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日期:2013/10/21 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

    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理智,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找原因,而不是在结果干着急、打转、生气,这个于事无补,甚至会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

    我们希望我们的校园是和谐的,它是一个结果,因在哪里?这个理它是贯在一切地方,刚刚其实我们也念到了,“欲齐其家者”,“齐家”就是和谐家庭、和谐校园。“齐”,团结在一起,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重点是我们当领导的人知道目标在哪里了吗?我们很清楚应该怎么样经营好我们的教育事业,给我们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智慧,然后有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我们就能带出这样的老师出来,而且这是精神感召。一个领导者的最高境界,是他人不在的时候,他底下的人干得更卖力,因为他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使命感在感召大家。

    “欲齐其家”,这个家要和睦、和谐,“先修其身”。修身变成根本,要从这个因上下手。身要怎么修?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要去掉我们的习气,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这个都跟和谐校园有关系。所以我们一谈到“和”这个字会想到什么呢?“和爱”,和从哪里来?你处处爱护他、关怀他,当然就很和谐嘛。

    诸位校长,您遇到您的老师,第一句话讲什么?“你那件事怎么拖那么久,快点了。”还是“你妈妈前几天感冒好点没有?”请问大家气氛一不一样?不一样啊。你说“快点、快点”,这个老师带着压力去做和带着你的关怀、爱去做,效果一不一样?很多道理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体会得到。而且你这个爱很广大,爱屋及乌,你到中心来看一些光碟,两性关系的,你哪一个同事,他的儿子现在刚好是适婚年龄,你拿一片回去:“你儿子现在在找对象,这个赶快给你儿子看。”爱他的孩子。诸位校长,你这一个下属会不会对你忠心?你们……Hello(你好),这个问题这么难吗?你传递的都是爱,他受的爱越多,他越能够去爱别人。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特别缺爱,然后他们都希望在爱情当中得到很大的希望、很大的……我这个词好像有点用不出来了,很大的期待,最后都怎么样?失望很大。他为什么这么渴望别人爱他?因为他在家里父母都没有很好的爱他,他就很匮乏,好像什么东西都想抱住才有安全感,越抱越抱不住,是不是这样?你越抱他觉得烦死了、烦死了,他就不要你了嘛。反而是你用德行他就怕失去你,这么好的对象,我要自己好好提升起来,才能够把这样好的对象娶进门,而不是你死抱着他、死缠着他,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他有满满的爱了,他就不会去要求很多事情。

    像我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没有求回报的,所以我们出社会跟人相处,对任何一个朋友,没有一个念头说想求对方给我什么,没有这个念头。所以父母对孩子无形当中的影响非常大。而一个领导者,假如付出都不求回馈,慢慢的他那一份德行就会感染底下的人,以服务人为快乐,而不是求回馈的,人跟人的影响其实是很无形的。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这《大学》讲的。“上好仁”,下所感染到的,下也是有道义的人。我们看商汤为什么可以感召伊尹?周文王为什么可以感召姜太公?不都是那个仁义心相交感的吗?这是“和爱”。

    诸位校长,以后遇到同仁第一句话问什么?这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心一柔软就很自然。我们现在大家生活都不容易,都很紧绷,然后那种紧张就互相传递,最后大家都有点喘不过气来了,relax(放松)一下,以后开会先放陈老师《五分钟放松》,先从头部放松……这个是“和爱”。

    要恭敬、尊重他,不能马上工作就分配一大堆下去,“你最近忙不忙?你的情况怎么样?”你先传递那一份尊重、关怀,然后再……。这个就是“君使臣以礼”,你很礼敬他,“臣事君以忠”,这也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我们很尊重每个第一线的老师,能体恤他的辛劳,然后做他教学的后盾,这份爱敬他感觉到了,他也很尽心尽力做好教育的工作。就像昨天陈老师举的他那个赵校长的例子,包含关心到这个老师怀孕、产期在哪里,这些点滴的事情不止感染了对方,谁也感觉到温暖?全校所有听到的人不都感觉到温暖吗?每天传的都是校长的爱心、校长对他的支持、尊重,这个向心力,上下就一心,“和敬”。

    “和谦”,我们看,“爱”,没有贪名贪功,这个才能时时为对方想,不然我们就被这个贪名贪功的欲望给障住了,这个爱提不起来。为什么要先不贪?不贪我们本有的爱心就上来了。我们不慢,不傲慢才能尊重、才能谦卑。“和谦”,谦虚让人家如沐春风,而且这个谦虚“让功于众”。学校有什么光荣,发自内心肯定所有付出的老师,都是他们的功劳。包含这些教育界的人或者是学校的家长:“哎呀,校长你的功劳太大了!”在这一些赞叹来的时候,我们非常真诚的说:“这都是我们老师们(的功劳),我们学生们也很努力”,让功于众。无形当中,当这些付出的老师听到的时候,他会非常感动,“校长们、领导都把我们的付出放在心上”。假如把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这些付出的人就没有受到鼓舞、鼓励。“和谦”。

    大家还有没有想到还有哪个词?“和平”,要能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平等心重要,不能是爱憎的心,喜欢那个老师,讨厌这个同仁,就不平了。说穿了都还是修养、还是心地上的功夫。

    一个家,我们曾经跟家长分享,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成绩比较好,他对儿子就比较偏心。女儿成绩比较不好,所有的家事都让女儿做了,都是夸儿子,都是骂女儿。他儿子最后拿到博士,好不好?心理不健康的人哪有好?因为你爱憎、你宠爱,你的心不公平,偏掉了,儿子恃宠而骄,恃宠而骄最后就理所当然了,所有的付出都理所当然。这个女儿被忽略了、被否定了会怎么样?大分两种:一个是自卑、没自信;一个是什么?反社会情绪,这是一个家。

    从整个教育界来讲,成绩好的被一直捧捧捧,捧到最后是根本输不起,而且很傲慢。那些在后段班的学生,要不自卑,要不就走在路上,汽车他就要撮他一下,有没有?他恨嘛,我爸不公平、老师不公平,他那怨气从哪里发?那是结果。我们就用法律去处理,能处理解决吗?越来越多啊。他假如从小从父母那里、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是平等、慈爱,他怎么会做这样的行为出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儿子后来拿到博士回来。他爸爸等这个日子等很久了,我儿子博士毕业回来,我一定要带着他到所有的亲戚家走一走,我儿子,博士毕业,名校的博士,他这么打算着。他儿子回来首先跟他讲,他说:“爸,我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死,你底下有那么多房子、那么多财产你要先过给我。”他到西方去学到了功利主义,很会算,怎么样遗产税抽得少,用什么方法,他研究这个。他爸爸本来期望要带着他多光荣,要去炫耀一下,落差太大,一下精神受不了,然后进了精神病院。当他说这个话出来的时候,请问他的父亲这么痛苦,这个儿子知不知道?读个博士连设身处地都不知道。他看他爸爸几天没有反应,要上报纸跟他父亲断绝父子关系。最后他爸爸两次的刺激受不了,进了精神病院。

    请问大家这个时候谁出现了?(众答:女儿。)哦,你们都有先见之明,你看,最后那个没有被你疼到的反而比较有良心,没有被你宠出来了。跟她爸爸讲:“爸爸,这一辈子你养我这么大,恩德很大,我这辈子不会跟你要一毛钱,每个月还给你五千块钱,让你生活。”台币五千块钱,安父亲的心。而且是带着自己的丈夫去给父亲讲,最后用她的这种孝心,把他父亲从精神病院接出来。

    他这个儿子最后生了孩子才一年,这个孩子还不满一周岁,进医院开大刀就进了好几次。您看,给父亲气到精神病,他自己生的孩子他就这么样的操心,我觉得那是上天给他的礼物,给他什么礼物?把他敲醒才是他人生最大的礼物。养儿方知父母恩,不然他太傲慢,根本就敲不醒。

    大家看,这个心一偏,整个孩子都不健康。一个老师心一偏,全班的学生都不健康,有没有?老师偏心,被宠爱的那几个就很凶,讲话都很大声,因为有老师撑腰。这样的孩子以后去社会就是那个逢迎、巴结、谄媚的。校长一偏心,也更不得了,老师心都不平,每天都生闷气,他怎么教学生教得好呢?校长骂他一顿,那他去骂谁一顿?你是爱敬传递了,那全校园都是爱敬;你是情绪传递了,啪、啪、啪,连校园里的小狗都会遭殃。

    最近有一个公益片,就是一个马路清洁工帮了一个小孩。因为那个小孩坐滑板,在行人道上滑倒了,他就帮他捡起来,小孩就很感动,他帮他了嘛。结果,这个小孩走没两步看到一个老奶奶抱着很多东西,那个小孩马上把自己的滑板放下,去帮老奶奶拿,帮她过街。然后就一个接一个的爱心传递,都一直传传传,所有的人都有爱心,这个片子可以看一下。这个是跟大家讲到的公平。

    好的老师鼓励他、栽培他。老师出状况了,陪伴他、爱护他,这样就对了。就像一个班级里的老师,他的孩子成绩不好,他用更大的爱心去帮助他,会感动成绩好的孩子,一起跟着老师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那您会带出很多小老师,这些孩子那么小的年龄,在小学就懂得去帮老师分担、去爱护同学,这个孩子以后都是栋梁之才。

    我们看,都离不开要去掉这些习气,包含“和信”。决定不可以失信于老师,失信于孩子,不然就互相怀疑,这个就不可能和谐。校长得要一诺千斤,一言九鼎,“凡出言,信为先”。但是要讲出去以前,“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我常常犯,有时候一高兴,就随便答应了,最后才知道,可能同仁们现在的状况已经够辛苦了,还要再做这些事就把他们累垮了。所以变成我开支票出去,都把他们给累死了。“喜时之言多失信”。高兴的时候讲出去了,承诺有时候就很难做得到。“喜时之言多失信”,还是慎重考虑清楚,再承诺别人。

    我们做领导者,有时候听到一个好的事情很兴奋,也要稍微稳一下,“不错不错,我先找同仁们商量一下。”你不要,“讲得太好了”,主要干部还没上来,“好,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后面你就累人了。话有时候稍微先缓一下,不要急着马上答应。“怒时之言”,有情绪的时候,讲话或者写信可能都会失礼。甚至于生气的时候,写的那个信寄出去,有时候会后悔一辈子,可能会伤透了对方的心,所以人要保持心平气和很重要。

    信任、不怀疑非常重要,待会我们还会讲到,在“君道”里面“杜谗邪”,就是讲一些是非、讲别人坏话的时候我们领导者不要受影响。一受影响,可能对很多同仁就有成见,就不能真诚。“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大家要稳住。当然,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和谐,也都希望把孩子教好,但有时候我们这个习性起作用,连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念《弟子规》说,“人有短,切莫揭”,我们觉得很有道理,不过自己一个惯性,好像动不动谁怎样、谁怎样、谁不好,“啪”,又出来了。

    我有一个朋友,差不多五十多岁了,他说他最难做到的就是这一句,“人有短,切莫揭”。所以,他常常念这一句、常常念这一句,念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他要讲别人的时候,突然那句话像一把剑一样把他的嘴巴封住了,那个就念到产生效果。这叫什么?觉照。他能够观照自己这个念头跟行为不对了,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头不对赶紧把它转过来。

    事实上,别人讲一些是非、谗言,会影响我们,也不能怪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当领导者被他影响了,可能这个团体就互相不信任。我们不被他影响,我们还可以再教育这个来说是非的人:“你这么讲,我想可能另外有原因,还是去了解一下,那个老师平常也是很努力的。”你让他提起什么?正念。其实人只要提起正念,这个邪的东西就下去了,正念现前邪念就污染不上他了。确实是这样,就跟身体一样,正气有了,邪不可干,有没有?

    记得我小的时候,妈妈一些同事到我们家来。有时候小孩的耳朵比较灵,虽然在房间里,会听到一些。这些女老师来了之后,我先生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就在complain(报怨)。我感觉我妈妈一开始都不会讲什么,我现在懂了,她刚好情绪很不好,你要先让她什么?吐吐苦水,稍微缓和一下,吐出来,她舒服一点。结果等她讲了一会儿,我妈妈接口就说了:“你先生哪里哪里也不错哇。你先生,你看几年前哪一件事情你不是很感动吗?”然后那个说“对哦,也对哦。”你提醒她的时候,她那个感恩的心、欣赏的心一起来,那些东西就没了,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嘛。

    所以,我们其实在引导每一个同仁,在他遇到的那个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让他提起正念。他能够为对方想,能够为大局想。其实这些道理每个人都能接受,但是需要被提醒。包含比方底下的人来说:校长,某某同仁怎么说你。校长你会怎么样?说你坏话呢。一个人的度量从哪里来?常读历史的人会有度量,他见识广。

    我给大家举一个宋朝的例子:有一个宰相叫王旦,人家不是说俗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吗?这个王旦,做宰相时间很久,因为他德行非常好,皇帝也很信任他。当时,有另外一个大臣叫寇准,就常常说王旦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讲到皇帝有点听不下去了。就跟王旦说:“王旦,这个寇准常常说你坏话。”王旦是宰相,他怎么回应?一个重要位置的人怎么回应影响整个团体。王旦说:“皇上,我坐这么高的位置这么久了,一定有很多疏失,寇准是爱国,所以他指出我的问题。”这个话讲出来,皇帝佩不佩服?再来,这个话一传出去,寇准一听了,佩不佩服?佩服啊。还是王旦马上说“这个人真无理,他也那里很不好”。哇,完了,团体就在那里争是非了,小事就变成大事,大事就变成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曾经看到学校因为一件事,整个学校分成两派,真是两派,我这个中间派挺难做人的。看到有一派在开会,刚好在我的教室旁边开会,同事,我不去say hello(打招呼),又有点失礼,可是叫我掺和下去,这种事我不干,怎么办?我就拿饼干、东西去请他们吃。请完之后说:“你们慢慢聊,我先回去改作业了。”没有失礼,又没有参与。可是很有意思,当我这个饼干发完了,要走的时候,有一个同仁说了:“哎呀,你看人家礼旭都没有说什么,我们就一大堆意见。”人都有什么?良心。后来我辞掉了(这个工作),到澳洲去学习,半年之后我再回学校,当初那个冲突最大的那个人跑来跟我说:“哎呀,当时我吵,我错了,应该还是要比较冷静去对待这个事情。”

    这一件事情给我非常大的启示是什么?其实跟我道歉的这个同仁,他是很正直的人。这是忠臣啊,可是校长不识货,校长就是这个爱憎。其实这个同仁他跟你吵这一件事情,他的薪水又没有增加,是不是?他明明就是为了学生嘛,你看不到,就觉得他找你麻烦,然后你又很生气,又讲给其他同仁,这些同仁就变成你的支持力量,抗议抗议。然后,两个就变成一个是支持校长派,一个是反对校长派,不就是校长的一念之间吗?假如这个当下,校长说:“这一位同仁,对不起,我做错了,我没有考虑到你一心为学生,我佩服你。”你这一段话、这一段真诚就把这一个大将给什么?哎呀!所以一念之差,差太多了,最后这个校长被调走了。为什么?你人和都没有,包含这个态度,问题会层出不穷,所以他最后还出了不少事情。

    学校需要很多栋梁之才来支撑。我们看建功立业的唐太宗,重用魏征。魏征当时候是要杀他的,当时建议太子:“李世民威胁太大了,一定要先杀了他。”魏征是要杀他的。最后他登基了,重用魏征,度量啊。为什么?他看到魏征什么?他看到他的忠心,他护他的主子,而不是只看到:“哼,对我不好,给我记住,”那度量就太小了。

    齐桓公是五霸第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他用管仲,管仲是用箭要射死他的。因为他跟他哥哥要回去做国君,管仲是辅佐他哥哥,齐桓公一回去,他的主子就做不了了。管仲神射手,“嚓”一下就射过去了,刚好射到他戴的一个手饰,射中了,没有射死他。这个齐桓公很厉害,知道管仲是神射手,假如发现没有射死会再来第二箭,他反应也够快的,那个箭射下去,没射死他,他咬破自己的舌头,演吐血装死,好厉害。可是你看他真正做君王了,知道这个是贤才,就封他做宰相,他才能建功立业,所以度量,成大事的人度量很重要。

    我们接着看,度量要大。首先,第三个修身的重点“惩忿”,就是要能压得下情绪,压得下脾气。因为假如今天我们底下,这些正直忠诚的人给我们谏言,他一谏言,我们情绪来了,不高兴,一表现出来,这些人就不讲。真正对我们有帮助、对学校有帮助,整个学校的一些问题、客观状况人家都不愿意讲。我们要了解,管理跟治病一样,病刚刚出现的时候好治,时间拖越久越难处理。所以,问题能赶快反映上来,我们是越轻松,等问题严重了,我们才发现,那我们就累了。所以,肯跟我们讲真话的人,都是重要的下属、重要的臣子。

    这个第11句就讲:“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 作为领导者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作考虑,不会因为自己这个爱憎、忿怒,而伤害了天下的利益、公义。其实就是大局为重,越高位的人生气所造成的副作用越大,和气就伤得很厉害。

    我们今天不发脾气,首先,要把发脾气的原因找到。人为什么发脾气呢?第一,还是贪,不顺自己的意思就很容易发脾气。其实不顺自己的意思讲出来的话,反而能让我们考虑到方方面面,人假如都没有办法听不同的意见,那个叫刚愎自用,那铁定会出事的。

    在战国时代魏文侯,有一天刚好听着音乐,他在那里哼着歌曲,歌词是什么呢?是他自己在讲的话,他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所有的臣子都听他的话,对他都没有任何意见,全部听我的。他就在那唱,意思就是这样。正当他唱得很高兴的时候,乐师,弹音乐的乐师。以前的乐师,因为怕自己耳朵不够敏锐,作不出好的曲子,把眼睛弄瞎,让他的耳朵能高度专注。那个乐师就抱着琴,往魏文侯讲话的地方冲过去撞他。魏文侯本来唱歌唱得很高兴,突然撞过来,他也吓一跳,就闪开来,两个人都倒在地上,连君王帽子上面的玉串都掉在地上,他很生气:“冲撞君王该当何罪?”旁边的人说:“罪当烹。”就是把他煮死,马上人把那个乐师架起来就要去行刑。

    那个乐师没有一点恐慌,古人有学问,定功很强,“君王,我既然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容我讲两句话。”“你说吧。”“我刚刚听到有声音说统统都要听我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我的命令、意思。当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以为是夏桀跟商纣讲的话,所以臣刚刚是以为夏桀、商纣出现了,我是要去撞夏桀跟商纣,我不是要撞国君啊。”夏桀、商纣不就是这样,所有人的意见都不听,甚至比干进谏,还把比干的心脏挖出来,那不就是纣王吗?魏文侯听完:“把他放了,是我的错,他没有错。”

    接着更不得了,魏文侯怎么做?把乐师那个古琴,因为撞坏了嘛,“把那个古琴放在我们城墙上面,首都的城墙上面,让天下人都看到我的过错,我这个君王的帽子不要修了,我每天戴着它,就想起乐师给我的劝谏”,不简单!他马上能承认错误,之后还顺着这个机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再犯这种严重的错误。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所以不顺己意就生气,这是不行的,而且人有控制的念头,好像什么人都要听我的,那个都是贪求。

    第二,“恼羞成怒”,很容易生气。其实是好面子,就容易生气。所以,首先得先把面子卖掉。诸位校长,现在我们吉隆坡的面子一斤卖多少?我今天不知道钱带的够不够,我们要一起把它卖掉。面子跟大局比起来、跟孩子一生的幸福比起来,那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且面子根本对我们只是障碍,有害而无一利。

    再来,我们傲慢强势也很容易发脾气,一傲慢起来都是别人不对,那个话语就很冲,所以要学谦卑。

    再来,对人有指责要求,也容易生气。这个指责一带动起来,无形当中会影响下面的人。我这几年,有观察到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脾气大,跟在他身边的骨干慢慢的脾气都大,那个讲话的神情跟他差不多,这个影响是随时随地的。然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哦。他也变得很强势,为什么?你是他的领导,他学做领导不就是学你吗?不然他学谁,他每天看看看,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所以爱护你最疼爱的这些爱将,是你的德行越好,他学到这些本事,这是真正爱护他。

    再来,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急躁的时候也容易生气。所以,人首先不要急,要先缓下来,时时提醒自己,一急躁很难不发火。

    再来,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会借题发挥算旧账,也很容易生气。人不要那么傻,自己纯净纯善的真心都放别人的垃圾,这是最傻的人。而且圣贤人教我们一个重点,叫既往不咎,事情都过去了,翻那些旧账对谁有帮助呢?要包容、宽恕。其实,当一个同仁有错,你包容他,他会感佩你的度量。以后会觉得做好才对得起你的宽容,这是人性很自然的态度。所以,在团体里面,要有一个很好的风气,“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要赞叹他。“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这个“守默”就是当他还不够信任我们,我们可以先保持沉默。因为你要劝他,信任够了这个时机才成熟,不然你去劝他,可能造成他的误会,他觉得你是不是看我不顺眼,你是不是在毁谤我。信任够了,他就知道你是在帮助他。

    我们看这每一句都攸关整个团体的风气,是会嫉妒别人,还是会随喜赞叹别人,而这个风气由我们校长来带动。您在开早会的时候:某某、哪些同仁做得很好,扬善,肯定他、支持他;人家有恶了,做错事情不要批评,帮助他。“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要尽这份道义。

    “见人错事”,见到一个人刚好事情做不好,“不指责”。因为事情已经错了,在那里指责于事无补,而且会让对方的心情更糟。“见人错,是不指责,要协助”,马上帮他怎么处理善后,安他的心。最后你处理完,一句话都不骂他,他越难过、越惭愧,我给校长捅了这么大的娄子,他发现了不只没有骂我一句,反而赶紧帮我处理善后,他对校长的人格就更感佩。而且变成什么,他既然错了,就是他一次成长的机会,你再抓住这个机会把德行给他,又把要做这件事的心态跟方法都给他,他就成长上去。

    陈真老师,我们第一次见面,陈老师回头讲了两句话,第一句:“三十多年来,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第二句就是:“孩子犯错,就是我教他的时候。”这一句举一反三:我的下属、学生也好、孩子也好,犯错就是我教他的时候,而不是情绪化、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就是理智能保持住了,危机都可以变转机,烦恼都可以变智慧,悲愤都可以变力量,就看我们这个心态怎么转。

我们具体在对治,知道原因了,然后怎么来伏住这些错误的态度、习性?

    有几个方法,一个叫“力忍”,发觉要发脾气了,“压下去,不能生气、不能生气、不能生气”,这个压有点硬压下去,怕到时候压不住,火山又爆发。有些人真的压,“好,算了不跟你计较,好,好”,结果压到最后算总账,这个只能压一时,不能根本解决。

    第二个叫“忘忍”,不放在心上,算了、算了,“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计较,忘忍。我们刚刚讲到王旦,他说寇准是爱国,我做那么久了,一定有很多问题。后来,寇准有一天跟王旦说:“你推荐我做宰相。”以前,他们有真实的学问,他也很想为国家。所以主动毛遂自荐给王旦讲,王旦说:“宰相这个位置怎么可以是要来的呢?”寇准就很难受了,就走了。

    王旦年纪大了,快到寿终正寝,皇帝就问他:“你走了以后谁做宰相?”王旦说,“寇准。”你看当初对他批评最多的,人家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还推荐寇准。后来寇准当上宰相,谢皇上的龙恩、爱戴。皇帝跟寇准说:“你知不知道谁推荐你做宰相?”寇准也没想到,“不是皇上您吗?”他说:“不是,是王旦推荐的。”当寇准听到是王旦,您看他当下……我想假如我是寇准,我真是得跪下来朝天一拜,王旦给他上的一课,终生都忘记不了,这样大的度量,这是“忘忍”。

    再来“反忍”,一有不高兴、冲突了,首先反过来,先反省我有没有不对的地方,人一有反省的态度出来了,他的火气就开始往下降。人为什么火气降不下来,觉得都是对方错,不是自己错,才会情绪越来越高涨。

    有两对夫妻住对门,在同一栋楼上,有一对相处得非常融洽恩爱。另外一对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为什么大吵三六九?因为脾气发得很大,我们刚刚有讲暴怒伤肝,他得要调养两天稍微缓和体力。而且吵到最后会习惯,有一天,突然觉得全身不自在,今天好像哪一件事情忘了,哎呀,今天还没吵架呢,坏习惯不要养成。

    这个太太她就很纳闷,为什么同一栋楼,应该风水差不多,怎么人家可以相处的这么好呢?后来她就去请教对方,你们是怎么相处的。对方的太太就告诉她,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她一听,你们家都是坏人每天这么融洽,我们家都是好人每天吵,这是什么道理?有点听不懂。对方看她的表情好像不是很理解,又举了一个例子。比方,我给我先生倒一杯水,我先生走过去,不小心给它打翻了。我一看到马上说:“哎呀,先生,对不起,对不起,这个茶我没有放好,让你撞到了。”边说边拿抹布把它擦干净。先生一看很舍不得,“太太是我不对,我把你的心意给糟蹋了,是我不对,来来来,我擦,我擦。”两夫妻在那里抢抹布,“咔”,抹布给抢破了。

    诸位校长,假如有夫妻因为抢着要擦桌子抢到抹布都破了,这个家不旺都难,是吧?老祖宗留的话很有智慧,“各自责,天清地宁”。我们现在被错误的认知还有惯性害得很惨,就像面子对我们没有好处,可是我们都被它牵着鼻子走,都不肯认错、认输,其实认错反而赢得对方的尊重,哪有损失,“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都是在一念之间。这个道理我们明白,做不做得到?还要慢慢时时提醒,一遇到事,先想自己错在哪,“各自责”。

    这个太太接着跟另外一个太太讲,在你们家可能不一样,你先生把这个茶撞到了,你马上跟你先生讲:“你走路不长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泡。”你这个火上来了,风火就连三月了。他的火也被你点燃,“你这个女人,放一杯茶都不会放,你还能干什么事情?”那就一杯水就吵起来了,吵到最后会去哪里?你们都没有经验,我知道,现在很多年轻夫妻为了小事就去离婚。

    我们曾经问一个在公家机关管离婚那个单位,他跟我们讲了个例子:他看到一对夫妻才二十几岁,奇怪结婚没多久怎么又要离婚,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离婚?”两个人互相看一看说:“上个月是什么事情吵架了?”他想不起来了,可是他就“我跟你拼到底了,这口气咽不下去了。”你看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掌握不了情绪,根本就考虑不了自己的孩子跟双方父母的担忧。所以这个修行、修身,首先降火气是第一重要的。“各相责”,最后就“天翻地覆”。

    我们看不只是夫妻是这样,一个团体也是一样。今天我们开校务会议,第一个同仁上去了,“这一件事情你们那个部门搞得乱七八糟的……”就开骂了。第二个上去:“你也没好到哪里去,做得不好还骂我们。”这个开会就越开越误会了,最后开成批斗大会了,“各相责”。假如一上去,第一个同仁讲:“哎呀,这一次多亏了那个部门,多亏了那些同仁的帮助,非常感谢他们,没有他们这件事就办不好,而我们自己有那一些不足。”他肯定别人、反省自己,这样会进步,没有吃亏。第二个上去的说:“他们做得很努力了,我们哪里不足。”“各自责”的会议开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会议开完,所有好的继续保留,不好的下一次改进,那是真正利益了每个人的智慧跟做人做事的能力。所以会议很重要,能够提起大家的智慧,提起大家的使命,提起大家的德行。

    接着,“观忍”,观察、观照。因为一件事情它一定有整个因缘跟来龙去脉,我们往往生气是什么?着在他现在这个态度,“我受不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跟我讲话”。可重点是,可能他昨天家里遇到很大的问题,或者是她今天生理期,心情很不好,是吧?你们也不给我一个肯定,我都觉得我是不是讲错了,没有这个情况,是吧。

    包含你看,一个学生他行为很偏颇。我们一看,“他怎么会做出这些行为?”很生气,可是你一去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你对他是怜悯不是生气。我曾经待在一个学校,那个学生已经被三所学校赶走了,到我们学校是第四所。那些行为。真的,学校老师们一谈起来都是很气愤。可是我后来去了解,他妈妈是泰国人,早就不知道去哪里了。从小,爸爸又是流氓,根本不照顾他,他就跟那些流氓在一起,他很可怜。所以,从整个来龙去脉去观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着在他的行为,在那裡自己气得半死,这是“观忍”。

    再来,“喜忍”,最后“慈忍”。这个“喜忍”就是在自己的修身上,觉得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老师,只有他是学生。所有的人都是来给他出考卷的,让他考考看他目前的修养到哪里。所以,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的同仁,他跟我们一互动,我们有情绪上来,说:“哎呀,多亏了他提醒我,我修养还不到位。”那你就会感谢他,他是来提醒我们还有哪里不足的。你就会欢喜接受每一天任何人给你的考验,因为他是来成就你的,来提醒你的。

    诸位校长,我们有没有去考试的经验,有啊。考试的时候,考卷发下来你在那里作答,结果写不出来你很生气,然后去打那个监考老师,有没有?“写不出来气死我了。”写不出来跟监考老师有什么关系呢?他是负责发考卷,你打他干什么?同样的,人生来到我们生命中,每一个人都是来给我们发考卷,你不能打他,他来提醒你的,这个是喜忍。

    再来,慈忍,就是不分彼此,同体的一种慈悲。当我们是这种心的时候,看到别人不对,看到别人无理。你不止不会跟他生气,你会怜悯他,你会希望怎么样去影响他,让他不要再用这种错误的态度来对别人,你就不会跟他计较。所以我们俗话讲叫半斤八两,一般见识。今天某个人能让我们生气,那我们跟他是半斤八两,是不是,就显不出我们的德行。

    具体来讲,我们的修养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每天的言语上面,有发给诸位校长《德行言语应当学》。这一篇教诲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对家庭、对整个学校的影响很大,但是都是一念之间决定的。“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什么?不满、记恨,所以不能讲抱怨的话。宽容乃是智慧,宽容就扩宽大家的心量,甚至包容以外,讲感恩的话,不讲抱怨的话,讲感恩的话,这是有智慧。

    范仲淹,两岁就被整个家族赶出门,他妈妈孤儿寡母带着他出去了。为什么范仲淹可以成为圣贤,跟谁最有关系?一般来讲,孤儿寡母两岁被赶出去了,这个几乎没有未来,甚至这个妈妈可能恨、恨一辈子。可是他妈没有,他妈很有修养,教育孩子没有讲抱怨的话,讲什么?宽容甚至感恩,告诉他,以后有成就了要光宗耀祖。所以范仲淹很有成就。马上又恢复他本来的姓,这个都是他妈给他的教导,不只没有记怨,从这个人生际遇当中转成什么?帮助苦难的人。所以,所有整个家族的需要,范公都去帮助,就是他妈妈不抱怨,然后宽容,才能成就一个圣人。

    我们这个心境转过来,能成就整个学校的风气,处事的修养。这一点我自己很感激自己的母亲,感激爷爷。我爷爷常跟我们提醒:“你妈妈多辛苦,照顾你们三个孩子,还要每天去教书。有时候,一下课还要回来哺乳。下课的时候,一听到下课铃一响,你妈妈趴在桌上昏过去了,太累了,都是学生把她摇醒的。”那个时候我们在襁褓当中谁知道,谁告诉我们的?爷爷。都给我们讲妈妈好在哪里,我妈妈都讲我爷爷好在哪儿,我奶奶好在哪儿。所以感情都特别好,对爷爷奶奶特别尊重,“你们小时候爱哭,妈妈明天还要教书,都是你爷爷说,媳妇你赶紧去睡觉,这个孩子我来哄他睡觉。”我妈妈还说,我爷爷是拉着一根绳子,拉着摇篮用脚摇,最后练成功夫,边睡边摇。这些我们都没有记忆的,都是妈妈、爷爷奶奶把家人的好告诉我们,我们一生都不敢忘这些恩德。

    我们处世,整个风气都是忘怨记恩,这个学校一定和谐、一定兴旺,“恩欲报,怨欲忘”。大家看,唐太宗创贞观盛世,他常常都说:我们国家能这么兴旺多亏魏征,多亏诸位大臣的付出,都是感念这些大臣对国家的贡献。

    接着,“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会让人很难受。“尊重增加了解”,你越尊重他,他心里的话都会对你说,交心。而且这一些话也提醒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不希望人家给我们讲抱怨、讽刺的话。

    “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

    “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诸位校长,这个接受是什么接受?叫敢怒不敢言。但是假如是商量,集思广益,会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不然校长说:“你这里做得不好,那里不行,你们这些意见都不好。”底下人:“好吧,都你做吧,你最厉害,都给你。”他们等着什么?等着看笑话了。那也不能怪人家,你都不信任他、不尊重他的意见,你就不能调动他的整个潜力跟积极性。

    刘邦,汉高祖他为什么做皇帝?“韩信好厉害,打仗他第一。萧何好厉害,国家管理财务交给他没有问题。张良好厉害,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都好厉害”,最后他当皇帝。他会欣赏、他会肯定每一个人,让他们都发挥潜力。做管理的人假如自己忙得要死,那就要调整。做管理应该是把底下的潜力都发挥起来、带起来,然后作决策。因为,作决策的人不能太忙,他要思考,他要冷静。绝对不能校长当到最后变成工友,我们闵南话说,就是那个下课铃,“下课了、下课了”,这些杂事都得校长,那就麻烦了。可是我有发现,有领导人都觉得底下人都无能,然后自己忙得死去活来,其实不是人家无能,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当领导。

    曾经听我师长讲一个故事印象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帅艾森豪将军他管四个人: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空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还有一个参谋总长,他管四个人。每天干什么?爬山、打高尔夫球。为什么?他要决策,他一个决策错了,几万人就丧命了。他要随时保持心里很平静,然后任何信息来,他要作决策。所以,最高统帅决定不能忙,要授权下去,让底下的人发挥。这个是“商量才是领导”。

    最后,“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能”。虽然这么讲,我感觉指责别人的心我现在还很强,一遇到事情还是很容易起来,所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哪一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们“君道‧反身”第12页第28句,这个是汤王说的,“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汤王说道:我本身自己有过错,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的百姓;万方的百姓假如有罪过,都是我没有做榜样,都是我没有教育好他们,所以罪不在他们,罪由我一个人承担,“罪在朕躬”。所以,以前的天子遇到天灾的时候,都是到天坛去忏悔自己的过失,这个都是很可贵,当领导的榜样。所以“圣人常受天下之责,而无责人之心,是以终无怨”,就不会有人埋怨。团体里面有一些埋怨,很可能都跟我们领导者没有先反思自己,先要求人,底下的人他就觉得你都没做好,还责怪我们,怨就来了。

     我们看11页孔子的这一段提醒,26句。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个“躬”就是自我反省,而对别人是宽容的,“薄责于人”,这样才能远离别人的埋怨、怨恨。另外,孔子又讲了一句,跟这个意思很相近的,“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不去苛求别人、要求别人,自己先正己做好。其实我们真的有这个态度,你做得越好,底下的人越感佩,他会效法你。假如我们的精力都是看他们的过,我们要改自己过就很难,精力是有限的。“工于论人者”,都论别人过错的,“察己必疏”,因为没有精神气力去看自己的问题。这个是“修身”的第三个部分“反身”的重点,都是能反省、反求诸己,第10页是“反身”。

    第8页第二个重点是“敦亲”,其实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要齐家,家庭不和乐,他每天心情不会太好,到学校去也很难教好孩子。所以,诸位校长,你们在学校,还要教导老师夫妻相处之道,这个跟教育好孩子有关系,他自己的家能和乐,他的心情愉快,他更有修养来教导孩子。

    这个19句,这一句一定要讲,不然我今天就食言而肥了。虽然我挺想肥的,挺想胖一点的了,但是不应该用食言来肥。我们来看19句: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

    夏、商、周这些圣贤、君王一定尊重他的妻子,为什么?他很有道理的。

    【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

    妻子是亲人当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个角色,为什么?

    【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为什么太太这么重要呢?因为太太要祭祀祖先、照顾父母、相夫教子,所以他是主妇。儿子为什么要恭敬?那一分恭敬,是因为儿子是祖先传下来的血脉,我们要尽力把孩子教育好才对得起祖先,是对那一分职责的一种恭敬,“敢不敬与”。

    【是故君子无不敬也。】

    时时都是保持这个恭敬的态度,对妻子恭敬,对下一代恭敬,好好教育他。再来,对自己身体也要恭敬。

    【敬也者。敬身为大。】

    为什么要恭敬自己的身体呢?因为:

    【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

    伤了身体就让父母担心,就好像树一样,你伤了他的枝,最后就伤了他的根。

    【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

     伤了父母的心,就是伤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这是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讲的一段话。我们第三个是反身的重点。接着第四在16页,一个为君者要尊贤,我们看到这38句讲: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

    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其实我们看到这里就是“无常安之校,无恒治之学生,”是吧?因为治家跟治团体、国家是一样的道理,怎么样才能安定下来呢?

    【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您用的每一个年级的年级主任,在马来西亚叫什么?就是比方说,三年级是不是有级主任,哇,你六个级主任都是很负责的,你就轻松了,这都是用人的重点。校长应该是教务主任这几个重要主任用对了,整个学校他的行政就很顺畅。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这些重要的干部我们要尊重他。现在这个社会,因为太功利了,所以变成什么呢?把人当工具,他就不尊重了。现在企业界,好像有一个风气,叫你要我的钱,我要你的命。好多人三、四十岁都是领域的精英都猝死,为什么猝死?累,累到他没警觉到,最后突然间就死掉了。对这些重要干部应该是爱护,关心他的身体,关心他的家庭,而不只是看到任务,看到那个工作而已,“尊贤”。

    再来是“纳谏”,第五个重点,能接受劝谏。我们来看一个很好的榜样,49句,舜王。这些古圣先贤能有这么高的德行不是偶然。舜王讲到: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而后言。】

    我有哪些,“违”就是做错的地方,你们要扶持我,要帮我指出来,。你们不要当面都说没问题,很好,然后背后还说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先跟你们讲明白,有话直讲、明着讲,不要在后面暗着讲。现在有一个现象,需要冷静,开会的时候没人提意见,一离开开会的地方,很多人有意见,这个都要教育。在这个会议当中大家把问题提出来,道义、功德一件。这个会议不提出来,走出去还在那里讲,叫造孽。为什么?破坏整个团体的和谐。家丑不可外扬,还到处扬,这个一定是造孽的,一定是折福的。这些道理跟大家讲明白,把大家的正气提起来,当然更关键的是最高领导、校长有这个修养。真的,好,人家一指出来,“帮我把药拿来”。

    唐太宗先生他不只纳谏,他求谏,没人讲话,他用种种方便让人家把话讲出来。为什么?他怕误了老百姓。有一次,有个臣子给他提一些意见,提完了,这个臣子离开之后旁边的人就说:“陛下,他刚刚批评的很多根本就是错误的,您怎么都没有制止他,怎么让他讲,他这样好像都在毁谤您。”讲错了,唐太宗都接受,没有生气,他说:“我假如打断他了,后面他就不讲了。”再来,他一出去说:“皇上不接受。”那以后谁跟我提意见?讲不对还接受,为什么?日久见人心,又不是说他讲你不对,你就不对了,慢慢人家一看,被误会了校长都没有辩解,反而还度量那么大,还能接受。以德服人,“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在东北有位王善人,这一位也是一个奇人,他不识字。但是,因为他孝悌做到极点,最后他的智慧开了。《中庸》他能讲,《大学》他能讲。不识字的人,这个在民国时期的人,离我们不远。所以他是证明“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于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有几个提醒,非常宝贵,我们能守住这几个原则,就在君道当中了。

    第一个,“永远治己不治人”。我们长期当领导,都是在看底下人有什么错、有什么错,都在帮别人开方子治病,开到最后自己有病都不知道。所以,永远在处理事情。先对治自己的问题,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先去指责别人。

    第二个,“托底就下”。一个领导者永远想着发现人才,栽培人才,这是真正的有忠心、有仁慈心,为什么?团体里人才越多,越兴旺。所以孟子说:“为天下得人”。真正为天下、为团体得人才的,这是真正仁爱的人。就像林则徐先生、曾国藩先生为国家举了这么多栋梁之才,那安了多少百姓的心。

    第三,“不假任何势力”。我们今天让底下的人接受、服气,不是因为我们的位置比他高,我们有权势压他,“你就是要给我接受”,不假任何势力。而是把道理跟他讲清楚,让他很欢喜、很有责任的来一起完成这个教育的工作。“势服人,心不然”,不能假势力去压人,“理服人,方无言”。

    君道第六,是“杜谗邪”。进谗言的时候,你要能定得住,反而进谗言的人,要给他正念提起来,然后扩宽他的心量。

    第七“审断”,因为每天要决断很多事情,都要有定力,然后充分了解情况再去判断。有时候,我们容易听到一些片面的时候,要不就是情绪太激动,要不就是听了片面就马上判断,结果一判断错误,可能误会了一大批人,甚至误会了那个最辛苦的人。为什么?这个时代,越辛苦、越努力、越改革的人,反而会被人家骂,有没有这个可能?对啊,现在他要改革是为团体好,可是一般的人不了解,是不是?你说“诸位老师们,我们来推读经。”“哎呀,又是一个工作了”。是不是这样?他已经很辛苦,他还不了解,原来这个东西可以让班级管理更好,学生有规矩、有德行、又尊重老师,我更轻松。这些要让他充分了解,他才知道。所以,这个时代要改革的人阻力都很大,你这个当领导的人,在别人批评他的时候,你更要支持他,然后要让那些批评的人体恤这个做事人的不容易,这个都要冷静判断,其实不容易。

    比方说诸位校长,你们有没有当婆婆的人?有当婆婆的吧?有哦。那个媳妇,三、五个媳妇,最被批评的就是那个做得最辛苦的那个人,最被疼爱的就是那个嘴巴最甜的人,有没有?所以我们闵南话: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做得要死,还被人家批评得要命。这个是上位者,没有看到付出的状况,然后只会听那些,“哎哟,妈,你今天指甲油怎么擦得这么漂亮?”就高兴得半死了。“哇,你这个衣服这么好看,真有眼光。”就高兴得半死了。她就出这只嘴巴就把你讲得你高兴得不得了,反而那个很努力的媳妇都没有被肯定。这都是我们在判断当中很重要的智慧。

    今天早上的课程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诸位校长,也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平安,学校越办越顺利、越兴旺,然后学生个个以后都是国家的栋梁。谢谢大家!

资料摘自: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2012年4月和谐校长研习营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蔡礼旭老师 2012/4/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04-02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