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生理特点与修道(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日期:2013/10/12 11: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怀瑾老师讲生理特点与修道(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闭塞其兑”,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

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

*****

正统的说法,意念就是火。道家有两句话我们必须知道,“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修道家的人,如果天天上课,吹牛招摇撞骗,那是不行的啊!因为犯了道家的天条“开口神气散”。修道人话都不讲的,多讲话伤元气,就怕开口神气散了。“意”就是杂念,“意动”就是思想杂乱,火工就寒就没有了,这个时候要无念,要意念专一就是文火。这是道家的道理。

《我说参同契》

--------------------------------------

我们妄念多了,检查自已就是观想。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之道,就是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唉呀!我脾气那么坏,嗔念重。嗔念是什么?是无明。无明怎么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那怎么会发脾气?那是一念无明而起,无明则不明白,既然是无明那算了,干脆丢了它。丢了它,果然不错了。这不是观吗?我这是粗略描写心理的观察历程。这就是转妄想为观想的问题,假如妄想可以转成观想,那么我们把痛苦拼命想成快乐不是蛮好吗?是蛮好的,这要看你做不做得到!

因为怕昏沉不明,因此要提起来观理,但理搞多的人一天到晚用思想,等于太阳光太热了,所以说“如日蕉芽”,刚刚萌芽那点清净的打坐功夫,在里头道理一转,等于是灯泡太亮了,就像钴六十一样,照得那个定的根芽都蕉了。此时就要赶快不要再用思想,也就是禅宗讲的放下。这个时候就要修定不要再起观,这样是“润以定水”。

道家认为妄想就是火,因此修道的人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意就是妄念,做工夫妄念动了就好像煮饭一样下面的火乱吹,饭就煮不熟了。所以想的道理多了,火太大了把一点静的根芽都烧了,光是修慧而没有工夫不能得定就无法成道。因此,此时要赶快走修定的路子。

《宗镜录略讲》

------------------------------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

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工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工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是《易经》上的卦名,“兑上缺”,下面两横,上面一横的中间断缺为二,这是兑卦。“兑为泽”是水,代表海洋,在人体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说打坐修道的时候,嘴巴闭起来,不要讲话。人身上不止一个缺口,共有九个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严密关闭起来,就是不要漏气的意思。

道家有两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一个道家的修行人,常沉默寡言,因为他要保守元气!“塞其兑”,实际上“兑”也并不完全指身上开口处,也指心理上的渗漏。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渗漏,都要把它圆满起来,眼睛耳朵都要全部封闭起来。

“终身不勤”,并不是勤快的“勤”,而是形容一辈子不会忙忙碌碌,始终是从容不迫的;也就是《大学》、《中庸》所讲的中庸之道,为人处世从容中道的“终身不勤”。

“开其兑”,一个人活着时,拼命消耗自己的生命,九窍漏洞统统地打开;“济其事”,整天忙忙碌碌,一辈子为人世间事务忙。这样一来这个人就“终身不救”,救不了啦!消耗到完了为止。

*****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节省,说话也要节省,废话少说,乃至不说。不做浪费的事,集中意志做正当的事,这是对精神的节省,对生命的节省。一个人修道,欲求长生不老,方法很简单,就是不浪费生命,少说废话,少做不必做的事,办事干净利落,简单明了。

“事天”则包括宗教的活动,信宗教的人,宗教活动也要节省,不要浪费。古代宗教活动的花样也多得很,信宗教的人参加布方、拜斗等等,各种方法,忙得不得了。这都不对,应该节省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道家老子的秘诀就是“啬”。老子之所以谓老子,据说他活了几千年不死,就是靠这个“啬”字来的。

道家与佛家的差别在哪里?我个人的看法是:佛家一上手就是“空”,就布施;道家入手就是“啬”,就是节吝,以养精喜气为主。如果勉强做一个比较宗教的研究,道家所走的这个“啬”字的修持路线,相当于佛家小乘道的路线,罗汉道就是相当于这个路线;大乘的菩萨则是走空与布施的路线。但老子自己不是以“啬”为最高层次的修持,而他所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主张,等于佛法的大乘道,那是布施。

但是后世的道家专门注重老子所说的这个“啬”字,所以说话也不敢讲,而认为“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所以学道的人不说话,连点头打招呼都认为是浪费。

尤其是后世修炼神仙丹道学派的道家们,认为说话是最伤元气的行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运气的最大原因。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严厉训诫了。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合理,姑且引用古体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两句话来做结论,由大家自去思考取决了。

《老子他说》

--------------------------------------

以道家的人来讲,有两句话,讲修行做工夫,“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这是道家的话,也蛮对的。一开口啊,神气都散掉了;意动,心念一动,火工就寒,象做饭一样,下面的火不行了,这个饭就做不熟了,这个火候就不到家了。

我给你们讲话牺牲太大了,像某人的爸爸讲的,“叫老师不要拼命啊”!我是拼命给你们讲。以道家的人来讲,“开口神气散”,寿命减少了。我们佛家的观念又不同了,我连生命都布施出来给你们了。

《南禅七日》《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修道)(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修道)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陆、居家修道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生理与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