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未说一法


   日期:2012/8/2 12: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未说一法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底下一段说,「又本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这一段是帮助我们断除疑惑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有看法不一样,我们遇到了,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论为同者」,这个经上的三辈跟《观无量寿经》的九品是一桩事情,「有昙鸾诸师」。昙鸾师的《略论》说:「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昙鸾法师说的,这是古代净宗大德。「又《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这是隋朝慧远法师说的,那就是说明,三辈跟九品是一个意思。「又嘉祥《观经疏》云:《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这个此就是指《观无量寿经》。「此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这都是主张相同的这些祖师大德。「又憬兴曰:今即合彼九品」,今是讲此经,彼是《观经》,「为此三辈」,为此本就是本经三辈,「故其义无异」,没有两样,三辈就是九品,九品就是三辈。「又莲池曰」,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又天台」,这是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疏》,「谓此经九品」,这此经是《观无量寿经》,「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智者大师也是这个说法。这是说相同的。
  
  「至于主张两经相异者,则灵芝、孤山等诸师」,这些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也都是负有盛名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看法跟前面这些祖师大德不一样。灵芝、孤山诸师这都有举例子。「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就是九品里面,《观经》上的三辈,他说只对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下三品不在其中,这是他说的。为什么?他也有他的道理,他说「因《观经》之中品及下品,皆未发菩提心也」,都是经典上有依据,没发菩提心,这灵芝说的。「孤山稍广,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观无量寿经》的下三品,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不在其中。「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那下三品是恶人,不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也。」说得都有道理。
  
  我们再看,「莲池大师于《疏钞》中」,这个《疏钞》是《弥陀经》的疏钞,会通这两种说法,会通两种说法。「《疏钞》曰:草庵《辅正解》曰」,也引用祖师大德,「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天台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说的,「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就是讲孤山跟灵芝,他们是就行因,修行的因,所以「止齐」,齐就是平等,跟中上平等,中辈、上辈平等。下辈因为是恶人,恶人往生,不是善人。「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每个人讲的都有道理。


  「克实而论」,跟你讲真话,「则烦恼不异菩提」,烦恼跟菩提同是一个自性,觉悟的时候叫菩提,迷的时候叫烦恼,迷悟不二。「始恶何妨终善」,那个恶人忏悔之后他就是善人,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恶人真的回头了,比善人还要善,你怎么能说他是恶人?说「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改邪归正,他就是圣贤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就成佛了,你能说这个恶人不能成佛吗?那这句话怎么讲?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不需要怀疑,怀疑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叫佛知佛见。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明白、搞清楚,阿罗汉就不执着了,菩萨就不分别,佛不起心不动念,平等。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契是契入。天台智者大师的主张,「两经相配者,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而未论及其因地之行持。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于本经之下辈矣。」看法不一样,这个看法还是执着。灵芝诸师他们执着,这个人早发菩提心,那个人很晚才发菩提心。早晚发心有差别吗?我们细心去观察,应该没有差别,早成佛跟晚成佛是一不是二。成佛之后,没有先佛跟后佛,没有古佛跟今佛,那是凡夫的执着。江河里面的水,先流到大海跟后流到大海能有分别吗?有差别吗?没有差别。一千年的暗室,一盏灯点着就照明了,一百年的暗室,点一盏灯也照明了,它有差别吗?何况大乘法里面,在在处处都教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这种分别执着放不下,这是障碍,这属于所知障。贪瞋痴慢疑是烦恼障,研究这些经教就变成所知障,拿这一部经来批评那一部经,拿那一部来批评这一部。
  
  所以,佛知道后来有这种情形,他老人家在般若会上完全否定,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谁要说佛说法,叫谤佛。他有没有说一句话?我们现在完全知道,他真没有说一句话,他要说话,他变成凡夫。不说法怎么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讲那么多经?这是说明他为什么没有说法?佛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说什么法?这是真的,这可不是假的。有人问过我,我给他的解答,我说那是什么?反应。佛说法,佛真的没有说法,反应是你自己念头的反应。因为你有感,你有求佛,你向佛请教,提出了问题。佛并没有思考一下,你提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我怎么来答复你,那他就说法了。佛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直接就答复你了。所以佛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如果你会听,你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当下就大彻大悟,你就成就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虚妄在分别?

 
  今天科学家,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我们一个善念或者一个恶念对这个水,我喜欢你,我讨厌你,用这种言语、这种心态,它反应给我们的结晶不一样。我们的善念、善言,反应的结晶非常美,恶念、恶言,反应的图案非常丑陋。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说我想一想,我再怎么反应你、响应你?没有,直接的。这科学实验出来了。我们是有意、有心,有意对待佛,佛是无心无意回答我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完全是个反应,像敲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我们敲鼓的时候,鼓并没有想一下,我要怎么应对你?没有。这是自然的反应,在佛法里面是自性的反应。如果他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起心动念,他还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菩萨,他不是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分别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我们总是用凡夫境界来观佛,把佛也看成凡夫了,这错了!

 

    ...

 

    再看底下这一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六句经文,土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影像,梦幻泡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任何现象。极乐世界四土,常寂光土没有影像,那是真的,实报庄严土有影像,方便土、同居土就更不必说了,妨不妨碍阿弥陀佛?一点妨碍都没有。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三种净土,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完全是为接引众生。每天讲经说法,他有没有辛苦?在我们凡夫说,佛很辛苦,一天到晚都没有休息。其实我们全想错了,他怎么样?他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然现身教学,讲经说法,看他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他没有着相,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说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那个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行,作了就是作了,不作就是不作。他能够作跟不作是一,这个妙,这我们无法想象,这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他无论现什么方法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为什么?他没作,真的没作。教学一天讲到晚,一句话没说,他累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没说?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怎么说法?起心动念才说法,没起心动念怎么说法?所以佛的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表演,表演是持戒、修行,表演,统统没有起心动念。
  
  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也思考很久,渐渐的体会到了。因为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舍利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很多人都赞叹舍利弗讲经讲得好,常常代佛说法。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舍利弗智慧那么大,他从哪里来的?佛举精舍里面钟鼓,举着那个鼓告诉大家,鼓你们见过吗?见过。鼓肚子里头有没有东西,你们知不知道?知道,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个鸣就是说法。法怎么说出来的?法是众生有感,感就是叩,佛菩萨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不是说你大敲一下,我要想声音重一点,不是,没想的。所以是自性自然的响应叫感应,现身是这种感应,说法也是感应,所以他没有疲劳。我们今天不是的,人家问我,得想一想我怎么答复他,这个就很累了,这是你真有说。
  
  佛菩萨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这么多经,真的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说。为什么?全是自性的反应,是我们众生的感,当时这些众生起心动念那是感,佛是自然而应。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现无量身,说无量无边法,都是清净不动,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五句话圆满相应,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应,前面四句是能应,感是众生,众生有感,是能应,能生万法是所应。能生万法就是能现身,能说法,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经里所讲的是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自性里面有这个东西,所以他能应。众生也有,但是迷了之后也是这个东西起作用,能感,在诸佛菩萨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应。能感的是众生,他很辛苦,他有劳碌,可是能应的诸佛如来他不劳苦,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感应道交的原理。所以我们看到经上描绘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才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多么慈悲。阿弥陀佛的爱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条件,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四十九年       未说一法)(五明学佛网:佛四十九年       未说一法)  

 ​宏圆法师:佛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全体(三藏十二部),都在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全体,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你把这个抓到了,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 

 净土法门法师:怎样报佛恩?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不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奥义,统统在这部经里 

 净土法门法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目的就是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