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 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叙述兄弟的情谊非常深刻


   日期:2013/10/19 10: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

    我们这几节课程跟大家一起共学,是「忠孝友悌」这一句经文。其实「忠孝」跟「友悌」,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整部《太上感应篇》,最重要的,也是这一句经文。我们探讨了几节课,其实这个「忠孝友悌」的存心,应该是「不可须臾离也」,我们每天在工作当中,都在奉行尽忠。像《了凡四训》有一段话也是在尽忠:「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一句话,就是对自己要尽忠,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家庭、亲人,都应该尽自己的本分,尽力去付出,去成就对方。

    包含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了解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不善,那我们尽力弘扬中华文化,尽一份中华儿女的忠心。同时,我们又了解到,人的善念、意念的力量很大,所以近代物理学研究,有一个说法,八千人至诚发出的善念,祝福这个地球消灾免难的话,这个灾难能够化解。那很多同仁听到之后,也是尽力做定课,念佛、拜佛、诵经来迴向,我们体会到,尽心尽力,功德都是圆满的。

    孝,真正孝顺了,对自己健康,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因为他心中念念不敢忘父母,不敢忘父母的教诲,甚至于哪怕动一个不好的念头,都觉得对不起父母,这是孝子的心境。为什么动一个不好的念头觉得不孝?因为德行有损,他自己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他的师长。

    接着「友悌」,其实这个友悌在家庭当中,「友」是指友爱,兄姐对弟妹的友爱,延伸到长辈对晚辈的友爱。包含妯娌之间,同嫁到一户人家,这些媳妇之间,也要年长的友爱年幼的;包含同娶一家的姐妹,这个在马来西亚是怎么称呼?这几个男子之间称,我们在台湾叫连襟,这个都属于友悌的范围,这缘分都是很深的;包含姑嫂之间,嫂嫂跟小姑,大嫂都应该友爱小姑。「悌」,在这裡专指弟弟对兄长,弟妹对兄姐的敬爱,恭敬、尊重,那延伸,也是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尊重。所以这个悌道的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这个「友悌」,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叙述兄弟的情谊非常深刻,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叫:「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其实这每一句,都含有很深的情义在其中,不只是对兄弟的情义,也是对祖先、对父母的这一份孝思。同气连枝,连到那裡啊?连到祖先,连到父母啊。所以兄弟不和,父母是最难过的;兄弟能友爱,是父母最欣慰的事情。再有钱,假如兄弟不和,父母一定无法安心。

    有三对姐弟,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也是爱护子女,然后留了点钱,就希望给这三个孩子宽裕一点。结果就问这个大姐,这个大姐就讲了,说:爸妈,我不需要这个钱,你就给妹妹跟弟弟就好了。结果问老二,这个二女儿,二女儿说:我不需要钱,你就给姐跟弟就好了。结果问这个小弟,这个钱的事情,然后这个小弟说:爸妈我不需要这个钱,你就给我两个姐姐就好了。当父母问过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态度,都是「给我的兄弟姐妹就好」,我相信这父母会很放心,纵使他们不在了,兄弟一定会非常的互相爱护,互相照顾。

    而「各自荣」,也是一体的,所以兄弟如手足,哪有说手跟足不高兴,对立打架的道理。所以兄弟姐妹吵架、记怨,这样的人生叫颠倒。假如还体会不到的话,那我们就拿手去打脚,拿脚去踢手,感受一下是不是颠倒。古人这些比喻,都是让我们好好去体悟这些人生的道理,各自发展,但是互相照顾。人这一生,陪我们最久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大我们一倍,而兄弟很可能陪伴我们的人生,可能七八十年都有可能。有的长寿的,兄弟九十几岁还聚在一起,那是他家族的造化。

    而古代这些圣贤,他们非常珍惜兄弟姐妹之情谊,甚至于在面对危难的时候,都能为兄弟姐妹付出生命,在所不辞。汉朝赵孝、赵礼,他弟弟被抓去了,盗贼要把他煮来吃,他赶到现场,赶紧就站出来,说:我弟弟病很多,我比较壮,吃我好了。兄弟两个在那裡争着要死。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例,为之动容,古代连生命都可以为兄弟付出了,我们现在还为一点小事,几个月不讲话,甚至几年不讲话,那真是太惭愧了。

    所以接着下一句告诉我们,「些些言语莫伤情」,不要因为一点芝麻小事,就伤害了这一份人生难得的兄弟之情。而这个在古代,兄弟相处,懂得忍让,懂得礼让,他就不会因为言语发生冲突。所以在明朝,陈世恩,他的弟弟行为不是很好,但是他也非常柔软,体恤备至,用一份诚心去感动他的弟弟,没有用言语去斥责。

    我们要了解,这个兄弟之间,不要常常拿着道理去要求,讲理就伤情。坦白讲,伤情了,也不在道理当中了。所以,重点不在讲的有没有道理,重点在心态对不对。讲的都是道理,强势了、要求了、指责了,就适得其反。所以这个「些些言语莫伤情」,还是要调伏得了自己的傲慢、自己的情绪化。

    尤其,假如我们是弟弟妹妹,讲话还傲慢,那铁定长辈、兄姐更受不了,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长辈、哥哥姐姐,从小看我们大的,都帮我们甚至一把屎一把尿都换过尿布的,这样的情境,居然我们现在大了,我们拿着权势压自己的兄姐,傲慢了,学历高了,压他们,那这个不符合人情。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还是要懂得恭敬,懂得礼让,懂得不要要求对方,先把自己做好要紧。

    所以就有人问他的老师说到,说我尽力已经去奉侍我的哥哥了,但是还是得不到他的欢心,怎么办?他的老师告诉他,你就用更至诚去奉侍就对了,你也不要去强调,去要表白你的心意。

    这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自己觉得,我已经很尽力了,其实很可能我们还没尽力。而那一份对兄姐的侍奉,其实还是带着条件的:我对你好,你得要对我好才行哦。这不是情义啊,这还是利害,还是自我很重。得不到想要的,情绪就起伏了,这一份恭敬就难保持了。真心啊,不会改变的。

    而这个不只在言语当中要能忍,「莫伤情」,包含财物也要忍、要让,不要去争。所以《弟子规》才讲,「财物轻,怨何生」。言语能忍了,财物能让了,甚至于家裡的这些工作,能主动去承担,不去互相推诿了,那这个家庭的气氛也会好了。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都是成人了,这一句话读起来,就很有味道了。成年之后,可能有各自的事业家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的机会相对减少,有时候一年见不到几次。所以每一次见面,感觉彼此好像这个头髮变白了,或者皱纹变多了。那我们当弟弟妹妹的,常常想到,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兄姐对我们的爱护照顾,常常放在心上,一有机会,表达这一份感恩,甚至于表达在对兄姐他孩子、后代的关心上面。

    我自己感觉这一点也很深刻,因为我父亲是长子,我们小时候是跟姑姑、叔叔统统住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和睦,和乐融融。现在回想小的时候,一家这样十口人,住在那个房子这么小,奇怪,怎么挤进去的,都觉得很,觉得现在想起来,觉得不大可思议,可是那时候虽然挤,觉得很温暖。我现在回自己那个老家,进我的房间,那个时候是三个姐弟一起住,那是小得不得了,可是我记忆当中,我们三个还在裡面玩捉迷藏。所以,其实家裡有温暖的时候,吃什么、用什么,都觉得很愉快。家裡假如都争来争去,都不知足了,所有最好的条件,也觉得匮乏。

    而叔叔、姑姑都是后来出去成家立业,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每一次回到老家来,叔叔姑姑就对我们特别好,都可以感觉得到,他觉得要回报自己的哥哥跟嫂嫂。尤其是嫂嫂,为什么?嫂嫂没有血缘关係,都能够这么样照顾他们,所以这样的家风就是重情义、重恩义。

    所以,我在看到唐朝「李勣焚鬚」,把鬍子烧掉,就为了帮他姐姐煮个粥,因为年龄都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可以帮姐姐多做一些事情。

    在淮阴,淮阴是在江苏一带,有一个官员的两个儿子,从小就不和睦。结果后来,年纪大了,这个哥哥生了重病,可能也寿命不久了,他就把弟弟叫到跟前来。他感叹的跟他弟弟讲,他十九岁就结婚了,结婚之后,跟妻子的相处也不是很好;三十八岁,父母就去世了,所以也没有再有父母的爱;结果兄弟又从小就不和。所以他现在就很感慨,没有好好珍惜兄弟的情谊,悔悟了,生命却不长久了,可能就快离开了。他谈这个话的时候,旁边这些亲朋好友听了,都为之动容。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勿以小嫌疏至戚」,不要因为小小的不愉快,疏远了自己至亲、兄弟姐妹。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居住在一起,要多包容、多体谅,要能忍住脾气,忍住要求。为什么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因为在大家庭当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处世态度,忍让、谦让的这些态度,他出社会当然能跟人家和睦相处。

    所以唐朝的皇帝看到这个张公艺先生,他们家是九世同堂。九世住在一起,那挺不简单的,那都可能这个大家族,都延续几百年都有可能,甚至更久了。孔子的后代现在八十几世了,那他们这个大家族假如汇集在一起,可能会有十代同堂的情况。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夫子的后代,已经七十三代到八十一代,我们都见过或听说过了。我们接触到的很少,假如孔子后代全部聚集在一起,可能有超过十代了。曾经我们在南京办课程的时候,一期的学员,居然出现四个孔子的后代,然后是七十四代,七十五代、七十六代、七十七代。然后相见欢,他们一起拍照,四代同堂,而且那个七十四代,年龄最小,辈分最大。

    所以这个皇帝看张公艺先生,能把自己这个大家族领导得这么和睦,就去请教他。皇帝请教了,臣子当然很慎重,结果在纸上写了一段话,进呈给皇上看。皇上一看,写了什么?写了一百个字,都是「忍」。这很有学问,很有哲理,这一百个字就回答了皇上所有的问题。假如这样了怎么办?忍。假如那样了怎么办?忍。假如又这样了怎么办?忍。人遇到一件事情,能想忍想一百次,我看也没有脾气了,是吧?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所以「兄弟同居忍便安」。

    而其实人与人会冲突,就是觉得自己有理,要去争理了,可能就容易吵了。

    所以汉朝的缪彤,这个读书人,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四个兄弟住在一起。后来他这个兄弟吵着要分家,他自己觉得很难过,黯然神伤,进自己的房间裡,就对着上天讲,「缪彤啊,你这个修身、求学问,是为了要代圣贤人教化风俗啊」。从这个话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得到读书人的胸怀,只要读圣贤书了,就应该代古圣先贤教化人民,不管有没有当官,这是读书人的本质。「而你既然要教化风俗,居然连自己的家都齐不了,那是太愧对自己所读的学问了!」说完,就自己打自己的脸。

    结果他的弟弟跟弟妇发现了这个情况,就非常的惭愧,就跪下来哀求,「大哥,您可不要这样,都是我们错了。」我们相信,他这个至诚心的流露,马上可以感动他的一家人,主要还是他长久以来,其实德行在他的家人的心目当中,都是非常崇高的。只是刚好兄弟遇到一些事情,可能一时迷惑,起了贪念,起了争夺了,而他这个至诚的反省自己,就把这一家人的良心给唤醒了。

    所以这一个故事,也给我们体会到一个人生的道理:天地之间,除了「自责」,自责是自我反省,自「尽」,这个「尽」就是尽忠,尽心尽力,人不管跟自己的亲朋好友相处,以至于遇到任何的人事情况,都能守住先反省自己,先问自己有没有尽力了,不先往外去指责、要求,「自责自尽」了,就能感通啊。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没有其他的道理可讲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有没有该反省的?我有没有还需要再提升、再尽力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古人可贵,在于一言一行,都想着给后代好的榜样,恩泽于后代。所以我们的民族能五千年不断,就是为人父母、长辈,有这样的胸怀。那我们现在自我重了,做什么事情,很可能都没考虑后代,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快速下滑。那其他人没学经教,「人不学,不知道」,那不能怪他,我们既已学习了,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做好样子来带动风气。就像师父常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给这个社会一个好的样子。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在我们自己工作的团队当中,都要这样期许自己。

    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裡,好,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三十八集)  蔡礼旭老师 2010/10/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10-014-03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太上感应篇)(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太上感应篇)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