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临济禅师语录》导读


   日期:2013/9/9 12: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临济禅师语录》导读

兀斋



临济义玄禅师悟道因缘

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义玄禅师,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俗姓邢,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临济禅师“幼而颖异,长以孝闻”,有出尘志。出家受具(具足戒)后,一度居于讲肆,听习毗尼,博研经论。后慕禅宗,乃投黄檗禅师会下参学。临济禅师修行精进,不惮辛苦,志行纯一,深为同门师兄弟们所敬重。当时,睦州陈尊宿亦在黄檗禅师座下,充当首座和尚。

一天,睦州问临济禅师:“上座在此多少时?”

临济禅师道:“三年。”

睦州又问:“曾参问否?”

临济禅师道:“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

睦州道:“何不问堂头和尚(方丈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的的,音dìdì。的的大意,指真实究竟之意旨)?”

在睦州的鼓动下,临济禅师于是前去问黄檗禅师:“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话还没有问完,黄檗禅师早已一拄杖打过来。

临济禅师莫明其妙地败下阵来。

睦州见临济禅师垂头丧气的样子,便问:“问话作么生?”

临济禅师道:“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

睦州道:“但更去问。”

于是,临济禅师又去问,黄檗禅师举杖又打。

就这样,临济禅师三度发问,三度遭打。

临济禅师感到非常绝望。他告诉睦州道:“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

睦州觉得他辞去,挺可惜的,便说道:“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

临济禅师于是礼拜睦州而退,准备第二天前去拜辞黄檗禅师。

睦州事先来到黄檗禅师那儿,说道:“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

第二天,临济禅师前来礼辞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于是指点他说:“不须他去,只往高安(今江西境内)滩头参大愚(归宗智常禅师之法嗣),必为汝说。”

于是临济禅师便来到大愚禅师座下。

大愚禅师问:“甚处来?”

临济禅师道:“黄檗来。”

大愚禅师又问:“黄檗有何言句?”

临济禅师道:“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过错)无过?”

大愚禅师道:“黄檗与么(如此)老婆心切(慈悲心切),为汝得彻困(亦作‘彻悃’,诚恳慈悲至极,操心到了极点),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临济禅师一听,言下大悟,惊喜道:“元来(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大愚禅师于是一把揪住他,问道:“这尿床鬼子(尿床鬼子,骂人的话,比喻糊涂,分不清醒梦,不能自觉自主),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

临济禅师便向大愚禅师的肋下筑了三拳。

大愚禅师推开临济禅师,说道:“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临济禅师于是辞别大愚禅师,重新回到黄檗山。

黄檗禅师一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

临济禅师道:“只为老婆心切。”

说完,便恭敬地问讯、行礼,之后,又重新侍立在黄檗禅师身边。

黄檗禅师问:“甚么去来?”

临济禅师道:“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

黄檗禅师道:“大愚有何言句?”

临济禅师便把自己参大愚禅师之经过告诉了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道:“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

临济禅师道:“说甚待来,即今便打。”

说完,便用巴掌打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道:“这风(疯)颠汉来这里捋虎须!”

临济禅师大喝一声。

黄檗禅师便唤侍者,说道:“引这风颠汉参堂去。”

临济禅师悟道后,并没有立即去住山,而是继续留在黄檗禅师身边请益。在黄檗禅师的不断钳锤之下,临济禅师的证悟终于进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成为禅门中最大的一个宗派——临济宗的宗祖,开法于镇州。今河北正定临济寺即是他当年开法接众之道场。

临济禅师接众,素以喝著称,在他的接引之下,开悟者不可胜数,得法并行化一方的著名弟子有二十余人。除了用喝之外,临济禅师还有三玄、三要、四句等方便设施,以接引不同来机。他的上堂和示众法语,更是深入浅出,直指人心,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禅门瑰宝,可作为修禅的入门指南。学佛者,不论修何法门,欲树立正知见,临济禅师的语录不可不看。

临济禅师圆寂于咸通八年(867),谥慧照禅师。临入灭时,曾说传法偈云: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指代极锋利的宝剑)

《临济录》导读

临济禅师生前的开示法语、接众机缘及其行录(参学经过),由他的门人三圣惠然记录成书,流行于世,见《古尊宿语录》。

《临济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录,收录了临济禅师的上堂和示众法语(共22小节),为整个语录的重心部分;第二部分是勘辨,记录了临济禅师接引学人和来参者的机缘公案(共25个小节,其中正录部分有19个小节,补余部分有6个小节);第三部分是行录,记录了临济禅师的生平和参学历程(共28个小节)。

临济宗在五宗七家中立宗最早,影响也最大,这跟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包括教法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临济禅师的禅法属南岳马祖禅系,它继承和融合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和黄檗希运等诸位祖师的禅法之精华,并加以活用,既有正面的开示,方便初学者树立宗门的正知正见,找到修行的下手处,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接人手段,令学人直趋向上一路。临济宗之所以能独秀于五家并风行天下,可能跟此有直接的关系。

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可分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理法,即确立对自性三身佛的决定信解。

二是观法,面对当下的见闻觉知而不起心动念,把握无形无相、历历孤明的听法者、无依道人、无位真人,以此为修行的入手处;在日用中,依“休去歇去、平常无事、无心无为、无修无证”的原则用功,破一切相。

三是教法,根据学人根性,给予相应的接引方法,包括三玄三要、四喝、四料简、四照用、四宾主等,皆是临济禅师的门庭施设。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

一、临济禅法的重心:

树立“真正见解”是宗门修习的第一要务。

临济禅师认为,修行必须首先建立“真正见解”,也就是对即心即佛、无心合道等宗门的基本理念产生决定的信解(即信心和领解),这是修行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如果见地出现了偏差,修行就会出问题:轻则劳而无功,重则落入魔道。临济禅师所说的“真正见解”主要是指理法和观法。

临济禅师讲:

1.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2.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见解,向天下横行。免被这一般精魅惑乱。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你拟向外傍家求过,觅脚手,错了也。只拟求佛,佛是名句,你还识驰求底么?

3.夫出家者,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

很显然,临济禅师所说的“真正见解”,不是泛指教下所说的文字知见,而是指建立在大乘佛教的佛性论和般若空观之基础上的正见正念(具体内容详后)。

临济禅师之所以强调修行首先要树立“真正见解”,源于他对当时丛林修行所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全面认识。

临济禅师悟道后,一度行脚参方,对当时丛林修行的现状非常了解。他发现,有四个方面的弊端比较严重:

1.心外求法。

很多修行人,并不真正理解“即心即佛,一切现成,无心合道”的意义,置“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马祖语),一味“旁家波波地求觅”,“担钵囊屎担子傍家走,求佛求法”(临济语),不知回头在自家心地上用功夫。这种现象很普遍。赵州和尚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见千百亿个汉子,尽是觅作佛底(的)人,中间求个无心道人不可得。”

2.沉溺于文字知见,死于教下,不得活用,不得活祖师意。

很多修行人,不知道佛法是一期之应病与药,重在解粘去缚、透三句外,归无所得,却在经论中求出路,在文字知见中讨活计,以为那个就是真正的佛法,结果离自己的本分越来越远。临济禅师在他的示众法语中,多次谈到这一现象,他说:

(1)道流!莫取次,被诸方老师印破面门,道我解禅解道,辩似悬河,皆是造地狱业。若是真正学道人,不求世间过,切急要求真正见解。若达真正见解,圆明方始了毕。

(2)道流!无佛可得。乃至三乘五性,圆顿教迹,皆是一期药病相治,并无实法。设有,皆是相似表显,路布文字,差排且如是说。道流!有一般秃子便向里许著功,拟求出世之法,错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

(3)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复子里,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大错!瞎屡生,你向枯骨上觅什么汁?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扁担。如此之类,逢弥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狱受苦。大德!你波波地往诸方觅什么物?踏你脚板阔,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三法混融,和合一处。辨既不得,唤作茫茫业识众生。

这种死于句下,不得活用的情况,在马祖和其他祖师的语录中也屡屡提及到。比如,马祖开示他的弟子亮座主、点化某讲经僧,以及后来的船子和尚度夹山等等著名公案,都反映了这种现象。

3.在二边知见的驱使下,厌喧求静,以石压草的方式住心看净,落入外道禅定。

因执著于清净境界,误把清净境界当作了佛法本身,在这种错误知见的驱使下,很多修行人不知不觉地落入外道禅定中,不仅自误,而且误人。其实佛法是不二法门,是无为法,强调的是“无依、无住”,与外在境界的染净没有关系,与有为的取舍造作也没有关系。临济禅师讲:

(1)有一般瞎秃子,饱吃饭了,便坐禅观行,把捉念漏,不令放起,厌喧求静,是外道法。祖师云:你若住心看静,举心外照,摄心内澄,凝心入定,如是之流,皆是造作。

(2)大德,山僧说向外无法,学人不会,便即向里作解。便即倚壁坐,舌拄上腭,湛然不动,取此为是祖门佛法也。大错!是你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你即认他无明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之是也。你若认他动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动,应可是道也。所以动者是风大,不动者是地大,动与不动,俱无自性。你若向动处捉他,他向不动处立。你若向不动处捉他,他向动处立。譬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大德,动与不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4.对宗门的理法观法一无所知,误把祖师的门庭施设(教法)执为究竟,落入狂禅或野狐禅。

临济禅师认为,对于修行人而言,真正见解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宗门的修证理论和观行方法(理法和观法)就是真正见解所解决的问题。至于不同祖师在接引学人时,所使用的不同教法,即门庭施设,或棒或喝,或骂或打,或滚球,或打鼓,或歌舞,等等,则属教化边上的枝末上的事情。但是,很多学人对宗门的理法观法这些根本的东西一无所知,更无修证体验,却学一些虚头不实的东西,胡乱地擎拳竖掌,瞎喝乱棒,以明眼人自居,惑乱学人。宗门中把这一类禅病称之为“野狐禅”或“狂禅”。临济禅师讲:

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即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好灯笼露柱,你看眉毛有几茎,这个具机缘。学人不会,便即心狂。如是之流,总是野狐精魅魍魉。被他好学人嗌嗌[ài]微笑,言瞎老秃奴惑乱他天下人。

临济禅师认为,丛林中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修行上的弊端,皆源于修行人事先没有“真正见解”作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择法眼”、“正法眼”。所以,要根治这些弊端,第一要务就是要帮助学人建立“真正见解”。

临济禅师的这一做法,抓住了宗门之修行与教下的根本区别。

教下的修行,在见地上,不要求一步到位,可以随着功夫的升进,经初善、中善、后善,不断升进,最后到达圆满。换言之,教下的信、解、行、证,都是有次第的。而宗门的修行,由于是以证法身为首要目标,在见地上强调“透三句外”,在功夫上强调“离心意识”,这一目标决定了宗门的修行必须以圆顿的见地和信心为前提。在宗门里,观行的功夫之深浅和纯熟程度方面允许有差别,但是,在见解方面是没有阶次可言的,必须是“见与佛齐”,不得有丝毫的偏离和不到位,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从历史效果的角度来看,临济禅师强调“真正见解”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际上,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宗”与“教”之间的矛盾。宗门并不是要排斥经教,而是要“借教悟宗”,不能死于句下而忘记了对自己心灵宝藏的开发。“借教悟宗”是宗门的传统。宗门之兴衰,与此有直接的关系。宋以后,宗门之所以走向衰败,原因之一就是,宗门中有很多人因过分强调“不立文字”而走向轻视经教的歧途,没有建立起“真正见解”,盲修瞎练。而临济宗之所以能风行天下,连绵不绝,直到现在,几乎成了禅宗的代名词,这可能与临济禅师重视“真正见解”,从客观上保证了宗门的经教基础有直接的关系。

二、“自性三身佛”、“无位真人”之理法

(一)“自性三身佛”

临济禅师认为,修行首先要对“自性三身佛”产生决定的信解。

自性三身佛是从佛性之妙用(即无分别智)的角度,也就是从“借功明位”的角度,强调“即心即佛”的理念,以便把向外驰求的心、思维分别取舍的心彻底消解掉,从而归于无心。临济禅师讲: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你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约山僧见处,勿嫌底法。你若爱圣,圣者圣之名。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早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只你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你一念心无差别光,处处总是真普贤。你一念心自能解缚,随处解脱,此是观音三昧法。互为主伴,出则一时出,一即三,三即一。如是解得,始好看教。

临济禅师对三身佛的理解,与六祖的自性三身佛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六祖讲: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对初学者而言,这种从平等无分别智和无碍自在之妙用的角度来谈三身佛,比单纯地从无形无相的体性角度来谈“即心即佛”,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无位真人、无形无相的历历孤明的听法者

上言“自性三佛”,主要是从无分别智的角度强调“即心即佛”,旨在告诉学人修行证道的原则,接下来,临济禅师又从“日用见闻觉知、转动施为一一都是自性的妙用”这一角度,向学人指示了修行的下手处。在这里,临济禅师提出了“无位真人”的概念。

“无位真人”实际上是佛性和常住真心的代名词,它一方面突出了心的无形无相和无住无依,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日用中的一切,乃至外在的山河大地和十法界,等等,都是从无位真人那里开显出来的,都是无位真人的妙用。前一个方面的意义,将“无位真人”同“生灭之妄心”区别开来了,而后一个方面的意义将“无位真人”同一般意义上的“灵魂”概念(“肉体”与“灵魂”是二元对待的,灵魂寄居在肉体中,肉体是生灭的,而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可以迁移到别的肉体当中)区别开来了,换言之,“无位真人”不仅是五蕴身心的主人,同时也是五蕴身心之所由来,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而不是两个异质的东西。

临济禅师在他的语录中,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无位真人的含义:

1.“无位真人”不是“四大”,却能用“四大”。

无位真人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日用见闻觉知皆是无位真人的妙用。无位真人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生命之当下现形,须臾未曾离,那个“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的听法者,就是我们的无位真人。

(1)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推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

(2)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闲机境。

(3)道流,你只今听法者,不是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

2.无位真人离一切相,超越二边,去住自由。

无位真人不是我们的生灭意识,从用上来讲,它就是我们的自性般若。它无形无相,无住无依,无碍自在,远离凡圣、真俗、净秽等二边分别取舍,“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学人不了,为执名句,被他凡圣名碍,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教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底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用处只是无处。所以觅着转远,求之转乖,号之为秘密。

(2)道流,山僧说法,说什么法?说心地法,便能入凡入圣,入净入秽,入真入俗。要且不是你真俗凡圣,能与一切真俗凡圣安著名字。真俗凡圣与此人安著名字不得。

3.无位真人遍一切时处,能含一切万法,能生一切法,且能于一切法透脱自在。

无位真人虽然无形无相,不可以用有为之心去把捉它,但是,它广大无边,包揽一切,因此不可执著于它的“空性”而排斥万有,落入能所对立当中。换言之,我们不要试图排斥和逃避见闻觉知和外在境缘的方式,去体证无位真人。正确的态度是,面对见闻觉知和尘俗境缘,不起心动念。

(1)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入一切境,差别不能回换。一刹那间透入法界,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罗汉说罗汉,逢饿鬼说饿鬼。向一切处游履国土,教化众生,未曾离一念。随处清净,光透十方,万法一如。

(2)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人信不及,便乃认名认句,向文字中求,意度佛法,天地悬殊。

(3)但能息念,更莫外求,物来即照。你但信现今用底,一个事也无。你一念心生三界,随缘被境分为六尘。你如今应用处欠少什么?一刹那间便入净入秽,入弥勒楼阁,入三界国土,处处游履,唯见空名。

三、“休歇无事”、“破一切相”之观法

(一)休歇无事——观行的原则

前面“理法”部分讲“自性三身佛”和“无位真人”,是用“借功明位”的方法,从自性的妙用之角度开示“即心即佛”的道理。此处“观法”部分,是用“借位明功”的方法,从无心合道的角度,开示宗门修行的观修原则和基本要领。这个原则和要领就是“无为、无心、无事”。而这个“无为、无心、无事”必须建立在对前面所讲之“理法”产生了决定的信解之基础上。

临济禅师的下列开示,值得我们细心领会——

(1)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莫错,诸禅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驴牛肚里生。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

(2)道流,是你目前用底,与祖佛不别。只么不信,便向外求。莫错!向外无法,内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你十年行脚。约山僧见处,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着衣吃饭,无事过时。你诸方来者,皆是有心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出离三界。痴人!你要出三界什么处去?佛祖是赏系底名句。你欲识三界么?不离你今听法底心地。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还是道流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界底人与三界安名。

(3)大德,四大色身是无常。乃至脾胃肝胆发毛爪齿,唯见诸法空相。你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你一念心不能歇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你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便是清净身界。你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三界神通变化,意生化身,法喜禅悦,身光自照,思衣罗绮千重,思食百味具足,更无横病。菩提无住处,是故无得者。道流,大丈夫汉更疑个什么?目前用处,更是阿谁?把得便用,莫着名字,号为玄旨。与么见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4)师示众云:“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

(5)心外无法,内亦不可得,求什么物?你诸方言道有修有证,莫错!设有修得者,皆是生死业。你言六度万行齐修,我见皆是造业。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求菩萨亦是造业,看经看教亦是造业。佛与祖师是无事人,所以有漏有为,无漏无为,为清净业。

(6)道流,诸方说有道可修,有法可证,你说证何法、修何道?你今用处欠少什么物?修补何处?后生小阿师,不会便即信这般野狐精魅,许他说事,系缚他人言,道理行相应、护惜三业,始得成佛。如此说者,如春细雨。古人云:路逢达道人,第一莫向道。所以言:若人修道道不行,万般邪境竞头生。智剑出来无一物,明头未显暗头明。所以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未曾欠少。你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你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相不别。

(7)道流,真佛无形,真法无相。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诸佛现前,无一念心喜。三途地狱顿现,无一念心怖。缘何如此?我见诸法空相,变即有,不变即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现今听法底人,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入三途地狱如游园观,入饿鬼畜生而不受报。缘何如此?无嫌底法。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由心故有,无心烦恼何拘?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你拟傍家波波地学得,于三祇劫中终归生死,不如无事向丛林中床角头交脚坐。

(8)大德,你担钵囊屎担子傍家走,求佛求法,即今与么驰求底,你还识渠么?活泼泼地,只是勿根株。拥不聚,拨不散,求着即转远,不求还在目前。灵音属耳。若人不信,徒劳百年。道流,一刹那间便入华藏世界,入毗卢遮那国土,入解脱国土,入神通国土,入清净国土,入法界,入秽入净,入凡入圣,入饿鬼畜生。处处讨觅寻,皆不见有生有死,唯有空名。幻化空花,不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二)破一切相

1.破圣相

我们很多人对佛和解脱等等的理解,都是从清净境界上着眼的,认为清净的境界是佛,浊染的境界是凡夫,光明的境界是佛,暗昧的境界是凡夫,法喜充满的境界是佛,痛苦烦恼的境界是凡夫。实际上,从宗门的角度来看,佛和解脱不是某种特殊的清净境界,而是一种对待一切差别境界的态度,即能够透视诸法之虚幻性、平等无分别、无依无住、不动不摇的态度。在境界上起善恶、好坏、染净、是非之分别,全是心的妄想、心的妄动、心的迷失。关于这一点,黄檗禅师讲得很清楚:

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但欲求悟,不爱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众生不暗,法无明暗故;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法无强弱故;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法无愚智故。

所以,修行人要树立“真正见解”,必须破除凡圣之相,不能落在对境界的分别取舍当中。

(1)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此?只为道流不达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碍。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大德,时光可惜,只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

(2)至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故纸。佛是幻化身,祖是老比丘,你还是娘生已否?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摄。你若求祖,即被祖魔缚。你若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3)道流,你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不与物拘,透脱自在。如诸方学道流,未有不依物出来底。山僧向此间从头打,手上出来手上打,口里出来口里打,眼里出来眼里打,未有一个独脱出来底,皆是上他古人闲机境。山僧无一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你诸方道流,试不依物出来,我要共你商量。十年五岁,并无一人,皆是依草附叶竹木精灵野狐精魅,向一切粪块上乱咬。瞎汉!枉消他十方信施,道我是出家儿,作如是见解,向你道无佛无法,无修无证。只与么傍家拟求什么物?瞎汉!头上安头,是你欠少什么?

2.破文字相

经教文字是标月之指,因指见月是研读经教的目的,见月之后,经教如同渡河之筏,最终必须丢掉,否则,若执经教文字本身为道,经教文字反而会成为修道的最大障碍。宗门之修行,以明心见性、实证法身为第一要务,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扫荡一切向外驰求的心,同时还必须息念忘虑,绞绝一切分别意识和思维知见。大慧宗杲禅师讲:“心意识之了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也。”所以,宗门中修行,特别强调要破文字相,其目的有二:一是要从“向文字中求佛法”的迷途中走出来,回归自心,二是要离心意识,扫荡思维知见,归于无心。

(1)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道流,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底阿师。你解得,即轻蔑他人,胜负修罗,人我无明,长地狱业。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狱,大地不容。不如无事休歇去,饥来吃饭,睡来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2)今时学人不得,盖为认名字为解,大策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复子里,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大错!瞎屡生,你向枯骨上觅什么汁?有一般不识好恶,向教中取意度商量,成于句义,如把屎块子向口里含了,吐过与别人,犹如俗人打传口令相似,一生虚过也!道我出家,被他问着佛法,便即杜口无词,眼似漆突,口如扁担。如此之类,逢弥勒出世,移置他方世界,寄地狱受苦。大德,你波波地往诸方觅什么物?踏你脚板阔,无佛可求,无道可成,无法可得。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道流,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三法混融,和合一处。辨既不得,唤作茫茫业识众生。

四、“三玄三要”、“四料简”等等教法

(一)临济四喝

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第一喝,喻空观智,断一切执著;第二喝,喻中观智,融空有于不二;第三喝,喻方便假观智,接引之方便;第四喝,超三句之外。

(二)临济三句

上堂,僧问:“如何是第一句?”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问:“如何是第二句?”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

三句就是:第一句,直契中道,第二句,指示空谛,第三句,方便假谛。

临济禅师所谓“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

(三)三玄三要

师又云:“一句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么生会?”下座。

关于三玄三要的含义,临济禅师并没有作明确的说明,后代祖师对此异解纷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汾阳善昭禅师的对三玄的理解。汾阳禅师认为三玄就是“体中玄,玄中玄,玄中体”。

考虑到临济禅师的禅法思想是从百丈一系而来,所以,从百丈和尚的“三句”和“透三句外”来理解临济禅师的“三玄三要”,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一句指观机逗教之教法,三要即初中后三善之权法;三玄指初中后三善皆指向向上一路,归于无住。百丈禅师所谓初中后三善都指向向上一路,谓之一句中具三玄;向上一路必须通过初中后三善之权法来实现,谓一玄门具三要。说法必须具有三玄三要,方得无过——既不落二乘,又不落入狂禅。

(四)四料简

四料简就是“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其用意是根据学人的执著重点之所在,用不同的方法打掉他们的我法二执。

(1)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孩垂发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2)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五)四照用

四照用主要是讲接引学人时观机逗教的方法: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照即是观机。用即是逗教。先观机而后逗教,先施教而后知机,或直趋向上一路,或用教下的方法,循循善诱。

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六)四宾主

四宾主,即客(来参者)看主(受参善知识),主看客,主看主,客看客,主要是讲参学者要具正法眼,识宾主,知邪正,不要被假善知识所误导。看,就是勘验的意思。

道流,如禅宗见解,死活循然,参学之人,大须子(仔)细。如主客相见,便有言论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唤作客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是主看客。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呼为客看客。大德,山僧如是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临济禅师语录       导读)(五明学佛网:临济禅师语录       导读)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净界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导读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六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四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三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二卷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一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六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五卷 

 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