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之斗闹场绝勿近


   日期:2012/2/21 1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蔡礼旭老师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这个“斗闹场”是指比较复杂、比较奢华的地方,我们的小孩不要进去。孩子为什么会进去这样的地方?为什么?心理空虚,没有人生目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问题,他没有判断能力,他不知道交什么样的人,近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事,才是对的,才是对他的人生有所帮助。这个判断力从什么时候养成?所以很多的家长他会很紧张一件事,他会说:我很害怕我的孩子以后会交到坏朋友。诸位朋友,你有没有这个担忧?有没有?有!继续担忧有没有帮助?没帮助。所以我们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建立孩子的判断力。

  我曾经也看过一个报导,刚好一位孩子犯了很重的罪,警察局打电话通知他妈妈。妈妈接到电话,在电话里就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不可能!我儿子不可能干这种事。结果后来到了警察局,还没进去,还在那里说:不可能,一定是同名同姓的。结果等她打开门,看到坐在那里录笔录的是她儿子。结果她马上就说:都是被那一群朋友带坏的。所以这句话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对不对?圣贤人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态度,你人生犯了多少过失你完全不清楚,这个人生就真是活得太不值得。

  所以我就跟很多朋友讲到,我说遇到好朋友跟坏朋友跟他自己很有关系。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思惟,常常在那里担心;要顺着理智、顺着真理去面对。在《易经》里面有提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一般都讲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文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就是善的人就会跟善的人在一起,恶的人就去吸引恶的朋友。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非常善良、非常重德行,自然而然招感来的朋友就是好的。所以最重要的一点要先长孩子的什么?善心。

  我的外甥,她的母亲也三岁多就开始教他读《弟子规》,然后讲解《弟子规》给他了解。结果三、四岁带他到外面去跟其它的小朋友交往,当其它的小孩,比方说恶言对别人或者还动手打人,我的外甥看了就会拉拉他母亲对她说:这个小孩不可以打人、这个小孩不可以骂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判断?当你有教《弟子规》。比方说,你教孩子孝是对的,你教孩子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诸位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是恶?(没那么难,你们不要被我吓)不孝(很对不起,造成大家的紧张)。当你教他友爱兄弟、尊敬长辈,他知道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敬、不悌。当他知道谨慎很重要,当他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是善,他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当他知道爱人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对,所以孩子就善恶分明。善恶分明,他会有所取舍。

  所以,当他常常心存善念,到斗闹场的环境,他保证怎么样?浑身不舒服。所以现在假如叫我去歌舞厅站一分钟,我一定呼吸困难,头都发痛,那个磁场很不好。因为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已经接受圣贤的熏陶,心里面想的、做的都是善,把你放在不善的环境,你马上感受很不舒服,自然就会敬而远之。所以善恶分明他才有所抉择。现在家长有没有教?他小时候善恶不分明,等上了初中、上了高中遇到一些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被带过去了。

  所以万法因缘生,一个人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原因是什么?善恶不明。缘是什么?缘才是恶友出现,才会结恶的果。所以人往往只重这个缘,没找真正原因。所以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多少的圣哲所处的都是乱世,但是他们都能做到屹立不摇,因为他们心中那把做人的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位朋友,您假如让孩子善恶的根基扎稳了,你的中晚年才能够高枕无忧,所以我们的人生规画要能够深谋远虑。

    我们也分析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会到不好的环境,根源还在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假如要从根本来解决,必然是要从小把他德行的根基扎好,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有一位老师常常带着他的小孩在路上走,小孩才一、二岁。每次经过一些声色场所,一些打电动玩具的地方,他就跟他儿子说,这种地方会污染人,会让人学坏,所以这种地方绝对不能进去。因为从小就教,所以长大了,这样的地方他走过去连看都不想看,这叫先入为主。所以教育确实要“禁于未发之谓豫”,一定要在他还没有养成、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当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就很难导正过来,这叫预防法。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

  刚好我们在深圳有几位六、七岁的孩子一起学习经典。有一天晚上,老师就问他们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六个孩子答出来底下的答案,我念给诸位朋友听一下。学习经典一、二年的孩子他的判断力,他的存心是如何?首先讲好心。第一位同学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想要就让给别人。这是一种礼让的态度。第二位同学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好!孝跟敬是一个人德行的大根大本。

  我跟孩子上课,上第一节我就跟小朋友说,我就画了一个图问他们。诸位小朋友,这是什么东西?(从诸位的眼神看得出来,我小学画画学得不好,我再画生动一点,好像又太夸张了),透出小小的一个部分,我跟学生说这叫做冰山,冰山的一角。冰山的一角只占冰山的多少?百分之五。所以我就问他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冰山?有没有?有。你看的是冰山什么?一角。整个冰山在哪?百分之九十五在哪里?在海底下,没有开发。所以人的潜力就跟冰山一样,大部分都埋没了。那怎么把这九十五开发出来?老师今天送你们两把钥匙把它开出来。哪两把?第一把是“孝顺”,第二把是“礼貌”。礼貌其实本质就是恭敬之心。所以我就告诉他们,你看古代舜王,他就是因为孝顺,所以智慧很高。不只智慧很高,还因为他的智慧跟德行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跟推崇效法,所以你看他的潜力就可以发挥得非常好。第二个是礼貌、恭敬。我就跟小朋友说,老师因为很有礼貌,所以认识卢叔叔,所以就把很多卢叔叔的智慧跟经验可以得到,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开发出来。

  那一节课讲完,孩子会有什么转变?现在连孩子都很现实。所以从那一天以后,看到老师、看到其它的家长都会鞠躬问好。诸位朋友,教人之善勿太高,你不要说他们很现实,这样不真诚。不会!只要肯鞠躬,鞠到最后,由外内化到里面去了。很多人都说,有些人去行善都想要有好的果报。我说想要有好的果报有什么不好?最起码他做出来的可以让其它的人得到帮助,也会“见人善,即思齐”。而当他持续继续行善,一开始是有目的,后来愈看愈多很可怜的人,慢慢他那颗本来的善良就自然引发出来。假如我们只站在旁边说,他都有求行善,那个也一样。我们只是在看别人,自己停在原地都没动,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人家?所以当别人已经是行善了,不管他有求、无求,我们都应该随喜称赞,随喜功德。那他就会愈来愈受鼓舞,自然而然愈做愈真愈欢喜。所以我就送给孩子这两把钥匙。

  什么时候可以开?这两把钥匙没有年龄限制,八十岁也行。所以我在杭州演讲的时候,有位长者七十岁,然后我讲到第四天,突然在中场休息他就过来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蔡老师,人生的第一课我七十岁才上,孝道!但是有开始就不会太晚。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明白道理,真正去做,这一生绝不空过。

  另外,在上海演讲的时候,第一天我们刚好把“入则孝”讲完,有一位长者六十岁带着儿子一起来听。第一天上完课,吃饭以前,他就到我们老师的这一桌,很激动。他说他终于知道他修身修行十多年,为什么都觉得上不去?怎么学就觉得这一颗存心还是不够真诚、不够恭敬,一直都找不到原因。听完“入则孝”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第一层楼没有盖好,直接就盖第三层。可能别人劝他:你先下来盖第一楼。我们可能说,我都已经在三楼了,怎么还叫我下来?其实我们在三楼的时候,是用两根竹竿撑上去,确实是站到三楼,但是随时都怎么样?所以别人很好心说:来!下来。他还说:你程度比我差,还叫我下来。所以当他明白到原来根基重要,原来他为什么摇摇晃晃,终于找到原因。人理得,心才会安,而往后所跨出的每一步他才会扎扎实实。

  所以我们刚刚看到这一位同学提到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已经长养了德行的基础,孝跟敬。下一位讲到,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下一位讲,做到《孝经》第一章到第十八章,然后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是好心。他们连《常礼举要》都背起来。有一位小朋友去找朋友,找了以后,刚好朋友不在。他还自己折了一个纸鹤,就放在朋友的门口,代表要告诉朋友他来过。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学的东西都会用在生活当中。下一位讲,智慧的心是好心。再来,做好事的心是好心。再来,不用督促就去做事的心是好心。诸位朋友,这些心境已经到了会自我观照,看看自己的存心是真是假。再来讲到知道是好事就去做,这是好心。下一位讲懂道理的心是好心。

  接下来我们看坏心,小孩怎么看坏心?第一位讲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再来,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比方说电、水,浪费生命,浪费物,浪费人生,浪费时间,这都是浪费的心,是坏心。所以从这位同学所讲的这个答案,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什么学得不错?《弟子规》学得不错。从时间、人生、生命都可以看得到。再来,侮辱别人是坏心。下一位,开玩笑开过火是坏心,里面还括号“祸从口出”。所以他们已经从他生活与人相处开始观照,观照心,观照会有什么后果。下一个,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再来,为自己不为别人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回报的人忘恩负义。我们是把他的原文抄出来,没有添加其它的文辞。

  再来,记仇的心是坏心,“恩欲报,怨欲忘”。下一个,小气的心、指出别人缺点的心、坚持错误的心是坏心。小气的心,《弟子规》有教,“己有能,勿自私”。下一位讲,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再来,没慈悲心,知道应做好事还没去做。下一个说,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因为他们的教室就挂着一幅孔子像,比方说今天到郊外公园走一走,回来的时候,一进门会对着孔老夫子说:孔老夫子,我回来了。这叫落实“事死者,如事生”。

  在海口有一位孩子,刚好海口举行防空演习,让孩子懂得防空演习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准备。结果老师也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告诉他们,在这个时候你就挑一些马上需要的东西,你可不能拿太多。进一步引导,你可能会渴所以带一点水。就看每个孩子拿的东西都不一样,内心比较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拿一大堆走。其中有一个孩子什么都没拿,跑到桌子,打开抽屉,拿出了一幅画像,还裱了框。他拿出了孔子像,然后就对着他的老师说:老师,这个应该要拿!他的老师当场眼泪都掉下来。连这么危急的情况,第一念是想到孔老夫子像,这样的孩子,往后他面对人生的际遇,相信孔夫子的教诲他绝对提得起来。

  再来下一位讲怕吃苦的心是坏心。因为他们老师每一周给他们一句教诲,其中就有提到“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因为趁小、趁年轻好好努力,老了就可以享福报。下一个讲到表面做好事,心里做坏事,是坏心。他们知道言行要一致。下一个说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再来,破坏的心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下一个说,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是坏心。这要“勿畏难”,要“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下一个说,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所以,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的国文底子不错。这些孩子已经可以轮流拿着《德育课本》去讲课。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其实读文言文,并没有想象中这么难。我们底下的课程,我再把学文言文的心得跟大家做报告。

  这个孩子,刚好有一天他母亲跟他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想了一想,他说:妈妈,我懂了,学如斜坡骑车,不进就退。所以他在他的生活当中,去体会一些道理。下一个孩子说,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最后一个讲“倘揜饰,增一辜”,是坏心。所以我们从孩子在看好心、坏心,也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中都有是非善恶的一把尺。等他们这样熏习个三年、五年,相信根基就可以扎牢。我们为人父母才真正能够高枕无忧。所以人生的投资报酬率要会算。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主讲(第二十五集)    52-116-25    
感恩老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