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真正的快乐


   日期:2012/2/10 23: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编者序

  近年来,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种种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痛苦指数不断攀升,造成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对于这些烦恼,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有没有什么法宝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快乐?而快乐又要何处寻觅?

  《真正的快乐》是圣严法师针对社会人生的种种现象,提出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全书分为六大主题:「你快乐吗?」、「什么是苦?」、「如何面对生死与聚散」、「找到幸福的起点」、「转化主观的感受」、「得到真正的快乐」。帮助读者探索自我,看清苦与乐的本质,找到自在面对人生苦乐的方法。

  一般人对于「苦」的体验,不外乎是想要的得不到、讨厌的却必须接受、相爱的人必须分离、仇恨的人必须合作,以及种种身心的烦恼;而「生、老、病、死」更是人生无可避免的苦难。面对人生的苦与乐,圣严法师认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本来就是人的本性;然而,追求快乐只能算是一个起点,不能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如果无法摆脱痛苦的根源,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圣严法师进一步指出,苦与乐是相伴相随的两端,只要能透彻痛苦的根源,用知足、感谢、慈悲、奉献等方法,转化外在环境或是内在自我所引起的不愉悦,就能挖掘出快乐的真谛了。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佛教平等广大慈悲心的展现,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自己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而这个快乐,也才是「真正的快乐」。

你快乐吗 -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你快乐吗?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病、死,佛教称之为「四苦」。其中老、病、死被视为苦比较易理解,但如果说「生」也是一种苦,大多数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

  几乎每个人对于刚出生时的情形,都已不复记忆,婴儿出生时究竟觉得苦还是乐,谁也不晓得。但是我们可以推想,婴儿的皮肤非常细嫩光滑,第一次离开母体,乍然接触外界的空气时,感觉一定很不舒服、很难过。环境骤然的改变,让婴儿出生时号啕大哭,可是却又非得来到这个世界不可。

  对母亲而言,生产恐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很多妇女对于生产时受的痛苦,即使用「痛不欲生」四个字,都还不足以形容,所以古人才会把生日称为「母难日」。但是小孩出生后,痛苦解除了,母亲又会觉得很安慰、很快乐,就像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爬上山峰,再也不需要往上爬时,就会觉得欣喜若狂。其实这只是苦难、压迫感解除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受,是苦之后的结果,并不是另外有新的快乐产生。可见「生」是一件苦事,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出生是苦,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快乐也没多少。一般人感受到的快乐,都是因为满足了「五欲」—眼、耳、鼻、舌、身—而得来的欲乐,例如: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悦音、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美食、身体有柔软细滑的触感。还有,和别人谈话谈得很投机,或是获得一项新的成果、发现一桩新的事实,让自己觉得很有成就感……等,这些属于心理层面的赏心乐事,也都属于「欲乐」。

  欲乐的「乐」都包含着「苦」在其中,是「乐中带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对这样的事实毫无所知。例如一个稀世罕见、美若天仙的美人出现在你眼前,因为很难得见到,所以你会很欣赏她,一见到她就觉得很快乐。但是,如果天天让你见到美丽的东西,或是让美女、帅哥天天在你面前出现,让你看个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短暂的接触虽然令人觉得目眩神迷,接触次数多了以后,快乐便荡然无存。

  凡是欲乐,都是暂时、无常的,很快就会过去,感觉上很真实,其实很虚幻,而虚幻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苦。因此,五欲之乐仍在痛苦之中,说穿了,这种快乐只是一种和「苦」相对的感受。

  这样看来,生而为人好象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种乐叫做「定乐」,也就是禅定的快乐,比欲乐更胜一筹,快乐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因为在禅定中已经摆脱了身心限制,特别是身体的负担和病痛都会消失不见,不再有沉重的感觉,这时候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这种「无事一身轻」的感受是非常快乐的。只是出定以后,因为身体还在,所以因身体而有的种种负担依然存在。因此,定乐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最究竟的快乐是「解脱之乐」,透过修行得到解脱之后,不再有任何困扰及烦恼,心理上不再有任何负担,这时候,才是真正、绝对的快乐,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快乐。

你快乐吗 -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实,不过正因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乐,因此DL喇嘛曾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他采取与释迦牟尼佛相对的角度来说,佛陀讲「离苦」,他则讲「得乐」,但呈现的都是人生的实相。

  虽然说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但必须先厘清: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什么?

  其实人类从出生开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乐,而是满足欲望,例如对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满足,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因此,「快乐」和「欲望」两者间有绝对的关系。

  在物质上追求快乐、满足,应该是现代人共同的倾向,否则物质文明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可是,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不禁令人怀疑,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维持长久?

  适可而止的欲望,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无止尽地追求欲望,就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痛苦。所以,人们表面上在追寻快乐,事实上却也在追寻痛苦,因为所追求的快乐,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且快乐不会是永久的真实,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幻影。

  而且,享受快乐之后,又会回到痛苦的原点。所以,人生不过是从苦到乐、从乐到苦,一个永不间断的循环而已。只是人们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乐,结果却永远陷于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虽然特别重视「大乐思想」,但这是指修行过程中,在精神上产生的喜乐。例如修习禅定时有所谓的「禅悦」,只要能够修到身心统一,就会有一种没有捆绑、束缚的舒畅感,也就是「轻安」的快乐;又例如中国净土宗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的,也是以「极乐」来形容修行到最后的境界,可见修行的确可以得到快乐的结果。可是,修行的目的并不单只为了自己追求快乐,而是为了帮助别人远离痛苦、得到快乐。

  如果仅以追求快乐做为人生的目标,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适得其反地带来痛苦。所以说:「生命的目的是追寻快乐。」是站在众生的立场,迎合现代人趋乐避苦的心理,我们千万不要误解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乐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不能误以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否则,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快乐,带来的结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场而言,应该要有「不为一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当一切众生都得到平安与快乐时,你才会真正的离苦得乐。

你快乐吗 - 自找苦吃的人生

   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追求快乐。但是现实生活中,痛苦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而且追求快乐到最后,往往又都变成是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追求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和成本,否则这种快乐就变成一种「负债」,苦就会接踵而至。就像一个人身上没有钱却想看电影,只有想办法偷偷溜进电影院,起先一、两次可能还不会发生问题,但是总有被抓到的一天,被抓之后,就有苦头吃了。

  不愿意付出代价所得到的快乐,终究会尝到苦果,就算为了快乐而愿意付出代价,也要历经种种辛苦。例如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就必须先努力工作赚钱,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拥有快乐的享受。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快乐岂不就是辛苦、甚至痛苦后的结果?所谓的「犒赏」、「奖赏」,就是辛苦工作之后得来的报酬。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只是吃一餐饭,也都是我们辛苦工作所得的成果,也是来自于老天的奖赏。古人说:「莫忘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不要以为盘里的食物得来容易,其实每一粒米都是农夫辛苦耕种得来的。一棵稻子播种之后,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这期间非常辛劳,只是大家吃饭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过程的艰辛。

  人的一生之中,从呱呱落地到死亡为止,都在忙碌中度过,真正快乐的时候其实很少。因为只要有了生命、有了这个身体,要过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这就是辛苦。一般人以为夫妻结了婚、生了孩子大概是快乐的,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孩子虽然很可爱,可以为你带来很多安慰、快乐,但有时也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负担、困扰和麻烦。

  为了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现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娱乐设施以及消遣休憩环境,例如PUB、KTV等。表面上提供人们很多欢乐,其实这种快乐都只是瞬间的麻醉,短时间内能放松头脑,让身体、五官受一点刺激,接受不同的讯息、得到暂时的调剂,但不等于真正的快乐。

  这就像眼睛发痒时用手去抓,抓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很满足,结果却是更红、更痒、更不舒服。又像患香港脚的人,用热开水泡、用手抓痒时,当下会觉得很舒服,但如果不小心抓破了皮,反而会更痛、更不舒服。所以,快乐不但是苦的结果,也是另一个苦的开始。

  由此可知,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我们的一生汲汲于追求消灭痛苦的方法,这都只是治标而已,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可能还会造成更大的痛苦。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痛苦的发生,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

你快乐吗 - 「痛」并不等于「苦」

   「痛」并不等于「苦」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躺在病床上发出阵阵呻吟。徒弟好奇地问他:「您不是说四大皆空吗?怎么还会觉得痛呢?」老法师回答:「空就是空,痛就是痛啊!」的确,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仍然会有肉体上的病痛。

  一般人常把「痛苦」连在一起讲,分不清「痛」与「苦」的区别,多半认为痛就是苦、苦也一定会痛,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有极大的不同。「痛」是肉体上的,例如当身体受到种种折磨、伤害,或是被东西打到、撞到时,神经一定会感觉到疼痛,这是人体的正常现象,否则就不是人类,而是植物、矿物了。根据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也有肚子痛、背痛的时候,这表示成了佛的人,身体还是一样会有疼痛的感觉。但是佛的心里不会觉得苦,苦是精神、心理上的。

  「苦」有很多类型,例如「生、老、病、死」苦:对「生」的贪恋、执着,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事;看到自己随着时光流逝而年「老」力衰、疾「病」丛生,心里却有所不愿,也不甘心承受时,就会觉得苦;或是当一个人面临「死」亡,无论是自己或是亲人过世,心里都会遭遇很大的冲击而无法接受,这些都是苦。

  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希望得到某种东西却得不到的「求不得苦」,以及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无法与亲爱的人相聚在一起,却舍不得分离;或是放不下与怨家的仇隙,却偏偏时常与怨家相遇。除此之外,像忧愁、恐惧、嫉妒、憎恨、怀疑……等负面情绪,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生是苦的。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痛是身体上的,苦则是精神上的。身体上的「痛」,在活着的时候无法解脱,但只要等到死亡、肉体消失之后,痛也就不存在了;「苦」则是永远的,因为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如果在精神上放不下,即使死亡之后,都不得解脱。而且,当我们的心苦到极点时,往往也会引起身体上痛的感受,例如有时我们会说「心好痛」,但实际上,此时是因为太伤心、放不下,情绪上愁苦的感受太强烈了,才会使人觉得「心如刀割」,痛到无法承受,但其实那是一种精神上的苦。

  然而,如果自己的辛苦有所报偿、回馈,就会觉得很安慰,即使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煎熬,等到苦尽甘来、享受成果时,仍然会乐在其中。由此可见,当感觉不自在时,就会觉得苦;对于未来抱着希望时,就又不苦了。所以,「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感受,而会随着外在环境不断地转变。

  因此,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放得下,随时随地面对现实、处理现状,而不恐惧、不逃避,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尽力处理之后,又能够不在乎结果,就能保持心情的平静,不再受苦了。

你快乐吗 - 你在苦中作乐吗?

   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以及「无常」的道理,就能离苦得乐,并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但是一般人觉得心情苦闷时,只要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麻将,或是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感觉上就已经离苦得乐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像佛法所说的那么沉重,也没那么困难。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与其费心体会佛法所说的道理,倒不如去做一些立刻能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

  其实,这种快乐和佛法所说的「离苦得乐」有很大的差别,一般人所谓的享乐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麻醉」,例如抽烟、喝酒,或是使用其他刺激物、麻醉毒品,一时之间让自己感到兴奋、快乐或精神放松,暂时忘了自己正身处于危险或苦难之中,可是一旦时效过了,马上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另外一种方法是「刺激」,能让我们的肉体官能得到痛快的感受,就像被蚊虫叮咬后,搔着皮肤的痒处;或是在天气炎热时,喝下一大杯冰水,都会觉得非常舒服、很过瘾、很爽快。可是以这些刺激方式来处理,往往会造成皮肤发炎、气息不顺等毛病,这是因为对身体刺激过大所造成的。

  一般人所谓的享乐,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麻醉」或「刺激」,都是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也必然会得到乐极必反的苦果。以打牌为例,并不是每一副牌都能打赢,也许打赢一、两次之后,运气变差了,怎么打也赢不了,这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痛苦。但是赢牌的人也未必快乐,有人赢牌之后,因为太快乐、太兴奋,心血管受不了刺激,造成中风或心脏麻痹而过世。跳舞也是一样,在舞池中跳舞时,感觉陶陶然,非常兴奋、欢喜,连自己是谁都忘了。但是跳完舞以后回家,一觉醒来,跳舞时陶醉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而自己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当然,工作忙碌或身心感到疲惫时,为了纾解一下情绪,听音乐、打球、游泳、爬山、旅行等,都是正当的消遣娱乐,有调剂身心的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些消遣毕竟不是究竟的解决烦恼之道,无法确保永远的快乐。修行佛法所带来的解脱之乐,才是真正、究竟的快乐,放下内心的一切负担,能让我们彻底从苦的观念、经验中得到解脱,这和暂时的快乐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人大多为了生活、赚钱而忙碌奔波,身心难免会产生疲累的感觉。如果有时间,不妨做一点义工性质的工作,以休闲的心态来奉献,不但能转换心情,也能体会一下既不为赚钱、也不为生活,单纯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的感受。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别人,不但能够利益他人,也有调节自己身心的作用;不但能达成休闲调剂的目的,也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

你快乐吗 -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豁达,对于现实的环境与遭遇抱着乐天知命心态的人,才能够做得到。这种人非常幸运,他的性格天生就很开朗,但是这种人也可能变成对什么都不在乎,做什么都好,即使无所事事也不以为意,这么一来,生活可能会发生问题,生命也缺乏意义。至于心胸开朗的第二个层次,则是指超越全部的时空环境、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超越一切的成败是非,这种超越的观念和心态,才是真正的开朗。

  我认识一位原本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但后来遇到经济不景气,生意开始走下坡,于是心情非常沮丧。我告诉他:「原本你是没有生意的,渐渐生意才愈做愈大,『生意』原本就不是你的,现在不过是回归原点,你也只有好好面对它。」

  他说:「起初没有生意时都还好,反而是生意好转以后,一下子亏了那么多钱,让我觉得非常放不下、受不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我安慰他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够处理的就尽力处理,不能处理的就放下。在这个时代环境中,许多因缘条件配合起来,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你心里着急也没有用。」

  他听了以后说:「难道,就这样让全部的事业成为过眼云烟吗?」

  我说:「你本来就没有事业,一切等于从来没有过。将来如果有机会从头做起,那不也是很好吗?」

  他又说:「我大概没希望了。」

  我鼓励他:「不要这么说,这一生没有希望,来生还有希望,永远都有希望的。」

  一个心胸开朗的人,对于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不得了」的想法,但是他能做到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该回避的就回避、该处理的还是会去处理。真的没有办法、处理不了的事情,就坦然面对,接受下来。也就是说,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如果当时的现实条件、环境因缘无法处理,也不要再挂心,就放下它吧!

  曾经有一年台风来临前,我们北投农禅寺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未雨绸缪,提前把所有放在低处的物品搬到高处。可是台风来的时候,还是逃不过淹水的命运,农禅寺淹成一片汪洋,损失很多物品。面对这无奈的事实,我认为既然已经尽力处理了,无论结果如何、有没有损失,都不必那么在意,只要全心处理善后就好。

  这就是善用因果、因缘的观念来看待事情。

  如此一来,就能够超越利害、得失、成败,不受外在环境的局限,到了这个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心胸开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