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城罗珠堪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日期:2012/1/30 23: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 

慈城罗珠堪布开示——

摘自“《修心八颂》讲记”之一 

藏王朗达玛毁灭佛教之后,佛法再次弘扬的时期,称为后弘期。后弘期刚刚开始的时候,以阿底峡尊者为代表的很多名震四方的大成就者、班智达纷纷到西藏弘扬佛法。在他们弘扬的佛教当中,有一个嘎当派。 

嘎当派分新旧两种。所谓旧嘎当派,是指宗喀巴大师尚未创立格鲁巴之前,在几百年间流传甚广的,由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法脉,称为旧嘎当派。 

旧嘎当派也分为两派,一个为经论派,经论派主要强调大乘佛法的理论;另一派为诀窍派,该派着重于修法。 

新的嘎当派也叫格鲁派,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 

在旧嘎当派当中,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修行人,直至现在,他们都是藏传佛教中举足轻重的传承上师,是所有修行人的模范与榜样。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贵,并具有巨大加持力的修心论典,我们今天所讲的《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们讲的《修心七要》,也属于旧嘎当派的论典。这两部论典都是以菩提心为主题的。这次讲的《修心八颂》虽然字面上不是那么广,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修法,再加上我有一个很好的《修心八颂》的传承,也很愿意与大家分享,这就是讲《修心八颂》的原因。 

《修心八颂》虽然只有八个偈子,但在藏传佛教当中却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它是由非常有名的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将自己的修法精华归纳而成的,具有窍诀性的论典,藏传佛教的每个修行人都很重视。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首先一定要修的,就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前提,又是出离心 

本来凡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私心——我执,再加上西方文化,以及某些精神糟粕的影响,使现代人的自私心更加巩固、强化——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敢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去做。 

在这种环境当中,要找出一条真正的大乘佛法之路,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上面一定要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目前很多人,都在学《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两个宝典里面所讲的,都是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菩提心;《广论》分为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三部分,上士道就是修菩提心。 

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无论修什么法,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不能成为解脱道。要使生、圆次第成为解脱道,唯一的诀窍就是拥有菩提心,这样生起次第等等才会发挥作用;离开了菩提心,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就已经名不副实了。当然,我们本来也不会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与大圆满;即便我们会修,如果缺少菩提心,也无法修成。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翻来覆去地讲了好多次了,《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讲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想成佛或者做一个大乘修行人,就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 

今生能遇到大乘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我们仍有贪、嗔、痴等烦恼,以及很多不好的陋习,但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并极其向往菩提心和大乘的成就,这种来之不易的机遇,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非常完美、圆满而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菩提心说起来很简单,真正要修起来,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比如,偶尔拿点比较重要的身外之物去布施别人,或者在两、三天当中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等等,我们都可以做到,但这还不是菩提心。要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再难,我们也要克服困难去修,力争减少自己的自私心。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上次我们也提到过,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也一再提及,菩萨学“十明”或者“五明”,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作一些取舍。 

比如说,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以前,一个生意人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从菩提心生起来以后,他照样可以做生意,但是在动机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众生挣钱。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 

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菩提心。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只是外表与一些行为标准上的不同,在思想上与一些修法上,在家修行人与出家人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同样可以修;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照样可以思维,不管是菩提心,还是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在家人都可以和出家人一样地修。 

现在转入正题,开始讲《修心八颂》: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入菩萨行论》当中也特别强调过,譬如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发誓度化众生,要为众生作出奉献,但众生是不是我们的负担呢?不能这样看!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众生、每一个生命像如意宝一样地看待。 

如意宝是什么样的东西呢?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或哪个考古学家发现了如意宝,就像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很多生命,很多动物、植物在绝种一样,如意宝也像恐龙一样不复存在了,但是,历史上曾经有过如意宝。 

在佛没有出世的时候,众生没有听闻佛法的大福报,但他们有比听闻佛法的福报小一点的福报,就是拥有如意宝。如意宝是一种宝石,如果供奉、祈祷它,就会心想事成。无论是长寿、健康、发财等等,任何一种需求,如意宝都能满足。 

我们为什么要把众生看作如意宝呢?因为有了众生,我们就可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成佛!有众生我们才可以成佛,没有众生我们就不能成佛。 

譬如说,菩萨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纳为六度。六度的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包括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因为有了众生,这三种布施我们才能完成;如果没有众生,那怎么布施呢?法布施——给谁讲法?无畏布施——救什么生命?财布施——施舍的财物给谁?任何布施都不能完成; 

持戒也是同样,在大、小乘的佛经里,讲了很多很多的戒律,但佛说过,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戒律,就是断除伤害众生。如果众生都不存在,这个戒律怎么守?没有办法守! 

然后是忍辱,有了众生我们可以修忍辱,如果世上除了自己一个人以外,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我们有没有办法修忍辱?没有办法!精进也是一样,为了自己的解脱再努力、再精进,都不是成佛之因;六波罗蜜多的最后两个,是禅定与智慧,如果离开了菩提心,这两个也不是大乘佛法,不是成佛之因。菩提心也是一样,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因为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修菩提心、发菩提心,如果没有众生,就根本没有办法修菩提心。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学大乘佛法,我们在众生身上获得的利益是非常非常大的,但众生从我们身上得到的利益却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譬如我们放生,从表面上来看,是我们在度这些众生,利益这些众生,而不是这些众生在利益我们,所有人的概念都是这样,但从实际的利益上来看,我们所放的这些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我们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利益,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从我们这里所得到的利益!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道理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些众生在我们身上得到的直接利益,就是我们救了他们一命。在世俗生活中,救命当然是所有恩德当中最大的恩德,但是,如果只是救命而没有什么佛法上的利益,就只是救一次命而已,从整个生命轮回来说,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他下一次投生到哪里?我们还能够救吗?没有办法!另外,我们通过给他们念经等等,在他们的心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利益,但我们发菩提心所获得的资粮,却远远超过了这些众生所获得的利益!如此看来,实际上不是我们在利益这些众生,而是这些众生在利益我们,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世俗生活中很多情况都是这样,一个很善良的人去做一件善事,譬如去照顾病人,或者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从表面上看,是这个人在利益这些众生,并不是这些众生在利益这个人,但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这些善因肯定会带来善报,这个人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众生从他身上所获得的利益。 

比如,前几年发生海啸的时候,很多善良的人到现场去救了无数难民,从医疗、生活、安抚等方面,给难民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从表面上看,是这些人在拯救、利益这些难民,而不是这些灾区的难民在利益这些人,但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这些难民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白做,虽然不能在当下看到什么回报,但这些因果永远都会存在,他们必将得到千百万倍的回报!所以说,实际上是灾区的难民在利益这些帮助灾民的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不是任何人的安排。 

作为初发心的大乘修行人,虽然我们已经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但由于我们目前的修行还没有到位,所以对众生的利益还不是很大。我们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我正在度化众生,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芸芸众生中我高高在上,众生都是没有出息的愚痴者,是我拯救的对象!觉得自己像救世主一样。要知道,在无形当中,实际上是这些众生在帮助我们,这些众生带给我们的利益,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他们的帮助,我们对众生做的这些事情都不足挂齿、不值得骄傲,这些众生才是我们的救星。这样思维以后,我们的贡高我慢、骄傲自大一下子就会遭到重创。 

当然,众生度我们,是建立在我们发菩提心的基础上的,这一点是我们自己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些众生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这些利益,这是善有善报的结果,也是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对菩提心赞叹不已的原因。有了众生,我们才可以做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积累无穷无尽的资粮,所以,我们应当把众生当作如意宝。 

你们不要认为:没有众生我也有办法积累资粮啊!我可以在自己家里供曼茶罗,供曼茶罗不是也可以积累资粮吗?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供曼茶罗的前提,仍然是菩提心。在具备菩提心的前提下供曼茶罗,才能积累资粮,离开了菩提心,就没有什么功德,佛菩萨绝不可能缺少我们曼茶罗上的那么一点点粮食。 

菩提心从哪来呢?我们一般认为,就是我们自己发起来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的要求,就是要把众生当作自己的父亲、母亲、如意宝等等来看待——因为有众生,我才有修行大乘佛法的机会;因为有众生,我才有成佛的机会,众生给我了一切!我给众生了什么呢?即使我们在不求回报的条件下去放生,也只是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重新让他们回归大自然而已。我们不能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类可以征服一切……实际上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我们今天真正获得了如意宝,又能怎么样呢?只有一辈子享用不完的物质财富等身外之物,除此以外,如意宝既不能让我们成佛,也不能给我们菩提心、出离心,但是,众生却给了我们发菩提心的机会,成佛的机会。 

按照世间的常规,如果某个众生对自己有非常大的恩德,而我们却心安理得、毫不在乎,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世间人都会嗤之以鼻。佛教更是一直都强调、提倡感恩的观念。 

对谁感恩呢?我们不能分什么种族、类别等等,而是对所有众生感恩。修菩提心首先是思维众生的恩德,然后就是要去感恩、报恩。我们今天走上菩提道的推动力,就是来自于感恩,而不是某些哲学和宗教所说的“第一推动力是某某某”。如果没有感恩的理念,我们就不会有动力,所以感恩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感恩的观念,我们才会发誓成佛,才能走上正规的大乘佛法之路,而不会脱离大乘佛法的轨道,所以,我们要把众生视为比如意宝还要珍贵的宝贝。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大乘修行人——既可以发菩提心,又没有傲慢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有个学气功的人告诉我,他们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把芸芸众生观想在自己的下方,并培养这样一种心态:“他们是毫无功德的,我才是最了不起的!”也许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完成一些修炼过程的,但大乘佛教徒却万万不能这样。 

以前的修行人在证悟以后,不但是对自己的上师感恩,对众生感恩,而且对自己学佛、证悟的地方也感恩。 

一百年前有个叫竹钦仁波切的修心人,他就是这样。他上师所在的地方叫“弟果”,他证悟的时候,在著作里写道:“顶礼弟果的山、弟果的水!顶礼弟果的狗!因为有了弟果这个地方,我的上师才会在这里传法;有上师传法,我才有修行的机会;因为我修行了,所以今天才能开悟。” 

不仅仅是一个成就者有如此感受,我只是举了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他们开悟的时候,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或者是生起大圆满智慧的时候,当下便对一切感激万分,他们才不会认为“我很了不起,我现在有菩提心了,我现在有智慧了”,而会回过头去看,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是谁赐给我的?是谁给我创造了这样的条件?然后便生起感恩戴德之情,并迫不及待地准备去报恩。 

我再举一个世俗的例子:前几年有几个人开车去西藏,只是到珠峰脚下所有游人都可以抵达、观光的地方逛了逛,根本没有登上珠峰,却回去宣称:“我们征服了珠峰!”征服什么呢?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开车上去的地方啊!他们的心态就是这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正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西藏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记者问他:“你是第一个征服珠峰的人,你是不是觉得很光荣?”他回答道:“不能这样说,人类是永远不能征服大自然的!与此相反,我非常感谢珠峰,正是她的宽容,才让我有机会趴在她的肩膀上看这个世界!”前后二者迥然不同的心态,也暴露出当事人内心的浅薄与成熟。 

所以,当自己的某件事情成功以后,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我很了不起,所以才成功了”等等,而要知恩图报,感谢给我们创造条件的人或者大自然。 

以前西方人认为,人类可以征服大自然,并不计后果地、过度地开发能源等等,现在意识到人类即将面临无法生存的困境之际,才开始提倡“环保”的概念,这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但古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大自然对人类有一定的恩德,因为她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所以他们也很爱护环境。如果始终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包括大自然有着感恩之心,我们也不会随随便便去破坏大自然,环保意识自然而然也会加强。 

作为大乘佛教徒,我们永远不能有征服大自然,征服某些国家、某些民族或某些人的想法,而要感谢大自然,感谢所有的众生,因为有了大自然和众生,我们才能完成一个伟大的事情——发菩提心、证悟空性!

有了感恩的观念以后,该如何报答众生呢?是不是说声谢谢你们,或拿些钱来回报他们呢?都不是!唯一的报恩方式,就是给每个众生指一条光明的道路,然后让他们自己走。以现代人的口吻来说,这是“最科学”的方法。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间,跟任何一个人相处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 

世间人在这些情况下,会是什么样的心态呢?譬如,无论事业上也好,学习上也好,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一点,就会嫉妒、不高兴;如果别人与自己不相上下,就会想方设法超过他;如果别人不如自己,就会寻机侮辱对方。刚刚相处的时候,不一定立即看得出来;时间久了以后,这些心态就会慢慢出现。凡夫基本上离不开这样的心态。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佛说的,佛经上多次提到这一点。 

但是大乘佛法却告诉我们,在和任何一个人相处的时候,要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所有人当中我是最底层的人,我不如所有的人。为什么要这样想呢?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骄傲自满的心态,才不会去欺负任何一个生命。 

不过,这种心态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倘若心里自以为了不起,却表面上说自己是最差的、最弱的,只是虚伪地做个样子给别人看,就不符合大乘精神。

所有的生命,包括蚂蚁、蚯蚓等等,对我们的恩德都是很大的,虽然也许在这一生当中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但在整个生命轮回当中,这些蚂蚁、蚯蚓等等却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利益,而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众生的呢?在流转轮回的多世累劫当中,我们有些时候是去杀这些众生,有些时候是去骂这些众生,伤害这些众生,偷众生的东西等等,就只会这样对待他们,而不会有其他作为,哪怕只是在这一生,我们也伤害了很多很多的众生。 

汉地的学佛人很多都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佛的,除了一些小孩子以外,都是半路学佛的,虽然在此之前,我们不是什么屠夫、妓女,但现代人的生活,却总是跟“点杀”等残忍字眼连在一起的,即使现在我们也学佛了,听了很多法,学了很多大乘知识,但我们现在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证悟呢?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我们不是最差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才不能认为,因为我有钱、有权、有名,所以不是最差的!现代人就是这样,有了一点钱、一点权、一点学问,连走路的方式都不一样了——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大乘佛法最反感的就是这些做法,有了这样的心态,就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修行人。 

名利、金钱到了关键的时候,能起什么作用呢?你们可以想想,全世界最富有的富翁倒在病床上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他的钱可不可以帮他解决什么问题呢?根本无法解决!那个时候,他和最贫穷的老百姓所面临的都是一样的,名利、金钱等等,只是一套用来欺骗我们的骗术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城罗珠堪布       人事)(五明学佛网:慈城罗珠堪布       人事)  

 戒法法师:在复杂人事中学会淡定 

 徐恒志居士:观心、念佛、人事磨炼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 

 被邪YIN消耗了福报而死的名人事例,邪YIN过度之人的十 

 净土法门法师:我们要学不跟一切人事物对立 

 净土法门法师:面对眼前一切人事物,全是自己过去今生行业的 

 慈城罗珠堪布:为什么说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么你看到的一 

 净土法门法师:不喜欢的人事不能容纳,吃亏的是你自己 

 宣化上人:这种报障,令人事事赶不上机会,事事落在别人的后 

 碰到人事的逆境,先退一步,安定自己的心,再以佛 

 宣化上人事迹美国篇 

 净土法门法师:境隨心转,心是佛心,一切人事物全都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