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五)


   日期:2013/5/26 17: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十五)

 

(白话图文参见:《云中吹箫人》(虚云老和尚画传)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120

译者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四月二十七日

有一件事要嘱咐各位的。近日各处来信问本寺是否传戒。大家知道的。我在这里是住茅蓬。各位有缘。所以共住在一块。现在要响应政府号召。自给自食。若人多了。一时生产不及。粮食就买不到。各位向外通信。切不要说这里传戒。因为这里不能多住人。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说戒。我看时节因缘。或在这里说方便戒是可以的。但不能招集诸方新戒。若人过多。食住都成问题。现在农事忙到了不得。幸而秧已插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忙的。天天要吃。若不预为计划。就没有得吃。老鼠都有来年粮。我们也要有打算。时光迅速。又快到夏至了。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阳气收了。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勿被动转。静勿被静转。定是体。慧是用。真是静。俗是动。二谛圆融。与天地之气一般。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如法。随心所安。动静不如法。被境所迁。欢乐苦日短。忧愁叹日长。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单。有一生癞病僧。别人看见都讨厌他。这禅和子年纪纔二十多岁。很慈悲细心招呼病僧。病僧好了。与禅和子一同起单。病僧曰。“我多谢你的照顾。病纔医好。否则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齐到我小庙去住住吧。”禅和子说。“我先朝五台。将来再到你小庙去。”禅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访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丝明亮的寺门边迎接他说。“等你很久了。这么迟到。”便倒一杯开水他喝。禅和子说。“路上未吃饭呢。”病僧说。“请稍等一下。饭就送来。”病僧便去牵牛。犁田。播种。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饭。不知怎样搅的。顷刻间饭就弄好了。饭吃完之后。禅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请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则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已改朝换代过了很多年了。我们苦恼交煎。日子非常难过。他上山住一日夜。吃一顿饭下山。就改了朝代。过了很多年月。罗浮山沙门慧常。因采茶入山洞。见金字榜罗汉圣寺。居中三日而出。乃在茅山。人间五年矣。你看时间长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只要你能定慧圆融。二谛融通。深入三昧。一念无生。则见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行住坐卧。不要心外见法。每天不被境转。任你暑去寒来。与我不相干。如如不动。念念无生。这就不被境转。修行就不错过时光了。

四月二十八日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问话的规矩。要恭恭敬敬。搭衣持具顶礼后。问讯长跪。纔请开示的。这里是茅蓬境界。不讲究这些。什么道理呢。我现在一天到晚在烦恼中过日。你们多礼。我就更麻烦了。随便随时。那里都可以问。可以说。禅和子在巷里牵牛直来直去。譬如说点灯。用的是香油。就说是香油。是洋油就说是洋油。你用功是念佛就谈念佛。是参禅就谈参禅。有那样便说那样。洒洒脱脱的好。若说我样样都不晓得。请你慈悲开示。这就是虚伪了。如德山隔江招手。他也知你的长短。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君臣药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说以毒攻毒。病去药除。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他。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惟。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月二十九日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虚云惭愧万分。习气深了。不能回头。不能放下。到这里住茅蓬。本想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常住的事不要我理。理了就是多管闲事。从前当过两天家。习气难除。至今放不下。事情看不过去的偏爱讲。当家说过。今早不出坡。我还叫出坡。有人说我这就是封建。是多管。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当家说大众太辛苦了。休息一下是对的。但国家号召我们努力生产。我们借了政府几万斤米。怎能不响应号召努力生产呢。虽然要大家吃苦。这是有理由的。我要开腔多嘴。是怕下半年买不到米。因为我们每人每日买米一斤半。现在木匠买米已节约减了三两。我看我们也快要灭的。米少了又不增产就不够食。若今天休息。明天是初一又休息。后天若下雨。那就一连休息三天不出坡。岂不误了生产。有此原因。你们说我封建就封建。但我封建中有不封建。专制中有不专制。和有强权无公理的不同。现在春雨土松。若不趁此时候多辛苦一点。请问下半年吃什么呢。虽说辛苦。但我们比山下的老百姓已经好得多了。他们这几天帮我们插秧纔有大米饭吃。每天光头淋雨还不敢躲懒。一懒我们就不用他。所以这么苦。他们还要做。我们没他们这么苦何以还说苦呢。

端午

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饭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切勿遗臭万年。国家所重的是忠义节烈。佛门弟子。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谁管他什么吉凶祸福。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这几天闹水灾。去年闹水灾也在这几天。今年水灾怕比去年更坏。我放不下。跑出山口看看。只见山下一片汪洋大海。田里青苗比去年损失更多。人民粮食不知如何。我们买粮也成问题。而且买粮的钱也没有。所以要大家刻苦度过难关。这次没有米卖。幸蒙政府照顾。买到谷子。以前买米每人每天一斤半。现已减了四两。只能买二十两米。以谷折米。要打七折八折。一百斤谷子作七十斤米。要多买也不行。买谷比买米吃亏。买麦面一担二十几元。一担面粉等于两担米钱。更化得多了。但不买又不行。所以要和大家商量节约省吃。从此不吃干饭。只吃稀饭。买谷怕买不到。自己种的又未长成。先收些洋芋掺在粥内吃。洋芋每斤一角二分。价比米贵。好在洋芋是自己种的。不化本钱。拿它顶米度过难关。我们要得过且过。

五月十五日

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合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律所说的戒律。梵语称毗奈耶。华言曰灭。或曰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曰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恶行。故云调伏。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诵二次。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彷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纔算是个清净比丘。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和尚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论到出家。表相不难。不比过去要剃发。现在很多俗人都是光头的。出家只穿上大领衣就名僧人。但谁是真的僧人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务望各自精进。

五月十六日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将涅盘时。阿难尊者问佛。未来比丘以何为师。佛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则能解脱。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也。戒条既多。怕会忘记。故黑月白月都要诵戒。以便记持不犯。曾受某戒。许诵某戒。听某戒。未曾受过的戒。不许诵。不许听。未受而诵而听就不合法。故诵戒法师在诵菩萨戒前问曰。“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维那答曰。“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诵比丘戒也要这样问。佛门弟子共有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习学六法故。四。沙弥。五。沙弥尼。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沙弥不许听诵比丘戒。怕沙弥见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贡高。轻视比丘。故诵戒之前。沙弥进斋堂。顶礼长跪。上座抚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沙弥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说。“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沙弥一拜起。问讯出堂。沙弥出堂之后。纔开始诵戒。受了佛戒。当下即得清净戒体。即得解脱。即入佛位。位同大觉。是真佛子。受佛戒。是难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僧祇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和这位持戒比丘比较一下。我们是一天到晚乌烟瘴气。和猪八戒一般。那里像佛的弟子呢。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滤水囊。把水滤过纔喝。中国现在谁用滤水囊呢。佛又方便。喝水时只许用肉眼观水。不许用天眼观水。因为用天眼观。则水中虫多。皆喝不得。勉强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见水有虫无虫。照毗尼日用规定。凡饮水都要持偈念咒。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咒曰。《唵悉波罗摩尼莎诃》。时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时辰。昼六时。夜六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钟。一分六十秒。时间是剎那剎那的过。剎那剎那的催人老。你们沙弥。自出娘胎至今。转眼就二三十岁。你看时光是不是易过。道业难成。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来。所以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问佛要钱。”既道心不长。道业就难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所以最后就嘱咐你们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勤者精进不后退。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分昼夜。行住坐卧。朝于斯。夕于斯。磨炼身心。清净三业。经者。径也。即了生脱死之路径。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萨等戒也。论者。佛大弟子发扬经律之妙义的著作。汝等沙弥。既发心为道。就要勤学经律论。勿空过日。

五月十七日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着自己的脸孔。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

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这些话。也是说的平常心。与这些话不相应的。是在鬼窟里作活计。就不平常了。昨夜说戒律。初发心的初生信心。归依三宝。求受五戒。再进步的。知人生是苦。而舍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贵。而受具足戒。又发大心。而受菩萨戒。在戒堂听引礼师苦口叮咛。说到“寒心而生惭愧。”那时怕六道受苦而发道心。闻法泪下。问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过些时候。老毛病复发。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贪瞋痴为平常了。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以冰清玉洁的音声。称念诸佛圣说。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的是谁。就是参禅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念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的什么道理。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次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心能平常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澈。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侍前传录。疲于奔命。日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他老人家一生历史。数十年中。环境千变万化。千辛万苦而道心始终不变。这就是平常心。长远心。就是我们的模范。他遣戍雷阳时。作军中吟云。“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把他自己坚固不变的心都吐露出来。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过不少风波。解放前。全国僧尼还有八十万。去年只余七万多。还俗的十占其九。这就是无长远心。无坚固心。烈火一烧。就站不住脚。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纔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

五月十八日

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我与古人一比。自知惭愧。不敢多舂壳子。别人把我当古董看待。以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说话。别人认为我装憨。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非我客气。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内心的惭愧谁能知道呢。我骗佛饭吃。比你们多几年。你们不相信苦恼业障。我的苦恼又说不出。现在只吃空饭。讲话也讲不好。讲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诸方的口水。都是眼见耳闻的。自己肚里一点也没有。古圣先贤。千佛万佛。传一心印。不说一语。佛祖相传。无非如此。古人说得到行得到。别人不知我的苦恼。还以为我了不得。明眼人会说我。你何不自己讲讲自己。前天杭洲某人来一封隐名信指责我说。“抑其有以宗匠自命者。咸多墨守偏空。纵有满腹知解。对本分上一点不能相应。阿附权贵。广收门徒。虽名喧一时。亦不足重。故有秘戒不许滥传于不道不明不圣不贤之人。若遇其人而不传。则必受其殃。若传非其人。亦受其殃。未审大师遇有应传而不传。不应传而传者之事否。按传者传法也一。和尚蓄须。沙门败类。开千古破戒之风。留后人饥讽之玷。二。云门罹难。不明事机。徒以宿业果报而自慰。造成三僧失踪。一僧身亡空前未有之惨闻。有此二事。足以证明大师功过深浅矣。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封信指责我。就是我的善知识。我很感谢他。可惜他的信不署名。又没有回信地址。他说。“盖以大师之神明。当可知也。倘有缘分。请一回示为祷。”因此我写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师打听这封信是谁写的。想和他通个信。他说我以宗匠自命。又说就学人所知者。其能行解相应作法门之龙象。不愧为人天眼目者。舍大师其谁能当之等语。他最初责我以宗匠自命。我何尝敢以宗匠自命。继又赞叹我舍大师其谁能当之。这些话我实不敢当。问我传法之事。我自己应不应得法也不知。那里敢说传不传呢。谈到和尚蓄须这件事。旁人对我是不清楚的。我初出家时。误学头陀留须发带金箍。那时不明教理。早就错了。后来被善知识一骂就剃了。以后每年剃一次头。每逢除夕洗一次脚。平生不洗澡。既然一年纔剃一次头。平常不剃头就不剃胡子。我不是有意养胡子的。照佛制度。应该剃除须发。中土风俗。以须眉男子为大丈夫相。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土祖师亦有顺俗留胡子的。说到云门罹难。责我不明事机。这事亦与我无干。谁失踪。谁身亡。我也不知。古来酬还夙业果报而罹难的祖师很多。以上的话。由于我放不下而说的。平常会说古人的话来劝人。遇到境界。自己就打不开。真所谓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我长年害病。无力行持。不能如古人那样要死就死。要活就活。来去自由。初发心同参们。不要提我的虚名。不要听我的空话。要各人自己努力。自不努力。向外求人。都靠不住的。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讲个典章你们听。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惧了。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饭菜。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蔡叫她摆三套。我今天请客。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她说。“客在那里。”蔡曰。“在房里。”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那里有客。”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蔡请野汉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纔放心。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你收下吧。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再说野汉子财色兼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了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劝各位。都把万缘放下。努力修行。期成圣果吧。

五月二十日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叫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返本还原。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净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习气。胆要大。心要细。胆大包身。不被境转。心细则气细。否则粗心浮气。这种情形。可以自己检查。一般人在劳苦奔波忙忙碌碌时。就气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气。一天到晚。总是心平气和的。一心不乱就是定。妄无本体。有定就无妄。就能复本心源。功夫从外头做起。先讲威仪教相。行住坐卧都有威仪。不要说忙得要死。还讲什么威仪。既然作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就要做到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使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昔日浮山远录公谓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孰不从化。”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举一动。威仪怎样。就知你有道无道。佛在世时。舍利弗初为婆罗门。路逢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很好。心生恭敬。从之问法。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偈得法眼净。归与亲友目连宣说偈言。亦得法眼净。实时各将弟子一百。往诣竹园求愿出家。佛呼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门。你看马胜比丘只是行路威仪好。便成如此功德。这就是以威仪导物。孰不从化的例子。初发心的同参们。要向古人习学。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随妄流转。何异俗人。虽说出家办道。都是空话。各人留心。

五月二十一日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全经着重说YIN字。由这YIN字。说出很多文章来。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YIN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毘迦罗。先梵天咒。摄入YIN席。YIN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YIN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YIN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如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以财为命》。人的投生。起首由于YIN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因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纔有衣食住。纔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世人总以有财为乐。无财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不会知足的。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能把钱财看穿的。从前有三个乞丐。一人手上拿一条蛇。一人手上拿一个莲华落。一人手上拿一个粪袋。同时行路。看见地上一文钱。头一个乞丐看见就拾起这文钱。第二个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第三个也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三个乞丐就为这一文钱。在路上打起来。衙门差人经过。看见他们打得凶。恐怕打出人命。就把三人带进衙门见官。判断是非。官坐堂上。问明原由。便说道。“这一文钱作不得什么用。不要争了。”三人都说。“我穷到一文钱都没有。对此一文怎能不争。”官说。“你们各自说出穷的情形。待我看那个最穷。就判这文钱归那个。”第一个说。“我最穷了。无溜见青天。衣破无线联。枕的是土砖。盖的是草垫。”第二个说。“我比他更穷。青天是我屋。衣裳无半幅。枕的是拳头。盖的是筋骨。”第三个说。“他们都不如我这样穷。我一饿数十天。一睡大半年。死得不闭眼。只为这文钱。”官听了大笑。这出戏是讥贪官污吏的。世尊说法。讲钱迷人的多得无比。出家也很多被钱迷的。从前是钱。现在是纸。便累死了。离了它就不能过日。你要生产就要工具。没有钱买不到工具。就种不出东西。我们整天忙。是不是也为这文钱呢。世人衣食足了之后。又贪色。这个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古来帝王由于贪色而致亡国的也不少。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为妻。由此荒YIN无道。为商汤所灭。商朝的纣王爱妲己。嗜酒好色。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死。古时没有电话电报。边方告警。则举烽燧。其法。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此台烽燧既作。邻台即相继递举。以告戍守之兵。周幽王宠褒姒。不好笑。王百计悦之。仍不笑。王乃举烽火以征诸侯。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后西夷犬戎入寇。王举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遂弒王于骊山之下。并执褒姒以去。这事叫烽火戏诸侯。贪色之祸。无量无边。说不完了。利和名是相连的。名有好有坏。或是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三皇五帝。是圣君贤王的典型。禹受治水之命。八年于外劳心焦思。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开九州岛。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遂竟全功。及定九州岛之贡赋。立五服之制。四夷宾服。汤王出。见罗者方祝曰。“从天下者。从地出者。四方来者。皆入吾罗。”汤曰。“嘻。尽之矣。”乃命解其三面。留其一面。而告之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这就是圣君贤王流芳百世的德泽。王莽曹操秦桧等就遗臭万年。诸佛菩萨。诸大祖师。有真道德。虽不求名而名留千古。善星比丘。宝莲香比丘尼。生堕地狱。罪业深重。自然遗臭万年。这个名真害人。说你好。有道德。难行能行就欢喜。就是好名。被骂不高兴。也是为名。说好不好。总被名转。眼前枪易躲。背后箭难防。从前禅堂午后吃了点心粥。有礼佛的。有到监值寮开茶话会的。说你的功夫用得好。就生欢喜。说不好。脸就放下来了。讲小座也是一样。说你好就欢喜。说你不好就不愿意。也是被名转。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世人贪食。专在酸甜苦辣咸淡甘辛里打滚。务求珍馐美味。肆意伤生害命以资口腹。也有吃素的人。弄斋菜还叫荤菜名。什么捆鸡。油肉丸等等名目。这是习气不忘。杀心还在。虽不是真吃荤也犯了戒了。好好丑丑。到肚都变为屎。何必贪求美味。争夺不休呢。好的吃得多。屁也多屎也多。有什么好处呢。睡觉更了不得了。贪睡的人更多了。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做事。夜里睡觉。平均一年睡了一百八十天。可见睡觉这事。浪费不少光阴。真害死人。真修行人爱惜光阴。依佛遗教经说。《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有睡用圆枕及不倒单等法克服睡魔的。不发道心。不知惭愧。好吃懒做的人。特别贪睡。左边睡醒了又右边睡。而且日以继夜的睡。看经听法。坐香念佛都睡。把大好光阴全都浪费了。究竟出家所为何事呢。古德云。“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瞋。现世减福慧。死后堕蛇身。”沩山老人云。“如斯之见。盖谓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又说。“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希望有心求道。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虚云老和尚       自述年谱)(五明学佛网:虚云老和尚       自述年谱)  

 冯学成居士: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 

 温金柯博士: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超然法师: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惟因法师: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碑文 

 其它法师:纪念虚云老和尚(觉光法师) 

 其它法师: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绍云法师) 

 虚云老和尚: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虚云老和尚“入定”七天,“定中”的他是有知?还是无知?&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 

 虚云老和尚:人有二十难,谁能过此难关,谁就了脱生死 

 虚云老和尚:犯YIN戒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