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净意”,就是从清净自己的意业下手 |
||
日期:2013/11/16 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蔡礼旭老师: 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净意”,就是从清净自己的意业下手 昨天我们讲到经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这个「灶神」是鉴察一个家庭的所做善恶,然后在每个月最后一天,上天庭彙报。 而在明朝有一位读书人,俞都,他曾经有一个机缘,灶王爷给他示现,启发了他的人生,改造命运的一个事例。昨天我们刚好讲到,俞淨意公,他人生很不顺利。虽然跟同学结文昌社也很多年的时间,看起来做了不少善事,邻里乡党也觉得他们是善人,但是四十多岁了,没有考上功名。而且他的儿女,儿子五个,死了四个,一个失踪了,女儿四个,最后只剩一个了。所以他连续好几年,都写疏文给灶神,希望他能上天彙报,他还是有做了很多善事,怎么会人生这么悲惨? 刚好在除夕夜,他跟他的太太、女儿,真的是很凄凉,在屋子裡面。我们说的家徒四壁,这种窘况。结果就有人敲门,一开门,是一位算是头髮半苍的一个老人,穿着黑色的衣服,还绑了一个头巾,就进来了。然后对他讲,说,刚好听到你们家好像有很多的感叹、悲苦,特来安慰。那俞都先生就把他遇到的这些灾难,都跟这位先生讲了。 结果讲完,接着这位先生,他自我介绍,他说他姓张,就说道了,「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这十六个字,是他最大的问题。这十六个字,说实在的,不只是俞都的问题,在修学的路上,假如我们没有真正善观自己的心,也很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意恶太重」,所谓贪瞋痴慢这些念头太多了。而且「专务虚名」,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其实内心跟自己的言行是不一致的。然后还求很好的果报,求不到就怨天尤人,所以整张纸写下来,都是埋怨。「渎陈上帝」,在这个埋怨的过程当中,其实也已经对天地鬼神不恭敬了,责怪他们:怎么我的际遇这么悲惨,怎么没赶快给我降福。 当下,俞都先生听到这个张先生讲的,马上就说了,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呢? 从这裡我们就感觉得到:当别人在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能马上认错,这个也是不简单的修养。像《弟子规》讲的,「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般人家指出我们的问题,可能我们会不经意的,就是会好像一种反射动作,首先就先辩解、解释。所以修行就是把最习惯的反应,比方辩解、比方找藉口、比方自私自利,这是很熟悉的,一下子就冒起来的态度,把它转成陌生。把本来念念为人着想的陌生的态度,或者反求诸己的态度,慢慢变得随时可以提得起来,这个就是修行的关键了,「生处令熟,熟处令生」。 既然是一个过程,就不能太急于求成,想说很快的就要有成就了,那个念头就是急躁,就是贪求,反而欲速不达。所以能看到问题,才能改。师父常讲,「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应该是好事情啊。所以人家告诉我们,我们的问题了,我们一明白了,那那一天就是开悟了,就没有白过了。那也是别人成就我们的明理,找到自己的问题,也要感谢对方。 但是假如对方讲得不对,我们都能不辩解,那才是功夫。人家误会我们,人家毁谤我们,我们都能够受得了,那才是修忍辱的功夫啊。禁不得一点误会,一点委屈,那心胸都不够宽大了。急于要解释,反而让人家以后觉得,不要跟他提了,他不会接受的。把善友相劝的机缘可能都会断送掉,就因为自己急于辩解,找藉口,这些善因缘就会断掉了。所以修道之人,有没有福气,看能不能接受劝谏。一个人听经,听的时候能觉得句句都是在讲我,我就是当机者,佛陀、圣贤就是讲给我听的,有这个态度,那句句都有大受用啊。 而俞都的反应,马上就说,那我做那么多了,怎么会都是虚的呢?其实从这个反应来看,所做的善事,都留在心上了。留在心上,就是想要图好报了。所以行善,要不务名闻利养,要不图果报,要用清淨心、真诚心去行善才好。不然一有图果报,求得果报不如自己想要的,就生烦恼了。 所以在行善的过程当中,真的是要清淨,真的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就不会图报了;「但求无过」,就会非常谨慎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会观照这个事情做了,有没有流弊的问题。 那俞都先生解释了,那这个张先生也就举例子跟他说明了。你说你奉行文昌帝君的教诲,比方惜纸,比方这个戒口过,戒女色,戒杀生。就一条一条分析给他听。你说惜字纸,看起来你们常常拿着纸去焚烧,表示对这些文章的恭敬。但是你跟朋友,还有你自己的学生(因为这俞都先生他贫困,有授课,收这些私塾学生),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还拿着纸,在擦桌子,在煳窗户,你看到他们在做这些事,从来没有去劝他们。反而是擦完以后,说,哎呀,不要让这些纸给人踩了,给人乱丢了,来,我拿去烧掉。然后在路上捡到纸了就拿去烧掉。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私底下都没有相劝这一些错误的行为。 那我们想一想,面对自己的这些朋友,拿着字纸在擦桌子,为什么不劝?心裡有顾忌啊:我劝了之后他不高兴,这个关係就受影响了,我以后求他办什么事,也不方便了。顾及人情,就没有直心了。因为读书人之间,所谓同参道友,应该直心是道场,要「善相劝,德皆建」。当然劝的时候,态度要好,不然就变成情绪化了。劝的时候,要「善相劝」,要「怡吾色,柔吾声」去劝。所以人要无欲才能直心,才能正直,「无欲则刚」。假如要讨好谁了,这个时候心就有贪着,讲话不正直了,该讲的时候没讲,反而都讲一些客套话了。 接着又提到,比方说,护生、放生,其实都是有人提倡了,然后你顺着去的。假如没有人提倡了,你从来没有一次是主动要去放生的,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没有从你的心裡发出来。其实也就是说,都做一些活动,让人家觉得,哇,这是乡裡的好人啊。还是务虚名了。而且还指出来,你们家的厨房常常都还有螃蟹、虾子这一类的,都还在煮,怎么会说你是尽力要去护生、不杀生呢? 还有女色,指出来,其实是没有这些邪缘产生。因为平常,有时候看到一些美色的时候,你自己的心裡都已经控制不住了,都已经有邪念产生了,假如真的有这个邪的缘出现了,你能保证你自己,像鲁国的柳下惠一样的功夫吗? 这个柳下惠是一个公桉,是刚好他要进城,迟了,城门已经关了,而那时候天气非常寒冷,柳下惠就在城门外等。结果当天晚上有一个女子,也到了这个城门口,也进不去。这么冷,很可能会冻死,所以这个柳下惠就坐怀不乱,抱着这个女子,这样才能帮她取暖。过了一夜,城门开了才进去。所谓坐怀不乱的功夫。 另外在《孔子家语》有一个公桉,就说道,有个女子,刚好一天夜裡狂风暴雨,把她的房子给弄坏了。结果这个女子就跑到隔壁,有一位男子也是自己住,就敲他的门,你赶快让我进去吧,我房子已经倒了,没有地方避雨了。那这一位男子也是读书人,他就没有开门。他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我不能把门开了。这个女士就说了,你没有听到柳下惠的故事吗?(那也是同时代的人)你应该效法他。结果这个读书人说,不行,我一定自己忍不住。所以他就一夜都没有开门。 结果这个事例传到孔子那裡,孔子说,这个人是学柳下惠学得最像的。从外在的行为当中,看起来是完全不一样,可是从存心上来讲,是学得最像的,为什么?念念为对方着想。柳下惠是因为怕这个女子冻死了,所以帮她取暖;而这个男子很清楚自己,怕忍不住,这样会毁了这个女子的名节,所以他不愿意开门。从心地上来讲,都是为对方着想。所以行善,一定要量力而为。 所以这个张先生给俞都讲,你扪心之问,你有没有柳下惠的功夫?接着又指到戒口过的问题:具体说,你的口才非常的好,常常跟朋友在一起谈话的时候,这些人都很佩服你的口才,崇拜你、推崇你。但是言语说多了,就开始刻薄了、取笑了,所讲的话已经触怒鬼神了。而你自己虽然心裡面觉得不够厚道,但是就是忍不住这个嘴巴,还是造了不少的口业。 而上帝常常收到你写的疏文,所以都派了这些鬼神来考察。但是这几年考察下来,你一件善事都没有。而每一次来考察,反而发现,你的「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这个「褊」是心胸狭隘,「急」是非常急躁、莽撞;还有「高己卑人念」,就是傲慢,自己高,别人差劲;「忆往期来念」,就是常常希求未来:能不能这样?能不能更好?担忧未来,懊恼过去。其实都是打妄想,这叫心有所恐惧、有所忧患,不得其正。修道人要安住当下,不要担心东担心西的。还有「恩仇报复念」,常常还记着:哪一些人我看不顺眼,哪一些人对不起我,我找机会要报仇。叫「恩仇报复念」。归纳起来还是贪瞋痴慢疑。这一些念头纠结在你的心胸,烦恼丛生。你这样的状况,造的业已经愈积愈多了,逃难都来不及了,还常常在那裡要求好的果报。 这个张先生讲到这裡,俞都先生听了,哇,把他都看透了,赶紧跪下来祈求,你一定是尊神,赶紧给我指一条明路。接着,当然俞都认错了,张先生讲话也就柔和了,接着跟他讲:其实你听到好的教诲,看到好的善行,你也非常想去效法。(还是肯定他有善根。)但是信心不够坚定,恒心不能坚持,所以做一些善事,敷衍一下,都不能持久。所以,一定要发长远的心去做,要有耐心去做。所有的恶念,统统不要去管它,统统专注在善的这一边。然后不要求虚名,不要求图报,全心全意去做,尽心尽力去做。纵使做不成,心裡上都要去祝福,都要去能够随喜。 结果这个张先生跟他讲完以后,就走进他们的厨房,就不见了。当下俞都先生就知道,这个就是灶神爷来给他指示了。所以之后,就非常努力的断恶修善,但是感觉还是妄想非常的多。所以要断恶修善,真的还是要下很勇勐的心才行。他做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恶多善少,他就在观世音菩萨的面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发了誓愿,「愿善念永存」,善的念头一直保持,「善力精进」,倘有丝毫的自我宽恕、自我退缩,「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他是在观世音菩萨法面前发这个誓言,下定了决心。 后来他在行道的过程当中,就觉得好像时时都有鬼神在身边,在鉴察着他,警觉性就愈来愈高了。结果他这样去用功夫,确实是打破了,不自欺了、不懈怠了、不自我宽恕了。也是,这个不自欺,就是突破了「习气使然,浑然不知」,不再浑浑噩噩了。对自己起心动念不敢丝毫放鬆,才能突破不自欺。 结果他这么用功三年之后,达到了「动即万善相随」,一有念头,一有言行,都是一心一意为众生好,为人好;「静则一念不生」,没事的时候,心地非常的清淨。 三年断恶修善,他的命就改了。他就遇到当时候张居正宰相,请他去做私塾老师。结果再过两年,他就考上进士了。然后考上进士之后,去见了当时候一个太监公公,他收了几个义子,就把义子叫出来。其中一个义子,俞都先生觉得,很像他走失的那个儿子,就问他,你是哪裡人?结果一问,就是他故乡的人。然后就非常激动,说,你可不可以把你的脚伸出来?因为他的儿子左足底有两颗痣。是八岁走丢的,那时候已经十五六岁了。结果确实脚底有两颗痣,就是他儿子。当时候这个公公看了也非常惊讶,赶紧把儿子送还给他。 俞都先生带着儿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不愿意做官了,回家乡大力宣传这些因果报应、断恶修善的道理故事。带着儿子回去了,儿子看到母亲因为失去儿女都哭瞎了,然后用舌头舔母亲的眼睛,最后他的母亲眼睛就复明了。俞都先生后来这个儿子结婚之后,连生七子,他自己也活到八十八岁。 所以他用功三年,把自己跟整个家庭的命运,都转变过来。 好,所以俞都先生,后来他自己号「俞淨意」,就是从哪裡下手?从清淨自己的意业下手。 那这个事例也对我们启示非常大,也是师父常讲的,修行要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有任何妄念、邪念起来了,赶紧万德洪名要提起来。这样就能把意业转成善念,转成淨念,进而能真正改变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至心信乐,念佛,念念迴向往生西方,求生淨土,那这一生就是最圆满的一个人生了。 资料摘自: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