,如果我们明白了思想的来去,就是"明",也就是"悟"了的意思。

人,每天在"无明"之中,连第一个念头都不知道。作人的忧闷,不知道为什么做人,这就是"无明"。

"无明"是解释生命的来源,一个生命的形成,是由三个"无明"的凑合而成。

第一个"无明"是男人的性欲冲动,第二个无明是女人的冲动,第三个"无明"是自己糊里糊涂撞上而投胎。

这就是是"三缘和合的生命来源。

有关于"无明"的心理状态,分析为三点:即贪、嗔、痴,称为三毒。

再加上"慢"和"疑"两个助伴,合称为五毒,后面再加说明。

二、行――从无始以来,过去的因缘所带的"因",构成的一种特性,称为"种性",在佛学上的说法,又称为第八识。父母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都属于增上缘。每人一生的遭遇,都是过去的"因"所带来的。每人不符合与生俱来的种性,开始了"行"。

行是恒动的意思,恒动的力量所形成的东西就是业,成为一种力量。

一个人要发脾气,是内在一种力量的驱使,想控制也办不到,这就是业的力量。一个人喜爱学问,见书就要看一看,也是内在业力的关系,称为文人的慧业。这些都是恒动。

三、识――在变成胎儿时,只具备了七识和八识,并无第六意识,待婴儿渐长,才有第六意识。有了"识"就构成现今生命的果。唯识学称"因"为种子,"种性"的改变,只会藉自身修行的方法,绝无任何外力可以改变种性。

四、名色――这是生物的物理状态,初生的婴儿,男婴或女婴的区别,属于名,也属于色。有了名色之后则有"色"和"对",胎儿有色无对,婴儿则有色有对。

五、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须婴儿成熟才能具备六根的作用。

六、触――这是指对物理世界的感触性,一个婴儿,必须达到五六岁时,对物理世界的反应,才能逐渐增强。

七、受――一个人逐渐长大,反应更趋强烈,感受更为增浓,知道吃什么好,穿什么好,感受意识与日俱增,造成思想的感染,开始了新的"见思惑",即新的结使。

八、爱――这里单纯指男女的性爱,过去的种子显现出一种行为,称为种子起现行,构成现有生命的现状,对爱的占有欲极强。

九、取――生命有了爱,对其他的一切也都产生了"取"的心理,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紧不放,年纪愈大,抓得愈紧。孔子说:晚年戒之在得。这个道理与佛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十、有――"有"系来自"取"。一切众生,若没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则不会产生"有"。

十一、生――有了"有",则产生了"生",一切欲、色、无色,等"有"具备,自然发生了"生。没有一切的"有"自不会有"生"。

十二、老死――没有"生",即没有"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演变的结果。

三毒五毒

贪――人类天生具备了自私、占有的欲望,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没有止境。

瞋――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理,充满了忧怨、牢骚,所谓"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毫无理性可言。

痴――爱得发痴,想得发痴多情也是痴,人人都有痴心,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更是痴。这是一个痴的世界,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

这个贪瞋痴,是大无明,是佛学上基本心理状态,危害了永恒的大生命。

慢――忌嫉的心理,自以为了不起,就是我慢,看不起他人,是增上慢,甚至,我崇拜某人,也因是"我"在崇拜,成为我慢。

疑――人类多疑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怀疑,对事的怀疑,随时在"疑"中。

根本烦恼

贪瞋痴三毒,再加上慢和疑,是为人类的根本烦恼。

佛学所说的烦恼二字,并非痛苦的意思,而是一种无明。

形而上的哲学,倡出人性性恶之说,是从这个五毒的观点来看人性的。

相反的,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站在心理思想立志来说,一个无恶念的心境就是善了。

谁能够除掉自身的"无明",使它变成光明?

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但是,念经打坐,无一不是五毒的表现。

想修行成佛,是贪。努力断除烦恼,是瞋。

打坐念经搞得脚酸腿麻,是痴。

别人可以修成,为什么我修不成,是慢。

这辈子成佛没有希望了,是疑。

所以学佛要通理才行,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态度。密过的行者,先要花十六年的时间,学通了佛理,才能开始修行,就是这个原因。

俱舍论

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人类有许多的迷惑。在《俱舍论》这本书中,列举了概括三界烦恼的种种迷惑,小乘俱舍有八十八惑,大乘唯识立一百十二惑。

《俱舍论》的作者,是世亲,无著是他哥哥。曾作了不少佛学的书籍。世亲改学大乘佛法后,发现自己以往的论作中,有许多偏差的见解。世亲尊者伤心之余,就要自杀,不忍看到自己著作贻误后人。

他的哥无著劝他不要自杀,并说:"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再努力于著作,改正以往的错误才是正理,《俱舍论》就是以后世亲所著。无著菩萨是唯识大师,《瑜伽师地论》的作者。

    这二位弟兄下传甚广,唐玄奘大师赴印留学,所承受的佛学,大部分是这二位弟兄菩萨的系统。

十惑

八十八惑可称八十八结使,是与生俱来的结使。使就是指挥的意思。小乘的修法,能断八十八惑,修行才能成功。首先看欲界中苦谛下的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慢、无明、疑。

身见――第一个结就是身见,每人不自知的为身体所迷惑,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这个身体,又要忙着吃,忙着穿,给自己无限的烦恼,一切的占有欲,领导欲,皆因身见而造成。

边见――边见就是偏见,这个偏见,纯由主观而造成,有人认为禅宗才对,净土不对,这是边见。有人认为"空"才对,"有"不对,也是边见。《维摩诘经》中,在维摩居士的方丈中,天女散花时,花落在阿罗汉们的身上时,花就沾在衣服上了。因为小乘的阿罗汉们,边见的结习未除,遇见外力而结合不散。而那些大乘的菩萨们,结习已除,什么东西都不会沾着了。

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却是因为时代和观念而改变的,这不算真正的邪见。例如现在大家所穿的衣服,四五十年前会被认为是邪气,这些邪与不邪的标准是受时间地区决定的。但是,有些使众生起烦恼的才是真邪见,对生命无认识,认为靠外力可以成佛,是真正的邪见。

见取见――众生喜欢取得一件东西才能相信,学佛的人要得到一个秘密的传授,才能相信其真实,这就是见取见,有任何一点见取见存留,都不能证得菩提。

戒禁取见――与见取见相反的一种态度,称为戒禁取见,譬如有人说某桩事不可做才能成功,就牢记戒作某桩事,或者自立一种戒条,认为信守此戒条才能成道,都属于戒禁取见。

在欲界天中,能够解除十惑中的三惑,身见、边见、戒禁取见三个结,此生即为天人境界,等于初果或二果罗汉,死后则为天人。

第六讲

见解和思想的迷乱

八十八结使,就是"见思惑"。"惑"者乱也,一般佛学上又称为妄念。

"见思惑"的意思,也就是思想的不能解脱。"见"是见解的意思,"思"是思想的意思,所以"见思惑"就是见解和思想的迷惑。

禅宗上常谈到"见地"二字,"地"就是一种境界,"见地"就是上达到某种境界。

"见惑"即是见解上的迷惑,所以容易破除了。

譬如说,有"我"的存在,这种意识就是"思"。

情人相思难忘,像《西厢记》里所描述:"茶里也是他,饭里也是他",就是"思惑"。

一般人常说:身外之物。这句话中的"身",就是牢不可破的"身见",也是思惑。

唐代的吕纯阳,上京赶考时,旅店中黄粱一梦,梦见了四十年功名富贵,最后终被杀头,惊醒时,旁边的道人――钟离权正在做的黄梁米饭还未熟,这个黄粱一梦,使吕纯阳悟到人生四大皆空,这是"见"。

清代的诗人,为了此事还做了一首诗,羡慕这个黄粱美梦:

四十所来公与侯

纵然是梦也风流

我今落魄邯郸道

要向先生借枕头

凡是诗人等的情感,都是"见思惑"的高度发扬。

如何破除迷乱

"见思惑"有两方面的破除方法。

其一是见解方面的破除法。譬如一个穷人,看见百货公司的东西,心中甚为想买,但是又买不起,心中十分蹩扭,如果多转几个圈,多反省自己没有能力,不可勉强,结果就不买了,这是在见解方面的破惑。

其二是修行方面的破除法,人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这见解方面的破除。事实上,当身体遭遇到任何的痛苦时,四大一点不能空,如果要真正的达到四大皆空,必须用修行的方法,才可以真正的破除见思惑。

所以,佛学不是单纯理论的学说,最重要的是修行的实证,只学理论的佛学是没有用的,只有用修行的实证法,才能证明佛学理论的正确性。换句话说,全部佛学的理论,也都是由实验而得来的。

如何进入色界

前面讨论过欲界的十惑,是在苦谛之下所包括的,另外还有:

集谛――集谛的意思,是指普通人,集中许多的苦,以为是乐。在集谛之中,共有七惑(除去欲界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

灭谛――其中也有七惑。达到无"我",破除三惑――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即是灭谛的境界。

道谛――这是欲界中的天人境界,所谓天人,与科学上所指外太空生物相似。另外欲界的神及人世间的忠臣、孝子,为他人可以舍弃自己生命的,都属于天人境界。

再看色界的苦集灭道四谛,与欲界相同,只是没有"瞋"心。

欲界修行的人,如果能够没有怨,没有怒,没有恨,则瞋心自然除去。按照孔夫子的说法,"人不知而不愠"即是怨、怒、恨完全消除,到了这个境界,十惑中的瞋惑没有了,就具备了脱离欲界,进入色界的资格了。

顽固的见思惑

八十八结使也好,九十八结使也好,都是分析心理状态的归类方法,归根结底,都是无明。

平日喜欢修道打坐的人,等到处理日常事务的时候,那些迷惑之多,甚至超过了九十八个结使,可见断惑的困难,和业力的难于解脱。

修道、禅定都是用宁静的方法,反照自身,应从内心切实修持除掉种种的"惑"。

断惑诚然不易,但持续的努力,至少可以到达薄地,即见思惑慢慢的变得轻了,程度上变浅了,这是真正的修持之路,所谓渐修。

如果只注重气脉的修炼,身体的修炼,虽然会日益健康,甚至红光满面,但是"身见"却愈加重,离断惑证真则愈远,这是佛法的修持与其他方面修持基本不同之处。

见思惑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如果断了见思惑,就是从"无明"而达到"明",明了以后,十二因缘之中其余的十一因缘,随之了断,就是断惑证真了。

人类的来源

十二因缘讲的是三世因果,当时用印度的说法,称之为轮回。中国的十二地支,则称为循环。

宇宙的一切,都是十二因缘在循环,在轮转,不过当第二次循环时,与第一次的十二阶段,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果报产生了一种变异,佛学上称为"异熟"。

在入胎时,是因无明而来,那里的中有身(科学上称其为灵魂,即旧的身死了,新的身尚未成),被业力推动,产生了"行"。二千年前的《入胎记》,所讲的细节,比今天医学上的说法还要复杂。

大乘佛学中一篇"原人论",谈论的人类的来源,认为无明的力量是缘,产生了行。

在唯识宗的论据,"行"是由三种属于"心不相应法"的因素所构成:即"势"、"时"、"速"等。

所谓心不相应法,是说不论人的心中怎么想,这个事情都是超过心而存在的。

"势"――太阳在照耀,地球在转动,都是一种势。

"时"――时虽不是绝对的,但是个人的感受却不能影响那另外存在的"时"。

"速"――是一种力量,明天如何,今天不得而知,但是有力量在推动着,却非主宰。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转

整个的佛学,可以用十二因缘法则解释,十二因缘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共是三世,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的循环流转和轮回。

在范围上来说,大乘的说法,是扩大的观念,所谓三世流转,其范围广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也就是说,一个欲界的生命,在未来可能流转到色界,一个无色界的众生,老死后也可能到流转到色界,一切的众生,就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流转中,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1.无明

2.行

3.识

4.名色

5.六入

6.触

7.受

8.爱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佛学上所讲的成佛,就是证悟,在实证上,是彻底破除了十二因缘中的根本"无明"。

如果能一刀打开贪瞋痴的老根,即是顿悟。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则用修行的方法,逐渐进入薄地。能够多多体贴他人,原谅他人,包容他人,就是渐修的入门,将来自会顿悟。所以顿渐是不能分开的。

禅定的修法也是破除无明――贪瞋痴。证道之后,十二因缘都消除了,因为"因"不起现行,业力一扫而空。

如果不能证悟的话,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再起"无明"。

现在修行的路线,是从"有"返修到"触"。在禅定的时候,返视自己,从6(触)到10(有)能除掉多少,能够消除到"触"(打坐时腿麻脚酸就是触),再修六入等,最困难消除了,就是"识"、"行"及"无明"。等到这三种消除了,修道就成功了。

空有之争

整个佛学的研究,都在"空"和"有"之中,所以常常听见对"空""有"二者之争论。

禅宗讲求空,被认为是空宗,有些人甚至认为空是外道。

密宗的修法,注重形式,被认为是有,结手印,念咒,一切供养极尽复杂豪华,处处是有,穷人甚至修不起密宗。

净土念佛派,也被认为是有。

这些空有之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教育方法,并不涉及佛学的基本理论。

佛学的教育方法,极为可观,各宗派方法不同,均甚伟大。可惜,不论空宗有宗,目前均在宗教的灰色内衣下进行。如果能用新时代的教育分类,对人类的贡献必定不可限量。

除掉涉及教育方法的空有不论,唯识学、法相宗将整个佛学整理综合,归纳为一百种。

真正佛学的"空",并非指打坐而言,所指是形而上的本体,不是现状。

透过自己的身心,了解原来的本体,是"有"。

"空"与"有"是一体的。

《大智度论》,由性宗――空宗,形而上的本体(第一义悉檀)讲起,这本书文学气息很高,文字洒脱,翻译的又好,因为中国人天生爱好文学,所以容易契入这本书。

至于《瑜伽师地论》,是以极为科学化的,逻辑化的方式而写,过于精详周密,不合中国民族性,看时可能比较困难。

大乘在那里

在整个佛法之中,所讲的,事实上都是小乘佛教。

佛法各宗派,均以小乘为基础,其修持的方法,都是断惑证真。即断除心理上的结使,证到真如本性之体。不论任何一派,所修持的目标都不出这个范围。

中国文化中提到佛学时,统称中国的佛法是属于大乘的,不承认小乘在中国文化中的存在。但是,所谓大乘者也,事实上大不起来。

为什么大不起来?

因为真正的大乘佛法,处处都要牺牲自己。举例来说,天下雨了,有一个人对你说,他在这里听讲要你回家替他拿伞,你就要无条件的照办,舍己为人。

请问这件事办得到吗?

在学佛功夫没有相当基础时,大乘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任何的佛法,都必须以小乘为基础,就像是一个大建筑物之中,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一粒沙子或一块石头,因为这些沙石,正是构成这个建筑的基本。

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筑在小乘佛法上的,没有小乘佛法,也就谈不到大乘了。

缘起和性空

稍稍涉猎佛法的朋友们,一定都听到过"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两名话,这是大小乘佛学所共有的理论。

观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人的喜怒哀乐等等,无一不是从缘而生,也无一桩事是单独忽然孤起的。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手表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有了金属的零件,有了技术工人,有了手表工厂,这一切的因缘凑合起来,一支手表诞生了,这是因"缘"而起。

可是在这支手表未造以前,这个手表是没有的,是不存在的,这支表根本是空无一物,没有自性的,这就是它"本来性空"的道理。

在《易经》来说,称之为变易,等于在十二因缘中,都系连锁性的生起,而事物的本身,并无单独的性质存在。

这就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的道理。

无风不起浪

我们内在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每天的第一个念头,又是从哪里来的?

再仔细检查,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又是从何而起?有谁能够预先知道自己每天的第一个念头?又有谁能够控制自己的第一个念头呢?

根据唯识宗的学理,一念缘起,是"境风生识浪",然后连续的偏差思想,像波浪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永无休止。

就像一池春水,本来平静无波,忽然吹来一阵微风,水上就起了涟漪。或者忽然地震了,水上也起了波浪。总之,没有风和外来因素的缘故,波浪是不会起来的。

我们的念头,正像一池春水,也是因境风而起,能够使念头起来的,都像是池水兴波一样,属于境风。

击破连锁

第一个念头起来之后,即刻缘到第二个念头,接着就一个一个的连下去。

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像许多小圆圈,每一个念头都构成一个小圆圈,一个小圆圈连到另一个小圈。

每一个小圆圈,本来都不存在,但是却构成了"前"、"现"及"后"的心理状况,成为一个大圆圈,不停的在循环下去,就像右面的图:(图暂缺)

  奇怪的是,我们明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但是却不能断念,不能击破这个大圆圈。

问题是,怎样来击破一个圆圈?

初步的方法,是分析自己的念头,将恶念转变为善念,任何的修法,包括儒家的修身,反省,都是将恶念转变为善念的做法,就连西洋文化宗教也不例外。中国较早时期的功过格,记录自己一日的行为,善事记一红点,恶事记一黑点,逐日记载反省,甚至在祖宗神位啼泣悔过,都是改变心念的修法。

这里所谈到的善恶,不是属于观念问题的善恶,但却是与戒禁取见有关的。

另外反省时要注意的,善念也常是由贪瞋痴而引起的。举例来说,自觉应对某人慈悲,实质上是一种自以为比某人强的我慢心理。有人又会说,自从学佛后,做生意都要亏本,这也是一种疑的心理。事实上,做生意亏本,一定是该全力以赴时,自己松懈了,属于选择不善。

能够击破心念的连锁,就是断惑得果。在唐宋以前,实证得果位的人很多,那些种种不同姿势得定的罗汉或仙人,都能达到空,属于得果位的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国文化       南怀瑾)(五明学佛网:中国文化       南怀瑾)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赖永海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 

 赖永海教授:宗教与文化——兼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徐孙铭教授:曹源一滴水 遍润五大洲(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 

 杨笑天教授:中国文化的瓶颈与出路——以佛教文化破解历史怪 

 华方田教授:古代浙江籍佛教学者与中国文化 

 华方田教授:普贤行愿与和谐社会——“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 

 陈士东居士:此事不可轻――普劝推广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