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成就捷径(汇总)


   日期:2012/4/23 12: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先生传的成就捷径

 

(一)

那么回转来说,晓得了这些道理,再回到我们打坐修行,为什么要修白骨观、安那般那?白骨观,包括不净观,是破除身见,破除你对这个身体的执著,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乃至很多念头,这些都是以这个身体为基础的。

安那般那以修风大观为基本,因为风大这个气,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八识的根本依,八个识所根本依止的,这个生命就是一口气。你不从根本依上去解决,就得不了定。物理世界的生起,也是风轮先起的,研究《楞严经》就知道。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四大作用跟进,各种感受、念头、境界跟着来。反过来,你念头真的止了、专一了,就会转化四大业报之身。

修安那般那、白骨观是先转化你的四大,由风大、由气来转变你的地水火风,转化习气,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转了,因为这个业报之身转了,超越了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禅定。简单明了,就告诉你们这个大原则。所以叫你们好好修安那般那,从修小乘禅观入手。

这是佛学讲修证之路的一个科学系统,同生命科学连起来,是一个根本的道理。这个不懂,所有学佛都是白搞的,所有打坐也是白坐的。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宗都没有用。

(南怀瑾先生:《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二)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现在我们讲的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和白骨观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老是在大小乘经典中讲,修四禅八定而证果位的人,一定要走这两个法门?你看显教里头再没有其他的,密宗自认为密法了不起,你不要上当,所有密宗的修法,最高的还是这两个东西变的。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04页)

以我的经验,除了走安那般那、白骨观这个路线以上,其他的方法我懂得太多了,告诉你们,那些都是闲家伙,闲家具,听懂了吗?我那个百货公司里头什么都有,但是我都摆在那里,放在那里让它烂的,因为都是次级货。正统所卖的,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店里的安那般那,不净观与白骨观。这两个一配合,一下就到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南怀瑾先生:《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42页)

(三)

南老师的学生李淑君的《佛说入胎经释》有很明晰的讲解:

怎么样不再被轮回所转?为了正视这个问题,有几点我们必须再作强调说明:

(1)真能从生死的轮回中跳出来,不再被生死、烦恼所转,才叫解脱。解脱不完全等于悟道。照见一念无明,觉悟到生命的本来,这是“般若”,又叫悟道。

悟道之后,配合修证,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照见五蕴皆空,都在“常、乐、我、净”的境界,这才是“解脱”。解脱了,连解脱这个概念都放下,不认为自己在解脱,不认为自己在修行,这才算真正证到“不生不死”“不垢不净”的“法身”。

所以,“法身、般若、解脱”虽然是三位一体,却也是一体的三面。唐朝的永嘉大师针对这个关键,就作过很精辟的解说,“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清净即法身。”

(2)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生命是由性欲关头的一念无明,配合父亲的精虫,母亲的卵子,由这三缘和合而来。神识一旦转进去了,这三缘一旦结合起来,就好像奶粉、白糖和水搅在一起。水里有糖,有奶粉;奶粉里有水,也有糖;糖里又有水和奶粉。这三样东西混成一体了。不经过特别的处理,是分不开了。

神识一旦转入胚胎里,又好比一只苍蝇,停到电扇中间的转轴上。停上去之后,电扇转动了,这么一转动,里面那只苍蝇再也飞不出来了。

神识在入胎前,属于心灵--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的状态;而精虫、卵子则是有形有状的“物质”的状态。神识和受精卵一结合,就成为质、能的结合。这个之后,“能”就受到“质”的制约,也就是精神(心)被物质(物)所困;心被物所转了。

(3)我们要求解脱,就是要做到不被物质所困,甚至于翻转来,从心所欲的主导物质、调配物质,这也就是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关于这点,《楞严经》作了非常扼要的提示,那就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要想解脱,必须从色法上下手。

(4)色法上下手,也就是调理色身、修炼气脉。

佛学把色法(物理部分),归纳成五大:地、水、火、风、空。

不论从那一大种下手起修--譬如不净观(属地大),水观(属水大),火观(属火大),安那般那(属风大),到最后都要通到“空大”,才可能超越了物质、色法的束缚。

而“四大”当中又以“风大”和“空大”最为接近。“安那般那”则是利用“风大”起修。比较起来,最容易证到“空性”。这也就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提出“安那般那”,认为这个修法特别奥妙的关键所在。

(5)除了“色法”部分,我们生命还有“心法”部分。因此《楞严经》在“五大”之外,又加了“觉、识”,而成为“七大”。如果从风大起修,进入“空大”,超越了物质、生理方面的障碍,同时配合心智上的觉悟,解脱“觉、识”这两大,那才算是真正得了自在。

所以,“安那般那”的修法,不是只练呼吸,而是从呼吸下手,然后通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是究竟。

(6)尽管佛法一再强调“唯心”,但是严格说来,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般的修证上,不论见解,或者功夫、境界,差不多都在“唯物”方面转。

究竟心如何变成物?心物怎么样一元?无法求证到,这是个大问题。真求证到,真的心转了物,心物圆融无碍了,才算真正见了道,证了道。

(7)我们不能见道,不能证道,简单说,就是业力的关系。我们这个后天生命活动,整个都是业力的作用。所谓“力”,就是一股力量。虽说是唯心的,但同时联带着物,所以严格说,它(业力)也是心物一元的。

所谓业力,所谓习气,不单单指我们现在的思想。我们现在所想的,所感受的,都还是这股业力的现象、外表。促使每种思想模式、喜好类型不同的那个根源,才是业力所在。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思想清净了,念头停止了,没有了,就以为没有业了。要知道,整个睡眠状态,都是业;即使断了气,死亡的境界,也还是在业中;甚至于打起坐来,一念清净,那也是业。

总之,我们现在活动,所有的细胞,任何心理状态,里里外外,整个都是业力、业气所形成。一般说习气转不了,很难转得过来。这是过去多生累积的习惯、习性,也叫业习。转得过来,才叫修行。

(8)所以,听到一句“灭从色除”,千万不要又被这句话所误,一味的只管色身气脉,而不注意心理结使的去除。那就真要驴年才得解脱了。

(禅客李志君。2008-10-6夜。深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成就捷径)(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成就捷径)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