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万金川:无执著的动态智慧:中道与中观


   日期:2009/9/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是无执著的立场,“中”必含摄著“观”。它是一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中道”。

  〖阿含经里的中道思想〗

  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在汉地的佛教传统里,自来对阿含经的研究,一向都不太重视,总认为它们是小乘的经典,这是中国佛教很大的遗憾。其实,印度佛教的发展始终都是以阿含经为根本,不论是中观或唯识,都必须在佛陀金口之下的阿含经里,去阐发佛陀之教的义理。正如印顺法师所说的,龙树这一系的中观思想,乃是阿含经的通论,中观哲学正是要把阿含经的深意给发掘出来。

  在阿含经里所说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两种类型:(一)伦理实践的中道;(二)如实智观的中道。

  [伦理实践的中道]

  依说法的先后顺序而言,佛陀是先宣说伦理实践的中道,然后才宣说如实智观的中道。所谓“伦理实践的中道”,其中最著名的是于《初转法轮经》中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后,犹豫著到底要不要说法,最后是在梵天的劝请之下才决定要说法的。然而,要先向谁宣说他所证悟的法呢?在考虑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先向五个同修说法。这五个同修原是佛陀的父亲派来伺候他的,原先他们一起过著苦修的生活,后来佛陀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供养,五个同修认为他这样做破坏了苦行,便不再理会佛陀了。

  在《初转法轮经》里,大体上可以看到三个重点:(一)实践的中道;(二)实践的中道之具体内容──八正道;(三)四圣谛。四谛之说当然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但佛陀并未一开始就宣说四圣谛,而是先讲了著名的“中道宣言”。

  ◎持“中”而行的中道生活

  “中道宣言”并非佛陀关在书房杜撰出来的东西,而是他一生的实际经历。首先,佛陀谈到世间有两种生活的方式:一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一切只为追求快乐,不计任何后果,极尽享乐之能事,这乃是凡夫愚人所采取的生活方式。二是但以自辛自苦为能事,完全的禁欲与苦行,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贤圣之道,根本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

  对照佛陀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生活方式──佛陀前期的生活正是养尊处优、以快乐为导向的生活;而在他出家之后、悟道以前,则采行了印度传统修道人的生活方式,即自辛自苦的禁欲与苦行。

  在印度的佛教美术里,出家之后,悟道之前的佛陀,其形象往往是一副骨瘦如柴的样子,这便是实行苦行主义者的写照。佛陀发现这样的禁欲生活,根本无法使自己的心灵平和,更无法觉悟到什么有意义的真理。在阿含经中所用的原文是“无义相应”,这里我们或许可把它解释为追求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目标。佛陀经历了世间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后,彻底体会到什么是生活上的“中道”,这在阿含经里,所使用的原文是“现等觉”,这就是著名的“中道宣言”。

  在这宣言之中,佛陀并未从抽象的理论考察,而是很具体地在自家的生活上深切反省。生活原本就是非常具体而真实的,生活得好不好,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佛陀所描述的两种生活方式,他都亲身经历过,并且也发现它们都无法使内心获得平和,追求到所谓的“道”,于是他扬弃了这两种生活方式,由“中”而行。

  ◎中道的具体内容──八正道

  《初转法轮经》的第二个重点是叙述中道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不论出家或在家,这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什么是“正确的”呢?张三认为正确的,李四不见得认为是正确的;李四认为不正确的,也许张三却认为是正确的。中道的学问就是展现在正确与不正确,或恰当与不恰当的拿捏上。

  “觉今是而昨非”、“希望明天会更好”,这种一直努力向上的精神,一定要经过生活的历练,才能掌握到什么是更好、更恰当的,这就是中道。中道并不是那么抽象的,它原来是非常具体,针对我们实际生活而发的。从八正道的具体内容来看,它要求我们过一个更为恰当、更为适宜,或是说更为幸福的生活。至于幸福或不幸福,那是必须历经生活的洗礼之后,方能真切体会到的。

  在《初转法轮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道的基本精神所在。那种生活好?那种生活不好?那种生活会产生烦恼?那种生活会导向寂静?在亲身经历了鲜活的现实生活之后,我们是无法欺骗自己的。觉得以前过的生活不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不会产生如过去一般的种种苦恼,但现在的生活是否就是最幸福、完美的呢?人总是期待著明天会更好,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朝向于完美、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这是我们所谈的第一种中道,也是佛陀开始说法的“破题之作”,我们或可称之为是“伦理实践的中道”。

  佛陀在宣说八正道的内容之后,接著又说“中道”可以让人开法眼,产生如实观的智慧,导向寂静,有助于趋入涅盘──幸福的境地。开了法眼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世间的真实样相,产生如实观的智慧而获得解脱,使内心处在不受烦恼干扰的状态。在印度传统里不论是佛教或非佛教,解脱的先决条件是“观见真实”,因此解脱一定和智慧有关。佛教是最讲求智慧的宗教,一切的教义与修行,就是要我们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看到世间的如实样相,解脱才有可能。

  [如实智观的中道]

  “伦理实践的中道”是针对现实生活方式能否让人得到幸福、究竟解脱而说的;“如实智观的中道”则是就人对世间的看法而说的。第二种类型的中道也是散见在阿含经里,在龙树的《中论》里,全书几乎都看不到他引经据典,唯一例外的是在第十五品〈观有无品〉中,他明文引用了《迦旃延经》,所以,谈龙树思想几乎都会提到《迦旃延经》。在此且让我们举出一段《迦旃延经》里的著名经文,来看一看这第二种的中道。

  在《迦旃延经》中,佛陀对迦旃延说,世间人多半执“有见”,要不然就执“无见”。“见”即理论、看法;“有”、“无”即是指“存在”与“不存在”,世间的一切现象只是存在或不存在。存在的永远存在,这就是“有见”;不存在的永远不存在,这就是“无见”。世间人多执这两种观点,如果认为花一旦开了就会永远开著;一旦谢了,就永远没有再开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有见”与“无见”。

  ◎如实智观不堕有、无二偏见

  我们应持正确的智慧而如实观照世间事物的生灭,这是阿含经中非常强调的重点。人常常带著偏见看世界,所以所见到的往往并不是世界的原貌。人因著贪嗔痴等等的烦恼而形成偏见,终而障害慧眼,唯有去除烦恼,才能开法眼,智慧之眼一开,就可依事物的原样去看待事物。若用如实观的正智,仔细去洞察事物生灭的实际样貌,我们就不会有“有见”与“无见”之类的偏见。

  譬如佛经里常见的例子,芽本来并不存在,但当种子、阳光、水等因缘具足之后,便由种而生芽;在种子逐渐消失的同时,芽也慢慢地长成。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待人间事物生起的现象,我们就会否定“无见”;东西并不是现在不存在就永不存在,当因缘具足时,事物就会出现。若用正智如实地观照世间事物的消失,我们就会否定所谓的“有见”;当因缘条件产生变化时,事物也跟著产生变化,当因缘条件消灭时,事物也跟著消灭。

  “有见”──存在的永远存在;“无见”──不存在的永远不存在,佛陀认为世间的这两种看法,都是偏见,只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完全看不到。我们了解世间事物生起、消灭的原因,就不会站在极端的立场,抱持著「有见”及“无见”这两种偏见。

  ◎顺缘起如实观世间

  接下来佛陀谈到为何世间人会有此类偏见。“有见”及“无见”的背后,其实是我执在作祟。例如秦始皇无所不用其极地希望其帝业常在,可永远伴随他和他的后人,这就是典型的“有见”。中国人本无轮回的观念,这个观念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有的,中国人的自我观念,乃是透过子孙万万年不断地延续下去而来的。

  其实当因缘具足时,东西便属于你;因缘条件一变,东西就不属于你了。中国人也说:“人算不如天算,处心积虑有何用?”毕竟,会离开你的,终究会离开你,不是可以由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加以控制的。世人多半为执著所束缚,喜欢的东西就希望永远属于我,不喜欢的就希望永远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若我们不执不取,不认为某个东西是“自我”,某个东西是属于“自我”所有,对于正在生的苦之发生,正在灭的苦之消灭,皆能如实观之而不疑,则便能不待其他因缘而能产生亲证的智慧,这就是正见、正观、如实智观。

  认为“一切皆有”是一种极端的立场,认为“一切皆无”则是为另一种极端的立场,佛陀说如来舍离这两种极端的立场,持“中”而说法。此处的“中”即是阿含经里描述生命轮回与解脱的十二支缘起。顺著缘起来看这世间,才能看到世间如实生、如实灭的样子;顺“有见”与“无见”所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的原样。


  〖“中”的智慧与中观〗

  [“中”必含摄著“观”]

  不论在伦理实践或如实智观的中道上,“中”的获得,都预设了对全体的观察与把握。例如求学过程中,小学时期最好的读书方法持续至中学时,它是否仍然有效呢?中学的读书方法到了大学时,是否仍然有效?从小学而至大学,知识领域不断扩充,显然不是以不变应万变地只靠一套学习方式,便可奏效的,随时都要通观全体的变化,才能斟酌出较为恰当的学习方式。

  全局不断地在变化,“中”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因此“中”一方面是预设了一种对全体的掌握与了解,一方面也表示了它本身的不可执著性。佛陀若非经历过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对生活形式有著通盘的了解与掌握,或许也无法开展出中道生活。

  “中”是藉通观全体,而透显出来的一种智慧,“中”必含摄著“观”(观察全体)来说明,中道的“道”指方法途径、具体实践,故中道本身有著浓厚的实践意味。“中”也是一种藉著批判偏失而开展出来的智慧,如对苦行与纵欲两种不当生活的批判,而产生了八正道的生活。“觉今是而昨非”,不认为现况就是最好、最圆满的,人才会追求更好的,才会进步。在所有的社会中,其经济、政治若自满自足,不求进步,那么一切便停顿了下来,人便会开始腐败,这正是导向灾亡的开始。所以,“中”是动态的、非死寂的,它饱含著批判的智慧。

  [“中”是通观全体的智慧]

  “中”可成为一种立场吗?如果可以,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可以,原因又是什么呢?“中”是一种通观全体的智慧,同时“中”本身也离不开全体,离开了全体,就无所谓的“中”了。二十五公斤相对于五十公斤而言,可称之为“中”;一旦离开了五十公斤,二十五公斤还能称之为“中”吗?“中”一定是对应全局的,对全局的掌握愈宽广,便更能趋向于“中”。当下执持某物,而认为它是最好的,而不去看整个全局的变化,那不是“中”,而是执著。

  因此,“中”是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中”若是静态的,那不是佛教术语所说的“智”,而是“识”。“识”是什么?譬如你看到一只小猫,在脑海中有著猫的形象,这个在你脑海中猫的形象就是静止的,恒常而不变的;实际上,猫会由小猫变老猫,是会变化的、无常的。

  “中”不可以执著成为一种立场。因为“中”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可被执持为一个基本的态度或观点。为什么“中”没有具体的内容呢?佛陀说“中”的具体内容是八正道,那八正道的具体内容为何?何谓“正确的生活、正当的职业(正命)”?

  所谓“正当”即是对大多数人有益,若对自己的家庭有益,而对大多数人却有害,就显然不是正当的职业。因此,要随时衡量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对社会、对个人有益与否,来作正当的职业选择。例如杀人是否正当,往往要视情况而定。法官判决时一定会问杀人的动机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是预谋或突发的?种种这些情况都要经过仔细衡量,法官才能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将正义彰显出来。

  人面对的是流动的世界、流动的自己,那就是无常的世界、无常的自己,其中并没有所谓“固定正当”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一旦抓到了它就如同抓到护命符一般地永保平安。若说“中”是一种立场,那么这种立场所透显出来的应当是“无执著”的立场,是一种“没有立场”的立场,与其说它是追求“最好的”,不如说它是不断追求“更好的”。无论是“无我行”或“般若行”,基本上就是无执著的立场,随时去追求更好。

  “中”是不断向上追求的活力,一种活动的智慧,是生命的源头水。因此,“中”是没有立场的立场,是无执著的,随时都可“觉今是而昨非”,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编者按:本期专辑为万金川老师八十五年于香光尼众佛学院“中观导读”课程的部分讲稿,文内标题为编者所加。)


  万金川简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现任教于南华管理学院,并于中华、法光等佛学研究机构担任梵文与中观学的课程。语言专长为梵、汉、藏、巴等佛教经典语文。发表有《龙树的语言的概念》、〈藏地学者的龙树著作观〉、〈俱舍论世间品所记有 关缘起一词的词义对论〉等多篇论文与专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道       中观)(五明学佛网:中道       中观)  

 任杰居士: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总结:中道与法身 

 果煜法师:从中观看唯识 

 果煜法师:从中观思想看如来藏 

 果煜法师: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杨云唐居士:中观与三解脱门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 

 惟觉法师:中道思想之介说 

 惟觉法师:中道实相观--九十七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 

 惟觉法师: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说 

 杨曾文教授:天台智顗的中道实相论和观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