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二十三集)


   日期:2013/5/30 16: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君道」这个单元,上一次讲到「纳谏」,还剩最后一条「纳谏」的部分。当然我们随著每个主题,包含「修身、戒贪」,这些调伏习气,学过之后,我们有没有在生活当中,渐渐的这些欲望把它放淡、把它节制,这才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受用处,了解这些道理还要把它真正去落实。所以圣教学贵力行,包含我们上一次讲到的「纳谏」。我们每次见面就是一个礼拜过去了,日子过得挺快,这个礼拜有没有亲朋好友劝谏我们、提醒我们?诸位学长有没有?都没有,代表你这个礼拜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没有说错任何一句话,还是没有人劝,人家是不敢劝?这些我们都要能够观照得到。我相信我们不可能一个礼拜都没说错话,也没做错事。

  真正劝我们的人,是爱护我们的人,而这些亲朋好友在劝我们,我们当下有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心态?自己情绪如何?甚至於人家在劝我们的时候,连看他都不怎么想看有没有?我有这么差吗?都不想看他,然后里面好像有一把火快冒上来有没有?从我们这些生活当中,别人劝我们,我们当下的心态来勘验自己肚量大不大,勘验自己能不能闻过欣?能勘验才学得明明白白,才不是自欺欺人。我们想到大禹是「闻善言而拜」,人家劝他劝得非常正确,大禹以天子之身分向人行礼拜谢他,那是欢喜拜谢他。我们有没有曾经人家劝我们,我们给他欢喜鞠一个躬,把他吓退了好几步,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其实为什么欢喜?他是天子之位,他不愿意做出有害百姓的事,也不愿意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违背善的事情,所以当人家指出来他当然欢喜。为什么?可以利益自己,又可以利益百姓。

  从大禹的榜样,再从子路「闻过而喜」,人家指出他过失他很高兴,他珍惜这个好朋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正直,能互相提醒、互相护念,学问、道业才能提升:有这么样直心的朋友太好了,他高兴。「友直、友谅、友多闻」,欢喜有正直的朋友,有真诚的朋友,有非常有学识的朋友。古人很清楚,这一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成就自己的道德,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利益生命当中有缘的人。没有真实的德行,利益不了别人,那德行怎么上去?改过、迁善。除了自己发现自己问题,别人告诉我们问题了,我们才能德日进,过日少。所以「纳谏」,难就难在别人劝我们的时候,面子放不放得下,情绪放不放得下,傲慢放不放得下?比方人家劝我们,我们心里想:你年龄又没比我大,你学传统文化还没我久,还敢讲我?人家边讲心里还在那里嘀咕半天,脸上还装著没事的样子,传统文化的功夫,全用在表面的态度上而已。

  传统文化的学问,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心态一偏掉能马上调成真诚、仁爱、恭敬,这个才是真功夫。《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学问的提升处在哪?一切人事物皆要恭敬对待。我们先学了,也不能有个傲慢的态度,去看待后学的人。而学问之所以能够不断增长,就是时时保持谦卑的态度,「谦受益」。所以所有的德目我们能否落实,都是回到心地上的功夫,能不能去掉贪利、贪名、好面子这些问题?能不能去掉瞋、情绪化、愤怒这些问题?能不能去掉傲慢?能不能去掉对人的疑心?都是在心地上下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的功夫。能够在习气当中去对治,我们要奉行这些教诲就不难。

  「纳谏」最后一句,是在第二册二百五十页,我们翻开来二百五十页最后一行。「孔子曰,药酒苦於口而利於病」这里,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孔子曰。药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

  孔子在《孔子家语》当中讲到的,『药酒』其实就是指药,就是良药的意思,良药吃下去苦口,嘴巴会觉得很苦,但是却对病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於病』。『忠言』,他人劝我们的这些「忠言」,当下听起来不是很动听,可能内心也会不舒服。可是一冷静想想,这真正把实话告诉我们,把我们的问题点出来,我们肯接受、肯改,确实对我们的德行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利於行』。古人在诠释道理很善於用譬喻的,让我们能去理解,接著从历史当中又给我们启示。所以您看这些句子都流露古人谦卑的态度,向一切人事物学习,而人又不分古今中外,只要值得我们效法,都是能够认真、主动的来对待。商汤、武王『以谔谔而昌』,「谔谔」就是他的臣子都敢对他直言进谏。而因为大家都能直言进谏,汤王、武王又能广纳这些良言,就能做出对国家非常好的政策,来利益老百姓,所以这国家就昌盛起来。这话当中也都把因果关系告诉我们,国君能接受雅言,他能做对了决策,国家的兴盛就是一个结果了。

  而『桀纣』,夏桀跟商纣『以唯唯而亡』,就是臣子进言他都不能接受,所以「唯唯」,就是只是顺著他的意思,不敢劝谏,可能劝谏就是惹来杀身之祸的危机。所以他不能接受劝谏,都是穷奢极欲放纵习气,最后这国家就要灭亡,国破他的身也亡。所以「忠言逆耳」,这是对一个人相当的有帮助,而且一个人的位置愈高他的影响面愈大,位置愈高的人愈要战战兢兢,因为说的话、做的事影响大了,好的能利人,坏的就障碍不少人。所以应该权位愈高影响力愈大,愈要战战兢兢来接受劝言。而我们这个举的例子当中,是商汤、武王跟夏桀、商纣,这是不同时代的例子。事实上彰显忠言逆耳,能听得进去的重要,从一个领导者的一生就有很大的差异。他一开始听得进,国家就兴盛;后来听不进,或者没人进忠言,他就衰败了。

  我们看唐玄宗他前期有韩休、张九龄这样的忠臣,「开元之治」。后来这些大臣去世了,又遇到杨贵妃,这些欲求提升上来了,「欲令智迷」,这用大臣可能就用错了,身边的妻妾又没有很好的德行,后来就招来「安史之乱」。所以一个人一生要保持能够接受劝谏,这一生的德行才不至於会毁败掉。我们常说「盖棺论定」,又听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确实人一生这要德行美名,能够流传后世,这个德行要自始至终保持。

  有一个长者,他一生也是谨言慎行,后来晚年六十多岁,他的太太先离开他了,他就想要娶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大家想,那个都可以当他孙女了。所以人假如没有很慎重去经营晚年,有时候会晚节不保都有可能。当时他的儿子,自始至终都持反对的态度,因为他也知道他父亲非常重视名节,那可能是一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意志。他儿子一直坚持反对意见,他父亲很生气,还打这个儿子,这个儿子真不简单,做到《弟子规》讲的「号泣随,挞无怨」,打了还是不断的坚持劝他的父亲。后来他父亲没有这么做,可能也顾及家里这些孩子反对这么强,他就放下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算是真的比较冷静下来,主动给他儿子感谢:前一段时间你的坚持,让父亲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这一段话,除了提醒一个领导者要能纳谏之外,我们为人子、为人臣,我们人生很多的角色也都有本分,要劝谏父母,劝谏身边的长者、亲人、朋友。所谓「亲有过,谏使更」,这样子五伦关系才能圆满,才能尽到一分忠心。所谓「教人以善谓之忠」,这在《孟子》当中告诉我们,不能我们的亲朋好友有过失,我们都保持沉默不劝这就没有尽一分忠心。《弟子规》上也提醒我们,「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而我们谈到「君道」,都是包含在君臣当中,在君臣当中,臣有劝谏的本分。为人君者也要以身作则,而且为人领导者,也要常常提醒臣子这些做人的重要态度;当然他提醒别人以前,首先自己要做好、做到。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太宗告诉身边的大臣说到,君臣要同心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而且是同存亡、共安危,君臣合心国家安定,君臣不同心,这个国家就危险会乱。而且国家一乱,君跟臣可能都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国家没有办法存。所以领导者要纳忠谏,而臣子要能够进直言,这样才是君臣做很好的配合,来为国为民。而为领导者假如自以为是,臣子又不来匡正他,这样子国家要不危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看五伦关系当中,真正出严重的问题,彼此都有责任。父亲出问题了,儿子有没有劝?先生出问题了,太太有没有及时劝谏?劝谏是每个人扮演人生每个角色都要尽的义务。

  所以《孝经》当中告诉我们,「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领导、父母、朋友有做不对我们要赶紧劝谏,这个都是尽我们的忠义。国君假如失掉了这个国家,臣子也不可能存活,所以隋炀帝,您看在《贞观政要》当中常常举隋朝,因为是离他们最近的一个朝代。隋炀帝暴虐,臣下都没有劝谏,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国家灭亡了。最亲的虞世基这一位大臣,最后也是被杀了,不可能保全。

  所以太宗讲这段的时候,也是告诉所有的臣子:我们君臣是同体的,我不知过失,你们不劝我,国家亡了大家都活不下去。隋朝离我们这么近,我与大家都不可以不谨慎;假如不谨慎,国家没治理好,以后被世世代代的人所耻笑。所以太宗谈这些道理提醒自己,也提醒满朝文武大臣,要尽自己本分。在太宗四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太宗有一天,在论隋朝的整个监狱的状况,谈论狱制的问题。魏徵讲到,在隋朝有一件事,就是曾经有抓到一些盗贼,隋炀帝就命令於士澄去捕抓盗贼,只要觉得有嫌疑就给他严刑拷打。承认自己是盗贼的就有两千人,而且隋炀帝下旨就同一天一起斩首。我们看到这个,都觉得隋炀帝不亡都很难,底下的臣民纵使真的有两千个人是盗贼,这个已经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前面课程提到一个领导者要「反身」,「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老百姓行为不好,是我们上位者没有好好教,不能怪底下的人。《论语》当中讲的,「不教而杀谓之虐」。

  隋炀帝这时候没有这种反思的能力,就下了这个旨意。当时候的大理丞张元济,就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就去调查,随著调查发现,有好几个人他们在被调查作案的那一天,其实是被关在监狱里面的,那怎么可能出去偷东西?而为什么他们承认?就是被拷打之后没办法就承认了。就更去调查,最后调查到两千个人当中,只有九个人行踪不明,这九个人当中,官员认识的还有四个,确定他们四个也不是贼。只有五个没有确定而已,两千个人只有五个没确定。而相关单位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居然回什么话?皇帝已经下旨不能改,就不上奏了。所以当场那一天,两千个人就这么被处决了。

  太宗谈到这历史就说,不只是隋炀帝无道,这底下的臣子也太不尽心,都没有直言来劝谏。所以为了国家而劝谏,纵使有杀身之祸,都应该尽这个本分,怎么可以只是谄媚,然后随顺唯唯诺诺的,求得君王的喜悦而已?君臣到这种地步,怎么可能会不败?接著太宗就说,「朕赖公等」,就是诸公所有的大臣来辅佐我,这样能够让监狱空虚,把国家治理好,人民教育好,没有人犯罪,监狱没有人最好。现在这个情况非常良好,愿大家善始善终,保持对我的劝谏,就像今日一样。太宗在《贞观政要》当中,时时提醒自己,也时时教育大臣们。

  还有一个例子,是在贞观四年,当时候唐太宗要建洛阳干元殿,太宗定都是在长安,他们唐朝定都在长安;而隋朝是在洛阳,盖的房子特别大,其实宫殿盖愈大,代表这个国家要灭亡。相同的,一个人房子建愈大,代表这个家道也要衰了。「内作色荒」,令我感动,大家马上就回应,「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您看峻宇雕墙,不就是都把金钱花在这些物质的享乐当中了吗?「有一於此,未或不亡」,这些纵欲的行为只要有一条,这个国就要灭,这个家就要衰败。而大家看历史当中这些忠臣,我们很佩服,都冒著杀身之祸的危险,冒著可能会被降罪的危险,向君王直言。

  诸位学长,您有没有跟你的主管直言过的经验?你们都没有反应,那我们几十年来,在君臣之道上是有亏的是不?领导怎么可能这么多年都没有任何过失?不可能的。我们要劝,而且劝的时候一条一条要讲得清楚明白,这样领导者他在听的时候,他才能认同。包含很多情况你要调查清楚,不然你一讲跟事实不大吻合,他马上说你怎么乱讲?而且论述条条要在理。所以劝领导要把很多情况了解清楚,而且言语要恳切,振振有词,讲的都跟道理是相应的。

  有一次唐太宗要建干元殿,那要花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张玄素在朝廷中就提出来劝谏,而且马上说到,皇上,今天整个大唐创业才没多少年,老百姓现在都非常萧条,所以应该自己要节制欲望、休养生息,而且陛下应该从你开始做起。什么时候皇上要去到洛阳巡视天下,都还没有定,您何必现在就要去修?现在很多王公又派到各地去负责,他们只要去到那个地方,就要帮他建宫殿,所以这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现在不应该建干元殿,这第一条。第二条,当初陛下,你平定洛阳,都是强调隋朝就是花太多钱盖这大宫殿,你那个时候还让属下把宫殿拆掉,把这些材料能够拿去用。你那时候这个行为老百姓都非常的认同,都同样的欢喜。哪有说一开始这么节俭,现在又变得有点奢侈?所以不应该盖干元殿,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又说到,这一件事不是当务之急,而且现在国家的积蓄还很有限,不足以应对荒年,假如又要花这么大一笔钱,那可能老百姓的怨恨就会起来。而且一建宫殿多少老百姓要投入劳役,干元殿光是一根大柱子,要两千个人一起来拉才拉得动。这些情况,皇上不得不深思。

  张玄素讲了五点,每一点都是非常恳切,而且张玄素让太宗深思,又举了一个历史典故,说不要到时候皇上您还被由余所笑。由余先生是当时候到了秦国去,秦穆公就带他去看他新建的宫殿。由余他是西戎人,看著看著就对秦穆公讲,这就是你们中国为什么很多国家会亡国,就是这个原因,你怎么带我来看这个?所以这些大臣劝谏君王,都会把这个历史典故提出来。大家想一想,现在人带朋友看东西,都看什么东西?你看我这件衣服多少钱是不?你看我剪这个头在哪一家店剪的多少钱。那个都是人生要亡了,要退步了,统统都是专注在这些享乐、纵欲上。张玄素提出来,我们也要从张玄素的榜样当中要学到,以后你们要劝上司的时候,要一条一条自己先想清楚,不要到时候要讲的时候口吃,突然想不起来很紧张,都写好,要带小抄,最好是都考虑得很清楚,小抄尽量不要用,不过真的想不起来,拿起来看一下也好。假如你是领导,看到下属劝你还带小抄,你要觉得他非常用心,深思熟虑,才提起勇气来劝你。

  太宗就对玄素说爱卿,你是觉得我不如隋炀帝吗?我比起夏桀、商纣如何?虽然太宗没有生气,感觉上还没有马上完全接受。你把我拿跟隋炀帝比,我比夏桀、商纣怎么样?玄素接著说,假如这个宫殿继续建下去,想必一定国家会危亡、会乱掉的。这张玄素高!您看太宗问说,我比夏桀、商纣如何?你说比起来那我好像不如隋炀帝。张玄素说您只要继续盖下去了,国家一定会乱,有没有一点鸡同鸭讲?你看皇上有点没有办法完全接受,这是一时情绪不要跟他理会,不要正面冲突,还是继续讲重点,继续提醒。你看他很定,继续用真诚的眼神看著太宗:皇上,继续建就会乱的。可能这一分坚持提醒,太宗叹了一口气:是我想的不够周到,才会造成目前这个结果。所以臣子还是要很有定力、很有耐心,不能说劝一次不听了就放弃,谏不入,悦复谏。

  在宋朝时候赵普是宰相,宰相有推荐人才、为国举才的大任。有一次赵匡胤下了旨令,赵普把名单递上来,这个名单宋太祖看了不高兴,回去重用,第二次再拿来一打开还是一样,太祖很生气,我不是跟你说重用吗?就把它撕掉丢下去。第三次赵普又拿上来,一打开还是那一分,而且那个撕掉的已经拿东西把它黏好了。当下宋太祖就笑出来,说你这何苦来哉?当下赵普讲,皇上,你是叫我为国举才,不是看你的脸色推荐人。推荐人才是为国家不能有私心,怎么可以顺著皇上的爱好去推荐人?这就不公。相信宋太祖听了,应该终身忘不了这一位大臣的提醒。

  太宗可能也是拗不过玄素的耐心跟忠诚,最后自己也承认错误。回头看著房玄龄说,今天玄素上表,说到洛阳不能兴建,所以这件事就别做了。纵使到时候我去洛阳巡视住在外面野外,又有什么关系?最起码国家能安定,所以就下令让这些劳役都停下来了。太宗真的不简单接受以后,马上说到,你们以下位劝我这个上位者,古来就很不容易,自古以来都很难,不是很忠诚、正直是做不到的。所以太宗接著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又提到这个典故。这么多臣子都是唯唯诺诺,不劝谏,一百个臣子也比不上一个忠诚、正直的臣子,马上下令赐玄素绢两百疋,你看他不只接受,马上肯定玄素的忠诚。

  接著「魏徵叹曰」,您看这个读起来太精彩,这么多忠臣一起演这个戏,马上称赞这些同僚的不容易,「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张公是称张玄素先生,回天就把皇上的意志能够扭转过来,这个回天最重要的是广大老百姓受益,「可谓仁人之言」,这些话语、这些正直,都来自於对老百姓的仁慈之心。所以《论语》讲「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真正仁慈的人他一定非常的忠勇,该说话的时候哪怕有生命危险,他都当仁不让。所以「其利博矣」,他这一段劝谏对国家的利益太大了。所以这个君臣之义,我们在这几个故事当中,可以感受得到。

  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有一个例子,我们中华民族是代代都有圣贤人表演,道统都是透过自己身体力行,表演出来、承传下来。当时候赵国的赵简子,他有个臣子叫周舍,有一天站在赵简子的门口,一直站在那里,连站站了三天都没离开。赵简子就觉得很奇怪了,就赶紧把周舍给叫进来说,爱卿,您这是什么意思?周舍讲我要做谔谔之臣。你看「汤武以谔谔而昌」,你看这么直率,真的是很天真的一个臣子,马上我要做谔谔之臣,赵简子看了也很感动。接著周舍讲,我每天拿起毛笔在木片当中把您的过失写下来,每一天都记,日日记之,而且相信一个月以后就会很有效果,一年之后就会有大收获。因为这样子领导者他会很警惕,他的德日进,过日少了,当然他一受益,他一有德了,那老百姓就更有福了。

  结果确实简子在有周舍的监督辅佐之下,提升得很快,不过不多长的时间,后来周舍去世了。周舍去世之后三年过去,有一天简子跟几个臣子在吃饭,宴请这些臣子。当下看到这么多臣子,赵简子就哭起来,看到君王在哭,这些群臣就很惶恐,就赶紧说,他们犯了死罪,太不应该了,让君王这么样的悲痛,不过臣子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请君王指出来。赵简子赶紧让他们都坐回去,就说到,我是突然想到周舍,因为他那个时候每天记录我的错误,我能不断的改。可是这三年来,没有任何人提出我的错误,我就没有办法知自己的过,进而去改自己的过。一个君王不知过、不改过,这个国家迟早就要灭亡了。所以三年我都不知过,都没人劝我,国家可能有危亡,我是想到这里,所以才流眼泪了。所以这一句「谔谔之臣」,我们也期许自己在团体当中,都是能勇於直谏的忠臣。而做领导者也要以能得到这些正直的下属,而感到庆幸,进而好好珍惜。

  我们接著来看下一句,进入「杜谗邪」的这个重点,杜绝谗言,杜绝邪臣的这些谗言。是在第十册一千三百一十四页,在中间的位置「闻言未审」。我们一起来把它念一下: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这经文当中提到,『闻言未审』,听取臣子的这些言论、这些进言,「未审」就是还没有审断、判断清楚以前,『而以定善恶』。就非常轻易的论定是不是真实状况、是不是善、是不是恶?这样不去审断就马上下判断的态度,很可能会造成什么不良的风气?『则是非有错』,是非有可能判断颠倒。『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就是这些善辩、巧言令色的风气就会兴起。今天听了这些言论,没有判断它的真实性,可能就会误会人,甚至会错杀了人,错怪了人,这些进不实言论的人不就得逞了吗?这个时候他知道领导者有不妥当的态度性格,他不就趁虚而入!都用这些「巧言」,「饰辩」就是很会装饰言语,甚至边讲都看著这个君王、领导者的表情,看你一听马上火气来了,他就赶紧继续煽风点火了。那盛怒之下,可能就会下错很多的决策了,就会怪罪很多的忠臣。

  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者不辨是非,喜欢听这些谗言,底下这个风气就会愈来愈盛。假如上位者很冷静能分辨忠奸、善恶,甚至於判断出来是不实的,又能适时的惩罚这些佞臣,那这个风气它就不会发生。太宗曾经接受魏徵的劝谏当中,我们一起也学习过的,「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也是跟谗言有关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想到会有这些谗言、这些邪人的风气,那怎么样来制止?则思正身以黜恶。自己有很好的修养,很有智慧就能辨别清楚,能判断这是谗言,这是邪臣,进而罢黜远离这些恶人。所以还是回归到自己正身,自己修身的功夫。这些谗言能起作用,一来为人君者疑心太重,再来脾气太大。这些谗言几句就把情绪统统给调动起来,听话有时候,要保持心平气和来听,才能分辨清楚。一个人能够不听谗言,那也是相当有定力、智慧了。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讲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一个人是很明智的看事情是可以看得很长远的,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他能判断这些谗言,谮、愬这都是属於进谗言的部分。这一句当中比喻谗言就像浸润,就是水在滋润东西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它慢慢那个水分就一直渗透下去。肤受之愬,把谗言比喻在皮肤上面的灰尘,大家每天洗澡皮肤上有没有灰尘?有。什么时候沾上去的?不知不觉。所以这个谗言可能就是一次、两次、三次,不知不觉就受影响,能完全很冷静不受影响,不容易。有一个故事,讲到「曾子杀人」,曾子是至孝,有一天有人跑来跟他母亲讲,曾子杀人了。他的母亲没有任何情绪的起伏,神态自若,不受任何影响继续织她的布。过了一会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他的母亲回了一句话,我儿子不会杀人,接著继续织布,拿著梭子织布了。又过了一阵子又有一个人跑来跟她讲,曾子杀人了。当下她母亲有点惊慌失措了,就把那个梭子扔在地上,就赶紧走掉了,心里不安。是郑国有一个人跟曾子同名同姓,不是她儿子。

  这个故事,是有一个臣子讲给他国君听,讲完他告诉国君,我没有曾子的贤德,而国君跟我的关系,也比不上曾子母亲对她儿子的信任。你看我贤德不如,信任也比不上,而且讲我的人会超过三个人,那国君到时候您可能就不信任我了。所以这个臣子藉这个故事打预防针:国君,您现在把我派出去,最后别把我给砍了,您不能听信旁边那些谗言。最后这个国君答应他了。然后真的发生状况,他赶紧传信告诉国君,您忘记上一次我们讲的那个故事了吗?那件事了吗?国君才稍微有点恢复记忆。不过后来这个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还是听了谗言,最后这个大臣还是被冷落了,所以不听谗言不容易。不过假如你是那个臣子也别太伤心,「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生尽力就好,随缘、随分、随力,也不要强求,强求到最后可能借酒消愁愁更愁。真的没有机会没关系,开私塾教书,您看古人那个时候遇到乱世,尽心尽力栽培下一代,等机缘成熟了,他所教出来这些学生,又能够让整个社会恢复安定。所以进也好、退也好,都是想著老百姓。

  而这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贵在相知,都能很理解对方的志向、对方的诚心、对方的人格,你要相信这个,相信他的发心,相信他的愿心。至於有一些什么缺点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因为别人讲了他什么毛病,就对他有成见,这样就可能会冷了对方的心。所以在面对这些谗言的时候,都能时时记得,他心地最可贵的那些态度,这样就不会受这些谗言的影响。甚至於那个进谗言的人,你还可以藉这个机会提起他的正念:你看他这么多好怎么都没看到?他现在有不足,我们要善相劝,德皆建,不应该是批评,更不应该是落井下石。有时候讲人家的不好也是一种习气,修行人有时候也难免,藉由领导、藉由身边的同参道友提醒,也能慢慢发觉把它改过来。

  其实有时候人在批评别人,讲话讲到意识不到,他讲著讲著就批评人,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不好,没人提醒他,他不觉得。你在讲那个人哪里不好、哪里不好,这些人都还没见过他,你就障碍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到时候人家对还没见过的人都心存成见,这样言语就造口业,这样不好。要口吐莲花这个才好,尤其我们处在这个时代,中华文化的教育三、四代人断了,大家都没有基础,所以要隐恶扬善为好。扬了善,让大家慢慢去效法、学习;你反而扬他的恶,断了他向善、向上的心就不好了。为什么?他恼羞成怒,他觉得你都说我这不好、那不好,我就坏给你看好了。这是孔子也有讲到这段。

  在贞观时期,我们看太宗皇帝怎么来应对谗言。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上奏,这右仆射跟左仆射其实就是宰相,说到监察御史陈师合上了一篇奏摺,叫做「拔士论」,提拔这些读书人「拔士论」,讲到人的思虑是有限的,他的思虑、精神、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总是能够了解担任好几个职务,所以应该多提拔一些人来担任这些工作。杜如晦讲到,这一段话应该是在讲我们,就是杜如晦、房玄龄都是左、右仆射这些大臣,人家应该是在讲我们,我们兼了好几个国家的重要职位。结果太宗对戴胄说到,我是以至公来治天下,不是因为说这几个臣子跟我关系不错,我就委以重任,不是这个样子。虽然他们从我在做秦王的时候就跟著我了,还没有做皇帝以前都跟著我了,但是是因为他们都真正有才能跟德行,所以他这么讲,是在毁谤、在离间我们君臣的关系。过去阿斗虽然昏弱,但是因为对诸葛亮没有丝毫怀疑,所以他的国家才能够安定。今天我是因为有杜如晦这些大臣,才能让这个社稷安定,所以他这是刻意要离间君臣的关系。於是就流放陈师合到岭南那个地方去。虽然太宗引导群臣来劝谏他,但他在接受劝谏的时候,还是会判断这些是非邪正。

  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太宗又对房玄龄跟杜如晦讲到,说他听闻自古这些帝王上合天心,都是以上天仁慈之心来治国,而能让天下太平。除了他的仁慈之外,关键也是在这些股肱大臣相辅佐,所以他体会到这一点,就广开直言之路,让臣子劝谏。其实广开言路是要了解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百姓有没有受什么冤屈。近来发现所有这些上奏讨论事情的人,都是在告发人家的隐私,谈人家一些缺点,谈百官的阴私、缺点,讲的事情细小到根本都不可取,而且跟国家安定也没什么关系,变成太多都是在批判人家的隐私了。太宗说到,他考察很多的皇帝,都是因为这些攻击人家隐私,造成君王怀疑这些臣子,君王不相信臣子,下情就不能上达了。所以「欲求尽忠极虑」,欲为国家尽一分心力,殚精竭虑的为国家政策考虑,也做不到,因为君王已经怀疑这些大臣。这里强调君王不可以怀疑臣子,而这个怀疑又是因为这些没有见识的人,就专门告人家的阴私,进这些谗言,乱了君臣的关系,对国家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太宗说到,从今以后假如有人上书是攻击人家的阴私小恶,就把他以进谗言定他的罪。太宗马上也是处理,此风不可长!所以虽然是接受劝言,但也在这些劝言当中能够分辨出来邪正。

  我们接著来看第十册一千二百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我们一起来念一遍,从这个「夫人主」: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

  这里提到,『夫』是发语词,『人主莫不爱爱己』,「人主」没有不宠爱这些喜爱自己的人。『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不值得宠信,这些爱己的人可能都是以情感、私情,或者他的私利,所以对君王就特别谄媚巴结、赞叹,反而都不进直言劝谏的。因为都喜爱这些佞臣,这些佞臣又特别都是讲谄谀的言语,甚至於这些佞臣都是私心比较重。而忠臣又是大公无私,所以他有既得利益,常常都会批判这些忠臣。接著讲到,『故惑小臣之佞』,因为君王喜欢他们,所以君王就被这些奸佞的小臣所迷惑了。『而不能废也』,被迷惑了,又看不清楚这些人是在乱整个政治,「不能废」就是又不能罢黜他们。那这些奸臣在君王身边、在朝廷当中,被排挤、被陷害的就是这些忠臣。

  『忘违己之益己』,就忘记了,看不到违背自己心意的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不只对自己有益,对国家跟人民有益。这「违己」是违背君王的意思,为什么违背?因为君王想法错了,或者君王有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个不提不行。但是往往违背自己的意思,君王不高兴、生气了,就排挤了忠臣,最后就不愿意见他,可能就被贬官了。这一段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提到唐玄宗,当时候韩休、张九龄这样的忠臣劝谏,唐玄宗还能接受。他知道这些忠臣是为老百姓,虽然自己常被批评到,照镜子都瘦一圈,可是他想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所以玄宗在这些态度上也是让我们听了很感动。「莫以成败论英雄」,他是后来遇到更高的境界,考试没过关;当然他前面做的好的部分,也是给我们人生很好的启示。

  这个「惑小臣之佞」,就是这些佞臣的谗言产生作用,那国家就要受灾祸。所以有一句话讲到,「谗言慎莫听」,慎就很谨慎来判断。「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君王听了谗言,这个忠臣就可能要被杀害了;「父听子当决」,父母听了谗言,可能跟子女就要决裂了。「夫妇听之离」,夫妻之间听了人家的谗言,可能就要分离;「兄弟听之别」,别就要分开,兄弟就分家不来往了,这个谗言很厉害;「朋友听之疏」,朋友听了谗言就疏远;「骨肉听之绝」,骨肉之间听了谗言,就可能会绝灭了。我们讲到这里,反思自己的人生,跟亲戚朋友有没有决裂的?假如有,一这一生有没有听谗言?二怎么身边的人一个都没劝?当然人家都没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要今天回去之后开始,你们怎么统统都没有劝我?回去秋后算帐这个不对的。我们自始至终有一句话不能忘,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所以这一段话后面讲,「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龙泉是一把宝剑的名字,就是这谗言很厉害,多少家庭关系、多少忠臣,就是在听了三寸舌之后遭到祸害的。我们刚刚讲到的,兄弟听之别、父子听之决,这些情况,可是我们看圣贤人不受影响。在《论语》当中,夫子赞叹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昆弟是指兄弟。闵子骞的故事我们比较熟悉,「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这一分诚心、至诚,把继母的良知唤醒了。而他那一分至诚,也来自於完全不见后母的过失;人一把别人的不好放在心上,就有成见,就没有办法达到诚。没有办法诚就不能感通,不能化解彼此的对立跟不满。当时候父亲发现后母用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所以他冻成那个样子。一气之下要把后母赶走,当下闵子所想到的就是这个家、就是后母、就是两个弟弟,念念为后母跟弟弟著想这是至诚,最后感动后母跟弟弟一家团结和乐。

  所以他们那分亲情是非常的亲密、非常的信任,没有丝毫怀疑,所以就没有缝隙人家可以离间他们的关系。这里也提醒我们,会有这些离间的谗言,根源还不是在这个进谗言的人,根源还在我们自己跟亲人、跟君臣关系当中的信任不够。有一句俗话讲的,「谗不自来,因疑而来」,因为有怀疑心,所以这些谗言才招感来;「间不自入」,这些离间的话也不是自己进来的,「乘隙而入」,有一些不满、一些成见谗言才能进去。其实人生很多道理都跟这个相应,您看婚姻当中出现第三者,这个第三者不对,但为什么会发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夫妻之间没有完全的信任,没有一心,没有一体。

  在历史当中有周文灿,文灿他的哥哥住在他家,他供他住、供他吃,有一天哥哥出去喝酒回来,有点不清醒动手打他。他的邻居看不下去了,纷纷要去骂他哥哥,文灿马上阻止他的邻居,说你们不要讲我大哥的坏话,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大家看他的邻居听到这一番话,为之动容,这样的弟弟不简单,照顾哥哥都觉得应该的,哥哥打他,他一点都不计较。我们再想想,当他哥哥清醒的时候,了解到这些状况更惭愧,是吧?人都是有良心的,我们都真正用一分至诚,迟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这个文灿哥哥一打他:你吃也是我的,用也是我的,你还敢打我?就愈打愈严重了是吧?所以我们人生当中,所有的关系都是道义,哪有说付出了统统都记在心上,这个都是利害,不是道义。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1/9/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2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