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偷盗的三种情况略说


   日期:2012/5/20 8: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偷盗,也就是不予取。将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的东西,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某种手段将它占为己有,这就是偷盗。偷盗可以分三种:强权不予取,盗窃不予取,欺诳不予取。

    第一、强权不予取。通过自己的势力权力,用强硬的手段夺占别人的东西。比如君主不依靠合法税收,而是通过权势非法获取,或凭借暴力手段掠夺别人的财物;掌握权力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

    第二、盗窃不予取。在暗地里偷偷摸摸地窃取别人的东西,别人看不见,就赶紧拿。

    第三、欺诳不予取。通过欺诳、诈骗的手段占有别人的东西。做生意的人很容易犯这个戒。

    现在做生意的人很多。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而去做生意,而应该发心为众生提供方便。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利润是自然的、正常的,但是你不能特意去求回报,更不能为了回报欺骗他人。

    完整的偷盗也要具备四个因素:对境、动机、行为、结果。

    偷盗的对境:是指属于他人的受用,自己没有权利拥有和使用的。“他人的受用”不仅指财物,也包括如名气、地位、机缘等。若是没有经过对方同意据为己有,就属于偷盗。

    偷盗的动机:心里想偷盗、骗取、占有别人的东西。有这种想法,这种念头,就是动机。动机有三种:有因贪心而偷盗的,比如贪别人的财物而去偷盗。也有因嗔恨心而偷盗的,因想报仇、伤害他人而去偷盗。还有因愚痴而偷盗的,不知道偷盗是一种罪业。

    偷盗的行为:不管是自己亲自去抢、偷、骗,还是让别人这样做,都一样,采取某种行动、方法、手段,最后自己确实得到了,这就是偷盗的行为。前面所讲的三种不予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偷盗的结果:自己得到了,心里也把这些东西视为己有了。当相续中有这样的想法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偷盗恶业。 

    一般来说,偷盗的果报是转生为饿鬼,在饿鬼道中感受痛苦,很难出来。好不容易出来了,转生为人了,那个时候还要感受贫困的果报,自己拥有的财物也容易丢失,容易被别人偷盗。

    如果这样的恶果在我们身上成熟了,就不要再怨恨。你再怨恨,就又结恶缘了,将来还要感受恶果。应该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样我们才能了缘了债,才能不再造恶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偷盗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偷盗       达真堪布)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净因法师:大悲度众生 正命不偷盗 

 宽运法师:十善业道之不偷盗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11 不偷盗的利益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10 不偷盗的利益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9 不偷盗的利益之钱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8 不偷盗的利益之处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7 不偷盗的利益之善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6 不偷盗的利益之不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5 不偷盗的利益之十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4 不偷盗的利益之人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3 不偷盗的利益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