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故道白云》读后感:乞食、持戒、道果


   日期:2012/11/17 16: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侯你的到来;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引子是我老师在读了《故道白云》之后给我发来的短信,现在我也有幸把这本书读完了,最后一段是在医院的候诊椅子上读完的,读到佛陀灭度的那一刹那,我泪如泉涌,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只好坐在那里任由情感的河流肆意奔腾,静静的感受眼泪流过脸颊时的湿润……医院沸腾如同市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那一刻这一切于我不存在,我只是活在我的感觉里,与天地同悲,与历史共殇……


  第二天还去医院等候就诊,把书又带着,重新翻看,曾经因为故事的叙述不清楚而流连的地方也逐渐清晰起来,原来阅读中的疑惑也开始明朗开阔起来……
   
    一、乞食

  现在寺院的僧人已经有了食堂,不再需要象佛陀在世时那样托钵行乞了,我们的时代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环境还是经济方式都有了与古代巨大的不同,现在想来,很难理解乞食的意义,所以我一直以来对僧人乞食的概念缺乏真实的感受,也不能真正明白它的要义。
  曾经有过一个说法:为了结缘,为了僧人一旦成道还会回到人间,重新投胎救度曾经供养过他们的人,这样能够保证法脉的延续云云。
  这个解释始终难以令我悦服。即使轮回因果法则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还是有点牵强。
  书读到最后,我突然有些觉醒:我在290页的上部写下几个字“乞食的意义:无私无我与众生融为一体。”
  回头看P84页,耶舍要加入僧团,佛陀问他:“一个僧人,把身心全部投入于体悟解脱,以帮助自己和其他人。他又要集中他的精神,去替别人解决苦难。你肯发誓遵守这条道路吗?”
  耶舍说:“当然,大师,我发愿遵从。”
  “那我便收你为徒吧,我僧团里的弟子对叫比丘,即行乞的人。你每天都要去乞食养活自己,又要修习谦虚之心和别人保持接触,以便接引他人体解大道。”
  闭上书,我对乞食有了更深的理解:乞食除了能够给予僧人绝对的时间来求证大道,还有彻底的对财物的放下,并且在享受无偿的供养之后,智慧也必须无偿的供养出去,因此智慧与财富找到了流通的通道,布施找到了不需要具体交换的方式。佛陀请他的弟子“自由地到外面去与别人分享觉悟之道,去散播解脱和开悟的种子,以令其他人得到安乐。请你们透彻地给别人教导解脱之道的美妙内容和纲领。无数的人将会因你们的弘法而获益。”(P87)
  正是乞食能够为比丘带来真正谦卑的心态,无私的、无我的、无挂碍的心态,能够无偿地分享智慧的果实,因为他们生存的方式里唯一的意义就是发现真理,成为别人的道路,随时随缘向所有的人呈现这样的道路。
 

    二、 持戒

  象遵守法律一样遵守戒律,我们的心因此而平静。
  以前我是很反感由外部的戒律限制人的思考的,一直以来我希望由内而外的戒律,就如同法律的问题不再是法律的问题,是由道德水平导致的觉悟下的自然地遵守。
  我不反对严格的戒律,只是反对在导致本体不舒服的情况下教条地持有完全不能理解和执行的戒律。比如我们还不能不吃肉的情况下,不能了解和理解不吃肉的意义的前提下,去坚持素食,这样的素食只是教条的执行所谓戒律;我也否定独身或者禁欲的戒律对在家人的意义。我以为凡是不能明白其所以然的东西,都是无法真诚的遵守的,最多是从众的行为,其中隐藏的是对自我的不负责任。
  但是一旦我们以理性的觉察明白了戒律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就能够真正从心底放下对戒律的排斥,放下对戒律的压迫感,而变得轻松的活在戒律之下,正如同我们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法律的底线时,法律就象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的生活背景,成为我们呼吸的习惯动作。我希望所有的戒律都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而自觉的行为。
  在本书中,我看到所有的戒律都是在清晰的阐明之后才被接纳,被悦纳,而后遵守只是个非常自然自如的行动了。
  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书里的“在家戒律”。
  
  耶舍的双亲向佛陀鞠躬礼敬,然后坐在佛陀前面的矮凳上,佛陀对他们说教在家弟子的基本修行五戒条。(P85)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和智慧。
  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
  第三是不作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
  第四是不妄语。不要说委曲事实或者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
  第五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如果你们依着这些戒条的精神而生活,你们一定可以替自己、家庭和朋友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协调。你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比以前多上很多倍。”
  耶舍的母亲一边听着,一边感到心内象开启了欢乐之门……
  
  在这一段里,我看到的不是束缚,是开放,是舒畅,是生命的喜悦。而我们闻听这些是什么反应?是欢乐欣喜接纳,并且信受奉行?还是觉得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们是不是已经疏忽了内心的需要,被外界的物欲捆绑了很久了,难以对这样简朴单纯的生活方式产生信念?却在欲望之下抱怨我们的生活不幸福、不快乐,而找不到快乐的源泉?
  书里106页佛陀在忘舍城宫中对频婆娑罗王等人说法。讲授五戒为导致家庭和乐、国家太平之道,对此五戒有更完整的解说。频婆娑罗王在听闻说法之后,把一个叫做竹林的园林送给了佛陀做寺院。这是真诚的感激才能激发的行为,因为佛陀除了给予你觉醒的力量、内心的欢乐之外不会带给你任何外在的物质财富,频婆娑罗王也不是把竹林园拿来做一个投资,以换取更多的园林,现代钱权交易的经营者们在向当权者贿赂物产的时候应该会想这样结果吧。 

     三、 道果

  人生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之苦?如何能够解脱?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这些都是导致佛陀出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从少年时代就一直纠缠在我心中的问题,我想尽一切办法来寻找答案,因为身边没人理会,没人指导,所以我一直是孤独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圣贤的著作,而不以熟悉著作的话语为要务,也不以寻找廉价的安全感为目标,只是寻找真理,最后千转百回,终于在佛法里找到点燃生命的智慧光亮。
  他先后曾经分别依止当时最富盛名的阿罗罗大师和乌陀迦大师,从一个境界修行到达另外一个更深厚的境界,但是即使到达了老师们已经到达而无人能够超越的非想非非想的宝贵禅果时,悉达多解脱生死的问题仍然在他的心里燃烧,他不要跟随那些大师成为别人尊敬的导师,这个不是他的目标,他要的永远只是证道,他相信自己已经再不能从任何一位大师那里学得更多了,只有自己独自达到彻悟。
  看到这里我停下来思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教育,有多少是为了寻找真理的?大多数的教育都只是为了训练一个糊口的谋生工具,多少所谓的学者都是在不断地贩卖垃圾,我看到多少“著作等身”的“学者”“文人”“博士”“导师”都是在以讹传讹的传播精神垃圾,他们在对生命究竟是什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信口雌黄,敢言教育,指点人生,真是荒谬得可怕!
  
  悉达多在证得道果之前也曾经尽量寻求摆脱恐惧、嗔怒和贪欲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因为只是试图压抑感受和情绪,因而没有真实的效果。悉达多明白到它们的起因都是由于无明,因此一旦从无明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精神障碍便会自动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阳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飞。悉达多这些深入的体悟都是他修禅定的果实。
  证到所有的现象的互依性,悉达多了悟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无我这两个原理,就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
  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我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在那个著名的夜晚,悉达多进入更深的禅定。他见证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败,无数众生的生生世世。而这些生死全部是现象而非实相。就如同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就可以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悉达多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微笑了,象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那是属于妙察的微笑,因妙察可以了悟一切烦恼的破灭。
  当我们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时,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了解与爱心原是一体。真正了解一切,会令我们产生慈悲和爱心,因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布施爱,首先要去了解明白。因此了解明白就是解脱之钥。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留心关注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维、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
  悉达多感到监禁他千百世的牢狱突然被打开了,无明就是监禁他的狱吏。一向以来,他的心被无明所蒙蔽,就象星月被暴风中的黑云掩盖一般。因为不停地被妄想的浪潮障蔽着,心识便错误地将实相分成主客、自他、存亡、生死等相对意识。从这些分别,心再生起妄见——感受、爱欲、执取和生存之牢狱。生老病死只会把牢狱的围墙加厚。唯一的办法就是捉拿祸首狱吏,看清它的真面目。而祸首就是无明。只要把它解决了,牢狱便自然解体,永不会再重建起来。
  悉达多慈悲的慨叹:“所有的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
  悉达多知道他自己找到了大道,他对自己承诺,要把他的发现与大众分享,以使他们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从他的彻悟中流露出来的,是对众生一股深切的爱。
  一切生命的奥妙都显露无遗。每样事物都变得出奇的新鲜。那蓝天白云是如何的美妙啊!他觉得整个宇宙都是新创造的。
  以上内容见书P63-67
  
  
一行禅师的文字写的很朴素,却传达了至深的道理,深刻地打动我的心,我知道这样的道我们也可以独立证得,因为有佛陀的生命指引,我们有了永远的榜样,不再害怕,只要我们抛弃一切世俗的欲望,静下来,听自己的呼吸,听自己的心的指引,学着把心向内引导,觉察微妙的心性,觉察我们与万物的关联,剥离一切包裹我们的无明,直接体悟生命本身,安静地处于禅定中,你就可以如佛陀一样最终证得大道真理,证得我们与宇宙万物无分别的本来一体的光明,证得永不离弃我们的智慧,找到以天地为家的永恒安全感。
  我为阅读给予我这样的确信而热泪盈眶、喜极而泣!浑身充满了喜乐!

 

    原标题  :以天地为家

    本文来源:阿子她姨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故道白云       一行禅师)(五明学佛网:故道白云       一行禅师)  

 黄明尧居士:一行禅师与正念禅——《一行禅师文集》感言 

 游祥洲教授:一行禅师的正念禅——序《步步安乐行》中文版 

 一行禅师:治愈愤怒这两个字是最好的良药 

 一行禅师:学佛人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一行禅师: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珍惜现在把握当下 

 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重新解释 

 一行禅师:当你生气时试试这个方法简单却有效 

 一行禅师: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别让它成为你的全部 

 一行禅师:高科技时代如何过上简单而又平静的生活?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 

 一行禅师:针对现代生活解释五戒 

 一行禅师:当你的心念佛陀的时候,佛陀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