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八集)


   日期:2012/5/19 2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次我们学习到「庶人章第六」,这个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先把这一章的经文读一读: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此章的经文是讲一个平民百姓,所谓庶人,如何行孝的,这是在《孝经》五孝当中最后一个,这五孝讲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和庶人,这五种类型的人如何行孝。一个平民百姓也是可以行孝的,因为孝心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本性本善,所以不管是在哪一个阶层,你的财富、你的地位如何,统统都可以行孝。庶人怎么行孝?这是所谓利用天时、地利进行生产。在古代社会是农耕社会,所以主要是农业的劳作,收获这些粮食,积累一点农产品、生活品,来供养自己的父母。而自己又要谨慎,做人也要恭谨,不要犯错误、不要犯礼法,节约自己的生活费用来丰丰富富的孝敬父母,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孝』。在唐玄宗注解里面,他把『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几句经文做了一个浅白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用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敛、冬藏,举事顺时,此用天道也」。这个意思很明显,什么叫用天之道?这个道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规律,也就是天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农作物在春天发芽、生长,夏天在茁壮,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秋敛,敛就是收获,收获之后来过冬,所以冬是藏,把粮食都藏在家里的地窖里,能够过冬。这是古代社会按照天时、季节的变化,很有规律的生活,这叫做举事顺时。举事就是我们的生活,不管做什么事,人们都懂得顺应天时,不会逆著天时来生活,这叫做用天道,就是掌握自然的规律,随顺自然,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健康的。现在科技发达,通过科学的技术可以把春、夏、秋、冬四时这些农作物可以更换季节来使用。譬如说橘子、橙子,这些是冬天收获的,但是可以把它留到夏天来吃,北半球生长的农作物用运输可以运到南半球。这种食品已经跟天时和地利都不那么相应,所以吃起来并不一定是健康。要怎么样吃?吃现前本季节收获的新鲜的这些食品,蔬菜、瓜果、粮食都是要吃当令的,这样是最健康的。而且是当地的,不管我们旅游走到哪个地方,最好都要吃当地的、当季的食品,这叫做用天道。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懂得这些健康的常识,如果不懂得这些基本的常识,可能一片好心,但是会让父母身体遭到损害。所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我们要懂得如何在现在来落实。

  玄宗他的《御注》里面还解释到「分地之利」,所谓「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这就是分别,分是分别,地是土地,利就是土地给我们带来的这些益处、利益,我们要懂得去分别、去取舍,使用起来才能够懂得用地利,这也是需要有常识的,所谓的科学知识、农业的知识。这个五土,按照《周礼.大司徒》文中所说,五土是指什么?「一曰山林,二曰川泽」,山林好懂,川泽是什么?川是水,河流、沼泽之类的,这是湿地。「三曰丘陵」,这是山,山丘。「四曰坟衍」,坟就是指的在水边的一些高地,有点像鼓起来的这种土地,一般我们说坟墓的形状也有点像这个样子,所以称为坟,衍就是指山坡,就是一座山,山顶和山脚之间的那一部分,山腰,这叫衍,这也是属於山地。「五曰原隰」,原是平原,隰是指新开垦的这些田地。五种不同的土地,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使用。你看古人在《周礼》里面对这些都有考究,所以一部《周礼》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社会科学的,也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一部宝典,学习这些知识就懂得分别、利用这些自然的资源。「视其高下,各尽所宜」,这就是按照它的资源的性质来使用,这就属於分地利。所以这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孝敬父母不仅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还要有知识,还要学习技能,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孝心落实,才让父母得到真实的益处,这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确实我们都要去学习,譬如说父母如果有病,我们都要有医学的常识,知道怎么来帮助父母治疗,父母有任何的需要,我们都要用智慧、用我们的能力来满足父母,这些都是行孝。

  下面唐玄宗解释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他是这样解释的,「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此庶人之孝也」。唐玄宗的这几句解释得很好,谨身节用,首先讲到谨身,谨身就是持身恭谨,在德行上、在品行上不能够有所亏缺,正所谓自己德行有缺的话,就招来耻辱,不仅自己蒙羞,也让父母、家人蒙羞,《弟子规》上所讲的「德有伤,贻亲羞」。在现在的社会里面,由於年轻人,很多这些青少年,因为缺少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在持身方面就没有那么恭谨,往往是自己招来很多的祸患、很多的耻辱。像现在网路发达,常常听到这些报导,说这些年轻人、青少年因为在网上交友不慎,招致很多的灾祸。譬如说在东北新闻网上登载这么一个消息,一个十三岁的中学女初中生,因为在网上跟网友聊天,结果被网友欺骗,跟她谈情说爱,最后把她骗到小旅店里面把她奸污了。这是由於不能够持身恭谨,招致奇耻大辱,当然父母也是蒙羞。又看到重庆晚报上,今年上个月四月二十七号的一则报导,有一位二十三岁的女子,因为迷恋网友,也是在网上谈恋爱,结果也是被骗,被一个男子蒙骗,那个男子自称是某公司的老总,见多识广,结果这个女子她的父亲给她留下一块土地遗产给她用的,结果这块土地竟然被这个自称为老总的男子给骗走,财富被骗走八十七万,这都是因为持身不恭谨招致的耻辱。现在网路发达,给这些骗财骗色的做案分子提供很多方便。我们年轻人现在学习《孝经》,看到这一句「身恭谨则远耻辱」,真的就要好好的落实,在上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现在因为可以说每个年轻人都上网,可是网路上基本上稍不留意就会有一些色情的图片插进来,自己如果没有念念觉醒的话,很容易就被它吸引、被它迷惑。所以读到这句,我们也很有感慨,真正要落实孝道,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自己的品行、德行守持得稳,不让家门蒙羞。

  下面来看唐玄宗第二句说的,「用节省则免饥寒」,这是讲到节用,这个用就是讲的费用。我们的生活尽量的要节俭,因为人的福分总有一个定数,如果你省著用,这个福分就能够长久。就像我们的银行存款一样,你慢慢的一点一点有计画的、有节度的使用,可以使用得很久,假如挥霍,那就很快就把银行存款掏空,没有存款那就难免要受饥寒的痛苦。自己饥寒倒是小事,如果让年迈的父母跟著我们遭罪,那就是大不孝。所以谨身节用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一个普通的家庭。像胡主席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就提到「以骄奢YIN逸为耻」,这个骄是骄慢,奢就是奢侈浪费,YIN逸是生活不检点,享受过度,这些都是属於不孝。现在我们的地球的资源我们都知道是有限的,我们的眼光不仅只看自己的家庭而已,还要看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谨身节用节省开支这个方面,不仅是对於自己家庭,还要立足於社会,立足於世界。

  今年我们看到由於粮食的减产,粮食价格大幅度的上升,上升的幅度甚至达到百分之四十、五十,引起全球物价水平的攀升,有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资源缺乏的国家,就遭了大难。像在非洲海地这个国家,我们看到新华网上的报导,因为由於粮食的价格提升,市面上粮食价格已经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负担得了的,所以在海地这些贫穷的地区这些人民只能以泥饼来充饥,就是拿那些泥土做成饼来吃,不是面饼,是泥饼,那个吃起来很不好受。据这个报导说,吃这个泥饼,吃下去,口里一股那种潮潮的味道,苦涩苦涩的,也不是那么卫生,因为泥土里面也可能会有细菌。一般来说,吃下去几小时这口里都有一种难以忍受的泥土的味道,这些贫民一天三餐就靠这些泥饼来维持生命。

  我们学了《弟子规》就知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些落后地区的人民跟我们也是同体的,也是天同覆、地同载的,跟我们的手足同胞是一样的,看到他们生活的这么艰难,难道我们还忍心自己浪费粮食吗?我们能够节俭、节省一口饭,说不定就能够救一个非洲的难民,能够让他不至於饿死。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些餐厅里面、高级的酒楼、自助餐厅等等,浪费粮食的这些情景让我们看了都很痛心。所以我们现在,特别是今年,粮食的减产,大家要真正发起这一颗爱心,从我做起节省粮食,不仅我们自己珍惜自己的福分,也能够因此而让世界上少一个人免去饥寒。所以「用节省而免饥寒」,不仅是对自己家的父母,也要把全世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这个是真实的大孝。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自己的父母尽孝那里开始,要把孝心扩展到对待万民,爱护自己的儿女这颗心来爱护全世界这些苦难的孩子。

  下面我们来看玄宗下一句说「公赋既充则私养不阙」,公赋就是讲到给国家的缴纳的赋税,每一个公民都要有纳税的义务,自己有生活收入,所得收入,就要按照法定的税率来缴纳税收。自己个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一个企业单位也要按照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要知道,一国家实际上就是一个扩大的家族,整个国家不就是一个大家族吗?试想想,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炎帝、黄帝的后代,所以我们都是同胞、都是亲兄弟姐妹,都是一个家族里的人,所以我们多缴纳一点税收,帮助家族里的人这是应该的。而且我们以一颗爱心,希望这个税收多缴一点,利益於社会人群,这种爱心就得福。儒家十三经里头《易经》当中就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够常常有一颗公心,以公家、国家的利益为重,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公家利益之上,这是一种公心,有这颗公心行善,不仅是给自己积阴德,也是给自己的家族、子孙后代积累阴德,所以积善之家它的福分绵延长久,这是必有余庆。反过来,如果我们常常造作不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废公营私,这种私心就是大不善,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殃就是灾殃。余殃这个余字讲得好,余是剩余的,什么东西剩余?自己受灾殃之外还有剩余的灾殃,谁受?自己家族的子孙受。所以我们屡屡看到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损人利己的历史上的这些所谓的奸臣、这种小人,往往到最终不得善终,而且后代也被断绝,这些都是看到的报应,因果报应真的是丝毫不爽,差错不了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乐意行善?多缴点公家的赋税,实际上自己的心很安。

  《朱子治家格言》上有一句话说得好,「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国课就是国家的课税,你向国家缴税要缴得充足,不能够偷税、漏税,而且要早早的缴,不能够拖延,早缴完课税以后,哪怕是我口袋里没钱,存款也没有了,可是心安理得。囊橐无余就是自己已经没什么钱,但是自得至乐,自己得到至乐,这个乐不是一般快乐,是至乐,这种乐不是说外面享受这些欲望得到满足得来的乐,那个乐不是真乐、不是至乐,那种乐就像外面的刺激。譬如说吸毒,吸毒的时候好像飘飘然挺乐的,吸完以后就更苦,那种不是真乐,外面欲望刺激的乐不是至乐、不是真乐,真乐、至乐是从自己内心里涌出来的,像一股清泉汩汩的往外涌出,没有断绝,常生欢喜心。儒家《论语》头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学习圣贤之道,而时习之,时是什么?时常,常常时习,习就是落实。真正把圣贤之道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一言一行都符合圣贤的标准,都符合大公无私,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情怀,那个真乐,不亦悦乎,那才真正的喜悦。

  真正国家课税充足,实际上自己会不会缺乏钱财?不会。税收是我们收入的一部分,我们的收入愈多自然税收就会愈多,这是按照比例来的,跟我们的收入成正比的。所以当我们税收充足的时候,这也表明我们收入很满足,私养也不缺,自己也得到丰厚的收入。所以我们以一颗公心替国家利益著想的话,实际上自己利益也在其中。那种损公营私、损人利己的,最终还是损了自己。如果是偷税漏税的、违法乱纪的行为,一旦东窗事发,可能就被抓拿归案,可能被处以巨款的处罚,甚至面临牢狱之灾,这有什么可乐的?试问问你偷税、漏税得到的这些不应该得到的收入,你拿来又有什么用?留给子孙吗?子孙有他自己的福分。司马光,宋朝的宰相,曾说得好,「积财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你把财富留给他,可是他如果是没有德行,他不孝,他不恭谨,他挥霍浪费,你留的家财没两年就败光了,「不如积阴德给子孙」,阴德是什么?自己行善,德行上不要有亏缺,这就是保全自己的阴德,子孙才真正得到你的福荫。

  所以真正明了以后,缴纳国家的税收一定是欢欢喜喜,愿意多缴、愿意早缴。所以君子乐得做君子,他明白这样做心安理得,何乐而不为?茂森在美国念完博士以后在大学里教书,在大学里面因为我们的收入还算是比较丰厚的,因为我是单身,各方面的这种可以免税的优惠条件我都没有。通常一个家庭可以有很多的免税的项目,还有就是很多的这些项目可以去申请免税,那也是属於法律规定的,但是茂森在每年缴纳税收的时候统统都没有去过问,就乐意缴最大限度的税收税率。有的时候有的同事就劝我,你可以去会计师事务所那里让他们帮你做一下帐,能够帮你免到很多税,一年也能够省上好几千、一万块钱美金的这种税收。我从来在美国这么多年,在澳洲也这么多年,总共教书工作八年,只找过一次会计师,就是因为报税太复杂,我就让他缴,其他的统统都是用网路的那个缴税的软件来填报。那种填报方式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优惠项目的,所以自己也不操那分心。想的什么?这等於是布施,自己还想到哪里去布施,救济贫苦,国家需要,为什么不布施给国家?有的人还想著,我从国家税收那里省下这个钱,我可以做很多好事。你这样想,那你干脆给国家不也是做好事吗?所以把它想通以后真的心安理得,自己也不会缺乏。真的你有这个福分,你缴的税愈多实际上你布施的愈多,布施的愈多你的福分就愈大,你的福是从你布施那里得来的,不是从你自己索取那里得来的。你索取来的那些那是消掉你的福报,你把它用掉了,你布施出去的等於是积累福报。这是讲到「庶人之孝」。

  虽然这一章讲的庶人之孝,就是普通老百姓,说的也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里面的意思也是很深广的。古人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普通老百姓,就是庶人,天下的兴亡一个普通老百姓他都有责任。这个老百姓是谁?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天下兴亡我自己有责任。我的一念善,可以帮助天下带向善的方向,给世界添上一分的福报,我如果一念心不善,就把世界带向不善的方向,削减世界的一分福报。所以不要想著庶人之孝,那普通老百姓的,好像跟国家、跟天下没什么关系,这样想就错了,有大关系。难道我们没听到《论语》上所说的吗?「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这一日这一时能够克己复礼,遵守礼法,遵守圣贤人的教诲,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君子,天下都跟著归仁,就归向仁的这个境界上来。

  这个理很深很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整个天下,我们说一个世界好了,统统是跟我们的心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佛家里讲的就更究竟圆满,说的是宇宙万物,遍法界虚空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你这颗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这颗心要行善,要克己复礼,那么真的天下都归仁,宇宙都归仁,这一念心要是向恶,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善,那么天下都归恶。所以怎么说自己跟天下没有联系?怎么能说自己对天下不负责任?责任重大著。我们现在看到我们这个地球有灾难,南北极的冰在加速度的融化,如果真的融化之后,海平面会大幅度上升,沿海的城市都会泡在水里,而且会引起很多气候的反常、地壳的运动,海啸、地震就会频频出现。这些灾难我有没有责任?也有责任,地球兴亡匹夫有责。我应该怎么样帮助地球消灾免难?首先要尽到一分爱心,以一个善心善意对待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还要对所有的自然界的这些矿物、非生物的,对待它们都要以一颗爱敬之心。《孝经》上讲的,「天子章」你看一开端,五孝,「天子章」就说,「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以爱敬父母的这颗存心爱敬地球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矿物,动物、植物、矿物都爱,这是从根本上帮助地球消灾免难。

  具体做法就是要从点滴做起。今年五月十三号在瑞典召开了一次会议,邀请了诺贝尔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麦克.诺贝尔博士做了一个专题演讲。这位麦克.诺贝尔博士是诺贝尔奖金的创始人诺贝尔先生他的后裔后代。他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地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速度过高,导致气候升温,导致温室效应,人类最好的解决方法,除了是在节省能源方面要下功夫,这是谨身节用。譬如说尽量的少开私家车,用公共的运输工具等等,少开家里的电器,节约用电、节约能源,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诺贝尔先生呼吁全球大众吃素,因为如果我们吃肉,会增加很多资源的浪费,因为我们吃的这个肉来自於蓄养的动物,像牛、羊、猪、鸡这些,这些动物它们也要吃东西,它吃的这些植物,吃的这些消耗的能源,很大一部分都给流失掉,真正在体内遗存下来的能源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的都在食物链当中给损耗掉,而且它们这些动物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导致全球升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真的天地创万物,它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人类的身体构造是适合吃素的,不适合吃肉的。而我们现在偏偏纵口欲吃肉,结果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现在引起地球报复,气候反常,温度升高,冰块融化。所以现在我们要爱护我们地球母亲,这个孝亲,把孝心要扩大到整个地球,为了爱护地球我们应该吃素,这是对人类的尽孝。这就是「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用我们的这分爱心,从我做起,尽这个孝道。这位诺贝尔先生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他自己大车换小车,也尽量的不用私家的交通工具,而且老早就开始吃素。这是讲到「庶人章」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我们现在要处处生起这一颗爱心,孝心就是爱心。

  「庶人章」末后这一句也是很深刻的,意思很深广的。『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唐玄宗在《御注》里面为我们是这样解释的,他说「始自天子,终於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无此理,故曰未有」。这段话是解释《孝经》里的这一句,也就是说「始自天子」,《孝经》我们学到这里已经把五孝学完,第一就是天子之孝,接下来是诸侯之孝,再接下来是卿大夫之孝,然后是士之孝,最后是庶人之孝,所以说「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这五孝有个开始,有个最终结尾,这是讲到始和终的概念,这是一个意思。当然它还有其他更深广的意思,我们后面会说到,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玄宗这里讲的「始自天子,终於庶人」。尊卑虽殊,就是他们的地位虽然不一样,天子是最尊贵的,万人之上,庶人是五个等级里面最卑下的,平民百姓,虽然身分地位不相同,但是孝道同致,这个孝道都能够落实,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在什么样的地位上,都可以尽孝的。

  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天子之孝没办法,做不到,诸侯之孝我也做不了,我又不是天子,又不是诸侯,也没当官,卿大夫之孝我也没分,士之孝,士是指读书人,我读的书也并不算很多,也不算士,庶人之孝,好像才勉强,而且还并不是做得很圆满,自己就觉得自己达不到孝的标准。这是什么?患不能及者,患就是忧患、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就是做不到。有不少的同学看了茂森和家母一起演讲的「母慈子孝」这片光碟,看了以后也都很感动,但是看完之后就会说这个我做不到。真做不到吗?他是什么?患不能及者,他是担心自己做不到。实际上孝是我们的本性本善,《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就是本善,这是你的本性,你本来的面目,怎么可能说做不到?说自己做不到的不是真做不到,是不肯做,真想做就能做到。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说的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仁,这是仁爱的仁,圣人的境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圣人追求的仁的境界,孔夫子一生就追求这个境界,很遥远吗?远乎哉?我欲仁,我现在想要行仁,我想要做到,斯仁至矣,这个仁的境界你就得到了。所以孝也是如此,孝就是仁。《论语》上你看「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就是仁之本,仁的根本是孝。所以套孔老夫子这句话我们就可以说,孝远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我真想行孝怎么可能做不到?这是我们的天性,现在我们只是回归到自己的本性而已,并没有让你增加些什么,只是让你回头,回到你本来的样子而已。所以「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那些担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哪有说做不到的?所以「言无此理,故曰未有」,唐玄宗这个说的话直截了当,说担心自己做不到的,根本没这个道理,所以未有,未之有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看宋朝礼部尚书邢昺的解释,邢昺的《孝经正义》是这么说的,「正义曰:夫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行孝毕,於此总结之,则有五等」。这里就讲到孔老夫子讲述了五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一句话最后一句是总结,就是「自天子至於庶人」,这句话是总结。「尊卑虽殊,至於奉亲,其道不别,故从天子已下至於庶人,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句话是说尊卑地位虽然不一样,尊贵的如天子,这是国家领导人,这个卑是一般老百姓,什么地位也没有,虽然尊卑不同,但至於奉亲来说,这是孝敬双亲,其道不别。这个道是什么?就是孝道,孝道没有分别。换句话说,孝心是一样的,同是一颗本性本善之心,而这个本善之心,在天子的地位上,它就表现出天子之孝,这个心落在诸侯的身上,它就表现出诸侯之孝,落在卿大夫、士、庶人身上,它就自然会行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心是一样的,事相上有不同而已,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天子以下到庶人,这个孝道,「其孝道则无终始贵贱之异也」,这个无终始就是说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始自天子,终於庶人,都一样的,没有那个分别的。无贵贱也是这个意思,孝道不分贵贱、不分身分、地位、财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可以行孝的。这是讲到孝无终始的意思。

  下面又说到,这是邢昺《正义》里面说,「或有自患己身不能及於孝,未之有也。自古及今,未有此理,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想到如果是自己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没有办法落实,那是不可能的,未之有也,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想行孝决定能行,这个事是自己的事,不是说要有条件,我一定要是天子我才能行孝,我是庶人就不能行孝,没这个话,未之有也,没这个话,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古及今,未有此理」,没听说过这个道理的。这是什么?「盖是勉人行孝之辞也」,这是劝勉我们,孔老夫子在讲完五孝以后,这句话是什么?总结,劝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要行孝。这是邢昺《正义》对这一句话的概说。下面有一些意思都讲得很好,特别讲到终始这两个字,意思很多,每一个意思都讲得很好,我们都提出来在这里学习。我们先看在《孝经正义》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正义曰:云『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者」,因为《正义》就是注解唐玄宗的《御注》的,所以他是把玄宗皇帝的「始自天子,终於庶人」这句话提出来解释。「谓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也」,这句话很明白,这是「天子章第二」到「庶人章第六」,总共五章,以天子为始,庶人为终,这是讲到终始。「云『尊卑虽殊,孝道同致』者」,这是又讲到刚才我们读到的玄宗皇帝《御注》里面的那句话,「尊卑虽殊,孝道同致」是什么意思?「谓天子庶人尊卑虽别,至於行孝,其道不殊」,这是讲到五个阶层的人,尊卑贵贱不一样,但是孝道来说是一样的,其道不殊,行孝的这种道、这种心没有区别。

  这里《正义》下面给我们总结出来这五种孝,总结得非常好,我们来念一下。「天子须爱亲敬亲」,这就是《孝经》上说的「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诸侯须不骄不溢,这是「在上不骄,满而不溢」,这是讲到诸侯如何行孝,这个其实意思前面都讲过,这里不再赘述。卿大夫於言行无择,这是经文上讲的「先王之法言」和「先王之德行」,我们都要遵守,没有选择。士须资亲事君,资亲就是孝敬父母,事君则忠於祖国、忠於人民。士是读书人,读书人将来可能要做官,或者是现在说的要做公务员,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这一类人。庶人是「谨身节用」。这是讲到五种行孝。「各因心而行之斯至,岂藉创物之智、扛鼎之力?若率强之,无不及也」。这就是讲到五种孝,天子也好,卿大夫也好,庶人也好,不管是哪一类人,都要因心而行之,就是各顺应著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就是本性、就是天性。这个心在此地特别是指孝心,孝心是本善,是本性的性德。因就是循著,遵循著我们的本性的本善去行,这样斯至,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欲孝,斯孝至矣」,我想行孝就能够做孝子,我想行仁,斯仁至矣,就能得到圣贤的境界。岂就是哪里是凭藉著创物之智,创物,我们说造物主,宗教里讲的上帝、神,他们是创造宇宙万物的,我们的本性本善人人本有的,我们现在去行孝这就是随顺著本善,哪里说是要造物主给我们创造出条件我们才能去行孝?也就是我们行孝不能够讲条件的,跟外在的这些因素无关的,纯粹是我们这颗心有没有这分心,自己是不是行孝哪里要去问别人?回头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对於父母是不是那种至诚恭敬,那种真正的爱敬存心,自己就晓得了,哪里是要别人来鉴定我是孝子,还是说我自己非得要什么条件下才能行孝,没有这个话,有这个话那都是找藉口,所以哪里是凭藉创物之智,创物之智可以是解释为先天的条件。

  扛鼎之力,这是比喻我们把一个鼎扛起来要费很大的力,假如我没这个力就扛不起来。这是比喻什么?后天的条件。如果是说我非要先天条件具足,后天条件也具足,我非得要有足够的财富、足够的地位、足够的能力才能去行孝,如果没有我就不能行孝,说这个话那是在找藉口。你看我们上次讲的例子,汉朝时候的蔡顺,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背著母亲逃难乞讨,没东西吃采桑椹果,依然能够尽心竭力去行孝,连采的果子都分成两个篮子装,比较成熟的给母亲吃,生的、酸的那些自己吃,他身分、地位、财富什么条件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行孝。非要求条件具足才能行孝的,他那个孝心已经不真诚,哪里说是行孝?

  所以底下说,「若率强之,无不及也」,率强就是努力做到,在我现在的这种条件下,哪怕是再苦、再累,再没有财富、没有地位、没有能力,我都能勉强去做到。像十九岁的大学生刘霆,背著他母亲上大学,贫穷到极点,每天打工来为母亲挣一点钱给母亲治病,自己饿得吐血也要让母亲吃上口饭。这是什么?率强之,就是他真正尽心竭力的做了,他就在行大孝,无不及也,就肯定能够做得到。所以我们看到古人编的二十四孝故事就编得很有道理,你看二十四孝里面,行孝的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子也有庶人。老的有老莱子,为了让他父母欢心,七十多岁还在那里蹦蹦跳跳做表演,让他父母开心,老人行孝;小孩行孝有黄香的扇枕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给他父亲被窝里躺在那里把被窝躺暖和了让他父亲睡觉,夏天给他父亲搧扇子乘凉,让他父亲安睡,这是《弟子规》上讲的「冬则温,夏则凊」,这是小孩子;男女都有,男子有行孝的,女子也有,二十四孝里讲的唐氏乳姑不怠,这一家的媳妇,因为老太太身体不好,吃不下饭,做媳妇的每天给她哺乳,天天如是,这是女子在行孝;天子有汉文帝、周文王;庶人有我们说的蔡顺,还有子路背米,包括《孝经》曾参,都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够行孝,所以真的是不分老幼贵贱,只要你肯做就能做到。

  所以孔夫子在这里说的是「孝无终始」,就是不分贵贱,而且这个终始还有引申的意思,这个终始我们一般讲时间上的概念,有始有终,而无终始说的是什么?时间上没有始、也没有终,无始无终都是在行孝。一般说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孝道超越时间和空间,这是无始终的意思,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这是更深一层,在时间上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是什么?创造宇宙之前孝道就存在,这叫无始。我们中国人一般讲的,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道就有了。孝是什么意思?中国的文字就讲到很有意思,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一体,这叫孝。宇宙原本就是一体的,所以原本就是孝,所以称为无始,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道德经》上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所以孝就是道、就是本性、就是本善。无终是没有结束的,也就是说它不随著星球世界的成住坏空而成住坏空,它不生不灭的。这讲的什么?就是讲到本体,佛家讲的自性,老子、孔子讲的道,这是无始终的意思。

  而我们现在怎么样去落实?无始终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样叫做无始终。你看二十四孝,古人编这个二十四孝,数目字二十四也很有意思,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告诉我们,一年从始至终,再从终至始,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再从腊月三十到第二年,一天从子时到二十四小时下来又回归到子时,二十四小时没有间断来保持我们的孝心。这是什么?心里没有一刻忘记父母,常常把行孝挂在心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赤子之心。如果能够把这一个赤子的孝心,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孩子,对於父母那种完全是一体的概念,他对父母没有任何的猜疑,真的是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他那个孝心真的是本善显现出来的,毫没有污染,这叫赤子之心,能把赤子之心保持终身不变,这就成圣成贤。圣人的内心看宇宙万物跟自己是一体的,他与道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跟自己父母一体,跟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所有的星系,整个宇宙跟他是融为一体,而且二十四小时没有间断,念念都是孝,念念都是善,都是爱,都是敬,都是诚。

  佛家《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说「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菩萨有一种方法,他能够断一切的诸恶道苦,一切苦都没有。「何等为一」,什么法?「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讲到一个菩萨,菩萨在佛门里就是讲的是圣贤的意思,一位圣贤人他的存心是什么?昼夜,就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常念善法,这个善法落实到我们此今就是孝,昼夜常念孝,不会让孝心断掉,不会让自己的善念断掉。常念这是心善,常思惟这是思想善,常观察这是讲行为善,也就是身、口、意三种的造作都跟孝相应、跟善相应,而且能够让这种善念念都增长,没有毫分不善的念头夹杂进来。什么是不善?自私自利就不善,一想到自己忘了父母、忘了别人,那就不善,为什么?这个一体就给破坏了。本来是跟父母一体,跟众生一体,现在在这一体当中虚妄的生了一个念头,想到是自己,本来整体就是自己,整个宇宙就是自己,偏偏在这个大的自己当中生一个小自己、小我,还执著这个小我来跟其他的众生对抗、对立、矛盾、冲突,损人利己。其实损人真不利己,损人是害自己,把自己本来一体给破坏掉。所以讲到孝无终始,这个意思是很深很广的。

  下面邢昺他也有一段,讲到也是很深很妙的意思,我们来读一读。「《正义》曰:云『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这是解释唐玄宗的「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者」这句话。「此谓人无贵贱尊卑,行孝之道同致,若各率其己分,则皆能养亲」,这一段意思刚才有说到,人不分贵贱尊卑,行孝之道是相同的,如果真正能够尽心竭力来养亲,侍奉父母,都能做到。下面说「言患不及於孝者未有也」,自己说自己做不到孝的那是不可能的。「说孝道包含之义广大,塞乎天地,横乎四海」,这句话是说孝道的意思极深、极广、极大,它的体就是道、就是自性,是宇宙的本体,所以称为是大,它的相是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包含在其中,所以称为广。佛家有一部《华严经》,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方、广分别是指体、相、用。这个孝也是具有大、方、广的意思,体称为大,大不是大小之大,它是什么?没有大小,不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绝对的,没有跟它相对的,这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整个宇宙从道生出来的,生出来的现相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相称为方,很广大,称为广,广大,无有限量的,现在科学家都没办法探测出宇宙的究竟,太大太大,太广了,用称为广,叫做大用无方,这是非常的广大的妙用,落实到我们生活无处不在,这是孝道。所以包含之义是广大,塞乎天地,天地就是讲宇宙,也就是说孝道是遍一切处,遍及在宇宙每一个角落当中,没有一处不含有孝道,为什么?因为宇宙本来一体,本来一体就是孝,孝这个字的含义就是一体的含义,所以随便拿出一物都是这一体,都是整个自己,称为塞乎天地。「横乎四海」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天地、四海,古人说的这个概念,因为受到科技的局限性,所以他们说的天地、四海其实是指整个宇宙。

  下面邢昺《正义》说的,「经言『孝无终始』,谓难备终始,但不致毁伤,立身行道,安其亲,忠於君,一事可称,则行成名立,不必终始皆备也。此言行孝甚易,无不及之理」,这是讲的《孝经》上说的「孝无终始」。这句话实际上是讲,这个意思是说行孝很难做到终和始都圆满,因为一个人他的身分是一定的。譬如说我是个平民,就不可能真正像天子那样的地位,所以可能有一些天子行的孝,事相上的这些孝行我们没办法做到,这是讲的「难备终始」,始是天子,终於庶人。虽然在事相不一定做到那么圆满,但是心上是圆满的,不管你做什么事,你都是以一颗至孝的心来做,那就是圆满。所以理上圆满,事上也能称为圆满,理上没有障碍,事上也就没有障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关键自己心上不要自设障碍,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就不做,这样就自设障碍。所以这里说「但不致毁伤」,这是讲的最初级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讲到始,最初下手,爱护自己,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由父母所生的,「身有伤,贻亲忧」,不能让父母忧虑,我要爱护身体。不仅爱护身体,也要爱护自己的品德,不能毁伤自己的名节,让父母忧虑、悲伤,这叫自爱,是不可毁伤的意思。立身行道,这讲到孝之终也,扬名於后世,这是孝之终也。所以始和终这里又说到。

  下面讲到「安其亲,忠於君」,安其亲是在家里行孝,让父母亲能够安乐,安享晚年,出外工作,这是忠於君,忠於祖国。君在我们现在民主时代就代表人民,过去是君主,现在是民主,所以主换了,我们就把君换作是祖国和人民,八荣八耻头两条,「热爱祖国,忠於人民」。这是什么?提升了。「开宗明义章」里面就讲到,「始於事亲」,这是安其亲,「中於事君」,这提升一级,就是事君,这是忠於祖国、人民,「终於立身」,终极在立身,这也有讲到终始的问题。可是事无终始,「一事可称,则行成名立」,不管你在哪一个角度上、角色上来行孝,真正你尽心竭力的做到,哪怕做到一件事,这件事,这一个孝行,都能够传颂千古,「行成名立」,也就是你的行圆满,你的名也就扬名后世。像二十四孝里讲的,有一个孩子叫吴猛,家里很穷,都买不起蚊帐,夏天很炎热,蚊子很多,父母没有办法安睡。这个孩子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上衣给脱掉,光著膀子,把那些蚊子都吸引到自己身上,蚊子在身上叮都不敢去赶它们,为什么?保证父母那边没有蚊子骚扰。你看就一件事情他做到了,行成则名立,这是二十四孝里面传颂千古,他也是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他也做到了孝之终也。他能够在这一事一行为上面做到圆满,为什么能做到圆满?因为他的孝心是圆满的,不必说事事都要做。所以说「不必终始皆备也」,不一定你把天子的事情、诸侯的事情、卿大夫、士的事情来做,不必,你就做一样事情,足以见得你的真挚的孝心。因此最后说,「此言行孝甚易」,所以行孝难不难?不难,很容易。哪里说有「不及之理」?哪里说做不到?怕就是怕这个心没发起来,心没发起来,不肯真正行孝的,他就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不行孝,真正孝心发了以后他就没有理由,不讲条件,肯定做到。

  我们继续看下面邢昺《正义》里面,他引用《礼记》里面的一段话来说明,《礼记.祭义》,《礼记》里面的一篇叫「祭义」,祭祀的这一篇。曾子说孝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这一段是引用《礼记》里面曾子(曾参)的这一段话,曾参是《孝经》的一个当机者,也是孔夫子《孝经》的传承的学生,所以他对孝体会很深。他说孝是怎么说的?说「众之本教曰孝」,众就是民众,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教是什么?就是讲孝道的这个教育。《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德之本,教之源,称为本教,所以称为孝。「其行曰养」,真正讲的这个孝是讲的心,表现到行为上这就是养,养父母。养父母一般人来说我能做到,「养可能也」,养父母好像并不难,供养父母衣食、房子、生活用品,物质生活很丰裕,这都是属於能做到养,养不难,「敬为难」,能够敬父母这就难了。就像宋朝的黄庭坚,这是文学家,也是做了个大官,他能够每天回家里给他母亲洗尿罐,家里很多佣人都可以洗,但是他偏偏要自己洗,为什么?因为他母亲有洁癖,很喜欢干净,不容得一点肮脏,黄庭坚怕这些佣人马虎,洗不干净,他自己亲自洗。你看身分地位这么高的,对父母还这么恭敬,他不仅是养父母,真正至诚恭敬,这就难能可贵,所以他是二十四孝的一个典型。「敬可能也,安为难」,能够对父母尊敬,至诚恭敬能够做到,能够真正安父母的心,这就又提升一步。「安可能也,卒为难」,能够让父母身心得到安乐,没有丝毫的忧虑,能做到一时容易,能做一辈子,一直到父母终其天年都不改变,这就更难。所以「父母既没」,父母去世以后,自己还能够「慎行其身」,恭慎保持自己的品行,持身严谨,这什么?安父母的心,自己如果品行有一点缺失,父母就心不安。所以在父母走了以后还能够保持像父母在世那样,让父母在九泉之下心安,这又更不容易。所以能够「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不因为自己品行的缺失,而让父母遭到骂名,这叫做「能终矣」,终就是能够达到圆满。我们都知道我们如果品行上有亏缺,人家骂我们同时也把我们父母骂了,「这谁家教的孩子,这副德行」,你看把父母也给骂了,让父母横被恶名,这就是大不孝。

  最后我们来看邢昺这里面也引用了一段文字,他说「嗟乎!孝之为大,若天之不可逃也,地之不可远也」。这还是讲到终始的问题,孝包含的事相太广大,就好像天之不可逃,你要想逃避天的覆盖,你能逃得了吗?你不管走到哪里,天涯海角,都是在这个天覆盖之下,所以你不能够避开天而逃,避不了的,「地之不可远」,你不可能远离地面,哪怕是你现在有这个本事,乘飞机飞到天空上暂时离开地面,你仍然还是受地心引力,你也不能远离,你飞不出地球引力之外。所以天地,这是什么?我们头顶著天,脚踩著地,来比喻孝是无处不在的,时时都要去做的,没有说跟孝隔开的事情,每一言、每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关系到孝道,稍有不慎这就是不孝。

  下面又说,「人无贵贱,行无终始,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然则圣人之德,岂云远乎?我欲之而斯至,何患不及於己者哉!」这句话是说到,人不分贵贱,他的行孝不分终始,终,刚才讲到是指的庶人,始是讲的天子,就是不分你的贵贱、地位、能力。「未有不由此道而能立其身者」,你行孝都可以尽心竭力而能做到立身,把孝道做到圆满这就是立身。怎么做到圆满?就在我本分的行业上,我自己的地位上面,就能够把孝做到圆满,就能够立身。「然则圣人之德,岂云远乎?」把孝做到圆满这就是圣人。孟子说得好,「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这是圣人,他们的道是什么?就是孝悌。而孟子又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够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怎么做?把孝行至圆满。像舜是行大孝,大孝实现了,圣德也就圆满。所以哪里说圣德是很遥远?「我欲之而斯至」,我想去行孝,德行就已经得到,就实现。「何患不及於己者哉」,哪里会忧虑说我没办法得到这种圣德。真正自己肯做必定做到,《弟子规》所讲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可以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真正立志从孝敬做起,圣贤也能得到。

  今天我们把「庶人章」给大家讲解圆满。如果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8/5/26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博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博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经商如做人 

 钟茂森博士:《欲海回狂》是劝戒YIN的一部好书 

 钟茂森博士:笃行就是落实 

 钟茂森博士:见人家有点滴的善事都发一个随喜的心 

 钟茂森博士:讲几个念佛往生的故事 

 钟茂森博士:我亲见马玉叶老居士在佛七当中坐著往生 

 钟茂森博士:人生幸福需要有定慧 

 钟茂森博士:怎么塑造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钟茂森博士:德行高名望就高 

 钟茂森博士:希望自己的企业几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不倒的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卖房子的时候不偷税、不漏税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救蚂蚁延长寿命的一个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