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九集)


   日期:2012/5/19 20: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把五孝讲解圆满,夫子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种行孝的方法、理论、事项都介绍得很圆满,最后告诉我们,不管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身分,都是可以尽心竭力的行孝,而且都能够把孝道做到圆满。今天我们就接著来看第七章「三才章第七」,我们先把本段的经文读一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於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这一大段给我们讲到孝道的理很深。我们来看邢昺的《孝经正义》,首先是给我们解释本章的章题「三才章」,我们来看《正义》上面的这段话,「《正义》曰: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於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这是告诉我们这一章的章题为什么称「三才章」,三才讲的是天、地、人三才。这里说的「天地谓之二仪」,道家说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最初的就是太极,太极是什么?太极是道,也就是宇宙的本体,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词来描述这种本体。有本体,本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六根没办法能够接触到的,唯有它现相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得到。它现相,首先生阴阳,阴阳称为两仪,也可以称为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这里说「天地谓之二仪」,就是道家讲的两仪,有了天地然后再有人,所以「兼人谓之三才」。

  人立於天地之间,何以能够与天地并称三才?天地之间的不仅是人,还有动物、植物、矿物,为什么偏偏把人单提出来与天地并称?这是因为人能够将天地之德行出来。我们看天,天有日月星辰,有包括四时寒暑的交替变化,恒常的运行没有间断。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能量的来源,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雨露这是滋润万物,所以天之德是仁爱、是好生。大地负载万物,随顺著天时而能够成熟万物,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无私的来施与万物这些恩德。这种天地之德只有人能够把它行出来,所以人能够效法天地,而行仁爱、行恭顺。仁爱和恭顺是什么?就是孝。所以当人能够行孝,这就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所以这一章孔老夫子是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这里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的人、一切的物,做到圆满能与天地合一,这叫做回归本性。与天地合一就是与太极合一,就是与道合一,这种人就称为圣人,他的本性本善圆满的流露,佛家就称为是佛,儒家、道家称为是圣人。

  所以《正义》里面说,「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曾子见到孔子为他讲述五等之孝,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孝,讲完以后,曾子听了非常的感动,所以发表议论赞叹,「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原来曾子对孝的含义,虽然理解,但是理解不够透彻,体会不够那么深,现在夫子给他阐述出来,原来孝的意义这么广大,他赞叹说孝实在是太伟大!这个大是赞叹之词,不是说的大小那个大,有大有小那个大就不是绝对的大,它是相对的大,它是相对於小对面称为大,但是曾子在这里说的大不是大小相对的那个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没有对立的。这是什么?赞叹圆满的意思。什么东西是没有对立的?本体、道、太极、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这就有二。二从哪生的?二从一生的。一从哪里生的?一从道生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里讲的「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指这个道,所以称为大,这是极尽赞叹,在这些人类的语言里面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称赞本体、称赞孝,所以就只好用一个大字。佛家的经典里面也常常用大来称赞本体,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你看第一个字就是大,大就是赞叹本体的。孝就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而且它给我们显示出来凡人能通过行孝而回归本性,所以并不是说唯有圣人才能够行孝,凡夫、每一个人都能行孝,一旦当他行孝的时候便与本性相应。所以这个大不仅是赞叹本体,也赞叹这种修学的方法。怎么修学?就是行孝。天子乃至於庶人,五等之孝统统都是与本性相应的,可见得真的人人都可以行,所以曾子赞叹。

  下面说到,「夫子因其叹美」,孔老夫子因为曾子发表这种赞叹,「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於是就给他讲天、地、人三才的道理。天讲的是经,经是指恒常的意思,天是恒常;地讲的是义,义是利物的意思,真正利益万物,滋润万物,成熟万物,但有利他没有利己;人行,这是讲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行称为孝行。所以说这三事,天、地、人三事,「可教化於人」,用这种孝道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训於万世。所以《孝经》流传到现在二千多年,历代都在学习,都在传诵,真的是可以教化万世之人。夫子在这一段给我们讲述了这种深刻的孝的含义,把天、地、人合起来,所以以这个三才做为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把它讲於五孝之后。这是邢昺《正义》解释本章章题。

  下来我们来看唐玄宗的《御注》,玄宗的《御注》解释很简单,每一句话都是直讲,我们来念一下。首先解释第一句,第一句经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玄宗的《御注》说,「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这是解释第一句。曾参,曾子他的名字叫参,参闻行孝无限高卑,这是夫子为曾参讲述五孝的道理,曾子就明白了,原来行孝不分你的高卑贵贱,上至天子,我们说国家领导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谁都有父母,天下没有说没父母之人,没有父母你怎么能到世间上来,既然有父母就该行孝,这叫做天经地义之事。所以行孝不局限於你的身分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贱,也就是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行孝,都应该行孝,这叫做性德,人本来本性就该如此,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虽然没有道理可讲,但是夫子了不起,竟然在这本不可说的境界里面说出这么大篇的道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说,佛家讲的,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讲到本体,讲到道,讲到自性,最后真的无可说,凡所说的都落到对立、相对的概念当中,所以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不能用语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识、思惟、想像去达到,所以叫离心缘相,这叫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都讲不出来,连你心想都想不出来,这是道。

  既然道本不可说,那圣人在此地为什么为我们说出来?这是因为圣人怜悯我们这些凡人,如果不给我们说个大概,我们是永远不能够体会道,所以圣人在这不可说的境界里面,善巧、巧妙的说出这些道理,让我们明白之后,就要去依教奉行。而行的时候,一开始是勉强的,就好像我们要孝顺父母,原来习惯於对父母不恭敬,现在学了孝顺的道理,就要咬著牙,甚至硬著头皮去孝顺父母,原来是父母给我们做饭,我们现在主动的给父母做饭,原来是父母给我们端洗脚水,我们现在反过来给父母端洗脚水。一开始就得勉强而行之,慢慢慢慢自然了,自然以后就不要去用意识,不必落在自己的思想,更不可以落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行孝已经是自然、本分,应该这么做。就像田世国,我们前两次说到的,这位感动中国的人物,他把他的肾都捐出来给他母亲换肾。当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这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真想不到别人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你看他已经行孝行得自然,到这个地步,行孝已经不在他的心里当一回事,他就是这么做的,不这么做就不应该,这就是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直下做去,不用经过说服自己、分析而勉强照做。所以曾子听到孔老夫子讲到行孝无限高卑的这种深刻的义理,赞叹孝之为大,他说「始知孝之为大也」,才知道原来行孝是这样的伟大。虽然是伟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行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句的经文,『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唐玄宗的解释说到,「经,常也。利物为义」。「天之经」的经就是指恒常的意思,「地之义」的义就是利物,利益万物。天地是恒常的利益万物,不求回报,毫没有私心,毫没有造作之意。这是什么?这叫做性德自然的显现。人如何能把天地之德行出来?用行孝。所以,「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所以行孝,古人称为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也是百善之先的意思,就是任何的德行都以孝为本。而人能够行孝他的善心就能够开了,孝心一开,他的善心善行就跟著来,因此称它为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这个常是恒常。为什么叫做恒常?因为孝这种德行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文化、不分贵贱贫富、也不分年龄。人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有这种本性带来的性德,这个德不会因为人的年龄变化而变化,它永远存在,它不生不灭,人的身体虽有生死,但是这种常德没有生死,不会因为人的身体的生死而生灭的,这叫本来如是。所以你看到,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中国人能行孝,外国人也能行孝,这个称为常德。常德也就是性德,跟自性相应,人如果能够把性德开发出来,保持终身不变,这种人就是圣人。

  下面用一个比喻,「若三辰运天而有常」,这是形容这种常德。三辰是日、月、星,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不断的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恒常不变,自古至今皆如此,所以把三辰运行的这种恒常而有规律的这种现象来比喻这种性德的恒常。实际上性德的恒常比日月星辰更为恒常,日月星辰还有成住坏空,我们知道现在太阳系的寿命大约是五十亿年,五十亿年前太阳系生了,现在太阳系是到了中年,大概再过五十亿年太阳系也就灭亡。所以日月星辰它也有成住坏空,也有生灭,但是自性不生不灭,所以性之德是不生不灭的,恒常的,每个人都本来具有的这种性德。为什么我们现在行不出来?性德显现不出来,就是因为我们后天染上习气,把我们本性的性德覆盖住。虽然覆盖住它,但是它还是存在的,还是这样的恒常,不生不灭的。我们通过行孝,把这个性德显现出来,这是成圣成贤之道。

  下面讲,「五土分地而为义也」,这五土我们昨天有讲到,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和原隰。坟衍就是指的沿河的高地以及山坡,原隰是平原和新开垦的田地。这五土,分五土来进行耕种,这是利用土地的性质来进行生产,这是分地之利,让土地也能够利益人民,这叫做义。义是什么?利物,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众生。又讲到,『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是一句的经文,玄宗皇帝的解释说到是「天有常明,地有常利,言人法则天地,亦以孝为常行也」,这是解释「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的意思。天有常明,日月星三辰都是光明的来源,都是自古至今恒常不变的,这是讲到光明是恒常。地有常利,大地是恒常的利益万物的,自古至今都不变的,你播种,只要种瓜,必定得瓜,种豆,必定得豆,土地完全根据你播下的种子而成熟果实。古代如此,现在也如此,大地没有改变,恒常的利益众生。这常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能够关怀照顾别人能做一日、两日,这个容易,做一辈子就难了,行孝能行孝一天、两天容易,能行孝一辈子难了。所以玄宗《御注》里面说,「言人法则天地」,我们人要效法天地,法就是效法,则就是以天地为榜样,学习天地那种恒常的德行。所以行孝称为叫做常行,要恒常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能够这样恒常,才显出真诚,真诚是永恒不变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去行孝,孝心不改。

  我们看到山东电视台在前年播放过一个「天下父母」的系列节目,表彰父子有亲的感人事例。其中有一位叫做王希海的例子,王希海这位年轻人,在二十三岁开始,一直到今天,过了四分之一的世纪,到二00六年是二十四年,到二00七年已经二十五年,照顾在病床上的父亲。他父亲因为脑出血,二十五年前成为植物人,躺在病床上要人照顾,当时王希海二十三岁,本来有出国的机会,也有机会恋爱成家,但是他为了照顾自己的父亲,统统舍弃,一晃就是二十五年,到今年已经快五十了,伺候病塌上的父亲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他怎么样伺候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是植物人,从衣食到睡眠、翻身,乃至吐痰等等,所有的生理的这些活动都要靠王希海来帮助。譬如说王希海每天给他父亲喂饭,从早晨六点到七点这个时间就开始喂饭,然后中午一点到两点又喂一次饭,到晚上六点钟又给喂一次饭。父亲因为躺在床上,王希海担心他身上会长疮,所以每隔一个小时为他父亲翻一次身体,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是如此。给他父亲洗衣服、换衣服,每天必是换一套衣服,换一次床单。为什么?因为他担心父亲躺在床上出汗,床单搞湿对他父亲会有不好,会觉得很难受,所以每天都换一次床单,必定是用干爽的床单和衣服给他父亲换上。当他的父亲有时候口里有痰的时候,因为植物人是没有任何的活动能力,痰如果哽在咽喉里面可能会造成窒息,所以王希海每次看到父亲有痰的时候,马上用一条吸管塞入他父亲的喉咙里面,这边他用嘴就把父亲咽喉里的痰吸出来,每天干也都干习惯了,一干就是二十五年。

  他唯一有一次做了不够的地方,他自己说,说是有一次到晚上十二点钟,给他父亲喂完饭以后,结果因为自己太劳累,让父亲坐的时候,自己在旁边一坐也就睡著了,一睡就睡了三个小时,当他起来的时候,他一看父亲还坐在那里,因为植物人自己不能够自主的活动,因为他坐著,父亲坐著坐得很累,浑身都出汗。王希海这时候非常痛心,立即把父亲扶倒躺下,而且忏悔发誓,说以后如果父亲坐著的时候我绝对不能坐著睡觉,非要父亲躺下来我才能够做一个休息。他每天给他父亲擦身,因为父亲出汗,需要身体要清洁,一天擦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让他皮肤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做习惯了,等有一次王希海到医院进行检查的时候,一位老医生检查了他父亲的状况,就不相信他已经照顾他父亲二十多年,他不相信,他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有这么样的恒常的心,而且把一个植物人的病人照顾得这么好。当这位老医生细细的看完二十多年来这位老父亲的病历以后,才感动得流下热泪,说我没办法想像你这二十多年是怎么样走过来的,你对於你父亲的护理,比任何一个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专家护理得还好,你能够在医学院里面开一门护理专业。

  王希海他凭著什么来做得这么好?就是凭著一颗孝心,而这颗孝心是恒常不变,如日月星辰恒常的运行,如大地恒常的来负载、来荷担。当记者采访王希海的时候,王希海说,人的生命价值高於一切,而我这一生下定决心,一切一切都可以抛弃,只有让父亲能够活著,这就是我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位王希海家境很贫寒,穷得甚至结不起婚,因为为了照顾父亲,舍弃工作,靠著救济金来生活。虽然他长得一表人才,但是为了照顾父亲,拒绝了多少上门来求亲的机会,他把照顾父亲当成是人生最大的、唯一的心愿,这是让人非常的感动,他真正做到如天地一样,把孝行做得圆满。确实能够把孝行做圆满,这不就正是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吗?所以王希海他的生活虽然是贫困的,虽然别人看起来根本没有什么享受的,但是他活得非常的充实,自己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而能够用自己力行孝道,不知不觉的感化天下的人民,所以当亿万的观众看到「天下父母」的王希海的这种事例的时候,多少人都热泪盈眶,多少人立志行孝。这正是《孝经》上所说的,他的教化「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他默默的在做,所做的自己并没有去认为自己好像做的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刚才所说的,真正行道,这个道是什么?是不可以用言说,更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惟,有言说、有思惟已经落到造作那里去了。王希海孝顺父母,为他老父亲这样的服务,没有丝毫的造作,完全出於天性,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大的感动力、震撼力,他的这种行为教化了天下的人民,这就是「其教不肃而成」,不用严肃的教化,没有用说教,完全用自己的行为来教化。山东电视台选择用孝子的这些故事,真人真事来进行播放,来教化大众,当然这本身也是能够让这些百姓人民能够回头行孝,社会就自自然然能和谐。所以政治,真正最高级的政治,不需要用军队,也不需要用法律,这叫不严而治,老子称的「无为而治」,完全是用性德教化大众。所以我们很希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能够在电视台用媒体大力的宣扬孝道,播放这些孝子的感人故事,这些采访的内容能够唤起民众的孝心、天性,那么中国也能够不严而治,真是得到和谐社会这是垂手可得。这是古圣先王给我们说出的这种治理天下的好方法,所用的都是性德,都是这种天地常行。

  我们继续来看玄宗对这个经文的注解,下面一句经文说到,『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正好说到这句。玄宗他注解中说到,「法天明以为常,因地利以行义,顺此以施政教,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法就是效法,效法天之明,天之明这个明是光明的来源,日月星辰总是这么恒常的运作,早上太阳必定是从东边升起,傍晚必定是从西边下山,月亮也是这样,到了晚上就从东山升起来,然后从西山落下去,天天如是,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天明以为常,常是这样的恒常。王希海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照顾他的老父亲,天天如此,这就是常行。「因地利以行义」,这是讲到效法地之德,地,大地利益万物,成熟万物,这是行义。也就是我们能够照顾人、帮助人,像王希海对他老父亲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能够二十五年如一日恒常的照顾,这就叫做「则天之明,因地之利」。

  「以顺天下」就是讲到「顺此以施政教」,顺此就是顺著这种常行、这种性德。孝是天性,所谓天性,不是人为创造的,是天生下来就具有的德行。你看看小婴儿一生出来,对他的父母这样的依恋,对父母那种毫没有保留的投靠,跟父母一体,这是天性。五伦关系里面说到的父子有亲,这个亲就是天性的亲情。国家能够顺应著这种天性而施政教,施政这是搞政治,教是讲教育,实际上政和教在古来是一体的,所谓政教合一,教不是讲宗教,是讲教育。《礼记•学记篇》就说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国,我们要搞政治,政治就是让整个国家能够得到安定和谐,大众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叫政治。用什么来达到?用教育,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治理天下的手段就是靠教育,什么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用伦理道德教育大众,大众就以不善为耻;用因果报应教育大众,大众就不敢造恶。所以教育得以实行,政治就清明。教育从哪里下手?从孝道,所以孝叫做「教之所由生也」。因为孝是天性,是性德,随顺著性德可以帮助人回归本性,当人回归本性社会也就回归和谐。人本来是善的,社会本来是和谐的,所以根本不是要创造一个什么和谐社会,只要回归到本来的面目,就自然得到和谐。和谐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把不善去除,把人心通过教育转化过来,这社会就和谐。所以这里说的,「则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需要用严厉的治理国家的手段,什么手段?我们一般说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律、司法部门、公安,这些国家机器实际上可以不用,为什么?因为教育产生效果,人人都能够回归本性本善,谁还去造恶?没有人造恶就没有人犯法,没有人犯法用不著这些司法,用不著监狱,用不著警察、军队。我们一国做出好样子来,然后能够影响到别国,让其他国家也能够效法我们以孝治天下,以德治国,就能够真正得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和谐世界也就得到。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治理国家的法宝,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个理就是治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真是天下大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用孝道的教育就能得到。

  我们继续来看邢昺《正义》,这是解释玄宗的《御注》,「《正义》曰:夫子述上从天子下至庶人五等之孝,后总以结之,语势将毕,欲以更明孝道之大,无以发端,特假曾子叹孝之大,更以弥大之义告之也,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经,常也。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节,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义也」。邢昺这段话又更加发明玄宗的《御注》,把意思讲得更加的具体。这是讲到孔老夫子在讲完天子至庶人五等之孝,这一章是总结,「总以结之」。这章总结也是发明孝的深意,所以「语势将毕,欲以更明孝道之大」,语势是讲到上一章,「庶人章」末后「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是总结五孝。又承上启下,把孝道这个深广的道理在这一章为我们讲述出来,「欲以更明孝道之大」。这个孝道之大刚才我们讲到,它是本性本善,以大来赞叹。这个经文用问答的形式,曾子赞叹这是一种发端。本来这个经文可以一直顺下来,但是孔老夫子在写《孝经》的时候,为了突出显示这一章的深意,所以他以曾子的赞叹来进行发端,就是发起。所以「特假曾子叹孝之大」,这是假借曾子赞叹,实际上这都是孔子自己本人写《孝经》的意思,用曾子做为一个当机者,发起对孝的深意这种议论。

  「更以弥大之义告之也」,弥是更,更大的。所以前面讲的五孝只是把孝的相说出来,把孝的理点出来,但是点得还不够透彻,在此地就讲得更透彻,意思讲得更深、更广、更大。他说「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把孝做为人与天地合称的这种标准,人只有行孝才能够跟天地并称三才,如果不行孝,哪里有资格跟天地合称?换句话说,如果不行孝他就没有人的资格,因为人之行必定是效法天地,假如不效法天地之德,不行孝、不行善,他虽然还有个人身,但是已经没有人的资格,人的资格叫人格,没有人格,说得难听一点,这就叫衣冠禽兽。所以人立於天地之间真的要很好的行孝,蓄养我们本有的孝心,而且把孝心发扬光大,恒常的保持不变,这就是夫子让我们法则天地的意思。所以经就是常也,常是恒常。「人生天地之间,禀天地之气节」,天地的气节刚才我们讲到,就是恒常,就是无私的利益万物,仁爱、恭顺,这些都是天地之气节、天地之德行。所以「人之所法,是天地之常义也」,人应该效法天地,天的常,地的义。这是讲到行孝的道理讲到圆满,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也就是因为他能够效法天地之常义,恒常的利益大众,毫没有私心,与天地、与众生一体,这叫真正的行孝,孝代表的意思就是一体的意思。

  下面《正义》里面也有一段解释说得很好,「故须则天之常明,因依地之义利,以顺行於天下。是以其为教也,不待肃戒而成也;其为政也,不假威严而自理也」。这是讲到我们应该则天之常明,则就是效法、学习天的常明,常是恒常,明是光明,光明普照万物,普照是没有私心的、没有分别的,完全是平等的来仁爱万物。因依地之义利,这是学习地的那种利益万物的精神,以顺行天下,天下的人民每一个人他都是有平等的本性,在本性上说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圣人没有增加一点,凡人没有减少一点,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就是我们平常人说的,人都有良心,这个良心是什么?是性德,人人皆有,只是圣人把他的良心发扬光大,完全圆满的显露,凡人把良心蒙蔽,或者是完全蒙蔽,或者是蒙蔽一部分,不能够完全显发。所以凡与圣不同的唯有在此,没有别的不同。我们现在推行教育就要随顺著天下人本有的良心,这叫顺行於天下,随顺著人本有的良心能够容易叫人们回头。

  所以「是以其为教也」,你推行的这种教化,「不待肃戒而成也」,不用说要等到很严肃的时候,不需用那种严厉的手段,可以不用法律,不需要用那些惩戒的手段,也能够教化好人民。为什么?因为你能够随顺著人民的天良,他们就乐意行孝、乐意行善。「其为政也」,如果治理国家,推行政治,政治实际上还是用教化。夫子在本经里面就是强调用教育的方法来为政,随顺著人的良心、性德,让大众回头是很容易的事情。「不假威严而自理也」,假是假借,不用假借那种很威严的方式,譬如说严格的法律或者是刑罚,乃至国家机器,军队、警察等等,这些可以不用,你自然能够让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社会很和谐,人民百姓各得其所,过上幸福的日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如此。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他懂得用教育,天天让这些员工们来听课,假如每天学习一个小时的孝道,学一个小时的《孝经》或者是《弟子规》,不知不觉的员工就有改变。就像我们听说在北京有一个企业,企业的老板在自己单位里面推行《弟子规》教育,每天就在员工工作时间,要求所有员工一定要听《弟子规》的课,听孝道的课,结果不出二、三个月,就发现员工们都起了变化。在他企业的员工都是住在企业宿舍里面,大家学习以后都写心得,说自己过去不孝父母,不知道感恩,现在学了《弟子规》以后,知道自己错了,想到以前父母对他的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关怀,心里很感动,发誓要行孝,要好好的工作,不让父母担心。有的人写的心得说,在这个宿舍里面,原来跟同事这些员工朋友矛盾很深,互相之间也不懂得照顾,发现大家学了《弟子规》,都能够互相照顾,老板看了之后很感动。以前叫这些员工做事情,员工都做得不认真、不负责任,老板是很操心,也很窝火,现在员工自己就能认真负责做好他的本分工作,以前员工会常常偷盗公司里的财力,譬如说常常拿一些发票回来充假帐报销,老板没办法制止,现在大家也不会这么做了,都知道这么做是可耻的。所以看到这个企业短短的几个月就能够用教育改观这么大,真的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所以治理企业也是教学为先。

  一个学校?老师们常常抱怨这些学生很难教化,中学的老师、小学的老师都常常愁眉苦脸,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听话,常常都违逆老师,跟老师顶嘴,不尊重老师,当然他也就不尊重自己的学问。甚至还有行为不轨的,在中学、小学搞谈恋爱的,晚上到网吧里一夜不回来的。还有吸毒的,结帮结伙打架斗殴的,都很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还是没有很好的用教育的方法。真正用孝道的教育,用这种顺应人良心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很快的回头。但是这里面要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是领导者,企业的领导、学校的领导,乃至国家的领导,自己本人要做到。自己本身要做到什么?「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他才能以顺天下,他才能够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所以都是要自己先做到。刚才我们说的那个企业的老板,他是自己先做到,他自己认真的学习《弟子规》,他自己认真的忏悔,而且向员工们道歉,说过去没有学圣贤之道,亏待了大家,不知道关怀、照顾大家,常常是作威作福,现在学了圣贤教育,从《弟子规》做起,从我做起,好好的力行《弟子规》,也让大家一起力行。老板首先向员工们鞠躬,所以员工们也就懂礼,也就向老板鞠躬,能够珍惜跟老板的这种缘分,很好的工作,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教化的效果。

  下面邢昺《正义》里面引用《周礼》的一段话,说得好,说「《周礼》:五土十地之利,言孝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若日月星辰运行於天而有常,山川原隰分别土地而为利,则知贵贱虽别,必资孝以立身,皆贵法则於天地」。五土十地这是出自於《周礼》。刚才我们也提到这五土,上一次也有说明,这是包括山林,山和林这是两个,所以五土其实是十种,十种土地,叫五土十地。一是山林,二是川泽,三是丘陵,四是坟衍,五是原隰,不同的土地就有不同的用处。这是讲到土地是利益人民的,利益众生的,取利益这个意思。利益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照顾、帮助,就是尊重、爱护。从哪里做起?从父母做起,对於父母要做到尊重、敬爱、关怀、照顾、帮助,进而对一切人皆如此。所以这讲到,「言孝为百行之首,是人生有常之德」,这是讲到孝,百善之首,孝心一开百善皆开。人的常德古往今来都不变的,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於天这样的恒常。

  「山川原隰分别土地而为利」,这还是解释常和义,天是有常,地是利益,山、川、原是平原、隰是新开垦的田地,这些统统都是利益人的。「则知贵贱虽别」,贵贱这是承上所述,天子是贵,庶人是贱,贵贱虽然不同,但是「必资孝以立身」,都要通过行孝而立身,立身我们说叫做成圣成贤,做君子、做圣人。立身靠什么?就靠孝,换句话说,孝做到圆满立身也是圆满。而立身「皆贵法则於天地」,这个皆这是指都要这么做,这是讲到贵贱不同的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都要法则於天地,效法天地的恒常利益大众,这叫做立身,这是真正的行孝。这是解释「天之经,地之义」,这个意思很深广,合在一起讲就是讲到常字,真正能够恒常的去做这就是真诚,能够终身不改变这就真正立身。

  下面我们来继续看邢昺《正义》里面有一段引用古人的解释,「《制旨》曰:天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明。地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元。人无立身之本,无以常其德。然则三辰迭运,而一以经之者,天利之性也。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顺之理也。百行殊涂,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这段话讲得很深,《制旨》这是古来的一本著作,它说到「天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明」,这是讲到天地如果没有这些恒常的这样的一种性质,立极实际上是讲到本体。所谓太极生两仪,太极是本体,没有相的,看是看不到的,摸也摸不著的,但是它能生出天地,生出万物。天之所以能够常其明,常其明就是恒常的普照,日月星辰是普照,为什么它有这种常德?因为它来自於太极,来自於生成天地万物的道,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它本来就是恒常的。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以后,他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讲到生成天地万物。自性,也就是道,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动摇,所以它本身的性质就是常,就是不变,天倚赖这种本体,表现出来的德就是常。地也是跟天一样,由道而生,「地无立极之统,无以常其元」,所以大地恒常的负载万物,利益万物,也是这种本体的性德。「人无立身之本,无以常其德」,立身之本也是讲到这个自性,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在本经来说,立身之本特指孝道,这是德之本。孝道是什么?就是性德,人本有这种性德,所以他才能够表现出性德,常其德就是把性德恒常的表现出来。实际上性德没有显发出来还是恒常的,不因我们能不能够显发它会有生灭,不会,它是恒常的,圣人把它显发,凡夫他没有显发,把常德给覆盖,唯此而已。

  「然则三辰迭运,而一以经之者,天利之性也」,三辰迭运这是讲到日月星辰恒常的运行。这都是什么?讲到经,经就是恒常。这是天利之性,这些天上的日月星辰也是利益万物,普照万物。「五土分植,而一以宜之者,大顺之理也」,五土我们根据它的性质不同来进行种植,用它的性质来成熟这些庄稼,来利益人民。这是什么?随顺著五土的性质,用它适宜使用的那种性质,譬如说这个山上可能种植树木比较适宜,在新开垦的田地种植水稻、农作物,用不同的性质的地来生产,这是大顺之理,随顺著它的性。用这个天地来做为比喻,我们要随顺这个性德。「百行殊涂,而一致之者,大中之要也」,百行殊涂,就是百善,这是讲到不同的善,虽然相上讲不一样,但是同出於一个自性,都是性德的显露。这个一也是指自性,就是指道,与道相应这称为善。行孝是最重要的、最首要的善行。

  下面《制旨》这篇文里面有一段议论,说「夫爱始於和,而敬生於顺。是以因和以教爱,则易知而有亲;因顺以教敬,则易从而有功」。讲到爱始於和,孝心就是爱心,这个爱从哪里出生的?它的原点在哪里?原点是和。和是什么意思,是一体的意思,真正是一体才能称为和,如果一体给破坏了这就不和。就像在家里面父母和儿女要和,为什么和?他们真正是一家人一体,这和就自然了,假如说一体破坏了,父子就不和。所以人为什么不和?家庭为什么不和?社会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和谐?就是这个爱心,这个一体的观念没有,人们都是在搞自私自利的话,都有损人利己的心,当然把和给破坏了,爱心就没有了。所以要通过教育把这一体的观念讲清楚,大家真正明了自己跟父母一体,父子就和;一家人是一体,家庭就和;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同胞是一体,国家就和;整个地球人是一体,世界就和谐。地球是不是一体?是。我们看到美国一艘无人驾驶的太空船飞到遥远的太空,对著地球拍摄了一张相片,把这个相片传回到地球上来,这个相片在网路上公布了,就发现在遥远的太空看我们地球就是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小星球是我们整个人类居住的家园,大家怎么能够不团结、不和睦?我们真的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正明了,爱心就能够显发,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地球、爱人类、爱万物,这个爱心就是性德。

  「而敬生於顺」,人为什么会恭敬人?因为他能够顺从,顺从什么?顺从性德。人本性本善,只要随顺自己的本善,这个人就是好人、就是善人。敬必定是他随顺性德的表现,那就是真的敬。他的敬人不是为了巴结人、讨好人,他必定是自自然然的表现,自自然然表现这叫顺,顺著自己的良心,顺著性德,自然做出来的。从哪里做?从顺自己父母开始,敬自己父母开始,如果父母都不敬而去敬别人,孔老夫子在本经有批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对别人表面上会爱、会敬,但是在家里不爱自己父母,不敬自己父母的,那叫悖德、悖礼,违背道德、违背礼,那不能叫真爱、真敬。

  下面说到,「是以因和以教爱」,这个和就是刚才讲的一体,一体才叫真的和。因就是依据,依据什么?一体的观念而教爱,爱心如何用教育来显发,帮助人们生起来爱心?要把一体的这个道理说清楚,一体就是孝,所以要先将孝的道理、孝的深意讲清楚。所以《孝经》我们要详细的来讲,把这个孝道的深意讲清楚、讲明白,这个爱心就容易显发。所以「因和以教爱,则易知而有亲」。易知是什么?真正知道、明了,明了以后我就能够有亲爱的这种心,对父母、对人民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因为什么?真正知道我跟他们是一体。乃至对地球,我也会真心的爱护,因为我跟地球是一体,乃至对於宇宙,我也真心的爱护,知道我跟宇宙是一体。这是爱,大爱、博爱,而爱心的原点就是父母跟儿女的爱,所谓父子有亲,父子有亲是爱心的原点。「因顺以教敬」,这是因为敬生於顺,顺良心、顺性德,依据这个顺来教导敬,「则易从而有功」,当我们真正明白敬人是随顺性德,这是本性本善,那我就乐意的遵从,这样自然教化就有功,能够做得好,做得出来。如果不明白道理,让我们对人九十度鞠躬就是鞠不下去,如果真正明白道理,我对人九十度鞠躬,恭敬人,这是随顺性德,这是我本善的显露,就很乐意去做,做得就不勉强。

  下面还有一句话说,「爱敬之化行,而礼乐之政备矣」,爱和敬的教化能够推行,也就是孝道的教育推行,礼乐之政就能够得到。夫子追求的是礼乐的政治,这比法律要更好,用法律来为政,人们不敢造恶,但用礼乐来为政,人们会耻於作恶,他不愿意作恶。所以礼乐之政就比法律之政要好、要高。「圣人则天之明以为经,因地之利以行义。故能不待严肃而成可久可大之业焉」。圣人,尤其是指这些圣贤的君王,当然也泛指所有的人,他能够效法天的恒常普照万物的这种性德,效法地那种利益大众的德行,这样自行化他,自己做好样子,然后推行这种孝道的教育、爱敬的教育,这样就能够不用很严肃的国家机器、法律,也能够成就长久的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下一次继续跟大家做汇报,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教授主讲  (第九集)  2008/5/28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博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博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经商如做人 

 钟茂森博士:《欲海回狂》是劝戒YIN的一部好书 

 钟茂森博士:笃行就是落实 

 钟茂森博士:见人家有点滴的善事都发一个随喜的心 

 钟茂森博士:讲几个念佛往生的故事 

 钟茂森博士:我亲见马玉叶老居士在佛七当中坐著往生 

 钟茂森博士:人生幸福需要有定慧 

 钟茂森博士:怎么塑造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钟茂森博士:德行高名望就高 

 钟茂森博士:希望自己的企业几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不倒的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卖房子的时候不偷税、不漏税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救蚂蚁延长寿命的一个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