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能够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条件的


   日期:2012/10/24 13: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敏上师:能够享受到佛的布施是有条件的

 

上一次我们讲了第一是业果的决定;第二是业的增长;第三,你没有造的业,不会碰上的;第四,已造的业,不会失坏的。那就是说这是总的分别业果。我们开端就是说,我们这一课,就是总地思惟业果的道理。下边是分别地思惟,十恶业道来分了。我们开始的时候,从总的善不善,生总的苦乐,这就是说从总的来说,从理上来说。

另外,“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这是说别别的业果的思惟的,它的因果,就是后边要讲的十善业道的问题。这个里边,总的业果的道理,就是将才分四科了。

一个是业是决定的——造了善业决定感乐果;造了恶业,决定是感苦果。

第二个,业果呢,要增长的。造的业虽然很小,但是果却会很大。所以说不要看了小的恶,就不在乎去做了;也不要看了这个善太小了,就不屑、就不想去做了。这个,它的果却是很大的。

第三个呢,所未造业不会遇,不会碰到的。那一次讲的时候呢,因为这几天太忙了。太忙呢,讲之前,拉起就讲了,没有看一下,这个里边,有一些细节的问题,没有透发出来。那么今天,我们把这一节,再重新地,把细的问题再念一下,再讲一下。

这一节,就是“所未造业不会遇者”,没有造的业不会碰上的。那么就是说你碰到的果,决定是造了业而来的。

“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就是说因上感苦乐的因的这个业没有造的话,那么这个业的果,善不善业的苦乐的果,也不会受的。

这个里边,下边是含蓄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佛发了愿度众生的,假使说我们释迦牟尼佛,他发了愿的,他把他的白毫光里边的一少部份的功德,布施给一切出家人,使他后世的出家人永远不会受到饥荒。哪怕这个国家里边,米贵得跟珍珠一样,出家人也不会饿肚子的。那么这是佛发了愿的。

再个举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庄严成这个国土。生了去的人,都能享受极乐世界的那些依报。那么这个我们就要说了:“我们没有造这个业,怎么能会感这个果呢?”这个因是释迦牟尼佛,他因地修的时候,他的白毫光,培了很多的福报,才能感到的,这个福报施给我们,我们没有造这个业,如何接受呢?

宗大师说“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我们能够享受,大师就是佛,所集积的,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所产生的妙果,那就是说佛的白毫光也好、功德也好、极乐世界的庄严也好,这些妙果,我们没有造这个业,能不能感这个果呢?

他(宗大师)的答案说,“虽不必集彼一切因”,不必跟释迦牟尼一样,阿弥陀佛一样,他因地上的一切功德我们都修起来,那么才感这个果,生极乐世界去,享受他的依报的果。也就是说,在未法时期的,可以享受释迦牟尼白毫光的果。不一定要把他们的,把佛的功德全部集起来,但是“亦定须集其一分”,要结集它一部份,一点没有业的话,佛再慈悲,布施你的福报,你受不了的。

所以说末法时期比丘,能够不饿肚子,这个比丘本身,还是要有一定的功德的。你如果说不持戒,不发心,自己只管自己,不管正法,那么你这个因一点也不集的话,可能也会饿肚子。

所以说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经常提这个问题,你菩提心要生起来,三品往生都要生菩提心。即使你菩提心不能真正地生起来,相似的菩提心也要生起来,“不可少善根福德资粮(因缘),得生彼国”,那么就是说要生极乐世界的人,还得要积聚一定的资粮,才能享受阿弥陀佛的所庄严的极乐世界的这个依报。

这个问题就是说,要解除一些人的疑问,为什么佛布施我们的福报,我们能够享受到?我们并没有集这个因,这个报从何而来?虽然是佛的慈悲布施给我们,我们还是要自己,要一定的,积聚一部份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才能享受佛布施我们的那些福报。

所以说没有因的果是不会有的,哪怕佛慈悲布施我们的,也要我们自己有一定的,积集一定的资粮的,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没有因,不会受果的。

所以这个里面就含蓄了这个问题,佛给我们的那些享受,还要自己要一定的因,这个因,才能感到那个果。一点因也没有,佛再慈悲,我们感不到这个果。

所以说自己还是要努力的,很多人就懒汉思想:“极乐世界,十方的佛都慈悲布施我们,我们就躺在沙发上一动也不要动,享受好了。”这个不行的,决定自己要有一定的,再怎么要积集一部份的资粮,才能够得到佛的加持。也就是说佛加持你,你没有受加持的缘的话,加持还到不了你身上的。

我记得一本书上说,就是《道歌》,佛这个钩来了,你没有东西给他钩,没有个圈圈给他钩,怎么钩?钩不起来呢。你要有个圈子给钩,才钩上去,那至少你还要积集一部份资粮了,这个意思就是一样的。

第四个,已造的业,不会失坏的。这个,也是针对一个问题,外道的问题。那我们念下去,“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你要么不造业,造了业之后,造了善业,决定产生那个爱果、可爱的果。假使造了不善业,决定要产生非爱的果。

这个里边,外道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如《超胜赞》”,一本书。它说,“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梵志,婆罗门教徒,他们说善恶业可以交换的。这个“交换如取舍”,这个话,语法上看,交换是动词,取舍也是动词,这两样东西看不出它的关系。

我们从原文里边去考证之后,“交换”有迁移的意思。从这个换到那一个身上去,“取舍”,有布施跟受施的意思,那就说这个善恶业可以像布施一样,你造的善业可以布施给他,他能受到这个可爱的果;那么恶业当然也可以调了,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使自己造的恶业转给人家去,叫他去受苦,你自己不受。

这个外道,婆罗门有这个说法,他就说跟物质一样的,可以换的。我布施给你,或者你拿到,或者用种方法,把自己的恶业送给他,叫他去受。佛就反过来,不这么说。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释迦牟尼说的话,佛说的话呢,你要么不要造,造的业之后,决定不会失,就不会不受果的。造的善业一定生乐果,造的不善业一定是遭苦果。

“未作无所遇”,要是你没有造的话,无缘无故,这个爱非爱的果,到你头上来,不会的。你没有造业,不会受苦的。你没有造善业,也不会受乐果的。

我们经常碰到有些人,他心是很好,发愿,把自己的福报,把寿命供养给人家。这个心是好,能不能供养呢?不能供养的。有的人很担心,他发了很多愿,把他的寿命供养这个、供养那个,供完了,自己快死掉了。不会死的,这个你供不掉的。再一个,如果你发愿,使人家长寿,自己感的果报是长寿,不会短寿的。

这个业呢,造了之后不会失掉的。没有造的业,他无缘无故,也不会拿到你的善业的果报的。他是短命的,你要布施他一百岁,做不到的,这个他受不了的。除非他自己忏悔业障,把那些短命的业忏掉了,那么也可以修长寿法了等等了,也是有点希望。

业是不能转的。这个业是可以转——那是婆罗门的话,佛教里面没有的。

《三摩地王经》也这么说,“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这个业的话,你造了之后,决定要受的,“触”就是要碰到那个果的。那么“余所作者”,人家所造的业你是受不了的。不会他造了业,你报顶替代受。

我们过去历史上,某人他犯了罪了,要杀头了,他儿子代他,也不允许的。这个没有这个,你儿子来代了他,就不杀了,没有这个事。弄得不好,两个都杀掉了。那么业报的里面呢,更没有那个事。人家造了业了,你去代受了,没有那回事的。

《毘奈耶阿笈摩》里边也说,“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哪怕你经过很长的时间,造的业,没有受报之前,他这个业是存在的,不会失掉的。这个能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那么碰到因缘和合的时候,他还要自己受他自己所造的业的报。

这个颂,汉地翻的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不会失掉的。那么这是说没有造的业,不会碰到你头上来的;你已造的业,要逃避也逃避不了。所以这两条,把业果的事情,已补充得非常完整了。有些自己想象的那些业果问题,都可以一扫而清。

(节选《广论讲记-第四十一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