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识别正法、像法、末法、灭法


   日期:2012/11/18 1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林千景居士二00七年讲于湛江佛光禅寺

阿弥陀佛!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众!今天大家能共聚一处,更应该感恩我们的师父,有这样的因缘把我们聚在一起,还要感恩所有为这次聚会作出努力和贡献的师兄们。

刚才师父已介绍了一些情况,我就不再重复了,因为时间到12点,只有两个半小时,而佛法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完的,也不是三两小时可讲好的。

佛法无人情,是指对事不对人,我所讲的都是对法,而不是对人,佛法是公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故它是通指,因为所有人的习气都是共同的,包括我在内,故所讲的及所指的都不是特指某个人或者是谁,而是指对事情的本身。学习的过程更为了修行,而修行就是在于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平常对正法、像法、末法的理解,也许会出现一些误差,为什么很多居士对这样根本性和原则性的概念问题会出现误解呢?导致我们修行起来难以入道,原因就是在大家没搞清楚正法、像法、末法的定义。

我在北京接触了很多居士,他们学佛的心都很虔诚,佛教的经书、光碟也看了不少,许多法师他们都熟悉,学佛的时间也不短,还有一部分文化程度都很高的,可是讲到这根本的问题时,都容易出现误解。

现在属于末法时期,而“在末法时期处在末法当中”,大家都认为是很正常的。我问他们什么是末法时期?什么是末法当中?时期与当中有何区别?大家都认为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实不然,时期指的是时间,是泛指;而当中呢?它是确指,指的是部分,是人群,可是我们很容易的把它们混为一谈,就造成大家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而处在末法当中”是很正常的。可我告诉他们,这是佛教的悲哀。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对这些基本的概念没有弄清楚。

什么是正法?有教、有行、有证,三者具足,才是正法;像法呢?有教、有行、而还未证的,三者缺一,就是像法;末法就是只有教、没有行、更没有证,三者缺二,就叫末法;而教、行、证三者都没有的就属于灭法。然这四法在前三种法的时期里面都是同时共存的,只有到了灭法的时期,才只剩下一种灭法,没有前三种。打个比方讲,正法时期,就是佛陀当年住世的时候,也有像法当中,末法当中,灭法当中。怎么讲呢?

正法当中是指那些依教修行而且能证道果的圣人;像法当中是指那些未证道果而能依教奉行,仍在路上的修行人;末法当中是指那些只有经教而不知怎样入道或者行错道的人群;灭法当中是指那些不看不听不信经教的人群。

正法时期是指能证道果的人数相对比较多的时段,比如说有十个人依教修行,能有一两人得证道果,这数量的比例已相当多了,这就属于正法时期;而一万人修行仅有一两人得证道果的这段时间,就属于像法时期;而万万人修行当中,罕有一两人得证道果的时候,就属于末法时期;所谓灭法时期是指只有世间法而没有出世间法的时间。所以当中是确指部分的人群,而时期是泛指大概的时段。

在像法时期,同样有这四法当中,末法时期也一样有这四法当中,只是到了灭法时期,才只剩下一个灭法,全部都在灭法当中。

然法无定法,这四法现在究竟在哪里?其实都存在我们的一念当中,我们每一个念头都超不出这四法。

有些修行很好的老居士,在遇到我的时候,我说他们还没有真正的信佛,他们乍听之下当然不服,其实我也是故意让他们不服气的,然后才告诉他们,佛法是真正的辩证法,是可以证实、证明的,修行是真的,是可以验证的,是不能假的,最后令他们自己明白属于那个法当中。他们说修行要修忍辱太难了。我说如果不从忍辱开始修起,那还有什么可学可修的?人家骂我一句,我回骂两句,这每个人不用学都会的,我从小就会。所以说忍耐不是修行的最高要求,而恰恰是修行的起步。我问他们什么是佛教?他们答得很快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其实“诸恶莫作”就是忍辱,但是大家不会这样去理解,以为自己不去做一切恶,就行了。因为平常我们都是心外求法,不知修行只有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人的事情,一切都是考题而不是问题,所以理解“诸恶莫作”就只是依文解字。但其深意是指一切恶都不能在我们的心性当中起作用,这才是诸恶莫作。要是只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上才去理解,那就是“太后”了,因为表现为行为的,都是滞后的事情。修行即修心,如果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念,那才叫“皇帝”,才叫自在。要是停留在行为现象当中,那就“太后”了。太后是皇帝他妈,已经是滞后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行为是你心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地藏经》说“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故知一切因果都是从心念来计算的,就象所有的人同样做一件事情,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在做事时的心态不一样,所以因果报应,是不看你做什么事的,而在于你存什么心。修行若是仅停在行为上,还没有入心的话,那属于心口不相应。即使人家骂你,你不能有报复,就连这种心态也不应该有,不然的话,那无名之火就在心里闷着,自己闷自己,因果开始算。明白了就该忏悔,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空时罪亦亡。”

其实六道是同时存在的,而且还有因六道和果六道之分。可我们凡夫只知道果六道,不知有因六道,故说“凡夫畏果”。而菩萨明白因与果,有远见,才道:“菩萨畏因”,就是不敢造因。

我们起无名火的时候,心里面就是现前的因地狱,因之果报立马现前,即时报的属花报,花表因,花报在心中报,果报在现象报。你起烦恼的时候,就是地狱,而你地狱的仓库就马上开启存档。六道在因时就象六个无形的大仓库,而我们所有的念头都会自然归类。谁帮我们归类?就是“铁笔判官”,而铁笔判官就是自己的记忆力。记忆是无法更改的,故说铁笔无情。我常告诉大家:你可以骗天下人,“天作孽,犹可违”,但绝不能骗自己,“自作孽,不可活”。因为因果规律是无法作弊的,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百分之一百的责任。可我们经常都是在因果报应现前的时候,不愿意接受负面的事情,所以就烦恼。我们对亲人、对父母、对儿女,在他们出现负面果报时,总想帮他们改结果为零,可事与愿违就难受。铁笔判官讲的是地狱的状态,而阎王是谁?阎王是指自己的心性在严格执行因果规律的主管,是指铁面无私的因果法则。法本如是,就像1+2=31-2=-1,其结果无法更改。我们不愿意接受负的,常把1-2=-1的结果改为零,总妄想这样交答卷,考题永远成问题。法则不会因为主观上曲解而改变,客观上的结果是必然的现象。

因之果报是同时的,果之果报才是异时的。我们以为没报,其实已经在报中,报到自己都不知道,故不懂把握好当下的因。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越搞越坏?就是没有保护好自己当下的心态,要是知道从因上保护自己的话,那个老与病就会远离你,而我们每天都用无名火在燃烧自己,哪有不老得更快,病得更快,死得更快的道理,所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这“诸恶莫作”是小学,是学佛的开始,不是学佛的终止;“众善奉行”是进入中学;“自净其意”才是大学。那什么叫“众善奉行”?我们平常都理解为多多的做好事。可实际上,“众善奉行”是指不能让已做完的善行停住在心里面。应该把已经做完的善事、好事通通从心里请走,清除干净,你才会进入到大学——“自净其意”。你要是让善的停住在心里,做了好事不放过,总放在心里念念不忘,那就白做了。善马上会转变为恶,叫恶住。“有心为善,其善不善。”一切不住,才叫善住。为什么呢?因为做一件善事,说了一遍,等于好的名声已报出来了,再说到十遍百遍,那是倒欠,欠了九十九个善,所以说:“虚言折尽平生福。”我们不懂得惜福,常图口舌之快,不知“口乃祸福之门”。那倒欠的九十九件因果,还要自己背的。打个比方,就象在公司,我们为公司办完事所产生的费用已开票报销了,过一段时间,你偷偷的把发票拿出重报,又过了一段时间,你再把发票偷出来再报,这是违犯财务制度的,要负因果责任的。

比如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否则,这善事就变成不善。都是自己不放过,变成的烦恼。因为我们平常什么事情都不放过,好事不放过,坏事也不放过,而不放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叫难过,难过就是过不去嘛,要是你让它过去,就没事了。而这种没事的境界,才能进入大学——自净其意。自性清净了这才是一切觉悟人的教导和教育,“是诸佛教”就是指这是一切觉悟人的教导和教育。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呢?是未觉悟的佛。所以说:“众生皆佛”,都是佛嘛。可我们从来不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叫成佛念轻,不敢担当。其实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如果不是为了成佛,我们学它干嘛?既是为了成佛,我们为什么不敢承担?其实只有觉悟这件事,才是你人生中最本分的事,所以说:荷担如来家业。所谓家业,就是指自己本家的事业。人人都有责任,自己先做好,才能自度度他。可我们修行都是菩萨发心,自己没度,老度他人,自己不修自己,专修理别人,自己不愿成佛,总是要求别人成佛,所以尽是烦恼。

自度度他。自度,就像自己要学会游水。度他,就是有能力下水救人。否则便是自误误人,两者都有事,并且溺水者,死得更快。他自个儿在那挣扎,可能还有一分钟、两分钟的活命,而恰恰这一、两分钟就可能有会游水的人经过,假如你是在岸上喊救的话,溺水者得救,自己也得救。要是自以为是跳下水的话,两者皆坠。所以我们学佛,不论是为人为己,自己一定要精进,成就自己,勇于承担,才能成就他人。

刚才所讲的四法,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在末法时期处在末法当中”,是理所当然的事呢?我给他们说明这样就等于说你自己只有经教,而没有奉行,更谈不上证得。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不是别人强加于你的,我只不过把你不清楚的定位给标出来而已。

我们佛法的正法经典是区别一切外道的典籍,这是表法的正法。而我们里法的正法呢?能否得到启发?要能,才有表里如一,才能引发起大菩提心。就是说把表法的正法启发心中的正法作相应的修行,这才叫如理如法。能依教奉行,才叫像法。依教奉行并且能走到目的,到家的,就叫正法。所以一切经教是什么?是地图。我们只看地图而不明路线与目的就等于不会上路,也就是说不知怎样进入像法。所谓像法就是要做到像模像样。所谓如教,就是要像经典所教导的方法去思考,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读完经就了事。我们天天的早晚课做足4个小时,经也读得很溜,读完了就象完成了任务,这样的结果顶多属于末法。修行是每天24小时的事情,而我们只有4个小时勉强在末法当中。那另外20个小时在哪个法当中呢?答案是在灭法当中。我们知道了规则之后,等于自己有了计算机,随时都可算一下。我们每天上课时都有祈求正法常住,而实际上等于每天20个小时在祈求灭法,还有4个小时在祈求末法,没有一分钟进入像法,那正法就更无缘了。所以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信佛,也没有相信自己。

佛说了千经万论,目的是让我们相信自己,恢复真我,所以佛证道后的第一句话就惊奇的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真信了,明白了,就不用劳驾他老人家49年的说法。他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既然具足如来德相,那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所谓证得就是返回来,就是还原。所以学佛就是还原我们本具的德性、佛性。禅宗里面经常讲到“还你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意思。

法无多种,而人有多心。总结一下,佛法有五种形式同时存在。第一种是最普遍的最多的,只求福报,求保佑,不知修行修心成大道,这叫迷信的佛法;第二种是指披着佛教的外衣,行贪、邪之事,就叫邪信的佛法;第三种是指把佛法当成哲学、学术来指导和研究的,这叫科学的佛法;第四种是宗教的佛法,是指能具深信愿,能行菩萨道,能遵佛教诲,但存门户之见。第五种是正信的佛法,是指有教、行、证,三者具足,具同体心,万法尽通,这才是真正佛法的代表。

顺便说一下,宗教这个词的本义与现代意义的区别,现代意义的宗教是指各门教派的通称。而原义的宗教是指宗门与教下。其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才独称为宗门;其它的门派都是依照经典,并在经典的教导下而修行的,都统称为教下;只有佛教,才有宗有教,故简称宗教。禅宗的禅不是学的而是悟的,与禅定是两回事,禅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属于教门,禅宗的禅是六度,是般若,属于悟门,具足六度万行,故叫禅宗。所谓教下是指依教而行的,就象走在路上,还没到家;行到家时,达到目的时候才叫宗,就是万法归宗,才与禅宗相应。所以禅宗为佛门的正宗,正法的表率。这是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印证迦叶时的明朗告示,就是怕后人糊涂不明而纷争,故说:“我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传与迦叶”。所以好多人都误解了,其实不管你学哪一门,哪一宗,天台、华严、净宗、密宗、律宗,只要在学中的,通通都称为教下,包括禅宗里面,在开悟之前的修行都属于教下的范围。

所以各个门派都没有矛盾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象咱们来湛江,可以从水路来,可从空中来,可从东南西北的陆地来,选择哪条路就看自己适合的,只要目的明确,方向不差,就很快能到达,到了、进来了就一样了,就是万法归宗,这才有正法,这才叫真正的皈依。所以皈依到最后就是一切都要归到一,正就是万法归一。古大德造字时就告诉我们“正”字就是一切“止”于“一”的会意。故“止一”即是“不二”,正法即是不二法,正门即是不二门。

这也是学佛的第一门,要怎么学呢?心量要大,心量不大就不能包罗万象,佛法是包罗万象的,并且它没有边际,也没有极限,所以叫“佛法无边”。有边的是世间法,时间与空间就是你的边,而你突不破时空。其实我们的心是可以突破一切的,是可大可小的,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小有多小,要什么有什么,自性具足一切,要难受有难受。为什么会有难受?因为心小,肯定难受,心大包容万物。佛门的一切都是在表法,为了唤醒我们的心法。所有寺庙一入门就看到弥勒菩萨在表法,在表学佛第一入门,并用对联昭然告示:“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众生颠倒可笑,菩萨慈悲笑完了给我们开一药方:“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你要是不照方抓药,就是容不下东西,说明你的心量有限,有限的量再大也是小,无限的量再小也是大,故知心量可大可小,量大处处是学佛的道场,量小处处是烦恼。学佛入门,打开心量,你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用上生活。

学佛学活就是学习怎样生活。活学活用,把学到的用在生活上,就叫学生。不然就叫学而不生,就是不会用在生活上。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在一念当中,都是一念之差。要学会算帐,算我们的每一个念头落在哪一法当中,这不是谁来给你判定的,是你自作自受。法本如是,你自己的心要是意念纷飞,在六道里打转,就是落在灭法当中;心要能安住在经教上,才算落在末法当中;然后,依教奉行,心口相应,像模像样,表里如一,才属于像法当中;若能安心行道,迟早定能到家,才能得证正法,才是在正法当中,才是自皈依佛,就是皈依自佛,才是真归依处。师父帮我们作皈依,是属于表法的皈依,等于给我们办了一个有入学资格和条件的证明。知道怎么入学了,但学到哪年哪月毕业,就全看自己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行是假不了的,不是领完一个皈依证就完事,这只办了一个入学证明而已,更要有相应的方法,机缘,条件,走上觉醒的大道,这才叫入道、上道。否则,就是学了一辈子,还是不知怎么入道。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诱惑太多,自己没有要求自己,也不愿意要求自己,老是要求别人,不知有求皆苦,所以苦恼是自己贪心求来的。我们整天只知道向外去求、去要,而不知道可以求自己不要,其实要与不要都在你一念之差,俗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所以修行的人要记住:能不要的尽量不要,能舍的都要从心上舍掉。我们平常合掌就是表恭敬,合掌即是“合十”,而“合十”是表示把一切杂念通通清除、舍掉,还要把十法界都通通放下,达到纯净的状态,这才叫舍。“合十”在表意上是舍,而“舍”在造字上就“合十”。

生活在中国真是很幸运,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为佛事,以音声为佛事,以文字为佛事,音声文字都是智慧的具体符号。但我们在合十拜佛时,不知要舍掉心中的一切烦恼,回到清净的老家,清净平等觉这才重要。这是《无量寿经》的经题,点题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平常我们都把它忽略了,且不敢发心。具体表现在哪里?特别表现在《地藏菩萨本愿经》,既是本愿,就是我们应该发的如是愿,可是我们不敢发。我们认为这是地藏菩萨您的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们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地藏菩萨您太伟大了,您下地狱吧,我不下地狱,我还没这么伟大。”故不敢发如此的大本愿。这都是我们表层理解“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缘故。其实这句话有三层意义,它不仅仅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能为众生代受苦难,这是到家的功夫。可还有两层表法的意义我们没有把它读出来,其一新意:“我不下地狱,就没有地狱可下,就是说如果我不造地狱之因,就不会有地狱之果。”另外一层新意是:“我不下地狱,没人代替我下地狱,就是说如果我造了地狱之因,就必然要受这地狱之果,没人可替。”因果报应,没人能代替的,总是自作自受。

还有好多人把《地藏经》看成小乘经,或是刚入门的初学经,故知我们小看了《地藏经》,也说明我们不懂深入经藏。说它是学佛的入门经也没错,因它是佛门的第一孝经,学佛从孝学起,可到最后成佛还是地藏之本愿。不发地藏愿,谁都成不了佛,我们不知道,所以不敢也不愿意发,因为怕吃亏,不知成不了佛才是吃大亏。地藏愿是代表人人成佛之本愿。故说“入了地藏圆满愿”。一切都不能代替的,所以看看哪一部经像《地藏经》,一开始,一切诸佛到场,不能派代表。佛讲其他经时,诸佛可以派代表参加,只有《地藏本愿经》一切诸佛都亲自到位,不可代替,就表示成佛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分的事情,谁都无法代替的。而我们把“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么响亮的誓愿,读读就算了,不入心,不当真,还老怕它,故离经文就很遥远了。当然就不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真实意义。此话告诉我们:“你心中的地狱要是不空的话就等于你自己不愿意成佛。”所以说是你自己发誓不愿意成佛的,叫“誓不成佛”。众生要是不度尽的话是不可能证得菩提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中还有众生之相。而六道是同时存在的,你的地狱空了,六道就没了,你心中的众生度没了,十法界通通都放下了,你才能证到菩提。这是必然的道理,也不是诸佛菩萨创造发明的,只是通过菩萨的行为来表示给我们看。引发起我们心中本有的愿望,这才能相应。不然的话,即使你读了一辈子的经,还是有口无心,就等于有教无行,那就是停留在末法当中,进不了像法,所以我们还没有真信佛。信佛、拜佛这么久,原来自己的信心还存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敢完全相信佛说的都是真话。也不敢尝试去验证,去体悟。我们应该像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你要是有这几种信心的话,那看经读经就能深入经藏,就能从末法当中进入像法当中。才能随文入观,依教奉行。然后,只有在像法当中,才有可能走近、接近正法。要不然,正法就跟我们没关系。可我们天天说自己有正法,有正信,而实际上连像法都进不去。

还有这个“度”,我们只理解为帮助,可“度”的本意是度量和看待,它不仅仅是帮助的意思。你怎么看待我,我怎么看待你,而对人最大最尊敬的帮助就是尊重人,看得起人。如果你给人一百万元,而把人当奴隶看待,这不算是尊重和尊贵。你要是真能把人看待成佛才是最尊贵的尊重。其实我们度人成佛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真的把一切众生都看待成佛,就是最大的帮助,这才叫看得起人。要不把一切众生看待成佛,都叫看不起人。所以对众生最大的帮助,就是把众生度量成佛。其实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只是我们颠倒,把一切佛看待成众生。所谓“度众生,度众生”,我们总是把佛度成众生,这叫颠倒。所以拜托大家往后别再把佛度成众生,就没有众生了,众生就度尽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所以当下就可以证得菩提。若我们鼠目寸光,只看现象,就没有远见。如果真能把一切众生看待成佛,才叫正知正见,才有远见。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看待成众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佛者见佛,众生者见众生。我们天天在念 “十方三世一切佛,”可念完之后众生还是众生,烦恼还是烦恼。不知烦恼就是众生,菩提就是佛。把佛度成众生就是烦恼,把众生看待成佛就是菩提,故说:烦恼即菩提。修行的人生,只有考题而没有问题。因为一切问题都属于修行、修心的考题,这样一天24小时都在做考题,就是在修行当中,就在交卷,就在“度”中,就属于像法当中。

故知《地藏经》可通《金刚经》,其实与《金刚经》无二无别,“众生度尽”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形相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谁是如来?如来即是自己的本来,看似有来,实则无来,所以叫“如”。“如”就是像、似的意思;“来”就是本来,一切现象都没有离开当下之本来,其实所有现象都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只不过我们的心浮躁,停不下来,感受不到而已。所以我们小看了《地藏经》,有的还把它判成小乘佛经,请问小乘圣人能发如是大愿吗?我们要信佛言真语,读经要发如是本愿,要不发大愿、真愿,你是尝试不到经典的味道,就是得不到法味。

就是我们平常念佛,也是有教无行。好像在行,天天在念,可是没有落入真念。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喊佛”,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声音在喊,属于口说,还没有心行。念佛不一定用口,口只是心念播音的喇叭。念有六个门,除舌一门外,另有五个门。大家知道,身体最具影响的两个就是眼睛和耳朵,真正的念佛应该落实在眼睛和耳朵,做到眼中有佛,耳中有佛,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佛,这样佛像、佛号就自然落在念中,念中有佛,佛在念中,这才属于像法当中的念佛。假如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喊佛,那属于末法当中。所以我们要学会“影响”念佛,眼睛看到是影,耳朵听到是响,简称“影响”。可我们的聪明反被聪与明所误,耳朵听明白的叫聪,眼睛看清楚的叫明,简称“聪明”。平常我们总向外求,不知内省。

我们要是学会转境,当下就如处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不一定要等到死的时候才去的,是可以提前训练的,练好才有把握。生到极乐世界是怎样修行的?就是这样修行的,看到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听到一切声音,如百千种乐,同时具作,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就是极乐世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修行方法。那我们也可以把极乐世界修行的方法,搬到眼前来修行,这里当下就是极乐,练好了就自在,就等于拿到签证,拿到极乐国的护照,日常当中就没有烦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都在你一念当中,都在你的所知所觉当中,为什么?因为诸佛都伸广长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们任何一念都是十方诸佛的广长舌相。所谓遍復,就是无微不至,无所不包。故经文里面,字字句句都在表达一个真实的意义。可我们只把文字的意境当成平面来理解,这叫死读书。若能把平面的文字读出立体的意境,才叫读活书,才能体会。所谓体会就是用立体去会意,这样才能深入经藏。

所有经典,字字分明,故知法无顿渐,而人有快慢。所谓慢者是指把立体的意境读成平面。只停留在法上还以为完成了目的,这就是执指为月。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说没有见过月亮的人问见过月亮的人,月亮在哪里?见过的人用手指头给指明方向,可没见过月亮的人只看着手指头,没有再往上、往所指的方向去看月亮,把手指头看久了,就误认这指向的工具为目的,所以就永远见不到月亮,达不到目的,这就是执指为月,执着工具手段为目的。

就像现代人,开口讲科学,闭口讲科学,还把科学与迷信相对立起来,以为不是科学的就是迷信,不是迷信就是科学。其实不然,好多人都没弄清楚科学的概念,就连科学家还都没有搞清楚,这就麻烦了。我们过分的去依赖坚信一个还没有搞清楚的东西,这才叫迷信。也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谓科学,简单来讲就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可我们都错把科学这个工具当成真理已久了,这就等于迷信科学为真理,就是执指为月。故现在“崇尚科学”这一口号应该改一改,应改为“利用科学,崇尚真理”才符合道理,才不会本末颠倒。

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因果规律,否则,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现象上的认识而已。就像我们平常只接受好的、善的、对的、是的,不接受坏的、恶的、错的、非的,这些是非对错从感性现象来讲是一种分别,从理性的认识来讲是因果规律。可我们的习惯只要善的、正面的,不要恶的、负面的,好的、是的属于三善道,坏的、非的属于三恶道。等于说我们的习惯只要三善道,不要三恶道。这对学佛的人来讲,还是在六道中,没有出离六道的轮回圈。所以不要停住在三善道才对,要让一切善奉行,就是把做完善事的心请走,清除干净,不去分别,你的心才能安,才不落入六道里头。要是一有分别马上落入是非当中,故俗话说:“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把关的关键全在自己,关闭住自己的分别意识,就叫闭关。这从感性的认识上可能比较难以做到不分别,要是用理性的认知,就容易多了。我们可借用数学代入法,来解决我们意识认为不好的,负面的事情。其实一切的好与坏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凡事出必有因,应当坦然去接受和面对已经出现的一切。然后,我们把认为好的、对的、是的代入正数,把认为坏的、错的、非的代入负数。这时候从理性的数学角度来讲,你就能跳出善与恶的六道分别,就不会说我只要正数而不要负数。因为正数、负数都同样在表达相应的数理,并且是不能乱改和否定的,法本如是。所以我们落在感性的分别时,就认为那难受、那不好。特别做父母的看到儿女受到负面作用时,就帮忙改答案,把结果为负数的改成等于零,以为可免去负数的果报,就象“3+6=93-6=-3”,这是因果法则,不是谁能创造发明的,法本如是,谁也更改不了,一切都是符合因果的客观性,所以说佛法是客观的、辩证的、真实的。

所谓的“经”就是路,是千古不变的大道,是找回自性的路标和明灯。所以我们看完经要知道怎样上路,就是进入像法当中,迟早都能达到目的。如果上不了路,不知怎样入道,那就永远不会到达目的地,原地踏步和走错路都叫没修行。我把这些规则给你们讲清楚,你们自己对照、计算,看看有没有修行,落在哪一法当中。不用别人来监考,修行的考题是活考,是生活当中的真考,是不能作弊与朦人的。因为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本分事,跟别人无关,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可以骗别人,但永远骗不了自己。故坛经说:“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大家互相交流一下心得,也可以提提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法       自度度他)(五明学佛网:正法       自度度他)  

 傅味琴居士:引导年青一代走正法路--欢迎上海居士和我的回 

 其它:浅谈正法久住(继平) 

 其它:试论听闻正法的重要性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4.正法、像法与末法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陈星桥居士:以正法化导民俗 

 其它法师:略论正法之精髓── 四念住 

 其它法师:佛教的社会责任(耀正法师) 

 宗舜法师: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七章 听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七章 听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七章 听闻正法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