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四世轮回的记忆


   日期:2012/11/1 1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世轮回的记忆

 

陈容永,字直方,是清初弘文院大学士陈彦升的儿子。陈容永生性朴实,不说假话。陈容永和黎士弘俩人关系不错,二人在顺治十一年(西元1654年)一同考中科举。黎士弘,字愧曾,是福建长汀人。

一天,陈容永忽然对黎士弘说:“我与你见面的机会不多了。”黎士弘问他为何说这话,陈容永便说出了一件惊人的事情,原来他是一个记得四世轮回经历的人。

接着陈容永便大致地讲了其前生的事情:“第一世我是四川通判的儿子,因嫡母管束严,出外做生意,父死才回家。第二世在富贵人家当公子。第三世转生为京城竹林寺的和尚,一天出外时碰到一群妇女,偶然注目观赏她们的身姿仪容,竟因此没修成而继续堕落轮回于人间。今生投胎到陈家,八岁时,随父亲到竹林寺去,斋房路径,完全记得清清楚楚。今世虽然生在宰相家,恐怕后世又要低下了。今生我定数应早死,如不早死,必遭刀兵之祸!”

陈容永的父亲陈彦升是大学士,那陈容永为什么说他生在宰相家呢?原来清代常把大学士俗称为宰相。接着陈容永又说他今生九岁时,曾为阴间官员,每夜初更,元神便离体到冥府,判决案件,晓钟响时回人间。阴间种种事情,开眼出声后就忘了,这大概是为了防止泄露阴间的事情吧。十二岁时,他因犯事被革去冥官职务,至于犯的究竟是什么事,他不肯告诉黎士弘。果然没多久,陈容永就去世了。

后来到了顺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陈彦升因罪被革职充军。古代王朝往往有连坐制度,家主如被发配流放,家人往往也要跟着被发配流放。陈容永若不早死,恐怕就会随其父一起被充军,很可能真的就要遭刀兵之祸了。陈容永的话可算真应验了。

看了这则历史记载,不由得让人感叹轮回之事千真万确,人的生命绝不止世上的那几十年,不光有人间这一个空间的存在,还有阴间,有冥官断案审判罪人。人活着真的不能犯罪造业呀!再看陈容永作为僧人的那一世,竟然因为注视女子而没修成,可见上天对一个修炼人的要求就更高了。作为修炼人真的要去掉一切色欲之心,以及其它的执着心才行啊!五种光彩
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剎帝利)武士着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波斯匿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孝顺是积德改命第一法

小时候在一个村子里生活过几年,现在回想起来,从村头数到村尾,就数不出几家真正有孝心的。村后有一位聋哑老人,没有妻儿,独自生活,但他却是差不多最有福气的。他的近亲只有个侄女,在城里工作,待他就象亲爹一样。曾经将他接到城里去,但他过不惯城里的生活。聋哑老人没办法与别人交流、电视都不会看,呆在城里象坐牢一样,所以说什么都要回村子里。侄女经常回来看他,每次回来,都要给村子里家家户户送点土特产。她是放心不下这个老伯父,托付村子里的乡亲们关照着点。对一个又老又残疾的伯父尚有此心,可以想见她对父母的孝心,以及平时的为人。

还有村东头一家,几个儿子没一个不敬父母的。儿子们几十岁的人了,做得不对,老爹照样骂人,没有一个敢顶嘴的。这实际上是这家儿子们懂道理,重孝道。现在他家几个儿子全部在城里,都是自己读书出去的。
相较之下,村子里很多人家,对待老弱无能的父母,象家奴一样喝斥的。还能做事的话,就让父母给自己带孩子,养鸡养猪。往往也就在这些事上,儿子媳妇们认为厚此薄彼等等,结下心结。到了老得做不了事了,相当多的一部分老人就得独自过日子,用三块土砖搭个灶,自己将就着弄点吃的。儿子们每家出一点米就算是了差事了。就这一两百斤米,还相互攀比着,拿以前的事计较。经常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吵架的。去年回村子里,看到那些老得腰弯得象个虾米一样的老人,在又破又黑的老房子里独自生活,了却残生,我看着实在伤心。

整个村子,就前面说的这两户人家最兴旺,后代都洗了泥腿子上岸。《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诚哉斯言。怎么的心,就有怎么的命,错位也错不了多久。

我现在回头想想,我的亲戚的各个支系之中,那些孝敬老人、为人宽厚善良的人家,现在没有一个不是生活状况很好的。而那些为人刻薄、不孝父母的,家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种种不如意。

有一次我与昆明的一位经销商谈起这事,他回头想一想他的亲戚们,还真是如此。他的亲戚中,凡以前为人有孝心、待人真心的,现在没有一家不兴旺的;凡不孝父母、待人刻薄的,家里要么子女不省心,要么家境不好。他给我一家家对照着讲过去,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一个挺唯物的人,他自己讲着讲着,也感慨这事真是有道理。

说起改命之法、积福之途,父母才是最肥沃的福田。家里父母还在世的,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衣食不缺、医药随时、尊重听话,让父母放心,为父母脸上争光,度父母出六道。父母过世了的,多诵点《地藏经》、多做点功德回向给父母,以超度父母。这些就是无与伦比的功德了。孝是一切善行之本,在家中不敬父母,一切福德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树木烂了根,或许暂时看起来还算繁茂,也必定经不起岁月风霜的。下面纳僧和大家来谈谈财富:

一、财富由布施而来

财布施是财富的正因,其它什么努力工作、用心经营、贵人相助、机遇机会等等,都是助缘。如果想果报早一点来,现生就来,很快就来,那就要努力做好各种助缘。俗话说得好,黄金顺流漂来,也要趁早去捞。

积集福报资粮是一切成佛之道中不可或缺,修行人想要了解空性,想获得无上佛果,在福报资粮未圆满之前是无法办到。福报的来源除了要闻、思、修,主要还是要靠发菩提心来获得。经典里说道:“不积资粮无悉地,犹如榨沙不出油。”

二、正确的认识财富

先从一故事来说起。我们中国人,遇到家境困难,生活无着,或是生意不景气,就去求财神。在印度,就是敬奉功德天——如供天仪轨所说的“南无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求功德天的恩赐财富。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有人家道衰落,就供养功德天,早晚都诚意地礼拜。一直供养到两年,居然得到了功德天的感应。那天,听见有人推门进来,一看正是功德天。穷人急忙起来,以最虔敬而欢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最美丽的女郎,可是当她将坐下时,外面又有人推门。穷人忙着去看时,这回来的,却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郎。穷人阻止她进来,可是那位黑女郎,却一定要进来,同时说:“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们姊妹是从来不曾分离的。你请她,即使不请我,我也非来不可。姊姊来赐与财富,我是来销散财物的,你见过有积聚财物而不散失的吗?”

这一故事说明了:世上的一切财富,都是无常的。得来是那样艰难!可是结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学佛的,财富不可强求;如散失了,也不必过分的懊丧,因为这是迟早要散失的。反而应该注意:财富应怎样得来,得来了应怎样处理,才不致让它无意义地消散了。

三、财富究属于谁

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一株草,这些(一般看作)自然而有的,都是大家共业所感的,不但是人,也还是畜生等所同感的。如披拂的春风,和暖的日光,山石,土壤,这不都是共有的吗?凡是共业所感的,不是一人的力量所能转移。如大家的善业增上,就会进步而逐渐地清净庄严。如恶业增上,就会衰退而成为贫瘠荒凉。经过了人的功力(也还有前生业力的彼此不同),这些自然物,就有属此属彼的差别,所以说“现缘或别”。如本是荒地,有人加以垦殖,土地转为肥沃,收成也多而又好;如林木,经人工采伐、运输,加以制造而成用具,这就不再是一切共有的了。然以农业品来说,土地本不是个人的。要垦殖,需要农具,是工人制成的。农具所用的铁,又是从矿山采取,经锻炼等而成。此外,肥料、种子、水利,一切都与现缘的人功有关。如究竟的推论起来,如佛法所常说的:一法从一切法成,一法助成一切法。所以一切现缘所有物,也都有共同的意义。不过依功力——现缘的主要或旁助的不同,显出属此属彼的差别罢了!

如从当前的摄受说,那就是“摄取则别,受用或共”。摄取,是有所摄属而成为某方所有的——是个人的,是一家的,某一社团的,某一国家的。虽其中也有是多人所公有的,但主权有了摄属,便成为不共于他(别)的土地或财物了。这种私有的摄属,由于自私的占有欲,知识的不充分,每每超出其应得的限量。根据上面所说的宿因现缘来看,不一定是合理的。甚至如古代的以人为奴隶,看作自己的财富而可以买卖(到现在,人类还以牛马等为自己所有,而自由地加以奴役或杀害)。又如某国人发现一岛屿,就被看作该国所有,或者禁止别人移殖。又如侵略者以武力取得别国的领土或权益,也被看作合法。不过,世间原是不太理想的,原是不离自我的私有观念的(无我就出世了)。加上财富本身,含有“现缘或别”的成分,所以自然的会成为私有制。这种摄取而属此属彼,不一定理想,但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必然地产生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而防范相互的侵占。在时代的演变下——知识进步,道德进步,自会逐渐地走向合理。如民生主义,进步到耕者有其田;都市土地,涨价归公等。如知识更发达,道德更进步,现缘更密切(人类的关系更切),相信会逐渐到达“大同”境地,也就是更合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法则。然而,世间永久是世间,摄属的私有性,也永久会存在的。如真能完全超出私有的摄属关系,那只有净土了。

由于“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关系,尽管财富的摄属私有化,论到受用,还是可能共用的。如农夫的庄稼,麻雀们要来分享他的果实。如栽植花木,不准人摘取,也得让人观赏。即使围起来谢绝参观,花香阵阵,还是要随风而送到别人的鼻中。你打开收音机,倾听优美的歌曲,不知你的邻人,也正在受用呢!房屋是你的,如偶然暴雨,路人来檐前避避雨,终该是可以的吧!在战争时期,国家可以征用;空着的房屋,难民也可以临时住用。如大家到了无衣无食,那末你所有的衣食,也就难于保持私有了!众生是展转互助相成的;“宿因则共,现缘或别”的东西,虽不妨摄取而成私有,但受用却可能共同呢!

如约将来的果报说,那就是:“保藏不定属于自己;受用不再属于自己;施诸悲敬才真属于自己”。这一判别,是应该分别解释的。

一、“保藏不定属于自己”:积聚的财物,变成不动产也好,存入银行也好,埋藏也好,不一定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佛经说:五家所共——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孙。水火两灾,可以毁坏辛苦得来的财物。匪与恶王,可以强夺我们的财富。不肖子孙,把父祖辛劳的积蓄,任情地挥霍。现代的问题更多,战争破坏,币制贬值等,每有富翁在几天内什么都完了。其实,大家不免一死,终归无常。蓄积的一切资财,什么也带不去,还是你自己的吗?积蓄些养老、防灾,本来不可说不对。但有人愚蠢无比,富有的资财,不肯供给他的父母儿女,慈善事业更不必说,连自己也舍不得用,真不知财富是做什么的!传说:有一老人,积蓄的黄金,埋在屋外的墙脚边。每天吃饱了,便到墙边去看看,满意地欣赏他的黄金。这样日子久了,难免被人识破,暗暗地把藏金拿走了。第二天,老人又去欣赏他的积蓄时,发觉黄金已被盗掘了。这可伤透了他的心,嚎啕痛哭,哭得邻舍都惊动了。他诉说黄金被窃后,有人问他:“黄金埋藏多久了?要使用它没有?”他说:“埋藏已十年多了。并没有动用过,因为每年收入丰余,不需要用它。”于是有人向他提议:“这好办,好在黄金是埋藏而不需用的。那可以包几块土砖,照旧埋在那里,当它是黄金,每天不照样可以去看看,可以满意地欣赏它吗?”这故事说明了,某些无谓的保藏,只是满足他的私有欲而已,并无实用,而结果终究是散失了!

二、“享受不再属于自己”:有以为自己的财物,自己有权支配享受,所以纵情地浪费,他是怎样的富有呀!不知道,这么一来,再贫穷也没有了。如有一千斤谷子,收藏起来,日子久了,谷子不是变质而不能再吃,便是为鼠雀等逐渐消耗光。专于保藏而不用的也如此,所以上面说:“保藏不定属于自己”。但此千斤谷子,如把它一起煮饭吃了,虽然并不损失,可是吃完以后,什么也就没有了。财富专为自己所享受,恰好如此,所以说:“享受不再属于自己”。过去的福报,享受完了,未来的福业,什么也没有,这不是最大的贫穷吗?

三、“施诸悲敬乃真属于自己”:积蓄的终会散失,享受了就此没有,那末就得把现有的财富,分一分来作福修德,为将来受福种子。譬如一千斤谷,拿一部分去下在田里,加上肥料功力,就会有十倍百倍的更多收入。这样,如分一分财富去布施,让大家受用,为佛教文化慈善而使用,便是努力于福报的再生产。布施,似乎是损失(如种谷腐烂),而实能引发未来丰满的福报(如收成更多)。老子说:“既以与人己愈有”,可借以说明布施得福的道理。谷子下种时,当然希望丰收,把它播下好田地,不能撒在沙石上。布施作福也如此,有两种良好的福田,功德最大。一、悲田:把财富分一分去抚恤孤寡,施舍医药,救济灾难等。这些社会福利、救济事业,便是种福于悲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同情怜悯的对象。二、敬田:为儿女的孝养父母,做佛弟子的敬奉三宝等,这都是种福在敬田中,因为这是值得尊敬的对象。凡是种福于悲敬二田,现生或将来,一定会得良好的福报。布施时引起“施福业”,随逐行人,从今生到来生,成为水不能淹,火不能烧,盗匪恶王所不能夺的自己的财富,所以说:“施诸悲敬乃真属于自己”。 

四、财富是好是坏

毒蛇与福德资粮:财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再以故事来说明。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的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水沟旁的时候,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工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却是一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得到了黄金怎么办呢?取一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里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地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便把父子俩捉了去。再到家里去搜索,收藏的黄金一起查了出来。审问明白,就判定了盗取国王财物的罪名。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现在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希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王听了,要父子两人回去,问他们这两句话的由来,他们于是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这个故事,说明了金钱是万恶的,它使人堕落、作恶、丧失生命。多少人为金钱而牺牲;世上多少罪恶,多少苦难,不是从金钱而来吗?这是近于小乘的见解。从另一面说,如把财富应用得当,是大有利益的。佛法要我们修福修慧,如把财富来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资粮。什么叫资粮?如旅行时,非预备旅行资具、粮食、舟车等不可。我们如发心学佛,也非有资粮不可,否则是不会成就的。如以财富布施作福,便是修集福德,为成佛的资粮。那末应用财富而得当,不是最有意义的吗?所以佛法对于财富,决非一味地厌恶它,看作毒蛇那样。财富是毒蛇,同时也就是资粮,问题在你怎样处理它! 

五、正确使用财富

一般中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积□防饥的心态;做生意一本万利,想当然是为了使个人生活有保障,乃至为子孙万代留下吃喝不完的余荫。但是,时代已经改变,观念已经不同。现代的大企业家,不应著眼于自利,而是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社会人类谋福利,即所谓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以完成事业为目的,造福人群为理想,就没有贪心的成分在其中。至于普通人的智能体能,虽然不足以为社会大众提出多少贡献,但至少也该负担起个人的生活开销,进一步维持家庭的成员和公司的员工,这是互助,也是为了各取所需。

因此,人人必须提供自己的所能,不论是资金的、智慧的或劳力的。身为佛教徒,更不应有做生意是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的想法。因为社会是群体的因缘所成,我们参与社会做任何事,就跟其他人发生关系,产生互动互惠的作用。

我们应该以自利利人的存心来赚取应赚的利润,并且把赚来的钱做合理的支配,而不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而花钱,若能如此,就不算是因贪心而赚钱了。《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

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这略有两大原则:第一、奢俭适中: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入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见困难。这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一样的要量入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第二、蓄用兼顾:由正业得来的财物,佛指示我们一个使用的方法,是几方面都顾到的适当计划。这就是将每年的如法收入,作四分支配:

一、资用:把一分财物,用作经常的生活费用,包括儿女教育费等。在财力可能时,每人应有适当的生活水准,不可奢侈,却要足够。

二、积蓄:人事无常,我们有时会生病,将来还会老,平时也总有意外的必需支出。所以在每年的收益中,应保存一分,作临时支出,以及养老等费。积存,虽是少少的数目,也是极有意思的,不但可避免临时的困窘求人,也可养成不浪费的习惯。近代的奖励储蓄,用意也与此一样。

三、经营:无论从事哪一职业,都应在每年的收入中,分出一分为事业费。多辟田园也好,增设工厂也好,增加资本也好,充实学力及工作技能也好。这样才会增加收入,使财富增长累积起来。

四、作福:人不能专为自己,专为现世,应顾到社会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所以对社会公益——文化、慈济事业,三宝法益——供养、护持,都要分一分收入来作福。这不但是自己积福德,也是为人群谋幸福。像这样四方面顾到的经济支出预算,便是最健全、最合理的财富处理法。

六、布施的功德利益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七、无间断的布施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YIN、妄语、百千罪状……

从前一位年轻人到寺院,见到禅师大发苦水:“我也做过放生、印经和参加法会,为什么生活还是不顺呢?”

禅师从口袋拿出一百元递给年轻人,说道:“麻烦你用着一百元,帮我完成禅院的建设。”

年轻人惊讶的反问道:“这一百元怎么够建禅院啊?”

禅师说道:“那你的几次发心,怎么能消除你累世的罪业呢?”

 

追求真富贵的要点

作者/惟觉老和尚

一般人都知道不良的嗜好,等于是慢性自杀,

虽然知道却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不是真知,

如果是真知,自然会做到。

为何戒不掉呢?

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信心。

追求真富贵的要件,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心清净,身体自然就会清净、健康。另外还要除去坏习惯,抽烟、喝酒,乃至于嫖、赌,种种不良的嗜好,这些对于身体都有很大的损害。生活、工作则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很有秩序,能够这样安排,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才会健康;如此将所有坏的习惯戒掉,身体也会健康。

一般人都知道抽烟、喝酒、嚼槟榔,乃至种种不良的嗜好,等于是慢性自杀,但是虽然知道,却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如果是真知道,自然会做到。例如喝酒,酒喝多了就会生病,会酒精中毒,这众人皆知,可是为何戒不掉呢?是因为没有智慧,没有信心。假使知道此理而且深思:人生是以身体为基础,诚如古德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体也是我们过去所修的福报,如果抽烟喝酒而慢性中毒,就是劳命伤财,时间一久,就会短寿,如是思惟,明白了此理,自然而然就戒烟酒了。

 

希望事业登峰造极,必须注意三件事情

作者/惟觉老和尚

希望事业登峰造极,必须注意三件事情:

身体,福德因缘,当前这念心性。

要时时维护这三项事物。

人就好比是一部车子,你想找一部跑得快且载重多的车子,必须是车身完整,而且车子的机械、底盘、钣金、引擎都没有生锈、没有故障。其次,车子必须有燃料,否则虽然是新车,还是不能发动。即使有了燃料,但是电瓶没有电,这部车子依然无法发动。若要车子能够开动,既要车身完整、有燃料,还要有电源。

同样的道理,在社会上无论做任何行业,士、农、工、商、学、兵,希望事业登峰造极,也必须注意三件事情:身体就像车身,福德因缘就像燃料,当前这念心性就像电源,要时时维护这三项事物: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一般人都知道要保养自己的身体,注意衣、食、住、行,有病就去找医生,甚至吃些补药、打打补针,可是一般人不知道除了这些,还有更要维护之处;身体健康与否,部份是由于过去的因所造成,假使前世造了恶业,身体就不健康,而且愚痴;如果过去造了善业,就会六根清净,而且聪明。所以今生就要从这上面去用功,要有惭愧心,勤加忏悔,时时检讨、反省自己这念心,所谓心清净了,身体就会安定。善语善行方能感召吉祥如意

我们相互之间喜欢祝愿“吉祥如意”,其实这仅是良好心愿,而不知“吉祥如意”有因有果。古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佛教讲“自作自受”,可见“吉祥如意”是从我们善心善语善行所造作招感的。

行善不难,难在持久,难在不求速效。现在人的大多畏难求速,所以略作几件善事,不见效果便放弃了。针对这种现象,慈善功德会提出“日行—善”。既不难,又能持久,看似不起眼,其实意义深远,利益重大。古代有位葛繁日行—善,后来官至太守职务。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善”,他说:“譬如这里有案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就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善。”可见善就是利人之心,利人之行。所以古人说:“人说阴德如何种,举念先存为众心。”

日行一善,每日至少积蓄2角钱,其实是提醒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发此念,行此事。为什么不一下子交—年的钱呢?因为那样做,虽然钱数—样,但只是—日起善念,其它364天可能就流于放逸。《太上感应篇》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日行—善,则每天有一吉神随身,一年则有365位吉神随身,所以该书有说“3年天必降之福”。若能坚持3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肯定会“百福骈臻,千祥云集”。

“莫忘世上苦人多”,大家都来日行一善,国土必然安宁,世界一定和平。

 

救心与救贫

作者/惟觉老和尚

前世的因,感今世的果报,

佛法救人,不是完全以财救济,钱财只是前方便,

最根本是救其心,

如此才是真正的救助。

俗话说:“救急不救贫”,譬如有人生病了,我们帮他请医生、送医院,这是慈悲心的表现;有人因没进食而饿倒,也可资助数餐,甚至十天、半个月,可是要帮助他发财,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前世的因,感今世的果报,若真想帮助他,就必须告以改过向善的道理,从根本上解决。佛法救人,不是完全以财救济,钱财只是前方便,最根本是救其心,如此才是真正的救助,否则仅从物质上帮助他,可能养成依赖心,反而害了他。

许多人很想到美国,认为美国是个天堂,事实并非如一般人所想像,虽说有社会救济,但是很有限,救得了色身,却救不得心,救不了法身慧命。纽约有条醉鬼街,有许多失业者,领取政府救助津贴,领了钱就买酒喝,酒醉了就睡在街上,白天不做事,晚上当醉鬼,所以那条街就称为“醉鬼街”,政府也白白浪费这些救助款。

 

人生依据三个方向努力

作者/惟觉老和尚

人生依据三个方向努力:

第一、维持身体健康。

第二、时时刻刻修善法,增长福德。

第三、要修禅定,明心见性。

可以称心如意,从黑暗到达光明,得到真正的富贵。

修禅定有什么好处?民国初年时,禅宗祖师虚云老和尚,于终南山住茅蓬修习禅定,农历年的时候,在锅里煮根芋头,一边打坐等候。有一天附近的法师前来贺年,见老和尚入定,就用引磬请其出定,问老和尚吃饭否?老和尚答:“我方才将芋头放到锅里煮,不知煮熟否?”结果,将锅盖掀开一看,芋头长出七寸的霉,这段期间已经过二十多天;但二十多天对虚云老和尚来说,就像刚把芋头煮下去一般,正应验古德一句话: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修禅定才能消业、转业。佛经云:三昧加持力,定业亦可转。

人生依据三个方向努力:第一、维持身体健康,就如将车子保养得很好。第二、时时刻刻修善法,增长福德,如车子添加燃料。第三、要修禅定,如车子电力充足,即儒家所云修心养性,佛法云明心见性。从这三方面努力,车身健全,燃料充足,电源足够,这部车子就是一部如意车。修行者搭乘此部如意车,可以到达菩提涅槃,到达净土;一般人做任何事业,可以称心如意,从黑暗到达光明,得到真正的富贵。

 

必须充分利用每次抬脚和落脚

教授应邀去一个军事基地演讲,到机场迎接他的是一个名叫拉尔夫的士兵。

在两人去取行李的途中,拉尔夫先后三次离开了教授:第一次是去帮一位老奶奶拎箱子,第二次是将两个小孩子举起来,让他们能看见圣诞老人,第三次是为一个人指路。每次回来的时候,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教授问他:“你是从哪里学到要这么做的?”

拉尔夫回答说:“在战争中。”然后他讲述了自己在越南的经历。当时他们的任务是排雷,他亲眼看到几个亲密的战友一个个地倒下了。

他说:“我要学会一步一步地生活。我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因此,我必须充分利用每次抬脚和落脚之间的间隙。我感觉到每一步都像是整个人生。”

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能预知,那世界该变得多么灰暗:我们将失去所有的激情,生活会变得像一部看过了的老电影,不再给我们带来惊喜,也难以使我们感动。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受生活的本来面貌:一场大冒险。谁积累了更多的财富,或是谁能走得更远,这些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谁真正学会了珍惜生活。

我以为,这才是我们在回顾一生时所应该思考的东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四世轮回       记忆)(五明学佛网:四世轮回       记忆)  

 药师山·紫虚居士:大脑皮质记忆对修行的影响 

 高月明居士:历届“世界记忆冠军”的统一记忆秘诀是什么? 

 昭慧法师:我最美好的音乐记忆 

 净土法门法师:把善、不善记忆统清除掉,只放一尊阿弥陀佛, 

 宣化上人:这个方法能消除睡魔,令你头脑清醒,记忆力非常好 

 快速记忆大悲咒以及背诵方法 

 净土法门法师:把不善的记忆、善的记忆清除掉,回归到零极限 

 永恒的记忆一一感恩我的大恩上师呷绒多吉 

 大安法师: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大安法师:开发超级​记忆力的窍决 

 净土法门法师:当你在念佛时流泪,可能是触动​ 

 宣化上人:为什么师父的记忆力这么好?一般人应如何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