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五十三集)


   日期:2013/8/23 8: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来看一百句: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

  孔子说到『欲人之信己』,「欲」是想要,想让别人能够「信己」,信任自己。要怎么做?少说多先去力行,叫『则微言而笃行之』,「微言」就是少说的意思,「笃行」就是自己先实实在在的去做,因为你真正去做了,大家都在看著。我们自己也冷静的来想想,我们曾经跟孩子、跟学生、跟身边的亲朋好友,所讲的道理,我们自己做到多少?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假如我们所说的自己都没做到,这样去教育孩子、学生,或者规劝他人,人家能够很欢喜接受吗?能够很服气吗?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冷静来思考。其实念到这一句的时候,最该思考的是我,我这个已经在讲台上讲了八年半,也都没有很彻底的静下来想一想,讲了这么多道理,自己到底落实了多少?假如自己是真的希望为中华文化的承传,尽一点绵薄之力,这考虑事情得要看得很远。

  比方假如自己没有真正去把所说的这些道理做到,那慢慢慢慢的,副作用就会出来了。比方我身边的人就会说到,那个《四十集》里面讲的内容,怎么你自己都没有做到?请问大家,我要怎么回答?你们配合一下。告诉大家,我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挖一个洞躲,可是也躲不了太久,肚子饿了还得出来;再来,得赶紧落实才行,所以人生该面对的一定要面对。「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且我们人生有很多烦恼,就是因为没有了透这句话,「微言而笃行之」。觉得这些东西很好,急著要去告诉别人,但自己都没有做。而因为是我们介绍的,所以亲戚朋友也都会看著我们的状态。现在人疑心又重:他都比我们先学的,也学成这个样子,愈学愈执著,还是很自私,遇到事情还都只为他想、为他的人想,也没有为大众想。他们还一直说要舍己为人、要大公无私。我们自己没有先实实在在的去落实,很可能造成别人的怀疑。

  我自己这几年走过来都很有经验,比方说听师父讲怎样好,我们马上就去告诉身边的人:怎样很好。结果自己都还没做就先推销给别人,可是这些方法,他做的过程会遇到一些情况,会遇到一些需要突破的部分。结果人家回过头来问,现在遇到这个情况怎么办?自己都没有真正去笃行、力行过,就答不上来。所以真正要利益人,走圣教自己要是过来人,都要下真功夫才帮得了身边的人。你所有的好事你得自己去做了体证出来,你立於不败之地,你身边的人都受你的影响,那都是早晚的事情,因为你已经立住了。假如我们所说的好事自己还没做,人家一质疑,自己也呜呜啊啊,也讲不明白,人家就怀疑了。所以知所先后,一些好的道理首先自己先力行得益了,就很能够帮助别人得利益。

  而先做再说,这也是夫子在教学生当中,很善巧提醒弟子的。尤其夫子的学生当中,口才最好的是子贡,子贡可以在两军就要打起来的时候,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化解战争,口才是一级棒的。子贡口才好,有一天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要说的道理,首先自己先做到了之后再说,这样才能够言行一致。而且《论语》当中也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觉得羞耻的,是自己讲出来的话,超过自己实际的德行、实际做的事情,这是他觉得羞耻的。有时候我们觉得要想讲一些话,也不是有任何说要标榜自己,也是都为对方好,有没有?别怪我罗嗦,我也是为他好。真的,我能理解,但难免还是什么?浮,太浮躁,太急了,虽然是好心沉不住气,有时候一些话还是要时节因缘成熟了再讲最好。因为有时候你话先讲,人家都盯著你看,对,你都讲那么好听,你自己做了没有?身边的人盯著你,你又紧张又有压力,会不会这样?所以真正在进退当中能沉得住气,多做少说。真正自己做的火候够了,再谦卑的去讲,应该都能成就这些因缘。纵有所成,也不能好像志得意满的去讲,谦还是受益的。

  接著我们看,『笃行之,则用日久』,真正切实去落实、去做了,「用日久」,就是效果就会愈来愈显著、愈来愈长久。而效果日益长久,『用日久,则事著明』,这事情就会愈来愈彰显得很清晰,人们一看就明了:真的是这样。比方你教育自己的孩子,他的行为转变非常大,你就不用说服你先生,你也不用说服你公公婆婆,他「事著明」。之前有跟大家举过个例子,她教她的孩子,最后孩子很乖,动什么东西都会先问爷爷。爷爷觉得跟以前差太多了,就了解情况,原来是媳妇在教孩子做人,教《弟子规》。之后这个公公就去跟自己的儿子讲,你以后要好好的配合媳妇教孩子《弟子规》。这个太太沉不沉得住气?沉得住气。也来自於她的内心不急躁、不强求、不要求别人,先从自身做好,做得好她相信每个人都能认同道德的。

  之前有跟大家讲过,吉林松花江中学,在东北已经形成教育界讲,松花江效应。大家对《弟子规》、对孝道的教育特别重视,都受到松花江中学影响。当初也是王琦老师一个人在做,他要让人家相信自己、相信《弟子规》,他都是默默的在做,微言而笃行之。做了之后用日久,用在哪里?他的班级。大家看这些经典,就是在我们每一天发生的生活当中,不是做不到的。他的孩子排队,人家一看就不一样;上课那种专注,一看就不一样。所以吕杰校长关注到了,因为他事著明了,那最后就推广到全校去。而且继续做,现在事著明到什么程度?整个中国大陆去参观的学校可能都上百,甚至几百个学校。

  包含去年五月份,我们跟著几位小学校长,还有我们李金桦校长,一起到松花江中学去参观学习,海外有缘的教育界的人也到他们那里去参观,所以实实在在的做厚积薄发。「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去参观的都不是他们去要求的,都是主动来的,所以真的能做出成绩来自然能够给人好的影响。他们学校本来反对的老师,在有一年成绩出来,成绩太好了,连那个反对的老师自己都说孔子显灵。那就不用说了,他们自己就转过来了。诸位学长们,希不希望自己做到都不用说,人家就相信、就佩服?这样才痛快。不然我们都费尽口舌:拜托,你就信我这一次!然后讲完自己心里还常常在那里七上八下的,他会不会又不相信了?

  所以这整个事情效果非常明显、非常清晰之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岂可诬乎』。所以有目都共睹了,有耳的统统都听闻了,那还有谁能够歪曲这个事实!我们刚刚讲到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大家相不相信他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整个传播媒体会怎么说?铁定是说,那做了铁定搞不久、铁定没饭吃,那怎么会有收视率?是不是这样?一定都是这些话。可是你做出来就没有人会再说这种风凉话,而且不只没有人讲风凉话,一个榜样立住的时候影响的就是无远弗届的人,影响到整个大陆了。现在大陆各省县市有心的领导者都去找吕导,叫他培养人,他们要做道德栏目,所以现在人才是最欠缺的。这是可喜的现象,但也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稳扎稳打来做好每个因缘。为什么?一被认同,做不好可能又会否定掉,所以「祸福相倚」,声势愈好,愈要慎重、谨慎去做。同样的我们愈赢得别人的信任,我们愈要战战兢兢,不能出差错,这才对得起他人的信任。不能因为他信任,反而我们变得比较马虎,反正出了情况他也能原谅。这样就不对了!

  再来,我们再看下一句一百零一句。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在《论语》的句子: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提到这一句话,我们能体会到,这『劳其民』是派任务给人民,所以『君子』应该是指上位者、领导者。「君子」他在位的时候,他会「信而后劳其民」,是先取得民众的信任,然后才安排任务给老百姓去做。而取得信任,最重要的是爱护人民,他知道你爱护他,你所安排的事情,也都是为了人民著想,他不会不愿意,不会觉得你是找他麻烦,他会欢喜去做。除了因为爱护他们取得信任,同时这上位者也要教育人民。其实在为大众服务的时候,也是一种福气,也是修福,量大福大。为什么这么多人欢喜做义工?一来他们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再来,以身教教育孩子,心要为公众著想,为大众的事多付出,量大福才会大。所以有引导之后人民就不会斤斤计较,都愿意多吃亏、多付出不去计较。

  这信任还是做事情的重要基础,没有先建立好这个信任,你很努力去做,到时候还被人家误会。甚至人家觉得那个领导就是专门找我麻烦,或者专门找我们这个部门麻烦。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要时时能够体恤人心,人心体恤不到,有时候做一些事被他误解,还适得其反。你们有没有经验你为那个人好,你做很多事,他反而愈误会的经验?你们命很好,都没有被误解。真的,我曾经这样干过,你忽略了信任基础,你去安排很多事,事实上都是要为他好,结果反而让他误解,觉得根本就是在找我麻烦,你就白忙一场。稻盛和夫为什么他能让日本航空在四百天左右,从一个倒闭的航空公司,变成那个行业领域盈余最高的一个公司?才四百天那在企业界叫奇迹。为什么?「信而后劳其民」会用的话,孔子这些话、经典这些话会用,不得了。稻盛和夫怎么取得所有日本航空同仁的信任?无我无私。

  因为日本前首相鸠山先生去找他,他答应的时候说到,但是我不拿一分钱。这一个无私的心,就取得了日本航空这些同仁的信任,有了这个信任,他的同仁觉得:不管他叫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们的团体,都是为我好。那整个积极性全部被调动起来,才能创造这个奇迹。所以真的要取得人家的信任,很重要的一点要能放下自私自利。一有私心,在团体里面要赢得团队的信任,几乎是不可能。一个老板、一个领导者只要有觉得说,这企业是我的,这财富是我的。他的员工要信任他就很困难。稻盛和夫他提到的,企业所得的盈余最要先照顾的就是自己的员工,再来是消费者,股东是排在后面。这些做法才能够赢得员工、赢得消费者的一种信任;利益排第一的,就是老板,那就很容易让人家产生怀疑,都是在谋他的私利了。

  而且你看稻盛先生他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他这些钱都拿来栽培人才,他也不是拿来自己花,自己还很节省。所以这样的人,不只他的企业信任他,他现在走到哪里天下的人都信任他。中国多少大企业家现在都以他为老师,当他的弟子去参加盛和塾的课程。而且这个老人家不简单,他常常谈的都是整个天下怎么安定下来,甚至说到即使停止所有的经济成长,都要面对地球生存的问题,他有这个道德良知,讲这样的话。写了几部专门给年轻人的书,年轻人是未来的主人翁,不能不教育,还推荐他们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我们华人看到这样日本的一位长者,我们也很惭愧,他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比我们都积极太多了。而且他的弘扬是先做到这不简单,所以他事著明,用日久,而且影响性愈来愈大、愈来愈大。

  假如不建立信任,『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反而让人民误会是虐待他了。『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君子假如处在为人臣的位置,那就应该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来规劝。一个领导者他上面还有领导,底下有臣民,面对他的领导,他也是要先取得信任然后再规劝。「未信则以为谤己」,如果没有取得信任,领导或者君主会以为你是在毁谤他,他就很难接受。从这句话就可以体会得到,信任是很重要的一个根基。我们从自身来思考,我们劝人成功的比例高不高?你给你先生罗嗦这么多次,成功的比例高不高?你给你太太讲得这么久,成功的比例高不高?讲得那么多,你给你孩子教育那么多了,请问大家,成功比例不高该怎么办?「行有不得」。我记得师长说到,说老祖宗把道理给讲绝了!接著就是讲了这句话,这句话真讲透、讲到究竟处了,讲到人的理智要从这句话建立起来。为什么?不从这句建立起来,遇到一些事情特别容易指责他人,把责任推出去了,一推出去就不理智了。

  只要没有反求诸己,你不反省自己一定就是指责别人,一指责人你当下已经有情绪,就不理智了。不理智处理事情只有愈来愈严重,绝对不可能愈来愈好,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因为事情,我们一不理智,会愈搞愈糟;一理智了,一定定在这个教诲它不会恶化,才能慢慢把它扭转、把它改善。所以哪一句话都可以忘记,这一句话不能忘,刻在额头上。遇到一切人事境缘,马上提起这一句话OK?那你今年会很不一样,我跟大家保证德日进,过日少,你真的这么反省自己,你就问心无愧。其实我们都是有心向道的人,都很欢喜这些教诲,常常在境界当中没有提起正念,事后也很懊恼,愈来愈警觉贴在额头上。你自己怕忘记,可以告诉亲戚朋友提醒你一下,改天跟你兄弟谈话的时候,有一点火气快上来了,你太太在旁边:你的额头怎么了?你马上就,你的太太跟你就很有默契,可以提醒你赶紧Hold down,这个火气不要上来。

  信任之后劝谏,信任要靠我们真正做出来,让人家不怀疑,能信服。而人家信任了会不会再变?变了你难不难过?这些都是境界,「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过来人的话!哪有说他们是过来人,我们都不用走过,然后就轻轻松松,Pose都这么优美就走过来,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再看看夏莲居老先生讲的一句话,就觉得这个话不简单,「切实功夫须从难处做去」。人道德学问这个真功夫,都要从自己最难的习气下手才叫修行,不然都是消遣消遣而已。谈到这里我们冷静下来,我们自己最严重的习气对治了多少?假如它还是依然故我,我们连修行的门都还没进。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那个苦,苦在哪?就好像扒皮一样,这个皮黏得太久了把它撕下来哪有不痛的道理?大家撕过皮没有?告诉大家,撕的时候很痛,撕完?很轻松。你假如没这个感觉,那就是还没撕过!你克制了一直障碍你、一直在纠缠你的习气,你最后把它放下,你很自在的,长痛不如短痛。

  刚刚跟大家说,「信而后谏」,人家本来信任你,又不信任你了你难不难过?就所有的境界会一直考你。《西游记》说九九八十一关,我们好像第一关跨过去就太平日子了。你觉得过关,可能那个觉得过关又著了一个相,另外一个境界再来你有时候就难过、就沮丧,怎么这么复杂、这么难?我都已经这样了,不然要怎样?到时候变自己都否定经典、否定圣教都有可能。《孟子》已经告诉我们不简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要把修行看得太容易。但是只要有决心,只有要毅力,种种关卡一定可以突破得了。而且修道之人求之於自己,凡事君子求诸己,自己能做到,自己能尽本分,其他的一切随缘就不强求了。

  我们再看下一句一百零二句,我们先一起把它念一遍:

  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

  这段话前面还有一句,「夫信由上而结者也」,守信、信义是由上位者带头,下位者很自然的效法学习。接下来具体举了几个伦常来阐述这个道理,『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君主用信义来训导他的下属,则他的臣子下属就会用信义、忠诚来辅佐君王。我们回想之前,曾经一起学习过的句子,在二十二页的四十九句。大家看这个句子,不只要看到这个文字,要看到大舜的的德行,能感受到臣子们听完这一句话的感受,那你对这段话就很深刻。我们看大舜贵为天子,对著他的臣子们说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予违就是他当天子,假如有做任何不妥当的过失,你们一定要辅助、要纠正,弼就是辅助,辅弼、辅弼纠正他。汝无面从,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顺从我,退有后言,退就是不在朝廷上,在背后又在议论我,议论这个事情不妥当。他也是在劝导臣子能够当面进谏他,为什么?任何决策错了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我面子不要,我们要一起共同为人民谋福祉,我有任何不对你们当面就可以给我指出来。这是一分信义,对天下的信义。这个态度一讲出来,这些臣子感觉到了就没有顾忌的,去为人民谋福祉,什么话都敢讲、都敢直言。这是一个榜样来说明这句话,确实他「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

  下一句,『父以信诲其子』,父亲以诚实守信来教诲他的儿子。当然「诲」,他教诲当中他有身教,他自己先把信义做出来。尤其孩子愈小他心愈清澈,只要是性德的行为出来,他感受会很深刻,终身不会忘。因为他本来纯净纯善的心,就没有受到太多的污染。孩子学到了他也会对人守信,有这一分信义的心内化了,对父能孝,对兄就能悌了。他以后出社会不管在哪个行业他一定会守信义,「信义为立业之本」。

  那天刚好有看到一个小故事很好,韩国有一个父亲他是卖橘子的。那一天他父亲出去了,儿子帮忙看店,儿子才二十岁左右也没有什么做生意的经验。有客户来了,买了一箱橘子打包好了放车上,钱也收了,车子正要开走。突然他爸爸回来了,就站在车子前面,客户也很诧异,我都买好要走了,你怎么挡我车前面?这个父亲先给客户道歉,可不可以麻烦你把车厢打开,我再看一下这箱橘子?拿出来一检查,里面有好几颗已经烂了,所以这个儿子还没检查就给客户。父亲是一辈子都很守信义,都是仔细检查每颗是好的,才给客户。所以赶紧把那个不好的拿起来,补进去好的。假如捡掉六颗不好的,要补几颗进来?最少要补个八颗、十颗吧,是不是?对!也耽误了人家一会时间,而且这个耽误是自己造成的。凡事都要反求诸己然后要体恤人心,再多放几颗下去。这个也是父亲「以信诲其子」,自己做出来给孩子看,孩子终身不会忘记这一幕的。这些机会点不抓住也很难教孩子。

  有一个乡村老师,他的妈妈难得来找他,他也很高兴,不过妈妈来了,该教书还得教书。早上跟妈妈打过招呼之后,接著就要赶到学校去上课。在路途当中经过一条河,这是他每天常走的,他很熟悉的要走过去。刚好那一天有一个石头不稳,他滑掉了,滑了之后整身衣服是湿的,他又赶紧返回家换衣服才能去上课。他慌慌张张进门去换衣服,他妈妈就问,你为什么回来?他说因为走在路上,要过河的时候那个石头不稳滑掉了,我赶紧回来换衣服。他妈妈说你滑掉了,有没有去把那个石头先摆稳才离开?他傻了,没有,我马上就跑回来了。那下一个人再走再滑倒怎么办?你赶快回去把它扶正再回来。你还教小学的,都讲给学生听要有爱心,自己遇到了根本就提不起来。她孩子赶紧回去,先把那个石头给扶正。这个老妈妈不简单,而且是真慈悲之人,不然怎么会在这些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够提起正念!这个老师他后来人生回想,这几十年站在小学讲台上,每次一回想到,他妈妈问他的那句话,你有没有把石头给扶正?对他都是非常大的一种鼓舞。自己当小学老师的德行要摆在第一位,不可以懈怠。

  接著,『夫以信先其妇』,这丈夫以信义来带领他的妻子,则妻子以信义顺承他的丈夫。我们在《德育故事》当中,很熟悉的刘庭式,他们家曾经谈及结婚的对象,根本都还没有下聘,那个女子后来瞎了眼,他还是坚持这分信义、信用。我个人的感觉,这不是信用的问题而已,这个刘庭式先生是真仁慈之人,他能感受到这个女子,假如不嫁给他以后会怎么样?古人他真正圣贤书读懂了,他一生求问心无愧。后来感召他的太太,虽然眼睛看不见,可是也是竭尽全力的照顾这个家,后来他两个孩子都考上进士。我们看到这《德育故事》里面,做出现在人做不到的这些有德的行为,现在人看觉得他们傻、他们吃亏,我们看得到后面都是后福无穷,所以人欠你,天会还你的。

  『上秉常以化下』,上位者能坚持常理来教化下位的人,那下位者就能遵守常道,这『服常』,遵守常道来顺应上位者。我们之前也读过《孟子》的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五伦关系的对待、君臣关系对待,它也是一种相互的交感。尤其上位者不能去要求、指责下位者,要靠自己来把家庭、团体的家道风气带起来,自己要负责任。『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假如这上位者能够以身作则,做彻底了,还有不能教化的,百例当中不会有一例的,就是不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个也是我们古圣先贤他们对真理他不质疑的,信心这是百分之百。

  我们接著来看一百零三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

  这第一句讲到,『色取仁』,「色」是指外表,就是表面上装作仁义的行为,『而实违之者』,就他实际上却是违背的,只是要赢得美名,或者赢得人家的信任,但事实上这别有目的。要不是好虚名、就是有不好的目的,这『谓之虚』,这样的行为就叫做虚伪了。这个情况,君子是希望言行一致的,君子不好虚名,《孟子》有讲到「声闻过情」,声闻就是他的名声、名誉超过了他的实情,这个君子都觉得很丢脸,他就更不可能去要一个虚名。而且这样的人生态度都是不明白真相,装是不可能装得太久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装到最后被人家识破,就一文不值了,何不实实在在的来做人?所以人的心术时时要光明正大,不要动这些小聪明,纵使人一时被我们骗了,也骗不了老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色取仁」,做表面上,事实上内心违背了,这都是虚伪,都是对人不真诚,这个於良心、於福分都是有折损的。所以读到这一句,人自我期许,时时都是真诚待人,绝没有虚应,绝没有应付。假如一个上位者都是做表面功夫,而事实上内心都是很自私,甚至还是残暴的,「谓之虚」。

  『不以诚待其臣』,不以真诚,不以诚实、诚恳来对待他的臣子,却希望臣子都能真诚来事奉他,『谓之愚』,有这种心态这是很愚蠢的。为什么?叫不明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自己不真诚,还要求下属能够对我们真诚,这个无有是处,不可能的。所以『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刚刚讲到做表面的,还都是要求下属真诚,自己不真诚,这样的一个领导者他很难感动人心,很难跟人交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自己的臣属,为他效力、为他牺牲奉献,这不可能。『故书称君为元首』,「书」是指《尚书》,《尚书》上有说到,君主就好像人的头部,「元首」。臣属,『臣为股肱』,臣子们就好像一个人的,「股」是大腿,「肱」这是胳臂,一般讲「股肱之臣」,这个成语就是指国家重要的大臣。这个比喻就很好,头跟四肢都能配合得很好,这个人就能干很多事情。

  所以这个比喻,『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就期望君臣成为一个整体不分彼此。然后「相须而成」,相互配合,而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成就国家的大治。所以一个君王、领导者,还是要发自真诚的仁慈心去爱民、去对待臣子,那就上下一心,国家没有不治的道理。刚刚这句经文之前我们有一起学习过,大家有没有印象?没有,很正常,因为还没二十一次。所以有时候人记忆太好,也不是件好事,可能会自己暗自流泪,我不是说我。

  我们看一百零四句:

  巧诈不如拙诚。】

  这句话很有人生哲理,能体会到这一句话,人生会过得愈来愈轻松跟简单。因为这社会风气,好像都逼人要很聪明、很会动脑筋、很会好像耍小动作,才生存得下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这句话『巧诈不如拙诚』,「奸巧诡诈不如朴拙诚实」,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算不如天算。因为我们很正直诚实的去说、去做,身心没有负担;还用这些奸巧、用这些诡诈,事实上瞒得了一时,瞒不了长久。到时候还要用更大的心思,又要去把这个谎再掩盖,那纸是包不住火的,最后还是信用会丧失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撒谎的经验?有。人学东西就是一次就要开悟,终身不再干这个傻事了。人一撒谎,首先心神不宁因为怕人家看破,再来睡不著觉,接著买安眠药,要防这个、防那个累死了,不如勇於认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他是做生意的,他跟一些客户就谈谈谈,他就很正直,他说我只能赚多少,他都给那个人讲、给客户讲,后来人家都要跟他买东西,他生意都做不完。他一看就是不会骗人的样子,他也没有什么华丽讲得多好听才能够做生意。大家看我去做生意会不会赚钱?我不大会讲话,实在讲我只要谈到钱,就好像那个气球消了气一样。只要不让我谈钱,谈这些伦理道德,好像就比较能充气起来。所以其实人心念里面只要有自私,这个真诚心就很难保持,因为为了己之后就要动很多脑筋,很多话讲起来是为别人,事实上还是为自己。给客户讲的:都是为你打算。其实脑子里都在那里算我可以拿多少钱,久而久之自己讲了不知道,敏感的人都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已经退得很厉害。有一些人做生意做了几年之后,自己有没有变问谁最清楚?问你好几年没有见面的亲戚朋友,他光听你讲几句话,他就知道你变了没有。我们每天这样讲讲讲没感觉了,他几年没看到我们,我们一开口那个味道不对,以前那种不带任何目的,讲话的那种直率爽朗不见了。

  其实人别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太累,在《孟子》的书里面,有提到一个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享齐人之福」?那个叫自讨苦吃。大家曾经有看过一些连续剧,整个家在那里每天骂来骂去、打来打去,根本原因是什么?就是那个男主人娶了两个太太或三个太太,所以他们家动乱的根源就在他好色。最后还搞到是什么?没娶进来的还有几个。然后又是什么他的孙子又去爱上谁,又是他的什么?所以男人是一家之栋梁,不要成为祸患之源头。

  这个故事里面讲,这个齐人娶了两个太太,他每天晚上回家,嘴巴都有油渍,然后就开始跟他太太讲,我今天又到哪一家他们请我吃饭,吃得多好多好,我在社会上多有地位。每一次晚上回来就给他两个太太炫耀,讲了好一段时间,也不见任何人到他们家里来。所以有一天他太太就跟妾讲,今天我跟在他后面出去看一看,到底他都跟哪一些人打交道。就跟出去了,结果跟、跟,怎么先生愈走愈是荒郊野外,没人在的地方。后来走到哪?走到坟场看人家祭祀完之后,就去跟人家要一些祭祀完的那些酒肉来吃、来喝。基本上就好像在乞讨一样,然后吃饱、喝足了睡一觉再回家。太太看了之后很伤心,觉得这样的人怎么依靠?古人女子称丈夫,叫什么?良人,善良值得依靠的人才能嫁。结果太太回去给这个妾讲,两个人就抱头哭,这样的人怎么依靠?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先生回来了,又继续在那里讲,今天又在那里吹嘘。这个先生的言语都不实在,这都是巧诈,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人生特别没有意义。假如这个先生能真实的去告诉妻子,自己肯去努力,他真实的去告诉妻子,妻子会跟他共患难,会支持他、鼓励他,可能可以走出真实的人生。就不用每天都是在那里耍嘴皮子,人生过得这么虚幻。

  这一段话也提醒我们最可贵的是朴实真诚,最危险的是人用小聪明,又特别会耍嘴皮。但是我观察现在人,对孩子很会耍小聪明,还特别高兴、还会笑,这就很可能对孩子的心性没有及时的导正。有一个爸爸,他的儿子跟他说要两块钱,他父亲给了他两块的纸币,他说爸,不要,你给我两张一块的。他父亲说这个有什么不一样?他儿子说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分两次跑去说我捡到一块钱,然后学校就会给我记功记两次,你给我一张两块的才记一次。他爸爸讲这个的时候,说我儿子真聪明。这心性都不对了,「巧诈不如拙诚」。好,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十三集)  2012/3/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5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