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


   日期:2013/3/14 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他的慈悲,不仅止于人类,就是飞禽走兽等六道众生,也都是他救济的对象。《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实不亚于慈善机构,尤其佛教更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佛教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梵网经》云:“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高僧大德在学佛修道的历程中,广学菩萨行,有舍身成仁者,有拯济灾难者,有行医救苦者,有放生护生者,更有入世教化,福利社会者。历代以来,佛教在慈善事业的表现,成绩斐然,兹以四点说明:

赈灾:中国的天灾与战争是导致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因素。每当旱灾来临,国家则举行公开仪式,祭天祈雨,帝王往往延请佛教高僧主持仪式,以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民间,僧侣也常为灾区百姓举办祈雨法会。佛教诸经典,如《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大云轮请雨经》、《大云经·祈雨坛法》等,都是以说明佛教对旱灾拯济的重视。不唯祈雨,就是虫害、水灾、地震等天灾的发生,佛教也加以关心救助,解决民生的困苦。

尤其是寺院,不仅仅在灾区布施,更定期施食,普度贫民。隋末唐初,正值战祸,路有饿莩,京都会昌寺法素上座,特为难民设置万人粥会,甚至将寺内金佛熔化,换成白米以济灾馑;唐朝的昙选法师在山西兴国寺门前设置大锅,亲自施粥;四川开照寺的鉴源和尚,每于讲经后,设千人粥布施;元朝佛光大师于饥馑之年,必定亲自煮粥济民;日本铁眼道光禅师,自宽文九年(西元一六六九年)起,在黄檗山创刻藏经,巡游诸国,广募有缘。当时适逢年荒饥馑,禅师遂以所募净财悉数赈济救急。刻藏经费由是必须再度重新劝募,刻藏工作也因而历时十余年才告完成。禅师的慈悲深深地感动日本社会大众,黄檗藏也因而著称天下。其他如唐代的志宽、元代的志德、明代的德清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赈灾僧侣。

济贫:天灾、战祸及苛政使得农民普遍贫穷,奉行佛陀慈悲理念的佛教徒对于济贫事业,向来不遗余力。东晋令宗尼常常以自己的财物,分赠穷人;法相和尚将福德净财全数布施贫民;南朝宋僧铨、道猛、法恭、陈法朗等法师,在修行、讲经之余,不忘济穷施贫;隋朝昙延和尚因好施闻名,许多流浪者、贫民都聚集在其门前,寺院曾因此一度断粮,但终因慈愍而感动皇帝赠粮,后来被隋文帝立为国师;大兴善寺的法纯法师以劳役做工所得,捐助贫苦;唐朝德美、慧震、法云、灵润、代病法师等,长年固定布施,或成立悲田基金,或设立施食道场,都是为广大的贫穷者所作的善行。

此外,佛教帝王经常举行大规模的无遮大会,供养僧众,普施有情;直到现在,佛教寺院依然存在斋会,供应斋食。

佛教的济贫事业,还包括有僧只粟、寺库、解典库、无尽藏院,都是基于救济贫民、灾变所设立的福利制度,其性质类似现代的农会、合作社等,在当时受到广大农民的肯定,甚至带动社会各阶层布施供养,存财于寺,以利济贫。

救病:佛陀是大医王,救治人类的一切病苦。他除了演说心法,教导众生如何去除烦恼外,也讲说许多有关身体结构与保健的知识,让弟子们能充分自我了解,安心办道。因此,僧侣中也有精通医术,从事行医救人者。东晋的佛图澄、竺法调、单道开、竺法旷、于法开、于道邃、耆域、诃罗揭、安慧则等法师,是来自西域与印度的医僧;南北朝的宝象、昙衍、灵裕、昙鸾等法师研究医术,救护贫病;隋唐的智顗、灌顶、法进、波颇、法喜、昙荣、代病、僧伽、神智、杜顺、丰干、智广、道开、行满等法师,于医疗救病方面,皆有贡献。其中,代病法师发愿一生代人受病,以救众生之苦,故名“代病”,其悲天悯人的胸怀令人感动。医僧尽心尽力医治病患,并未索取医药费,而是本着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从事治病利人的慈善事业。

医院的起源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佛门的医僧医术高明,而且救人如救己。患病者往往闻名前往求治,远路去的甚至就在寺院中住宿,一直到痊愈时为止,寺院如同医院,也提供医疗住宿。早在北齐时,那连耶舍就在寺中收容麻风病患者,施以医护与疗养。唐朝年间所设置的养病坊,则是在寺院内施行救治,并收容病患的疗养所。日本圣德太子所建造的大阪四天王寺,设有敬田院、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等四院,其功能如同今日的免费诊疗所、养老院、孤儿院,以贫困、孤独、病患为对象,施以免费治疗、收容、救助的慈善设施。台湾目前也有许多由佛教团体成立的慈善机构,如医院、老人院、育幼院、功德会等。过去佛教寺院内的医疗慈善机构,多半由国家设立,委托僧侣管理,国家慈善事业若能与佛教结合,当更具教化福利之功。

护生:“保护动物”是现代最前卫的环保意识。其实,佛教自古以来就倡导护生的观念,如戒律中的“不杀生”戒,佛教仪式中的“放生”,乃至基于慈悲心的“素食”等。《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因此,佛教戒杀护生的对象甚广,小如蚊蚁,也尽量驱逐而不轻易杀害。

许多人在信仰佛教后受戒不杀,更有进而终生茹素,乃至影响广大社会群众者。譬如,梁武帝曾诏敕天下:“严禁取用生物以合药,郊祭祀天所用的供品,牛、羊、猪等,皆以面食代替,祭祀宗庙的牲礼以果实代替。”隋文帝则诏示天下:“正、五、九三月为长斋月,每月有六斋日,即: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禁杀一切生命。”

放生是佛教护生事业的典型代表。高僧大德悲天悯人,民胞物与,每见命在垂危的牲畜便生救拔之心,或出钱买回放生,或带回寺里豢养,因此寺院里开始有放生池、放生园的设置。信众受到感化,逐渐效仿,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都知道放生是慈悲延寿的象征。

除此之外,佛教在社会慈善事业的积极努力,还包括:倡导禁酒,减少犯罪;至监狱弘法改善人心;提供住宿、斋食,指引游子旅人;植树美化环境,注重水土保持;凿井开渠,开发落后地区;义冢义葬,怜悯孤魂穷子等等。总之,佛教寺院本身就是慈善事业。

其实,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善男信女对于法力无边的佛陀已经具足坚定的信心,任何失意困厄,沮丧潦倒的人来到寺院,无不虔诚膜拜、顶礼,祈求佛菩萨加被;也有许多人在度过难关后,回到寺院供养、奉献以为还愿,并成为不退转的佛教护法。佛教寺院本身的庄严肃穆、清净祥和,诸佛菩萨的慈眉善目,在在给予世人心灵的安慰。

慈善并非宗教的全部

很多人误以为慈善事业就是财物的救济,其实,佛教将布施分为三类: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下,转烦恼为菩提,化悲怨为力量,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佛教倡导“慈悲”,因此佛教致力于社会教化事业,为弱势团体求平等,为社会大众谋福利。北魏时,昙曜代表寺院向朝廷奏请收容犯罪者及官婢,名之为“佛图户”,从事清扫寺院环境或耕作寺田的工作。此项制度不仅令长期被拘禁的重犯成为社会的一股劳动生产力,也让他们有被教化,痛改前非的机会。

佛光山几十年来,集合所有信徒的力量,从事对社会贫苦大众的冬令救济、施棺施茶、施医施药,这一切都肇因于佛光山有慈善的性格。其意义不但是对他人的救急救难,也是对自我慈悲心的培养。然而在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中,“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佛光山的慈善事业范围甚广,包括佛光诊所义诊、云水医院下乡施药、冬令赈济、急难救助、友爱服务队(义工组织)、观音护生会、器官捐赠会、社会教化处(监狱布教)、大慈育幼院、仁爱之家(老人院)、佛光精舍(养老院)、万寿园、老人公寓等等,并且以寓文化、教育、净修于慈善之中的理念,兴办各种慈善活动。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

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希望今日的佛教徒,凡事不要一窝蜂,扶轮社可以去救济,狮子会也可以去做好事。而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佛教徒要兴隆佛教,净化人心,福利社会,必须要有普济社会的愿心,本着佛陀的慈悲胸怀,“贫穷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给予医药,无护者为作护者,无所归者为受其归,无救者为作救者”,做慈悲济世的事业。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所以,希望大家在从事慈善救济时,也能兼顾文化、教育,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期盼佛教能从文化、教育方面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改善国民的生活品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慈善家)(五明学佛网:佛陀       慈善家)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