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痛苦,其实只是纸老虎


   日期:2014/4/8 16: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类的痛苦,来自于各方面。其解决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物质的方法,修炼的方法等等。
佛教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解决痛苦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修炼、净化自己的灵魂,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境界:暂时的结果,是减轻自己的压力;究竟的结果,是从根本上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
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很悲观、很消极、主张逃避现实,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教对人生痛苦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么几种。佛教对人生的定义,对痛苦和幸福的态度,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够了解这些内容,一定能够受益匪浅。
一、痛苦的来源
人的痛苦是怎么来的?若没有深入研究,很多人会从表面上去看问题,认为痛苦是因为自己没有钱、吃不饱、穿不暖,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其实,这些都只是痛苦的部分因素而已,但痛苦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另有原因。
(一)痛苦的初始源头——光明,静静的海面
佛经里面有时会用大海来表示人的心理状态,有些时候,会用蓝天、乌云等等来描述人的心理本质或心理活动。此处我们就以海洋的活动,来描述和比喻人的内心本质与活动。
光明就像是静静的海面,没有声音、海浪、波纹,平静安详、海天一色,看上去就像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感觉。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从来没有悟到过内心的本质光明,虽然我们的痛苦、幸福,以及各种心灵活动,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最深处。而内心最深处的基本层面,佛教经常会用“光明”这两个字来形容。这种“光明”既不是可见光,也不是不可见光,在物理的任何光谱上都找不到。它代表没有任何污垢的纯洁无瑕的状态。在光明当中,没有幸福与欢乐,也没有痛苦与烦恼,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释迦牟尼佛最终证悟的,就是这个光明。所有佛教徒追求的,也是这个光明。在佛经里面,这也叫做佛性。佛性或内心的光明,是可以自己去证悟、去体验的。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或者证悟、顿悟,就是要证悟自己内心的本质光明佛性。
(二)无明——波纹
所谓“无明”,也即愚痴、愚蠢的意思。“明”,代表证悟的智慧。“无”,就是否定。无明,也即没有智慧、没有证悟。虽然心的本性光明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中,但因为我们没有证悟,从来都无法感知到这一切,所以叫无明。
当最原始的无明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已经离开了光明,来到了心的第二个层面。最原始的无明是什么?就是当内心很平静、很放松,却还没有进入光明的时候,内心当中没有任何念头,肯定的、否定的、好的、不好的、痛苦的、幸福的……所有的念头都消失无踪的状态。
详细而言,心的初始起源,是光明;之后,在光明当中稍稍产生了一些波动;当波动发生以后,就产生了我们的第一个最原始的无明意识。此时虽然光明依然存在,但最初产生的原始无明意识便已经和光明分离,形成了我们的意识。此处的原始无明,就像大海中的波纹。虽然波纹还没有形成波浪,但与静静的海面还是有点不一样,开始有了一点点的波动。
在佛教里面,从光明当中产生无明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难题。光明当中怎么会产生无明?其实,轮回的源头,既可以说远在天边,因为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轮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轮回近在眼前,因为当下的光明就是轮回的源头。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去了解、研究密宗的相关论著。
宇宙当中的所有天体,包括银河系、太阳系,都有它的轨道和周期。人的生命也有这样的周期,直到成佛之间,永远都不会自己停下来,因为它的动力、生命力始终存在。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它的周期从起点到终点一直循环不止。
起点是什么?就是光明。终点是什么?还是光明。光明既是轮回的起点,也是轮回的终点。这些道理当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无论是谁去研究、去体会,都可以感知到。因为我们的心灵结构,是没有区别的。
幸福、不幸,唯物、唯心,有神、无神等等,都是最表面的现象,根本没有涉及到光明与无明的层面。意识的源头,就是光明。在光明当中,没有时间、空间。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从无明当中分出来的。从光明当中产生无明的初期,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也没有时空概念。就像大爆炸的瞬间,没有任何物质,之后才从真空当中,产生了一种能量,当能量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从能量当中,便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粒子。之后又从基本的粒子,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物质。同样,从光明当中产生原始无明,也即产生了有波动的,可以思维、判断的意识之后,立即形成了基本的粒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之后又形成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无明就像能量一样,从没有滞碍的能量聚集成物质的过程,与无明产生世界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藏传佛教的《时轮金刚》里面,描述了外在的宇宙世界,内在的人体结构,以及更深层的意识结构,并阐明了外内密三层宇宙之间的关系。外,就是外在宇宙,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等;内,就是人体结构;密,就是意识。其中讲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宇宙;人体同样也是一个宇宙;外面的宇宙,也是一个宇宙,这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相互影响。
现代文明往往比较忽略意识方面的研究,即使有一些研究和探求,也都是比较表层的。但人类的很多问题,却是从意识当中产生的。很多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客观因素完全没有关系。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相对而言,不同的观点,有可能在某种层次上是对的。但最终极的真理,却只会有一个。我们应该去探知更深层次的人生观。要知道,我们内在的世界,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不是通过数据测量,也不是依靠仪器检测,而是通过佛教独有的训练方式。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像吃饭能够填饱肚子,透明的、液态的水可以在零度以下变成不透明的、固体的冰一样真实。
原始无明意识的振动,与物理学最新发现的弦理论非常相似。过去大家都认为,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都是一个个点状的物质。弦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的基本结构,是一维弦的振动,不同的振动模式,显现出一个点状的粒子,其实它不是点状的,而是一种振动,但视觉的偏差却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幻觉。
当无明没有振动的时候,就像静静的海面,永远都是平静的状态,这就是佛的境界。当意识开始振动以后,即使它再回头,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了,所以叫无明。
内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它的诞生、毁灭、本质以及发展过程,都有一个特定的规律。除了佛以外,谁都没有掌握这种规律。很多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但就不懂自己是什么?我的本体是什么?我是怎么来的?当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能够证明这些规律的存在,但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行。只有佛教的方法,可以证明这一切。通过修行,就可以了知这一切,因为心是自知自明的。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换句话来讲,就叫做自知自明,自己明白自己的本性。
(三)我执——波浪
我执也即执著。每个众生都有一个先天性的执著,那就是对自己的执著。无论文化水平高低,社会地位强弱,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存在的,却从来没有去思考过我怎么样存在,更没有用科学数据去测量、证明我的存在,也没有用其他的方法、逻辑去证明过我的存在。
真正的迷信,就是这种先天性的执著。实际上,自我是并不存在的。从个人最表面化的层面来讲,我是存在的,谁都不会去否定某个人的存在,但如果进一步去思考,到底什么是人?我们就不知其所了。
同样,大家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物质世界是存在的、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观念,没有人想到过要去推翻这一点,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进一步去思考就会发现,所谓的物质、原子、分子等等,都完全是一个幻觉。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看到过真实的东西。
虽然科学可以解释人类的历史;未来几百年以后地球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预测;包括人体的构造,细菌、细胞等微观世界,现代科学都可以为我们一一揭示,让我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但唯一最大的遗憾,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佛教讲两个层次:一个叫世俗谛,一个叫胜义谛。五种感官的结论,叫世俗谛。世俗谛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只是相信自己的感官所得出的简单判断。眼睛看到的是红色,就认为是红色;眼睛看到的是白色,就确定是白色。建立于此基础上的价值观、世界观,都是非常表面化的东西。
而超越五种感官的结论,则叫胜义谛。胜义谛是真正的世界,真正的自我。难道世界的真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吗?除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到的东西以外,不会有更甚深的东西吗?不是。我们可以不相信万能神、造物主的存在,但我们必须相信,甚深、神秘的东西是存在的。世界并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思维所想象的样子。因为我们的五种感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并不是准确的,而仅仅是一系列的幻觉而已。但我们还是要去执著、相信它的存在,对此,佛教称之为执著。
从光明当中产生了原始无明,无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它自己就开始有主见了。所谓的主见,就是我执。无明产生我执的过程,就像波纹变成波浪。佛教认为,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是这个执著。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没有办法逃避。在面临这些痛苦的时候,执著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有了执著,一定会有痛苦。如何去面对它,是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佛教告诉我们,想更好地去面对生老病死这些痛苦,就要放下。
禅宗主张放下。有些人认为:放下就是消极、悲观、逃避、回避。当自己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以后,就选择了出家的路。这根本不是放下,而只能叫做放弃。真正的放下,是既能在世间非常成功,甚至达到世界五百强总裁的地步,同时也可以放下。为了几百个、几千个甚至是上万个员工的生存,我们可以担负起经营、开发的责任;同时为了解脱,我们又要能够放下,放下内心的嗔恨、抱怨、过多的欲望等等。这样就能更完美地工作,因为担当责任与放下执著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佛教主张顺其自然,活在当下。也就是不要过度执著于过去与未来,要完美地活在当下。我们的痛苦和鬼神无关,和造物主无关,只是与自己的执著有关。如果放下了执著,立即就能感到轻松自在,没有痛苦。
佛经当中也讲过:过去的很多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执著、能放下的人,这两个都可以兼顾于一身,而且做得很好。因为放下以后,没有自私自利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
普通人能做到不执著么?通过一种特殊训练,想突破执著的层面,是绝对可以的。
(四)烦恼——巨浪
我们往往认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当然,在我们贫穷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痛苦的确来自于物质的匮乏。但更多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精神的空虚、不满足与欲望的无限扩展。
因为有了一个“我”的存在,就有了你、我、他的分别,就形成了一个个生命个体。随之而来的,就是生命个体之间的亲怨、争斗。在贪恋、争斗的过程当中,贪欲心、嗔恨心就像巨浪一样席卷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到不知所措。
过度的欲望,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哪怕平时人品非常好,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也会被欲望所毁灭。从无明的波纹,变成执著的波浪,再变成烦恼的巨浪。过度的愤怒、欲望,会使人远离人性,完全忘掉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最后走到崩溃的边缘。
佛教把所有的烦恼,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贪,就是贪欲心。释迦牟尼佛没有要求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放弃所有的贪欲或欲望,本身这也不可能,同时有些欲望对人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佛经对此讲得非常清楚。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欲望。想有更多的钱去帮助其他人,所以要去赚钱,这也是一种欲望。佛告诉我们,这一类的欲望暂时不需要断除,但自私自利的过度欲望,却应该先放下。
第二种,嗔,就是嗔恨心。在佛经里面,嗔恨心分了很多层次。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不愿放弃的时候,就是仇恨。
第三种,痴,就是愚痴心。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是痴、无明、不明白真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方法,但仅此而已,最后的成佛,还是要靠自己解决。释迦牟尼佛不是万能的。释迦牟尼佛在发现这个自然规律之后,只能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做,如果自己不做,一样不能解脱。
(五)业力——海啸
随着烦恼接踵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善恶。善恶就像是烦恼巨浪最后变成的海啸。因为有了嗔恨心,所以非常愤怒,最后打了人、骂了人、甚至杀了人,这就是恶。或者因为带着实有的执著去行善,从而积聚了一些有漏的善业。虽然行善本身很好,善和恶肯定是迥然不同、一好一坏,但从光明的角度来讲,善与恶都已经离光明很远了。与本性之间的距离,善和恶都是一样,所以此处我们把善恶都放在一起,佛经中称之为“业”。我们现在的好与不好,幸福与痛苦,都取决于过去的善业和恶业。就像海啸带给人类的是灾难一样,善恶之业带给我们的,就是茫茫轮回的无尽痛苦。
二、消灭痛苦的途径
(一)回归光明
首先,释迦牟尼佛也不否认,物质可以解决很多的痛苦。当我们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物质。但物质却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想必大家已经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所以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静静的海面,要觉悟。觉悟以后,所有的痛苦都可以烟消云散。
觉悟是什么?就是回归光明。我们从光明当中出来,经历了无明、执著、烦恼、造业、痛苦。走了一圈,最后证悟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光明当中。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为什么叫本来面目呢?因为我们的内心本来如此,无论我们生气、贪婪、开心还是焦虑,它的本性永远都是这样,从来不变。
怎样证悟自己内心的本性光明呢?通过禅修的方法去证悟。证悟以后,就能恍然大悟:原来在光明当中,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幸福、嗔恨心、欲望等各种各样的杂念,都是不存在的。这叫光明、佛性,也叫如来藏。
在光明当中,包含了慈悲和智慧。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应该追求的,既不是天堂,也不是造物主、万能神的果位,而是证悟内心的本质。在内心的本质当中,就包括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
什么时候能进入这种光明的状态当中呢?
第一,当我们证悟、明心见性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个光明。
第二,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境界。所有的人都不了解死亡。死亡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不愿意讲,不愿意听,更不愿意面对。其实死亡根本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周期性的生命过程之一。这个周期的出发点,就是光明。从光明当中,产生了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最后我们死亡的时候,又会进入到这个光明当中。在这个光明当中,又将产生下一世。所以,我们所有意识的出发点,都是光明。
第三,在每天晚上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又有机会进入到光明当中。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根本不会知道深度睡眠、做梦与醒觉之后回到现实的种种切换点。只有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才有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
《西藏度亡经》这本书中,就介绍过在深度睡眠、死亡与证悟这三个时候,接触到光明的方法。
藏传佛教非常重视梦的修法,通过这种修法,可以把做梦转化为心灵训练的方法。其原理,就是因为在做梦和进入深度睡眠之间,有进入光明与证悟的机会。
同时,藏传佛教也非常重视死亡之后的修行。对普通人来说,人都已经死了,就谈不上修行了,很多人甚至非常恐惧、反感死亡。实际上死亡并不可怕,也不神秘。人的死亡,只是肉体的寿终正寝,是表面上的结束,实际上心灵没有结束。人死了以后,心灵又可以进入到光明当中。就像现在流行的催眠术,心里有恐惧的人通过催眠,就能追查到恐惧的根源,并可以在根本的地方解决恐慌。同理,通过佛教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一种能力——可以在死后进入光明的当下,彻底铲除所有的生老病死问题,以及贪欲心、嗔恨心、傲慢、嫉妒等烦恼。
佛教要追求的,就是进入到光明当中。在光明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现实生活中的慈悲心、爱心、信心等等就可以增长得越快,贪嗔痴等烦恼也可以逐步减少,直到最后成佛。
平时在生活中,当我们心里非常烦躁、焦虑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看看到底什么在不开心?肉体本身没有思维,不可能会有开心不开心的概念。生起烦恼的,只能是意识。那到底什么是意识呢?这样回头一看,就有可能进入到觉悟的境界当中。当然,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之前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若只是想进入到原始无明的状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是对我们目前而言最简便、最容易也最有效的解决焦虑等问题的方法。
有些人觉得,虽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暂时解决心灵上的问题。但出定以后,还是要去面对现实,问题仍然摆在面前,所以打坐是没有用的。
虽然现实确实是存在的,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就要靠自己了。痛苦与否的临界点,就是在这个地方。不一样的心态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若能以平静、轻松、开阔、开朗、开明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自己永远都不会受到伤害。虽然问题还是要去处理,但只要自己尽力了,结果就只能顺其自然了。如果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暂时无法解决问题,心态好的人也会随缘自在,而不会死死纠结。
我们从没有空间、时间的光明当中走出,形成了意识与生命个体,从父母的精卵结合体变异成肉体,最后又复归尘土,这是一个生命的周期。当最后证悟以后,我们会发现,人生就像一场梦。所有的无明、烦恼、痛苦,都根本没有发生,永远都是光明,这其中,有着非常深奥的意义。
觉悟以后,就不会再有自私、痛苦、烦恼,但却可以有爱心、慈悲心与智慧。依靠慈悲和智慧,就可以利益、度化更多在世界上生存着的生命,可以把自己觉悟到的东西传播给其他人,让大家都能轻松、自由、幸福地生活,这就是佛度化众生的方法。
(二)禅定的训练
我们的意识,是可以修炼的。即使没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静坐一会儿。不思忆过去,不迎接未来,把当下的所有杂念都放下来以后,人就会进入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这种状态和光明很相似,但实际上却不是光明。在这个状态当中停留下来,叫静坐、禅坐或禅修。禅修一方面可以减轻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智商、消除疲劳、控制嗔恨心等等。虽然这种禅修进入的状态还不是光明,还没有突破无明的障碍,但也是很好的。除了佛教以外,印度很多古老的宗教,包括心理学中所讲的静坐,都是指这种内心进入原始无明状态的层面。当然,这只是普通的禅定。
禅修的时候,虽然我们的意识就像波纹一样,会有一点点运动,但无明自己却感觉不到。当一个人忙了一天,突然间静下来以后,会感觉非常轻松,没有烦恼。内心越是烦躁,人越痛苦,越不开心,静下来以后,自然而然会出现一种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禅悦。很多人会对禅悦上瘾,体验过禅悦的人,随时随刻都想打坐。
佛教的打坐,必须突破禅悦,突破无明的层面,要设法进入光明的层面,但不学佛的人就不需要这些,只需心静下来以后进入原始无明的状态即可。在佛教当中,这种状态也叫藏识。印度梵文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
为什么叫“藏”呢?比如,我们过去做过杀生、偷盗等恶行,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情都已经结束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虽然事情结束了,却有一个能量储存在最基础的意识当中。在这个最基础的意识当中,有着好事、坏事、好的念头坏的念头等各种各样的能量,就像一个仓库,所以叫做“藏”。
佛教承认轮回,认为人死了以后,虽然肉体消失了,但意识最基础的层面却永远不会间断,而会迁移到另外一个身体当中,就像电脑软件从一个硬件移到另外一个硬件设备当中一样,所以,很多人的脾气、性格,都与藏识带来的上一世的信息有关。
这种原始无明,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一种修行状态。若能保持这种状态,而且比较投入,就能开发出一些内在的功能。要知道,在我们的内心当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现在连这些能量的百分之五都没有开发出来。即使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比如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只不过开发了一点点而已,内心深处的潜能根本就没有挖掘到。
如何开发?通过打坐。开发什么呢?首先,可以开发神通,也即所谓的特异功能。譬如说,天眼,就是通过禅定改变了我们的眼部结构,虽然这种改变,并不是能看得到的物质结构的改变,而是在物质结构之外附加的一种眼部结构。有了这个结构以后,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力量,能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东西,比有了显微镜、望远镜等等还厉害,不但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细微物质,甚至可以看到过去与未来。
另外,打坐也可以改变不良脾气,解决生理上的一些问题。譬如,八成的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绝大多数的抑郁症,并不是吃不饱、穿不暖造成的,而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我们都知道,身体有自愈的能力,通过药物,就可以让伤口愈合。如果身体没有愈合的功能,则再多的药物,都无法愈合创伤。同样,心灵的问题,也要通过心灵去解决。有些很暴躁、很浮躁、很空虚、很悲伤的人在修禅以后,可以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开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同时,打坐还可以适当地减少烦恼,但我们要知道,通过这种方法,只能控制烦恼,而不能从根本上断除烦恼。因为这种打坐里面没有智慧,只是内心很平静而已。
禅定的具体训练方式:
1、坐姿
打坐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佛经里面,讲了身姿的七个要领。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来说,内心与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姿势还是很重要的。
2、数息法
    当我们坐好静下来以后,就全神贯注地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呼吸不能刻意加快,也不能刻意调慢,保持正常、健康人的呼吸速度即可。然后去数呼吸。详见《慧灯之光》。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以后,就不要再去想家庭、工作、生活等问题。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一切杂念都放下,最好能达到前面讲的像是平静海面的状态。如果实在不行,也必须要达到还没有产生海浪的比较平静的状态。
现在西方的很多心理学家与冥想者,都喜欢用佛教的数呼吸法。虽然这也是一种思维,但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却可以达到禅定的目标——通过思维去减少思维。
3、一缘专注法
在自己的前面放一个物体,一支笔、一个矿泉水瓶子、一粒米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两只眼睛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锁定在眼前的物体上,内心不起任何念头,让心静下来,这样保持几分钟。
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们只能保持五分钟,慢慢适应以后,就可以延长到十分钟、二十分钟等等。
4、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这样静下来以后,虽然一开始心很平静,但过了几秒钟以后,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细微的念头,一个波纹般的小幅度运动。我们要尽量发现它,并立即控制它,要把波动的幅度减到最低。当然,要想降到完全没有波动的光明状态,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应该让波动的幅度变得非常小。
静下来以后,会感到头脑非常清醒,思考任何事情,灵敏度都非常高。用脑太多或压力很大的人,若能每天晚上保持几十分钟的静坐,完全可以过滤一天的疲劳,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好多企业界的人在打坐的状态当中,就发现了一些久而未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如果一静下来以后,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包括自己在内,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感觉。当体验到这种非常好的状态的时候,立即要停下来,不要再继续。为什么不能继续?因为如果再继续,过了两三秒以后,一定会产生杂念来扰乱这个状态。所以要在杂念还没有来得及扰乱的时候,自己主动停下来,然后再继续打坐。
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佛教的一些修法,以及其他的禅定修法,就会容易得多。
回归光明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证悟,就必须投入。除了佛菩萨的化身以外,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因缘成熟的时候,不想来也要来,不想去的地方也要去。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学到了回归的办法,以后的人生方向该如何掌控,自己要怎么样去活,却把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千万要珍惜,不要错过这千劫难逢的机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诚罗珠堪布       痛苦)(五明学佛网:慈诚罗珠堪布       痛苦)  

 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明奘法师:素食馆吃素成了我的痛苦经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四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三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二集 

 明一居士:告别痛苦人生 第一集 

 仁焕法师:贪嗔痴是痛苦与灾难的根本 

 仁焕法师:如何解脱痛苦烦恼 

 仁焕法师:如何消除痛苦灾难 

 悟妙法师:我经常感到痛苦,但我不知为什么会痛苦? 

 陈沛然博士:《无间道》――走上永恒痛苦之路 

 传喜法师:要追求没有痛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