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常顺—禽言兽舞 戏弄娼门


   日期:2012/4/20 1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顺——禽言兽舞 戏弄娼门

 

    

    

 

清朝末年,京师西郊的潭柘山上有一座古寺名叫岫云寺,寺中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高僧叫常顺和尚。常顺和尚不比一般和尚,他说征示兆,显灵感异,无不灵验异常。天长日久,人们无不敬奉他为神灵再世。

   

比如,和尚喜欢四处当着大家的面唱两句偈颂:

        将来罗侯岭上平,

        片野荒凉行路稀。

   

这偈颂中的罗侯岭是西山上的一个大山岭,人们天天都要从岭上上下下,怎么会将来要平?因此,尽管大家听常顺和尚唱得耳熟嘴顺了,却到底不明白它指的是什么意思。

 

后来,常顺和尚圆寂;不久,清帝逊位,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又过了不多久,这位袁大总统却又做起皇帝来,便命人到西山挖掘罗候岭,修通车道,但是,车道挖通之后,仅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便又被人民赶下了台。这不正是:“罗侯岭上平”但却又“片野荒凉行路稀”吗?

   

难怪人们敬奉常顺和尚如同神灵,他果然通天入地,穷究古今啊!

   

常顺和尚字智成,姓王。在俗时,乡里人常常亲昵地称他作“王三”。可是,当他还很年少的时候,父母便双双魂命归天了。所以,孤苦无依的他便来到家乡涉地(今河北涉县)的松尔寺,拜谒同兴和尚为师,祝发剃度,做起小沙弥来。

   

这时的常顺,跟其他僧侣一样,蔬食苦得,勤修不止。但是,他也跟其他僧侣不完全一样,他总是幽僻独坐,不喜与他人往来;而且,当他独自静坐的时候,不读经、不禅定,却常常又一个人独自言笑,仿佛是在与别人应答对唔似的,并且如痴如醉,沉溺其中。有人见了,感到十分奇怪,就偷偷地凑过去仔细看、仔细听,但除了一间陋室、一位常顺之外,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听到。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常顺和尚离开松尔寺,来到京师西郊的岫云寺,拜谒慈云法师受具足戒。等到他获得僧符度牒之后,便爬到寺庙所在的潭柘山北面的最高处,将度牒埋藏其中。回来之后,却告诉大家说:“我把度牒存放在山峰顶上了,请了一只猛虎替我看守着。”大家一听,都笑他,不信。

   

常顺和尚从此便居无定所,云天雾里,来无影去无踪,令同寺僧侣颇多猜测,还以为他疯了。

   

就在这岫云寺东面的半山腰中,有一个唤作蝎子洞的石洞,深不见底,阴气逼人。即使是炎夏六月,洞中却依然寒风拂面,浸人肌骨,因此,没有谁靠近这个洞子。但是,常顺和尚却经常就整天整夜地住在洞内,一点也不觉寒冷。人们见了,才渐渐觉得这位和尚有点奇特。

   

他又替人治病,无论什么疑难病症,他一概不用什么方药,而只是随手摘取一些木叶草花,再取潭水搅拌,便稠稠稀稀、汤汤草草的一大碗,说生病之人仰起脖子尽数吞下肚去,病便神异地痊愈。

   

这样一来二去,常顺和尚的神奇便被人们广为传说,来向他告病求医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常顺和尚便远远地逃离寺院,或栖于远山上的大树之梢,或止于悬崖绝壁的缝隙,为的只是暂避一时,以求清静修佛。但即使这样,他却仍然有被四处追寻他的病人找到的时候。于是,常顺和尚便开口谩骂,但骂归骂,常顺和尚最后还是又如法炮制一剂良药,给病人治病。

   

有一段时间,津沽(今天津、塘沽)一带瘟疫流行。正好,常顺和尚游方来到这里,便大发慈悲,调治医药,为这里的人们治疗。果然又奇效灵验,一治即愈。人们十分感激。

   

从此以后,常顺和尚便随时往来于京、津两地之间,时现时隐,飘忽无定;有时候甚至还向人们作禽鸟之言、野兽之舞,有时可让人觉得狰狞恐怖,有时又让人觉得新奇好玩,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白他的禽言兽舞。

   

于是,常顺和尚便在法号之外,又多了一个外号,叫“魔佛”。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春天,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但常顺和尚却赤身跣足,提着一桶白灰粉石,在山树、崖壁之间四处画上一些龟鼍鱼鳖之类的东西。有人见了,又大惑不解,就去问常顺和尚,他只是淡淡地说:“天机不可泄露。你们到时候便自然就知道了。”

   

到了这一年的七月,京西一带突然普降暴雨,山洪大发。岫云寺门外的石桥,本来高架在数丈之深的鸿沟之上的,而现在山洪居然大到把这些石桥给淹没了。于是,林木房屋,都被洪水卷刮着,漂流而下。

 

就连岫云寺中的铜鼎,重达千斤,也被大水冲到罗滩村南。寺前又有一株古槐树,粗可十围,也被大水连根拔去,自佛门沟一直流泻到四五十里外的房山县(今北京房山县);却又盘根错节,随水下行,最后不偏不倚,静立沟口,犹如亭亭华盖,至今依然枝叶茂盛。

   

就在山洪大涨时,有人攀登到高山巅上,从上往下俯视沟河,发现其中有一种带角的水兽,兴风作浪,翻涌腾跃。后来人们终于知道了,这便是蛟龙出山,还归东海。而早在年初早春,常顺和尚便已然预知其事——他画的那些鱼鳖图形正是预示、象征着这场大水灾啊!至此,人们就更加叹服他的神异。

   

大水过后,山寺废颓,僧侣们无不尽力化缘,准备将寺庙重新修整一新。正好这时,朝中显贵恭忠王出游山川,不日到岫云寺来。常顺和尚听说之后,便往两颊之上,一边悬挂一柄铁钩,然后端坐寺前桥头等候。

   

恭忠王到来,看见常顺和尚的这副苦行自残的样子,颇觉惊奇。但他也早就听人说起这岫云寺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异僧,难道眼前这位就是传说中十分神奇的那位高僧吗?恭忠王来到常顺和尚身边,笑着问他说:“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呢?”“化缘。”常顺和尚简短地答对道。“向谁化缘?”恭忠王又问。“谁肯施舍,我就向谁化缘。”常顺和尚又说。

   

恭忠王一听,不觉来了兴趣。就又说:“看来你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神僧了。我听说你一次能吃四两花椒;你表演给我看看,如果是真的,我就施缘给你。”

   

常顺和尚一听,二话没说,让人弄来花椒,张口便吃。不一刻功夫,果然便把四两花椒一粒不剩地全都吞吃下肚了!恭忠王一见,果然慷慨允诺,赏赐给寺院无数银两,修复费用,仅此一缘,便足够使用。

   

但是,寺院的修复工作,比如纠工估值,出入经营等等,常顺和尚却从不过问。他将佛缘化到,便依然一如既往,袒胸露怀,敝衣行囊,放浪自若。

   

有一回,他离开山寺,来到人声繁华的京师,却又不居止寺院,居然来到一家娼妓青楼,排闼直入,径直横卧在妓女睡卧的锦被方榻之上!手中却还握着两锭金锭,灿烂闪光。妓女们一见,无不惊奇不已,就一齐集拢来围观。等她们细细一看,发现常顺和尚肘臂之后,原来还另有一只布袋,密密实实,银光闪闪,那分明是一大口袋的白银!

   

常顺利尚见大家围在一边叽叽喳喳,欲前又止,就招呼他们说:“你们既然喜欢这些金银财宝,我就把它们送给你们吧!你们过来拿去吧!”可是,这一大群青楼女子尽管爱财如命,却没有一个人敢过来。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位放浪形骸的和尚便是那位鼎鼎大名、自己奉若神灵的“魔佛”常顺大师!

   

常顺和尚见大家不肯过来,就将手中布袋里的金锭、银饼一并扔到妓女们脚下的土地上,但听得一阵铿镪入耳的脆声响起,又见道道金色银光闪烁,一锭锭、一块块金银在地上四处滚动……大家一拥而上,准备抢几块揣入私囊,却发现仅在转瞬之间,这些金锭银饼却突然全都流入地中,行疾如飞,倏忽便不见了踪影。再抬头看常顺和尚,哪里还有他半点踪影?!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正月初,一代高僧“魔佛”常顺和尚显露微疾,就作了一首偈子辞别众人:

        始来终去五旬五,装疯类禽与兽舞;

        人赠别号称魔佛,愿众醒迷说三涂。

   

随后,在寺中水云堂中圆寂而去。

   

朝廷御史徐花农向来喜好佛禅,对神异的常顺和尚尊敬有加,日常无不执弟子之礼,敬奉礼拜。这天晚上,他突然梦见常顺和尚飘飞着来到自己家里,而且是歌舞伎乐开道,天花缤纷,一派神仙和乐之象。等到相现已毕,只听常顺和尚告诫徐御史说:“我已西归佛国净土,寺北顶峰老虎洞里的度牒,就劳请你替我多加看护了!”说完,常顺和尚便隐去不见。

   

徐花农御史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过来,感到十分惊奇。第二天天刚亮,他便驾车奔西山而来,一打听,常顺和尚果然已于夜间子时入寂化去。于是,徐花农御史就谨遵师命,在老虎洞中供奉了一尊常顺和尚的塑像,四时祭祀。而那些曾经向和尚乞药治病之人,梦感灵异,也大致如此。

 

戒然——苦心修证

    

戒然禅师是清末时候上海玉佛寺的沙门。可是,他并不是上海人,而是宛平(今北京丰台)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只是替有钱人家佣耕,才勉强得以度日,哪里还有余钱送戒然上学读书呢?因此,少小的时候,戒然可真是大字不识一个。

   

有一回,他经过居家附近的黄、白二寺时,听见内面的喇嘛正在诵念经卷。这清妙的法音一下子就把他给吸引住了。尽管他不识字,也没有听懂这些喇嘛们在唱些什么。但他却仍然为那种神秘的氛围、悦耳的法号所深深陶醉,而且心中若有所悟,小见会心。

   

后来,他又跟随着大人们一起,到北京西郊西山上的潭柘寺去烧香敬神。这潭柘寺正是京西一大名刹,古木参天,林深谷幽,香火十分茂盛。戒然一到这里,便只觉得憩心幽寂,万虑俱清,为生平所仅见。再回想起从前在家边听喇嘛们唱佛诵经时的情景,回到家里,他便向父母提出要出家修行,皈依佛门去。但是,他的父母却一口回绝了他,坚决不答应。

   

等到他长大到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长年劳累,积劳成疾,病倒在床榻上了。于是,戒然便请求父母准允他随同北地僧侣一起南下浙江,前去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在浙江普陀县),朝拜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普萨,为父亲祈福禳灾。父母先还以路途遥远、归期难望为借口,不想让他远行他乡。但是,戒然这回却态度十分坚决,一副非去不可的劲头。他的父母见了,心知不可阻拦,便听任他南下朝佛去了。

   

来到大海之中的佛教圣地,戒然尚未朝拜观音菩萨,便被岛上的旖旎风光和佛境仙迹所深深陶醉。等到朝拜完毕,他更是一心之中,只存有佛业,而绝不思慕尘凡繁华了。归途之中,他又一路礼拜天童、天目、天台(均在浙江省)这些佛教名山,参谒古刹,宛如一名游方四走的佛教徒了。

   

这样,等他回到家里时,已是一岁将尽了。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戒然又再次向母亲请求出家,他母亲见他始终不改初衷,数年如出一日,便答应了他。这年,他二十九岁。

   

于是,戒然便来到弥陀寺,出家做了和尚;第二年,他又来到拈花寺,受具足戒。几经周折之后,他又辗转来到红螺山资福寺,研教念佛,矢志薰染。前后坚持了七个寒暑,却依然只是仅仅能够通读经卷律论,而不能将经义奥旨了然贯通于心中。而且,无论他怎样努力,却依然只是原地踏步,不见进境。于是,戒然便思忖道:“看来,我的确根钝慧浅,仅仅只是凭借着静坐诵佛,怕是不能开启愚蒙,证通佛宝。”

   

这样,戒然便发下誓愿,要勤勉苦行,礼拜名山,焚香名山,焚香诚祷,手持口诵,三步一拜,五步一叩,一定要证通关碍,求取佛境!

   

心愿一起,随即付诸行动。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正月初一,戒然便从资福寺出发,开始了他艰苦卓绝,跪拜名山古刹的历程。

   

戒然和尚履雪峨嵋,乘云九华;东朝普陀,西入剑关;又南下天童、天目,北返齐鲁、燕山……真可谓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马不停蹄,行迹匆匆。历时数年,行脚几万里。

   

而在戒然和尚的所有这些行程中,最为艰苦卓绝、最令世人为之惊叹不已的,则要数他爬越剑门关,进入蜀川的壮举了!唐朝那位天才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让我们对入蜀之道望而生畏。他的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分明还在我们耳边震响。但是,就是这条“危乎高哉”的蜀道,就是这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剑门关,戒然和尚却要用他的一双手和两只膝盖骨跪爬过去!这是何等艰难的壮举啊!

 

但是,戒然和尚硬是一如他发下的誓愿,脚穿草鞋,身着僧袍,背负着几卷经书、钵盂和佛杖,俯首屈躬,循蹬叩礼。无论是山岩峭壁,栈桥索道,还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戒然和尚就是凭借着他那非凡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勤勉精进,不知疲倦为何物,经历两个寒暑,受尽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终于爬过这峭立万仞、高与天齐的崇山峻岭,进到四川腹地!

   

后来,戒然和尚顾念母亲年老体弱,无人照顾,就准备回乡省视。于是,他便在礼拜完名山古刹之后,一笠一钵,飘然北还。等到来到燕山之时,突然之间,他猛然自省,想道:自己既然已经出家别亲,又怎么能够还一味地恋家顾亲呢?所以,他虽然离家乡已经近在咫尺,却依然没有下山前去探望年迈的母亲。这样,戒然和尚便在燕山之中四处飘游,倏忽数载。

   

转眼之间,已经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统年间,武汉城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天下无不群起响应,革命四处爆发。戒然禅师此时早已证通关节,心中大悟佛法至宝。作为方外之人,一心游迹于寰宇之外,自然是力求躲避凡世尘间的种种争端、对抗、革命等等,而只寻一处可以清修的幽境。于是,他便重又涉淮河,渡长江,再次南下江南。

   

有一次,他正居止在镇江外的金山上。这金山之上,有一座始建于东晋时的古刹,就叫金山寺,是佛教禅宗的一大宝刹。来到这里,戒然便终日端坐禅堂,参究念佛。一天,他正在禅堂之中捧读一部藏经,书声朗朗,和谐圆畅,法理通达,一听便知是一位得道高僧、耆宿在修习参悟。

 

寺院中的僧侣们全都被朗朗法音所深深吸引住了,无不在屋外驻足谛听,不敢轻易走动,担心打扰了高僧的修研。等到戒然禅师研修完毕,大家蜂拥而进,想一睹高僧的法容。可是,正当他们拥进禅堂,却发现这高僧不是别人,而只是路过山寺、暂且居止的戒然禅师时,无不惊讶,大出意料之外。

   

直到这时,年过半百的戒然禅师虽然早已学佛有成,却方始扬名东南。

   

在金山寺,戒然禅师前后居止了五年,每天研习《大藏经》。他的佛法禅机,更是日见精进。他曾经告诫后学们说:“《法华经》、《楞严经》词义简明,便于诵读,尤利薰修。初学佛禅的人,修习这些经籍,一定会别有会心。”

   

后来,戒然禅师离开了金山寺,又来到高旻寺,也呆了一年多时间。在这里,当时早已鼎鼎大名的楚泉、印光二位禅师对戒然禅师也颇为敬仰。静圆禅师初习禅宗,尚未启悟,在江天寺不期而遇戒然禅师,在一番请教之后,深有感悟。

   

直到民国八年(公元1918年)的春天,戒然禅师才姗姗来到上海,居停在玉佛寺。当时,有一位曾官任清朝江苏巡抚的程德金,避居上海,遁志玄妙,参佛侍僧。一天,他来到玉佛寺,发现有一位老禅师正赤脚袒背,兀自坐立在寺檐底下晒太阳,不觉心有所动,就过去向他请教有关佛教与禅宗的修习方法。老禅师徐徐而语,娓娓而谈,如行云流水,丝毫不见阻碍。程公不觉大会于心,因此十分敬服。再一打听,这位老禅师正是戒然禅师。

   

从此,程公便几乎天天前来参拜,聆听禅师发论玄要,周旋不已,往返不停,竟成至交。到了中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二月,程公患了病,躺在床榻上起不来,戒然禅师就前去探访他。程公一见,就慢慢说:“人一生病,真累!真苦!”

   

戒然禅师一听,不觉朗声道:“要去便去,苦由他苦。叫唤什么?害怕什么?”经他这么一呵斥,程公便不敢再说什么了。而戒然禅师见状,却又说:“我近来方始觉得自己心境开朗,好像这几十年修持佛法禅机的功夫,到现在方乃豁然!”

   

可是,到了这一年的四月初一,戒然禅师却也寂然归化。在这之前的数天,戒然禅师便已然预知了自己大行之期。因此,他特地为自己缝制了一件新僧袍,并一一与僧众作别。到了这一天的午后,他沐浴更衣,然后便晏然坐化。世寿六十整,而僧腊三十一年。

 

来源:历代高僧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常顺和尚       灵验)(五明学佛网:常顺和尚       灵验)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诵经之人应知道的持诵《金刚经》的无量功德与殊胜灵验! 

 想嫁娶如意伴侣用这个方法,据说很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 

 净土法门法师:符、咒有灵验就是这么个道理 

 超灵验的准提神咒 

 语言的巨大力量如同原子弹,乌鸦嘴就特别灵验 

 非常灵验消灾、增福、满愿的一部法宝 

 为什么向佛菩萨祈祷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 

 宣化上人:为什么有的人梦里会有预感,而且还很灵验 

 我诵持大悲咒的三年,亲证真的灵验无比 

 有些话可千万不能乱说,会灵验的 

 《求换工作疏》很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