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15)


   日期:2012/2/17 15: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15)

原著: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作者:布莱恩.魏斯(Brian L.Weiss)

译者:黄汉辉

 

 

 

第二天金姆去世了。

 

雷娜很欣慰能在金姆将死之前,就生死的观点达成共识。那位老人家的出现,奇妙地改变了金姆的观念,也治疗雷娜的悲伤。

 

雷娜来拜访我有多项理由。这件无从预期的丧夫之痛,让她觉得悲伤、焦虑,她需要进一步整合这个死亡经验。除了克服悲伤外,她还要学习独立生活,而且她曾答应金姆,要继续探究死后的生命和灵魂永恒的问题。

 

有趣的是,雷娜的回溯经验并没有直接显示她和金姆的关系,反而传达了一项有关学习与成长的新讯息。

 

雷娜回想出,她是一名男性的北美原住民,曾帮忙照顾及治疗清教徒子女,当时是17世纪。回溯完之后,雷娜想起念书时,特别爱研究有关清教徒的事迹,而且,她在这方面似乎懂得很多。

 

诊疗结束,雷娜直接经验到自己的不朽生命,她觉得满意,而且也揭露雷娜一直不知道的前世才能。这才能包括:照顾别人、和小孩相处、或是对早期美国开拓史的熟悉。让雷娜进入前世的潜意识或内在智慧,同时也传给她的意识一项讯息,那就是雷娜已经帮过金姆面对他的死亡。

 

这次诊疗可以确定一件事,那就是雷娜克服了悲伤,也有进一步成长,而且也更了解自己。未来仍有许多新方向、新经验,等着她的探索。

 

雷娜与金姆的经验是治疗丧亲悲伤并借此而成长的例子。许多将死的人报告说,曾经有引导者或智者出现等着来接引他们。病人的意识察觉并不重要,不论他是清醒、半昏迷、或是受到化学药物影响,这些经验不应该被视为幻觉而忽视。如果自己的亲友告诉你这些事情,你应该排除疑虑,诚心接纳,因为这些经验是真的。

 

与孩子心手相握

 

菲力普是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接受前世治疗法,为的也是要治疗悲伤。菲力普和他的妻子伊娃痛失两个孩子,他们患有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三四岁之龄就离开人世。也许,最令菲力普难过的就是,老二的死应该可以避免的。长女出生时,医师检查后告诉他们,孩子的先天疾病不是遗传的,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不生第二胎。实际上,医师的说法并不正确,菲力普与伊娃再度承受丧子之痛,也就是说,老二的悲剧早应该可以避免。他觉得该负责任,失落与悲伤的感情纠结,抱恨难言。

 

菲力普前来治疗时,悲剧已落幕多年,可是他心里一直很哀痛。身为研究所毕业的电脑高科技人员,他有很强的逻辑与分析推理能力,而且他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由于他的宗教背景,有关各种灵魂现象的探索,他都有兴趣。自从孩子去世后,菲力普曾多次造访一位出名的通灵人,他似乎有能力和死去的孩子沟通。

 

菲力普掌握机会,慢慢淡化自己的悲伤心情,他觉得灵媒的沟通很有帮助。可是通灵人最近去世,菲力普再也没有机会和孩子沟通,心感空虚,悲情反而更沉重。

 

依照我诊疗病人的经验,回溯疗法极有可能开拓菲力普的新视野,让他应付失落悲情。菲力普相当合作,一下子就进入深沉、放松的催眠状态,而且似乎浮现栩栩如生的前世经验。他描述说他置身美不胜收的阿尔卑斯山群里,有一片绿草如茵的田园,野花丛丛争相绽放。猛然,他看到两个孩子长大了些,欢欣地奔过来。他们边跑边跳,围着他,又唱又笑。然后菲力普逝去的父母亲也出现,加入笑闹团聚,接着,特别照顾他的慈祥外祖父也来了。

 

孩子先伸手,牵着菲力普,再牵着父母、外祖父的手。菲力普便详尽描述他接触孩子小手的感觉,那么真实、柔软,仿如心手相连,他感觉到孩子长大了。孩子看着他的眼睛,大家心意相通,深深感受对方的情意。孩子告诉菲力普,他们想他、爱他,请他不必担心,一切都很好,他们非常平安。家人一起在草地上嬉笑玩闹,快活无比。欢笑的花朵绽放在他们的眼神与笑声里。

 

显然,这个鲜明的影像并不是前世经验,菲力普似乎在恍惚迷离之际,进入了另一间。

 

在整合他的经验之前,看得出菲力普的情绪已经获得宣泄。他告诉我,能够接触到孩子,他真高兴。当他描述和孩子手心相握时,激动得喜极而泣。田园相聚的经验,终于使菲力普的罪恶感与悲伤情绪获得释放,也释放了多年来深藏心中的无助感。他了解到灵魂不死,人生也变得更乐观、更有意义。

 

这一次回溯之后,菲力普的快乐心情一直持续着,几年来的悲情仿如云消雾散。

 

无限、永恒的灵魂

 

或许会有人批评说,这样的重相聚其实只是幻想或愿望的满足。可是,幻想或愿望的满足不足以产生有效的治疗力量,也无法让病人与死者的灵魂相聚。马莎、雷娜、菲力普经过催眠后,心里都觉得舒服多了,而且也表示,长期以来的悲伤与焦虑症状,业已消除。

 

我们这一章提到的故事的主角都有学习到,死不是绝对的。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失去所爱的人,死亡之后,我们依然和死者有联系。

 

有这种经验或知识的人知道,死亡不是结束,只是换个空间,好比推开门进入另一个房间。灵魂的层次、灵异的能力,或是意愿的高低,可以决定我们能不能与隔壁房间的人沟通。沟通也许很清晰,或是断断续续,甚至沟通不来。无论联系的凭借是什么,只要悲伤的人了解分离不是永远的或绝对的,就能改善沟通层次。如同马莎与她父亲,彼此相爱的人也许曾经相聚,或曾分离,可是未来仍有机会再相聚。也像菲力普,他学习到,所爱者的灵魂,是永恒不灭的。

 

这些观念能让悲伤的人对未来怀抱希望,希望来世再度相聚。当然,他们不一定和今生一样,相聚时有同样的关系或环境。例如,父女再相聚时,可能变成朋友或兄弟姐妹,或祖孙关系。总之,灵魂会不断地重聚再重聚。

 

一般而言,对死亡的悲伤,就是对失去自我的悲伤。前世回溯经验对治疗悲伤非常有效。能从回溯经验获得启示的人都了解,死亡不代表自我的消失。病人的亲身经历显示,因为时机到了,所以灵魂必须远离躯体,存在于非物理性的灵魂状态里。意识是永恒的,同样地,人格也是永恒的。

 

通常,重获生命的灵魂会携带前世的才能。因为某些回想出前世有些才能的人,今生多少会显现以往所不知的才能。

 

自我有许多不同层次。人是奇妙的,以多重向度存在着。为什么我们要让心灵自我设限,限制在此时此刻的人格和肉体上?灵魂不应该限在肉体与意识之中。存在于此时此刻的自我,只是整个灵魂的片断。

 

毫无疑问,灵魂有多种存在潜能,所以菲力普能在草地上和子女相会,儿子与女儿的灵魂新化身也可能成长。灵魂是无限的,有各式各样变化和潜能。我们在这一章所列举的经验与观念,只不过是整个灵魂世界的沧海一粟。

 

神秘的瑜伽行者说过,人生是淹没在深海里的一长串金链,每次只能拉上其中一环端详,其他金甸甸的迷人部分则浸没在水面下,无法获得。我们所了解的生与死,还有灵魂,可能只是金链之一环。当我们整合悲伤,开始成长,我们才能从大海中一环环拉起快乐与智慧的闪闪金链,进入明亮的光照里。

 

第八章 揭开心灵的奥秘

 

最近我受邀上克里夫兰的谈话性广播节目,听众从家里、办公室、车上、电话亭打电话进来,向我及节目主持人分享他们的个人经验。大多数人都表示支持态度,不过有的人表现得不太客气,其中一名女士就很生气。

 

“你知道那是罪恶吗?”她有意斥责。

我推想她是指生命轮回的观念,结果不是。

 

“催眠是罪恶,”她接着说,“耶稣说催眠是罪恶,魔鬼会进入你身体!”

 

我知道耶稣并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催眠的事,当时也没这么说,一直到18世纪,催眠才成为治疗工具,那是奥医师梅斯梅尔(Messmer)的时代。尽管如此,我还是用严肃态度看待她的问题与批评。也许,她是想说明某种相似的意识变化状态,或是指某种注意力的集中态度,甚至,她真正的意思和催眠无关。

 

我思考了一两次。

“如果催眠是罪恶,”我放胆地说,“为什么迈阿密区的主教要请修女、神父或服务的员工前来接受催眠?”

 

老实说,这些人并没有接受回溯疗法,不过十多年来,我利用催眠帮助这些人减肥、戒烟、减少压力。

 

听到这件事,女士沉默了好几秒钟,丝毫不想让步。

“我不知道迈阿密的情形如何,”她说得很有自信,“不过在克里夫兰那是罪恶!”

 

主持人看看我,强忍着不发笑声,因为我们刚刚介绍过宗教上的罪恶观念。

 

新观念的挑战

 

住克里夫兰的这名女士为什么那么生气?她很担心,因为催眠对她来说是个新观念,威胁到她确认事物的想法。催眠破坏了她对现实的观点,也破坏她对世界的理解,但是至少她是诚意的。

 

我把这件事讲给参与工作坊的伙伴听,引起哄堂大笑,有些人是笑自我认知的问题。自我认知对每个人而言是件很重要的事。人的一生中多少会遇到好几次自我认知受挑战的问题,当然每个人的情形可能不一样。历史上或某些时刻里都有可能出现新观念,威胁到我们的旧观念,但是我们都有可以从挑战中获益。

 

历史是帮助我们成长的良师,当然,我们也必须克服对某些新观念的恐惧感。许多新观念开创了科学、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的新格局。有些新观念让我们发现新大陆或人烟罕至的地方,直到必须改绘世界地图。

 

1633年,伽利略自行设计望远镜,根据他的研究观察经验,指出地球按照一定轨道,绕着太阳旋转。他的发现否定教会长久以来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学说。

 

结果,教会视其为“异类”大加挞伐。伽利略因此被囚禁在塔里,这名25岁就担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的科学家,为了重获自由,不得不被迫公开认错。

 

伽利略于1642年去世,科学史上的旷世奇才牛顿则在这一年诞生,承继伽利略学说并把物理学发扬光大。他所建构的机械论和宇宙观则没有受到神学干扰。

 

牛顿的学说被接受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因此彻底改观。虽然教会曾极力阻挠,但伽利略的贡献最后被全人类接受,并赢得尊崇。今天,每个受教育者都认识他,不仅是他所做的科学贡献,同时也因为,他向人类证明真理是依赖自己的思想与经验而来的,不是别人告诉我们真理是什么,我们就信以为真。伽利略的努力打开了科学、宗教、思想、文化史的新展望,他的努力改变了我们的现实观。

 

向爱和真理开放

 

住克里夫兰的这名女士,要她接受催眠可以治病的观念,可能要费一番唇舌,然而这也是她人格多方面成长的关键。每个人多少也会碰到上这类问题。在本书的前面几章,我提到我们在进行回溯之前,心灵都应该有所准备、有所调整。有时候,我们的心灵在前世回溯时只扮演小角色;有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又是治疗历程中的挑梁主角。不论做了多少调整、多少准备,我们都有可能发现到,让心灵无限开放,把恐惧与限制转化为创造与快乐,才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课题。

 

对大多数人而言,回溯经验让我们体会到,以往年轻无知时,别人所告诉我们的某些所谓真理,并不是真的,我们曾为此而内心挣扎过一番。

 

令人觉得不太对劲的“真理”,可能是宗教教义、宇宙本质的观念,或是有关科学知识的问题等等。不论是什么,当你有了回溯经验后,某些“真理”或“信仰”,可能与你亲身经验的真理不同。你也发现到,那些“真理”与“信仰”或多或少妨碍你个人的成长与追求快乐的能力。你也体会到,放弃这些矛盾的“信仰”与“真理”之后,以往的观看与思考方式,才会随之消除。

 

当初你我是怎么获得这种有限制的“真理”与“信仰”?告诉你这些的人可能本来就错了。或者你不经查证,或运用自己的经验证明,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接受别人的说法。真正的真理是不受这些影响的,真理是绝对的,真理和爱一样,都是常存不变的。

 

接纳了真理之后,生命的各种可能性才随之扩大。对某些人来说,该学习的就是“向爱和真理开放”。

 

(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