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习禅影录摘选(4)


   日期:2013/10/13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见到了这一面,还要知道那一面,这一面的空也,那一面的有也。如何有呢?你试试看,你观想一个东西,你用意造出来,或者单提一念,看提得往否。一念万年,万年就是这一念,能够定得住否,就真正证明你见道了没有。凡夫是做不到的。在没有见道以前,他都是妄念纷飞。虽然能够见到这一面空了,要单提一念观想一个光明点,应该也观想得起来,也不难。所谓观想不起来,又是搞错了。譬如说你看过小电灯泡的,看到过一个金刚钻的戒指的,看到过一个发光的玻璃的,这些都看到过,就是这么一点,假想起来,就定住了,这总做得到呀?夏医官不要乱听,瞪起眼睛又捡拾这些烂渣子,你拾去就是烂渣子,人家拾去就是法宝。你就是爱听这些。

那么,观得起来,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心一境性,心在一个境上。这个境是你造的,没有关系,爱造它就造它,你那个能造之性没有变。见道了才可以,不见道不好修定。定久了,不管定在身体上哪一个部位都好,不在外也好,不在内也好,不在中间也好,可以在外,可以在内,可以在中间都好,反正都可以定住,适当的。这个适当看你巧妙了,现在不给你点破,自己试试观想,巧妙定住了,心一境性,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自然会定生喜乐。所以功夫发起得慢,是功用不能到呢?还是见地不能透彻呢?此理也要明白透过来,把它定住。你不要认为这是玩弄妄想,就要玩弄它。你要是能观想得起来定住了,慢慢你就晓得真正妙有之用了。

有见地的人要注意这句话,做不起来,那就不对。自己要注意检察,为什么观不起来,唯心所造嘛,为什么造不起来?不是太用力了,就是太不用力了,不是加了一点,就是减了一点,再不然就是幻想。什么叫幻想呢?认为观想是另外想一个东西。其实你只要就现成的亮光是什么,随便想象,有如记忆一样,等于你看过的书,看过的人,一想就想起来了,就是这样。观起来就把它定住,一定要观这光明点,定住了,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你那个灵灵明明的,知道自己定住的那一个不受妨碍。现在假如有一个定住了,同时也知道一切声音、一切想头、一切什么,觉得自己定住没有定住,这个觉知也在,是呀!一身有那么多的妙用,你就看清楚了,这个定住了,心一境性,心放在一个境上,久定,就定生喜乐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所以说,见道以后如何?正好修行!平常你不能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能在一念上,这一念定住就一万年,万年就是一念,系心一缘。变动就不是,不要变动。变动,就是你不对,就是你没有定住,此乃定慧等持之法。不是任何人可以修。我讲的话有个道理,要见道以后的人便成定慧等持。何以是慧呢?知道本自性空,这个境界还在,本自性空,也知道我在造它。那个我呢?不在这个境上,那个作用,有一个境在,这个境就定住,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此乃定也,亦乃慧也,是定慧等持。

讲净土宗,永明寿禅师的净土宗,就是真净土宗,所以他说有禅有净土,好比戴角虎。他见道了以后,他不作观想,就定住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孤零零的这句佛号始终存在,一念定住,所以他是净土,他是真禅真净土。普通的人你不要假借这句话,什么净土?什么土你也找不到,鼻子粘到泥土的时候才后悔。要定这个,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心一境性,定生喜乐,我都向大家点过啊!我不是说自己没见到袁老师以前,自己一个人在灵岩寺阁楼上修XX法,刹那之间这一点灵光自己把他观起来了,灵灵明明,一下就几个钟头下去了。有人修密宗说观想多么难,我一点也不难,此乃理也,也就是事也,修什么法,是什么法。

大威德金刚,第一步他叫你刹那之间,一弹指(以手弹指作声)二十刹那,有说六十个刹那,反正随便说,很快在刹那之间你本身就要观想成大威德金刚(九头--表大乘九部契经,二角--表真俗二谛,头发竖立--表度一切苦厄而得圆满,三十四手--加身、语、意,表三十七助道品,十六足--表十六空,右足所蹈人兽等八物--表八成就,左足所蹈鹫等八禽--表八自在,裸形表无挂碍)。所以学密宗的人,我问他们有哪个能刹那之间观得成功?都观不起来,修了几十年也观不起来。

我在四川时候遇到一个学密宗的大居士,不得了,在茶馆中都在摇铃子,是北大地质系毕业的,我问他学密宗学什么?他说:“大威德金刚,你也晓得?”我说:“我晓得大威德金刚在仪规上第一步就叫你刹那之间变成大威德,你观不观得起来?”他说:“啊!观不起来。”我问他修了几年了?“九年了。”我说:“那你不是白搞!”他问我观不观得起来?我说:“我早就观起来了,我现在和你讲话,就已经观起来了。”他就:“咦,这是佛法,不能打妄语。”我说:“谁和你两个打妄语啊。”他问怎么观的?我说:“你曾在北大念过书是不是?”他说:“是,当年在北大念书。”我问:“你去故宫玩过没有?”他说:“当然去玩过。”我说:“我现在告诉你,现在我讲故宫,你马上想到吧?”他说:“当然想到了,玩过的,我一边谈话,一边就现出来了,在意境上就有这个!”我说:“你刹那之间就把那么大的故宫观想起来了,何以刹那之间不能转成大威德金刚?”吓!欢喜赞叹,他问要怎样修?我说:“你先要把禅宗了解才对,如何呢?”他说:“啊,那不行,修密宗的人一天停止了修法,有无间地狱之罪。”我说:“你把铃子和杵交给我,有罪我替你负担,行不行?我先在佛前为你顶礼,我为你负责。”结果那个家伙还算胆量很大,将铃子与杵就放下交给我。我说:“你参话头,参什么?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为什么叫他参这个话头,因为他是学密学观想的,万法不能归一,所以他不能定,不能观得起来,所以叫他参这个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呀!这些道理刘女士昨天她都会了,她真会了?是假会。现在我再告诉她,她才懂了,万法归一,喏!就归在这一点上,一切念提起到这一点上,可以忘了外缘。一归何处?这个一也就在动静上,一无归处,提起便用,放下便休。这才真正懂了一点。一个人定在这上面,久而久之,就发天眼通了。
、、、、、、、、、、、、、、、、、、、、、、、、、、、、、、、、、、、、
 

在二乘罗汉、声闻谓之幻有,菩萨谓之妙有,本来性空,由心生起一个有来。如此修为,是要定慧到家了以后,才能自在无碍。要空要有无不由心,不然都是理论边上的事。有许多人,一明了理,没有加以痛彻的修持,认为自己就对了。像我们同参中巫XX一样(巫XX当时正在座中)。非要大死一番,痛彻的修持不可,理你是搞对了。对了不是你的事,是佛的理,天台宗所谓“理即佛”。你非要由两腿好好地磨练一下。

为什么要磨这个腿、要打坐呢?此乃苦行之一也!做不到的姿势硬要你做到,先要把这个身心勉强过来,变化这个气质,苦行也。多吃一点苦,多修一番苦行,多消一分业力。硬把它变过来,此之谓变化习气。你要改变谁呀?你两条腿都改变不了,又如何改革其他呢!但是如何改变呢?不要去注意腿,不要去管它,心一境性,定生喜乐。从理上明白,由理上透入,是靠不住的、不行的;必须要从事上熟,事上熟呀,真正真正下过苦功来,一步一步地求证。算了,这些话提它干嘛呢?

见道的人,他自己会晓得变更习气的。平常琐琐碎碎的人,自然而然会变成慷慨激昂;平常骄狂的人,自然变成谦下。就是说,言语、举止自然而然变得合乎中庸之德呀!也是中庸之“道”。调正,都是自然而然的,此所以道之可贵也。真正见得,没有不变的,懦夫立,顽夫廉哪!所以说,自己的习气,主观依然坚固没有变的,就要警觉自己,那是见地不真呀!王阳明先生因此而懂得知行合一之理,(他见道见到什么程度姑且不管他,这个改变气质功夫是懂得了,充其量他摸到第七识边缘,第八识还未亲证。)所以说见道与不见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是自知的事?参!

我们要了解佛道只在平常日用之间,平常日用之间念念觉即是佛,念念迷即凡夫。这个古来祖师语录经典上都那么说。念念觉,觉个什么啊?起心动念处,自己观照得清清楚楚,义所当为,所不当为,无一不合于理,无一不合于礼,这就是行履。大家都是讲禅宗,看了些公案、语录、机锋、转语,就当成禅,都没有好好研究一个真正的大禅师,他生平做人做事的行履是如何值得效法的。所以在没办法中常常叫大家多看看《禅林宝训》这本书。那么你可见到这些禅师的行履,做人做事,整个就是一个出世而住世的大儒家之风范。这些不去研究,光看了一般机锋、转语、公案,这就是禅宗了!真是天大的笑话。而且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记载其中几段在上面,你想他一生就是这一两串戏吗?一生数十年,他数十年中间的行履如何?这几段机锋转语的记载,根本不能窥其全貌。

你看,《指月录》上也提到,也记载了一点。《指月录》,它是选集的汇书,选出来某个禅师一生中某一点点而已。例如它选出欧阳修见到一个古寺里的老和尚在看经,欧阳修问他,古人生死都可来去自由地做主,现在的人怎么就做不到呢?那么这个和尚答复他,古人念念在定慧中,现在的人念念在散乱中,怎么做得了主呢?念念在定慧中,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都在定慧中,能吗?你要注意!“念念在定慧中。”嗯!有些朋友说他一天打两次坐,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好像便宜给我占了似的。我早晚打两次坐,打三次坐,好像已对得起祖宗父母似的。这谓之学禅了?真可笑之至。不晓得念念要在定慧中。每一起心动念处,动静云为,都在这个定慧的境界里,才可以谈学佛参禅。

依我们平常做人来讲,精神不统一,不仔细。为什么不能仔细?为什么精神不统一?就是没有定力嘛!例如现在此刻,你以为我在琐琐碎碎讲世俗的事情吗?殊不知一片婆心,望诸位先我而成就。从这里就看到定慧的行持,但这是凡夫的定慧,普通人做事都要如此呀!你看那个法师,在我家里,要到基隆去请老先生看地,我说请他带一封信去,讲了三次,走的时候仍然没有带,以他出家人,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事,我如此再三提醒的小事,他也搞忘了,可见凡夫的定慧也相当困难。何况二乘的定慧,何况菩萨的定慧,要念念在定慧中。凡夫的定慧,就是平常事业成功的基础。你看那个萧先生,我经常以他的为人处事告诉你们,他随时随地,都是端容正坐,走路规规矩矩,这是他的定慧,哪怕你告诉他一件事,他忘了,有的,但是他等一下就想起来。啊!这件事忘了,很遗憾。这是他做人做事的定。一个人稍有成就都是不容易的啊,都是要有定慧,由凡夫的定慧开始,进而修持二乘的定慧,再进而菩萨的定慧。

世界上各个宗教,乃至佛教各宗派,不管显教、密宗,乃至旁门左道,一切修持之路,没有哪个可离于禅,此所以如来正法眼藏也。所以真要了生脱死,证道成佛,只有把禅参通了,真能明心见性,悟后起修一切法,则任何一切法都变成助道品。如果没有参通,没有明心见性,慢说是修外道法,修佛法都是心外求法,因为不明根本。所以说要先见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习禅影录摘选)(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习禅影录摘选)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