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堪布卡塔仁波切:证悟的女性


   日期:2009/8/1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古以来女性的地位

自古以来,男性因力气大便较优越。要了解为何有这种观念存在,就要追溯到古代充满战争和暴力的时代。古代力量最强的战士便统治了战败者。一个再野蛮粗鲁的人,即使他的知识再怎么浅陋,只要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也能当上国王。

  当时的世界,强者就这样统治着支配着弱者。由于男性通常较女性强壮,他们便支配女性,就像国王统治他的人民一样。

  如此长久以来,女性不仅被视为弱者,一般来说,也被认为较差、较无智慧,品德也不如男性。在家庭里,男孩被高高捧在手上,女孩便被视为累赘。为了使女孩能出嫁,还要陪上一笔嫁妆;很多国家,只要男孩负担得起,娶几个女孩都没问题。女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也很少有读书或写字的机会。宗教的修行和仪式也把女性排除在外,认为真正的精神追求,对她们是有害而无益的事。

  但是,没有实际的事实能够支持这种传统,而女性被认定较为卑下,也没有合逻辑的原因可述。

  由于对真理的无知,让我们在世间经历到这么多的分别。人依习气,而非依思考生活,顽固地执着过时的信仰和传统。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印度这个国家更明显的了。此地早期衍生的种姓和社会阶级分离的严格制度,至今仍然存在。这始于统治全国各地的一些国王,他们的势力扩展得很大,以致一家人都被尊为活神,而统治国家的实际重任则落在宰相、大臣、学者、医生、法师和祭司的身上。这些人及其家族形成印度的统治阶级,连同宗教领袖,称为婆罗门。他们在最上,其下是一般的领导者。次下的阶级是劳动者,如战士、商人、工匠、僧侣、农夫、酒商……等等。而最低的人被称为石头种姓,意指毫无价值。此阶级的人数最多,由国家中最贫穷和最无力量的人所组成。

  婆罗门是国家中受教育最高的一个阶级,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养成一种洁癖的习惯,并将它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上。他们不和其它阶级的人来往,不吃最下阶级的人所准备的,甚至触到的食物,不碰触低阶级人的手。其它阶级的人也藐视,回避石头种姓阶级的人,这种种姓阶级的分离,延续至今。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皇族阶级,却放弃他的特权。他放弃在宫中身为王子的生活,去当乞丐,身边只有一个乞食的钵。他打破了种姓制度,并教导大家,人与人之间并无差异,没有高低的种姓阶级这回事。他教导一切以心灵为最重要,如果心是纯净善良的,便是一个高尚的人;如果心是邪恶不净的,便是一位愚劣者。

  释迦牟尼佛还开启了平等的观念,引进民主的原则来协助管理日渐扩大的僧团。他的想法是:‘僧团为僧众所有,也由僧众管理。’此即意味着:僧团的一切计画和决定,都须经过僧众们的讨论和意见沟通。

  在此我要提醒诸位,虽然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但每个人在其他方面并不尽然相同。有些人需要特别的关怀,尤其是生病和残障的人。而长者也应特别受到尊重,因为他们年纪较大,人生的阅历也较丰富。佛陀自己常亲自照顾老人和弱者。

  世界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等质等量的佛性,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人是较其他人优越的。所有的人,不论性别、不论阶级高低,都要经历疾病和痛苦,忍受艰困和失去,以致最后的死亡,然后再次转生,重新开始。能够超出这个轮回的人,才是真正优秀卓越的众生。

  

男女本具相同的佛性
  男女两性证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其真实性也确实不变,因为佛陀教导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不论我们从逻辑或佛法的角度来看,都可以认定男女具有了悟佛性的同等能力。

  虽然从知性上和佛法上的观点来看,我们也许能了解男女两性的能力是相同的,但是从世俗及历史的观点来看,男性的统治者多过女性,原因在于根深柢固的传统,在我们心中形成习惯的模式,认为男性较女人有力,也较能成就。这样的观点已被全世界视为真理,结果造成女性很少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一旦惯性的模式形成,女性也同样能干的事实就不被承认。由于这个文化上的否定,女性失去了自信,也不再尝试表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何以很少有女性统治者的原因。

  

不论性别全力以赴
  如果我们仔细看,就会明白女性也有才能、力量和精神去达成过去男性曾做过的事。例如:我们都对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很熟悉,当她首次当上总理时,记者问她,以女性身分来统理印度人民有何感想?她回答说:当她治理国家时,并不存在自己是女性的想法,只是清楚自己有这份能力来照顾印度人民。她没有想到性别的问题,只考虑到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对她而言,这才是能否真正去照顾人民的主要关键。

  因此,如果女性没有想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意志和知识,即使再怎么有男性的气概,也会因缺乏自信而被视为无能的凡夫,无法去利益他人。

  如果我们明白自身有能力、意志和知识,就算非常女性化,也能常去利益众生。所以能否了悟自身的潜能,进而去利益众生,完全是一种心态的问题。如果具有很强的意志、精进和虔诚的心,不论生为男或女,都有达成目的的可能。基于这一点,男性便没有道理自认比女性优秀能干而骄傲,女性也不必认为男性较强而羡慕他们。

  就能力来看,男女两性是平等的,唯一真正要做的,不是互相骄傲或羡慕,而是不论什么性别,都要全力以赴,达成目标。

  以上简单说明一般人对女性所熟悉的观点,接着我们要以佛法的立场来讨论女性。

  释迦牟尼佛十五岁到八十二岁之间,共转了三次法轮,给声闻缘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和金刚乘(真言来)三种的法教。

  在声闻缘觉乘的教法里,佛陀提到外在身戒的重要性,并给予各种不同戒律的教授:在家居士戒、沙弥戒、出家具足戒。佛陀初转法轮,是同时为男女二性共同宣说的。在家居士不论男女,其戒条的数目都是五(五戒),沙弥戒和沙弥尼戒是三十六(沙弥尼戒的戒条数目,在显密教中不一样),但比丘具足戒的二百五十三,和比丘尼戒的三百五十三,在数目上便有所不同,这是顾虑到女性在体能上较男性为弱,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的状况,例如强暴或其他不利身体的情形,为了保护,具足比丘尼又增多了一些戒条。

  为了开悟,佛陀所展现的证悟与方便法门,对男女而言都是相同的。首先,经由禅修始能达到阿罗汉的内证──能成为阿罗汉是来自修持的证果。阿罗汉的藏文是札冲(drachom),所以札冲玛(drachom-ma)指的就是女阿罗汉,而札冲巴(drachom-pa)就是男阿罗汉。由于两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种层次的证悟。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对女性的教导,不只是因为佛慈爱她们,而是因为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种子。

  为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数目不一样?如前所述,这是因时代不同。那时有位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名叫优葩拉,她十分年轻貌美。依当时传统,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须挨家挨户去托钵乞食。有一天,优葩拉走到皇宫去乞食,国王看到了便想要她,强迫优菔拉到皇宫。由于她已证悟到罗汉果位,因此,在国王将要动手强暴她时,她飞上高空。国王看到她示现的神通,非常后悔自己的恶行,把心转向佛法。从此,国王成为一位大修行者。但是,从那天起,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就不一样了。

  声闻缘觉乘最主要的是身戒。女性由于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于身体的状况,而基于戒条是依据外在身体而制订的,因此男女行者在这方面的戒条便不一样。

  

女性与菩萨戒
  菩萨戒基本上较重心态方面,与身体行为及外在戒律没多大关系。受戒和愿心,及坚忍的意志有关,所以,男女两性都能同样持守同一戒律。

  修行菩萨道,男女的修行并无不同。每个人都要修六波罗蜜,一个人如果精进修持,就可以经由十个阶段的证悟,而达到第十地的菩萨果位。至于多快能证得十地,就必须视其对修持的精进、热诚和虔信而定了。具有热诚、虔信并坚持到底者,不论男女,都比懒惰者更能快速达到了悟。

  

菩萨道进入金刚乘的修持
  接着从菩萨道谈进入金刚乘(真言乘)的修持,此传承的法教与修持是从不分性别的。为了了悟金刚乘,在其法教的修持中,常常强调高度证悟,称为勇父和空行的众生。勇父是男性,空行是女性。另外,在最高尚密续的教法中,虽然在渐进的次第上,传授法教的层次依根器和程度有别,但在教导使用的方法上,男女并无不同。

  金刚乘有三种不同的行者。一是最上根器者,他们精进聪慧,兼具对修行的热诚和虔信,在一生中便可达到完全的了悟。二是所谓的中等根器者,由于缺乏如前所具全然的虔信,及同样的学习修行能力,因此,只能在三至七世中达到完全的证悟。三是一般资质的弟子,他们具平凡的能力,但也可以在十六世中完全开悟。在这三种行者中,有男性,也同样的有女性。

  因此,男和女都有能力证得完全的觉悟。在释迦牟尼佛首次教导声闻乘时,因当时印度风俗之故,在场聆听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当时无法独立自主,虽也很想去聆听及修行,却因受其他誓约的束缚,而被禁止参加。在佛陀第二次传授菩萨乘时,男女弟子出席的人数就几乎相同了。不过在佛陀第三次教授金刚乘时,参与的人数,女性就比男性多,这是由于成千上万的女性,由莲花生大士的净土乌底亚耶,来此接受密乘法教。结果女性的证悟者(或称瑜伽女性空行母),就比男性多了。

  之后,密乘的法教被带进更高的境界(空行母净土),而后,空行母成为密续的法教之源。因此,我们常要祈请空行母以得到这些教法。虽然空行母外表示现女性,但我们不能以一般众生视之。她们没有血肉,已完全将烦恼转化为智慧,得到很高的证悟境界。

  由上可知佛陀的法教是为男女所传授,其修行的成果也完全一样。但我们不能只相信佛陀所说的,而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完全了悟他所教导的真理。

  根据小乘的观点,必须男身才能证得佛果,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基于佛陀本身是男性的事实,且男女弟子数目相差悬殊。不过证悟者中,男女性都有,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例子看出。五方佛部之首是五位佛父,他们是毗卢遮那佛、不动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他们的眷属是五方佛母:宁初玛(MyingTsukma)、给玛(Gyema)、那玛基(Namaki)、那札卡嫫(NazaKarmo)及丹企卓玛(DamtsikDrolma)。五方佛部,事实上就代表圆满的证悟──我们身心染污(五蕴)的究竟清净,及一切烦恼垢障的净除。

  每个人都有一个肉身,这是不辩的事实,如果能了悟到此色身(色──五蕴之首)的清净本质,就证得了第一尊佛──毗卢遮那佛的境界。有身体,便有感觉,有时觉得舒适、有时觉得难过。如果能了悟此觉受(受──五蕴中之第二)的清净本质,便能证入第二尊佛──不动佛的境界。第三个蕴是想,依于它,我们可以分辨不同的事物,例如:黑、白、红等颜色。想蕴完全清净,可以带领我们证得第三尊佛──宝生佛的境界。以上察辨的经验能力,会引领我们进入第四个蕴──行。依于辨识,感觉是爽快的,例如喜欢的颜色,便会对此认知起攀缘执着;如果辨识感觉是不舒服的,例如对厌恶的颜色便会排斥它。若清净了此行蕴,便可证入第四尊佛──阿弥陀佛的境界。最后是所有蕴的根本,也就是我们的心识──识蕴。了悟自心本净,即能证得不空成就佛──第五尊佛的境界。因此,不论生为男性或女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清净它们的机会,而证得五方佛的境界。

  男女两性都具有五蕴,也都有五大(地、水、火、风、空)。地大指我们的色身肉体,水大是在体内流动的液体,我们体内产生的暖热是为火大,风大是呼吸时所需要的元素,而体内的空性即是空大。在尚未了悟五大的清净本质时,五大只是身体里面的五种元素。当了悟了五大清净相时,就证悟到了五方佛的眷属──五方佛母的境地。清净了地大时,就证入不动佛的眷属──给玛的境界;清净了水大时,就证入宝生佛的眷属──那玛基的境界;清净了火大时,就可证得那札卡嫫──阿弥陀佛的眷属的境界;了悟了风大时,即可成就不空成就佛的眷属──丹企卓玛的境界;了悟空大时,即可成就毗卢遮那佛的眷属──宁初玛的境界。由于我们自身体内都具有五蕴及五大,所以每个人,不论男或女,都能证悟成就。两性恒常结合一起不分,就如同五蕴和五大一样,在唐卡上,常以两性合一的象征方式来表达。

  

空行母在藏教中的重要地位
  噶举传承始于洛巴祖师,他由金刚总持直接得到法承。但由更深的层面来说,帝洛巴是经由智慧空行母而得到这些教法的。在金刚总持和帝洛巴之间传达的是智慧空行母,她担任桥梁的工作,将教法承递下去,这样教法才能在世间弘扬。密续的高深法教是由空行母净土传来的,以空行母的语言传给这位高度的证悟者──帝洛巴。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有密法之弘传。

  过去有很多空行母来到这世间,以下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在西藏,很多国王藉着落实佛法来照顾人民,其中之一是松赞干布。他娶了两位皇后,一位来自尼泊尔,另一位来自中国。在他临终时,松赞干布实际上是融入了观音菩萨的心中,两位后妃也同时化光与观音菩萨合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他们三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国王是西藏人,皇后分别是尼国与中国人,但证悟是没有分别的。在松赞干布王与二位皇后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时,他的宰相、皇宫内和全国的人都哭了起来,他们希望西藏人民能够继续享有安定和快乐。接着,国王由菩萨的心轮,两位皇后由菩萨的胸部显现出来,劝宰相和人民不要担忧,因为他们会永远保护一切生灵。所以,即使我们生来是凡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也可藉着努力和诚心来达到最高的证悟。

  翻开西藏史,上面记载着松赞干布国王先娶尼泊尔公主,后来又娶中国公主,因此,两位后妃之间常生嫉妒与不合。尼国公主先嫁过来,嫉妒心较强。不过,后来经由修行,两位公主都征服了自己的烦恼障。事实上,由于她们的虔诚,结果终与观音菩萨融入合一。这把我们又带回老问题,男性与女性在修行的实修与证果上是否相等?松赞干布国王藉由他修行证果的力量与观音合一,同样地,两位虔诚热切修行的皇后,也终与观音融合。如果男性优越,而女性拙劣的话,她们两位便不可能成就这些,可见男女两性都同等的,能得到精进和修行的成果。这个事实本身就可以扫除我们关于男女是否有同等能力达究竟成就的疑惑。

  

只要接受正法都有机会了悟
  只要能接受到正法,则无论多么平凡,都能有机会完全了悟。如帝洛巴曾下到一个村庄,和一户人家同住。他的女房东卖酒,本身又是妓女。当帝洛巴要离开时,她正在磨芝麻粉。此时,帝洛巴展现他的神通力,腾飞跃上七棵椰树高(约二百英呎)的空中,并停在那里,让对他尖苛残暴的房东,了解自己是如何卑劣的对待一位大证悟者,因而深觉懊悔。马上深深悔悟地向帝洛巴顶体,并忏悔自己过去所造的一切恶行接着,帝洛巴用举例的方式唱了一首金刚诗歌。当他唱完歌时,他的女房东立刻开悟,后来成了一名瑜珈女。

  当我们翻阅过去的证悟者或大成就者及空行母的传记时,都能受到启示,只不过我们都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无法达到同等的证果。我们总认为这些悟者是过去一些已悟的佛菩萨的化身,因此,能成就是当然耳。拿他们的特质与我们相比,总觉自己与他们相去甚远,根本生不起与他们同等证悟的欲望和信心。我们可以由两个有意思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密勒日巴传授学生一些密续的教法后,他的学生说:‘你是一个不凡的人,当然这样的成就对你而言是可能的,但我们只是平凡的众生,我们没法子办到。’密勒日巴回答:‘对于这件事,可由两个角度来看。首先,你们将我视为是一个尊贵的人,这样很好!这绝对是个“圣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们看低了密法,因为,如果你真正相信密续法教,便知道没有所谓不凡的人。任何人只要修持应用正确的密续教法,本身都能开悟。只有不信任密法效益性的人,才可能看轻它。’因此,我们不要觉得能力不足,无法获得开悟;相反的,读了一些有关成就者的生平传记后,更应觉得自己也有同等能力达到与他们的境界。

  依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来看,莲师受藏王赤松德真之邀到藏地弘扬佛法而赤松德真的妻子依希措嘉(由名字便知是一位空行母),就在国王为她提供了一个学习佛法的因缘下,与其他二十七人,经莲师教导,达到了最高的证悟。  

值等量的佛性
  值等量的佛性:同样地,两者追求解脱的目标也相同。假如我们以逻辑来观视现况,便会了解每个人的出生都仰赖男女的结合,而每个生下来的人,不是男性,即是女性。基于如此深重的依缘关系,要说孰优孰劣,是非常奇怪的事。会有男性的存在,是因为有女性:而会有女性的存在,也是因为有男性的缘故,缺一便无法成立。我们的身体之所以有右半边,是因为有左半边:如果失去了右半,左半也不能独存。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无法存在。一个人会生于哪个层次,或在此层次中生为男性或女性,都是依其过去世所累积的业力而定。每一次的投胎转世都是以往所累积的业果的显现,而宇宙的一切就是如此运作的。不过,就我们的文化背景来看,不论我们是在何种文化中成长,都很清楚地看出男性比女性强,因此待遇也不平等。这倒不是由于男性天生资质或智慧较高,而是因为他们较孔武有力。由于力气大,便以高姿态来对待女性,这已成为传统的行为模式。仿佛女性由于较弱小,使成为劣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卡塔仁波切       女性)(五明学佛网:卡塔仁波切       女性)  

 陈坚教授:中国佛教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温金柯博士:佛教女性观的省察 

 雪漠:为信仰贡献一生的优秀女性值得尊敬 

 金易明教授:女性与佛教的关系问题应提到思想史的高度 

 昭慧法师:佛教与女性 -- 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 

 昭慧法师:如何看待女性在台湾佛教的崛起 

 昭慧法师:从普世价值观察女性婚姻观——重读《佛说玉耶女经 

 昭慧法师:佛教杰出女性奖颁奖典礼致词 

 昭慧法师:女性更贴近“成佛之道”——参加Sakyadhi 

 传喜法师:绽放心灵 缔造和谐——第二界紫荆女性发展论坛演 

 星云法师:女性应该从事什么职业比较恰当? 

 星云法师:六种女性的不同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