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习心得:佛教是什么


   日期:2012/9/7 1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者:观之

 

尊敬的老法师!

尊敬的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

阿弥陀佛!

   感恩老法师的慈悲开示,为学佛弟子的修学之路指明方向,并为以后的破迷开悟之旅奠定坚实的基础。弟子在恭听老法师开示的《佛教是什么》课程之后,以问答的形式,粗浅的整理了学习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修,以及学院的大德菩萨们批评指正!

一、    为什么要学佛?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能明辨真妄、邪正、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去、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宇宙人生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满、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的。

二、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指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生,从生到死,而佛法是三世的教育,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延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如民国初年的大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

三、    什么是佛法?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因为佛的含义无限深广,中国字汇里面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所以采用音译,同时佛用一个代名词代表无尽时空里面多包涵的一切万事万物,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所以佛法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既是中国人常讲的“佛法无边”,所觉的对象没有边际,能觉得智慧也没有边际,而这无量无边的智觉,是自己的本能。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象(宇宙人生万事万物),是一不是二。同时佛从真如本性给我们说出无量无边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因此世尊49年所说的,没有说到别人,全说我们自己,所以佛陀的教育与一般教育确实不一样,是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的。总而言之,释迦摩尼佛为一切众生,说什么法呢?以一言蔽之,就是为我们说了大圆满法!

四、    佛教是消极、落伍的吗?

佛教教学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困难问题的,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圆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佛教是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

五、    学佛是搞宗教迷信吗?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看错了,想错了,于是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了解,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学佛就是学习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学习如何获得永恒幸福、完满的生存状态,绝非迷信!

六、    佛教化众生的原则

    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菩萨在十法界认真教学,比追求名与利的勤苦世间人还要辛苦,还要努力,这种力量出自内心的爱护,叫做慈悲心,佛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种慈爱是平等的,无条件的,这样的慈爱是推动佛菩萨教化无量无边众生的永恒的力量。而这种无尽的大慈悲心,无尽的智慧中流露出来,智慧就是方便法,佛菩萨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大慈大悲的力量推动,这样才能帮助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要建立在力行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否则便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了。

七、    般若与智慧

“无知”是般若,“无所不知”是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更具体的说,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这种智慧,叫做智慧,能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般若智慧能断无明烦恼,称为“根本智”,能够解释宇宙无数现象,称为“后得智”,后得智是从根本智里生起来的,如果对于整个宇宙的大圆满,不能彻底证得,怎么能说得出来呢。智慧与般若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八、    什么是修行?

    佛法讲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佛法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类:一、身体所造作的身业行为。二、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三、起心动念,意业行为。心正,我们的言行一定正,因此修行要从根本修,心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佛法将行门是无量无边,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方法门道都是修定,并非只有禅宗才修定,哪个宗派都修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修学最要紧的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法门多就会产生迷惑,反而不容易成就。哪一种法门我用得习惯,用得很自在,很顺利,就用选哪个法门。

九、    什么是吉祥?

    吉祥的一般定义是,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就是吉祥,我不该得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往深里,尽虚空遍法界,无论是理论,现象,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切万事万物的受用,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这称为“大吉祥”,例如,念佛一心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你应该享受的,这是吉祥的本意。佛说法,第一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能够违背。第二还要适合众生的程度,假如不合程度,这是枉然,就不吉祥了,所以“契机契理”的说法是最吉祥的,佛没有白说,我们没有白听,真正得到真实的利益,这是圆满的吉祥。

十、    福德与功德

我们现前大众,念念不忘的,心心追求的财富、健康、长寿、这些都是福德,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才是真实的,所谓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属于功德。一个人会说法,大家看他没有福,就不会相信他,他要是说大福德是我修行来的,别人见到很羡慕,自然就跟他学了,所以有智慧还要有福德才能度众生,这是佛法真正教给我们的——修福、修慧,福慧双修。

十一、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的,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佛陀是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没有地藏哪来观音。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依止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圆满,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德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十二、什么是三皈依

    三皈依总结起来说,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此三宝每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皈依这天起,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并用觉、正、净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皈依,是真正的皈依。觉、正、净这自性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觉悟的人,见解一定正确,心一定清净,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可以全部得到,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入门,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除禅宗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照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但是觉门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念很多年,路很长。净门既不需要上根利智,也不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以上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体会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找不到依靠,三皈仍然是落空,我们到哪里找到真正的一个依靠呢?就是把三皈依落实在生活里,佛教的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如净土宗所依的三宝,佛是阿弥陀佛,法是《净土五经一论》,僧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以他们为修学榜样,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皈就落实了。

十三、佛法修学的五大科目

1.    净业三福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

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小乘福。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

净业三福是一切法门修学证果的根基,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像盖大楼一样,是地基。如果人都做不好,不够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怎么能作佛?作佛先做人,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道,是佛道的根本,学佛第一重视做人,要把人做好,孝道是诸佛菩萨修行的大根大本,每尊佛菩萨都是从这个法门修学成就的,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够尽心尽力,常常犯过错,全都是不孝,你能孝亲,你的学问、德行就有根,你能亲近明师、善知识,你德行学问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叶花果自然茂盛。一个人真正能做到孝亲尊师决定不堕恶道。往生的基本条件是净业三福,信愿行三资粮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三福只要修一条,回向就能往生。

2.    六和敬

1)      见和同解:建立共识,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想法、看法,要养成守规矩、守法的习惯,遵守常住公约。

2)      戒和同修:大家同住在一起修学,总要制定一个规矩,在家的僧团以五戒为基础,出家的僧团是以比丘戒跟比丘尼戒为基础,再加上大众现前生活共住所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矩,一般讲寺院里的常住公约。

3)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住在一起共修。

4)      口和无诤:大家住在一起没有争论,真正能够用功向道。

5)      意和同悦:就是平常讲的法喜充满,真正学佛人无论遇到善人还是恶人,顺境或是逆境,无一不视为帮助自己消业障、增福慧的助缘,怎么不欢喜呢,这个内心的喜悦是油然而生的,叫“法喜充满”。

6)      利合同均:一起共修的人,物质生活是平等的,

在道场里,六和敬一条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释迦摩尼佛的僧团,也就不是佛的真正弟子,如果我们依世法来讲,所谓“家和万事兴”。

3.    三学

  三学指戒、定、慧是佛法的课程标准,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众生,病痛到底在哪里呢?第一、造十恶业,佛用戒来对治,戒学是对治恶业的药。第二、人心散乱,不能得定、不能清净,所以用定学来对治,最后用慧学对治愚痴。佛经分为“经、律、论”三藏,定学是经藏,戒学是律藏,慧学就是论藏。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是调行的,因此一个学佛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你说他怎么能不快乐呢?

4.    六度

1、布施:在整个大乘佛法里,布施是菩萨修行最重要的一条,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这六条再归纳,就是布施一条,所以佛首先教我们布施波罗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为别人,不为自己,就是布施,就是供养。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其中财布施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佛菩萨与凡夫不同的地方在念头,一念觉,为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一念迷,为自己就是凡夫。第二种法布施,是智慧、聪明才艺的修因,凡是别人想知道的,想学习的,只要我会,我能就热心的教导他,这都是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这一类布施叫做无畏布施。吃素食也属于无畏布施,一切众生看到你都不会害怕,真正做的圆满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2、持戒:就是守法,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无论大小,都有它的法则,一定要循着法则,才能够做得圆满、快速。我们想在佛法上有所成就,必须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修学次序,先从发大心起,大心是要度一切众生的愿心,然后断烦恼,断习气,再学法门,最后圆成佛道。

3、忍辱波罗蜜:忍辱就是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人没有耐心,无论他条件多好,也是一事无成,成功永远属于有耐心,有毅力的人。忍耐分为三类: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忍受,第二是自然的变化,第三就是修行,没有得到法喜前,功夫没有得力前,修行是很苦的,路很艰辛,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很乐了,因为功夫上轨道了,所以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4、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无论世出世间法,想在这一生有真正的成就,一定要知道精进,最好一生,只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就是精,每讲一遍,必定有一遍的境界,遍遍都有进步。所以一门深入的修学才叫精进,精进的利益、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5、禅定:禅定包括世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鞋的枢纽在定,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和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就是定。

6、般若: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那个时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是方法,都有程序,这个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就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就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就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

5.    十愿

1、礼敬诸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质”,情是指一切有情众生,就是一切动物,无情是植物矿物,所以诸佛包括所有一切,把我们对佛的那种恭敬心,转而对一切众生,就是普贤心。

2、称赞如来:善的我们称赞,不善的,我们恭敬而不称赞,但都恭敬。

3、广修供养:普贤菩萨的供养,一供一切供,供养一尊佛就是供养一切诸佛,不是单指已经成佛的这些诸佛,是请与无情全部包括在其中,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是菩萨修学的方法,也是我们常讲的华严境界。普贤菩萨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中,是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

4、忏悔业障:业障是所有的人都有,人起心动念就造业,一定就产生障碍,障什么呢,障了我们的本性,忏悔业障在佛法的修学里,是关键,是枢纽,所有一切修学法,都是忏悔业障的,后不再造为真忏悔,有业障,修行决定不能成就,在无量无边的法门里,只有净土法门最殊胜,既是我们造作了五逆十恶的重罪,要堕落阿鼻地狱,业障还没有忏除,只要真正发愿改过自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求生净土,业障就消除了,马上就能够成佛。

5、随喜功德:随喜不但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的促成他,帮助他,如果我们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这个喜心赞叹,也是随喜功德。

6、请转法轮:礼请法师大德来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这也是最大的福德。一般讲修福,不管是为自己修福,为大众修福,为亡人修福,念经的功德就很大了,如果讲经那功德更大。

7、请佛住世:请好老师常住,以便于天天教导我们,使我们接受长期熏陶,才能得到成就。

8、常随佛学:我们说出以佛为修学的榜样,学习的典范,佛今天不在世,佛的经典还留在世间,依照经典修行,就是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面对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在恒顺中观察机缘,诱导众生断恶修善,助他破迷开悟,这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收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恒顺。

10、普皆回向:把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都不保留,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总之,我们修学净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净土五经一论,修行的方法,有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非常的简单,明了,一点都复杂,我们一生遵守这个原则来修学,决定成就!

十四、佛法的教学艺术

佛当年在世到处讲学,跟周游列国的孔老父子没有两样,佛法传到中国来,才有寺院、丛林、固定的住处,因为佛教史中国帝王迎请到中国来的,在印度,社会大众对托钵的僧人非常尊敬,乐意恭敬供养,而中国人把托钵当成要饭的,既然僧人是皇帝请来的,皇帝又拜他做老师,哪有让皇帝的老师讨饭的道理,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变中国化了,不再托钵,不再树下一宿,而是盖好的房子,宫廷派专人侍候供养僧人,到唐朝的时候寺院发展成丛林,百丈大师跟马祖,是丛林治堵的二位创始人,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是真正有规模,把佛教教学制度化的大规模的学校。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甚至一幅画、一首诗都蕴含高度的哲学修养在里面,才显出真善美慧。以绘画、雕塑艺术而言,敦煌壁画、云冈石窟和房山石经都可体会到中国佛教艺术的伟大和壮观。佛教寺院的体系好像学校和波无光的结合体,佛教所有的一切艺术,都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是低级宗教,泛神教,他不知道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无量无边的理,用一个形象,一个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有用许许多多不同的艺术品来表达,佛教艺术在教育上的特殊用意了解了,佩服之心便油然而生了。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代表我们的修德,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数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着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塑像是布袋和尚,看他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他的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对任何人,任何事,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能入佛门,由此可知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意义,佛前供一杯水,也是表法,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的静。佛前供花,供水果,花表示因,果表示果报,我们供水果不是给佛菩萨吃啊,是教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修什么样的因。佛教的教学工具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累述。

总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实的智慧、无量的大觉,无尽的悲心,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真正的快乐,彻底的解脱。正如欧阳竟无大师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听来真觉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顶礼尊敬的老法师!

顶礼各位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大德菩萨们!

 

弟子观之(学号eb30191)敬上!

   2012年6月1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习心得       什么是什么)(五明学佛网:学习心得       什么是什么)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8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7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6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5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4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3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2 

 锺茂森博士:回归本性本善《十善业道经》学习心得01 

 节欲保身为养生之要《寿康宝鉴》学习心得 

 净土法门法师:越溪同学的报告,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之二信德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之二信德 

 净土法门法师:念西同学学习心得报告,专修净土心得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