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帕奥禅师:佛陀对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日期:2012/4/8 1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对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帕奥禅师(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纪念日开示)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同样在毗舍佉月(vesakhamasa)的月圆日。有人将此日翻译为卫塞节(vesakha day)。毗舍佉月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或五月。)

释迦牟尼佛在竹林村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跤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及非色七法的观禅进入阿罗汉果定。阿罗汉果定是指:以涅槃为对象的阿罗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罗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槃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护寿果定或命行果定)。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于毗舍佉月月圆日之前三个月,也就是阳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塔,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舍寿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毗舍佉月的月圆日,我将修行此果定;之后我将不再修行此果定。”这个决定称为“舍弃生存的意愿”。

那天,当众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的讲堂时,佛陀向比丘僧团宣布他舍弃生存的意愿。佛陀对会中的诸比丘说:“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之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开发它们、勤习它们。”

佛陀只教导他亲身体验的法。在此,佛陀说明他对教法以及僧团的期许:僧众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一个期许。

但是单靠背诵是不够的。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教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翻译为实践,意即:我们应一再地实践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二个期许。

佛陀指示僧众要开发真理。当我们实践教法时,成长与进步是必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实践教法时,唯有善法出现在我们的心路过程中。它们是:戒善法、定善法及慧善法。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地生起,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证悟阿罗汉果,他的修行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须实践、开发、修行,直到阿罗汉的阶段。要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开示勤习,教导我们应该经常修行。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

为什么这些期许会出现在佛陀的心路过程中呢?“这是为了使纯净的教法能够确立与久住。”换句话说,这是为了维护纯净的教法,使它源远流长。每位佛教徒都应尽力维护此正法,不使它断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努力,然而我们应如何做呢?再重复如下:

一、我们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我们应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我们应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责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须遵循这三项教诲修行。不遵循这三项教诲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们应立定决心:

我们将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我们将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我们将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若我们如此实行,才可说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做呢?“这是为了大众的安宁与和乐,基于对世界众生的慈悲,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们将能使佛法传递于后世,将能教导天神及人类以下的教诲:

一、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实践佛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持续修行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果我们如此做,诸天及人将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槃。如果不将佛法牢记于心,也不修行佛法,那么我们本身对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导天神与人类学习佛法与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我们佛教徒就应该尝试将佛法牢记在心,在修行中实践它们,开发它们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你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吗?在《沙门果经》的注释里有一句话:“真正的三宝信徒能透过修行来表现他们的虔诚。”对于一个没有虔诚表现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或她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如果对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么你应彻底地学习这些教法,修行它们,毫不间断,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这些是佛陀般涅槃前的重要遗教;如果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就应遵循这些遗教修行。如果我们对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们会听从他们的话。同样地,我们应听从我们的父亲──世尊佛陀的教诲。那么,这些教法是什么呢?它们是:

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五根(pabcindriyani)

五力(pabca balani)

七觉支(satta bojjhavga)

八圣道分(ariyo atthavgiko maggo)

以上总共为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法),在此我将简要地加以说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导三十七道品。总结巴利三藏所说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归纳,则只有八圣道分。更精要地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戒学,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学就无法净化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学习止禅以控制心,使之专一;若不了解止禅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禅定呢?若不修行禅定,我们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然后,我们必须学习慧学;若不懂得慧学,我们又如何能开发智慧呢?因此,为了净化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心,以及开发我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应将佛法牢记于心。其次我们必须实践及开发这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多次如此策励弟子:“这是戒行,这是禅定,这是智慧。当禅定以戒行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当智慧以禅定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智慧完全开发的心是彻底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为基础,进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会具备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视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态生起,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些色聚所构成的。专一的心能分析这些色聚、透视究竟的名法、透视名色法的因缘、透视名色法及其因缘生灭的本质。这种透视力称为智慧,是因为以戒为基础的定而得以开展。专一的心与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导致证悟涅槃,破除所有执着、烦恼与痛苦,以及从欲望之染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

由此可知,禅定必须以戒行为基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如果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动失去真实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他对三宝的皈依也因而失效。

(注:①优婆塞、优婆夷:信仰佛法的在家男居士、女居士。

 ②皈依三宝:皈依:依靠。三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佛、法、僧作为依靠,这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表示。

 ③若在家居士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他或她必须重新求受五戒,然后谨慎地遵守。若再违犯,则必须再重新求受。)

佛教徒也应戒除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不应使用以杀生、偷盗、邪YIN、妄语、挑拨、粗语、绮语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物。他们也不应经营五种不道德的生意: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物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因此,戒行对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为了证悟涅槃,也为了未证涅槃前死后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净的人死后不容易投生善道,因为在临终时刻,所做过的恶行通常会出现,萦回在他的心里。他将以这些恶行当中之一种作为心的对象,死后通常投生于四恶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对现生的快乐与安宁也是重要的。若没有清净的戒行,一个人无法得到快乐与安宁。一个充满恶劣性格的人自然为仇敌所围绕;一个有许多仇敌的人无法得到任何快乐。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开示:“一个无戒无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然不值得称赞,还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与定。”

为什么呢?因为透过禅定而完全开发的心,能产生透视涅槃(生死轮回的终点)的卓越智慧,并且能息灭所有烦恼与痛苦。因此,我们必须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必须修行四念处:

身念处(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

受念处(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心念处(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

法念处(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

什么是“身”呢?修行观禅时有两种身:色身及名身。色身由二十八种色法组成,名身由心与心所组成。换句话说,这些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至于止禅法门的对象,例如:安般念(入出息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四界分别观等也称为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色法的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产生的色聚。如果分析这些色聚,我们将发现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同样地,身体骨骼也是色聚的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身体骨骼,它共有五种色聚。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它们包含了四十四种色法。

在身念处方面,佛陀教导两种修行方法:止禅与观禅。佛陀在身念处中提到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等,所以我们修行安般念时即是在修行身念处。止禅法门皆属于身念处。当禅修者修行止禅成功之后,他转而修行佛法观禅,辨识二十八种色法,那也是在修行身念处。

在修行名业处的阶段,当他辨识感受时,那是受念处。当他辨识心时,那是心念处。当他辨识触心所时,那是法念处。但是,只辨识受、心与触并不足以达到观智,还必须辨识与它们相应的其余名法。辨识名与色之后,也必须辨识它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这是缘摄受智。证得缘摄受智之后,正式达到观禅的阶段时,我们即可强调色、或受、或心、或触。所谓“强调”并非指我们只辨识一种法而已。我们可以着重于辨识色法,但也必须同时辨识名法。然后,当我们辨识名法时,也正是在辨识受、心及法。

我们也可以强调感受。然而,单单辨识受是不够的,我们也应当辨识与它相应的名法、依处(根)及对象(所缘);依处及对象是色法。心念处与法念处的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此,观禅即是观照这些色名法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些法一生起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它们受着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在这些法当中,并没有一个稳定、永久、不变的灵魂,因此它们是无我。对这些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辨识,即称为观禅或觉照的法门。因此,当你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可以说你在修行四念处。

修行四念处时,你应具备充分的四正勤,即四种正确的精进。四正勤是: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恶法生起;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禅善法、观禅善法、道果善法等);

努力开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何修行呢?你必须修行四念处。当你修行时,必须具备充分的四种精进:“即使肉与血干枯,只剩下皮、骨与腱,我也不放弃修行。”(注:这是佛陀成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所发的愿。)

如此精进修行时,你必须具备四神足(成功的四项要素)。

四神足是:

一、欲(chand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意愿。

二、勤(viriy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精进。

三、心(citt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心念。

四、观(vimams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观智。

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没有不能达成的事。

以戒行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也应具备五根。

五根是:

一、信(saddha):我们必须对佛陀及其教法有够强的信心。

二、精进(viriya):我们必须有够强的努力。

三、念(sati):我们对所修的对象必须保持够强的觉察明记。

四、定(samadhi):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专注。若修行止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安般念禅相、遍禅相等。若修行观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名、色及其因缘等。

五、慧(pabba):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了知。

这五根能控制禅修者的心,使它不偏离导向涅槃的八圣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们将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无法达成目标。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们的心,使心不离开修行的对象,此力量也称为意志力。当我们强调此意志力时,五根也称为五力。

跟四念处一样,七觉支也非常重要。七觉支是:

念(sati)

择法(dhammavicaya):即观智。

精进(viriya)

喜(piti)

轻安(passaddhi)

定(samadhi)

舍(upekkha)

此外,还有八圣道分。即:

正见(samma-ditthi)

正思惟(samma-savkappa)

正语(samma-vaca)

正业(samma-kammanta)

正命(samma-ajiva)

正精进(samma-vayama)

正念(samma-sati)

正定(samma-samadhi)

换句话说,八圣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此三学。这些法合起来是三十七道品,或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陀期望弟子们能牢记这三十七道品,并且修行它们,直到证悟阿罗汉果。若能如此修行,我们也将能把这些法传授给后代。这样的话,我们以及后代的众生,都能得到这世间种种的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出世间的涅槃。

佛陀进一步说:“诸比丘,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我们不应忘记无常的本质。由于忘记无常的本质,所以我们对自已、儿子、女儿、家庭等还存着热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无常的本质,那么终此一生,我们都会努力脱离无常。我们不应忘记佛陀的规劝:“诸比丘,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佛陀又说:“如来般涅槃的日子已近了。再过三个月,如来即将进入般涅槃。”这说明佛陀将完全地离开世间,这些话听来实在令人伤心。

然后佛陀又说:“我的年寿已尽,所剩寿命短暂。”同时,佛陀也向阿难尊者叙述他年老的状况:“阿难,我已朽弱、衰老、高龄、年迈。我今年已八十岁,生命已用尽。阿难,正如一辆老旧的马车,必须费很大的艰难,才能维持它组合不散;如来的身体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撑才能勉强维持。阿难,只有当如来不理会外在的对象,息灭某些感受,进入及住于无相的定境时,他的身体才会舒适。”

佛陀接着说:“别离了,我将离开你们,只依靠我自已。”这说明佛陀将入般涅槃,离大家而去。他已将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因此,阿难,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你的岛屿,以佛法为你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阿难,比丘应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他的岛屿,以佛法为他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呢?”

答案如下:“诸比丘,勇猛精进,保持正念及清净的戒行,以坚定的决心,守护自己的心。”因此,我们应保持正念与精进。但是,对什么保持正念呢?我们应对四念处或名色保持正念。换句话说,对诸行保持正念。“susilahothabhikkhavo”意思是“诸比丘,你们应净化自己的戒行,应学习成为具足清净戒德的比丘。”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修行戒的训练,即:正语、正业、正命。

  佛陀说:“susamahitasavkappa”。“susamahita”说明我们应修行禅定的训练,即:正精进、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训练,即:正思惟及正见。接着,“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观智透视诸行无常、苦、无我的本质。“satimanto”则说明当我们修行戒学、定学及慧学时必须有足够的正念。最后,佛陀说:“勇猛精进追求法与律的人将能超越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圣道分。让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地奋斗吧。

  愿一切众生安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帕奥禅师)(五明学佛网:佛陀       帕奥禅师)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