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的“六字释”


   日期:2014/5/6 9: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字释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说》所开示的。

【《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显此义言:“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六字释是善导大师很有名的开示。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开示的话,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六字释开示的话不谋而合。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是机法一体,机就是众生,法就是弥陀。南无是众生归命之念,阿弥陀佛是法藏菩萨发愿要以名号救度众生的法,所以众生归命一念,便可以契入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众生的愿海之中。因此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救度南无之机,南无的对象是阿弥陀佛,所以南无是机,阿弥陀佛是法,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机法一体。那么南无之机,归命阿弥陀佛之法,是不是具足信、愿、行呢?当然具足信、愿、行,因为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归命目的就是为了愿生西方,就是愿;愿生西方,起行念佛就是行,所以南无有众生的信、愿、行。那么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只要南无之机阿弥陀佛就绝对无一遗漏的救度,这就是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本愿妙法。

“名号是正定业”,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开示的。正定业就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造作。在众生这方面来说,念佛就是造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为什么要念佛?就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愿行圆满具足了。南无归命就是信,所以信、愿、行三资粮,在名号正定业圆满具足。站在佛这方面来说,佛选择用名号救度众生,叫做选定。众生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叫做决定。所以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在名号之中,要如何决定?念佛便可以决定,因为这是法藏菩萨选取要救度众生的方法。

善导大师六字释,有时代的背景。唐朝初年,最被教界的佛弟子读诵、讲演、著疏的一部经教,就是《观经》。《观经》在唐朝时代,被各宗各派的佛弟子研究,有被错解的地方。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在《四帖疏》讲这六字释,这时代的背景,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知道,我们才会了解善导大师讲这六字释的用意。

这六字释的起因,就是由于当时隋唐时代的摄论宗的宗徒,以《观经》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他十声念佛得生极乐之事,谓之“别时意趣”的方便说。别时意趣就是说,虽然这个平生造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念十声的佛号,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当生往生,是在后生或者是后后生才往生,这样叫做别时意趣。也就是以为,一生造恶,未曾修持佛法,一直到临终,虽然有往生愿,但是只念十声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构成往生之行,此是唯愿无行,不能实时往生。世尊所说的往生是方便说,真正的往生是远在未来世别时,不是在今世的实时。

以上这些,就是摄论宗徒用《摄大乘论》所说的别时意趣,错解《观经》下品下生的往生。摄论宗徒将下品下生的十声称名,与一般称念南无大日如来、南无多宝如来等相提并论。这是摄论宗徒不知道净土门教理与圣道门教理的分际,以圣道门的“自力信、自力行”来看《观经》,所以产生这种的错解。

这种的主张阻碍净土门的弘通,很多人一听便不修净土法门,便不想要念佛了,所以善导大师的高足怀感大师,在《释净土群疑论》说:“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摄大乘论》一直到唐朝时代,已经有百余年了,很多人看到这种的理论,不念佛,不求生西方,不修净业,实在妨碍净土门的弘通,罪过无量。

这个别时意的缪见,在道绰禅师著作《安乐集》的第二大门第二章,道绰禅师也有纠正。那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第一卷便设立“会通别时意趣”这一节,目的也是要破斥摄论宗宗徒,唯愿无行的论难。

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在临终虽然只有十声而已,也可以契入阿弥陀佛的慈悲愿海之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当生得到,并不是摄论宗徒所讲的远生才得到。虽然平生做五逆十恶的恶人,在临命终只有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也同样具足愿行。因为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具足愿行的功德,可以使称念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每一句的佛号,都具足可以使称念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如果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不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念第十一声就够了吗?念第一百声就够了吗?念第一千声就够了吗?念第一万声就够了吗?

摄论宗徒用《摄大乘论》说:念南无大日如来、念南无多宝如来,不是当生成佛,拿来错解《观经》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也不是当生往生,这就是用圣道门的教理,来与净土门的教理相比,以此类推,所以产生错解。

这六字释之文,有内外两面。外就从圣道门之中摄论宗徒的来难,显明愿行具足的本愿念佛要义;内就是究明本愿一乘的源底,也就是说明十声称名愿行具足的宗旨,并发挥念佛往生的深义。所以每一句的佛号,都具足有使称念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威神功德,也就是说,每一句的佛号都有具足使称念的人,有信、愿、行三资粮,可以往生西方。

佛号要救度十方的众生,犹如一把火,我们的凡夫罪业纵然像一座山那么多,只要这一把火来焚烧这座山,这座山便因为这把火,烧得干干净净。不是说一把火烧这座山,这把火的火力不够,要两把火才够,要三把火才够,要四把火才够……不是这样,这座山虽然是很大,但一把火就能够将它烧光。我们凡夫的罪业虽然很重,但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力更大,愿力比我们凡夫的业力更大。所以在《那先比丘经》,那先比丘将念佛能往生的道理,用一个比喻跟弥兰陀国王开示。凡夫的罪业虽然很重,犹如一颗石头,将石头放在水中必沉,因为石头有重量故;若将石头安置在船上,这颗石头便可以从此岸渡过大海到彼岸。石头就是凡夫,凡夫的业力很重,若安置六道之中,必然沉死在三途;凡夫业力很重,但是将它安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本愿船,就可以从娑婆此岸,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涅槃彼岸——西方佛国。

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犹如一把火,我们的罪业犹如一座山。我们只要念佛,与南无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可以借着佛力消除我们的业力,因为业力虽然很重,但是佛力更加殷重。所以我们不怕我们念佛不能往生,只怕我们不念佛、不要往生,因为只要念佛想要往生,就犹如将石头安置船上,绝对可以靠船的力量,将这颗石头载运到彼岸。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了,善导大师的六字释,也就是在教我们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每一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具足愿行,并不是摄论宗徒所说的“唯愿无行”。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说的非常明白。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有十愿、十行,意思就是声声称念的佛号当中,具足往生的愿行功德。因何具足呢?下面就是六字释了:“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这就是六字释。

【此名为六字释,以此“南无”二字,有“归命”与“发愿回向”二义,“阿弥陀佛”四字有“其行”一义。】

“南无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归命是信,发愿回向是愿,所以“南无”二字就具足信与愿;“阿弥陀佛”四字有其行,行当然就是行啊,念佛就是行啊。所以二字“南无”有信与愿,“阿弥陀佛”四字有行,所以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信、愿、行往生三资粮。善导大师这六字释,就是要跟我们讲这主要的道理。不是说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而已,不具足愿行功德。有!每一声的南无阿弥陀佛都具足愿行功德,一声具足一愿行功德,十声具足十愿行功德。所以善导大师体解到《观经》世尊所开示的真义,因此认为《观经》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往生是当生的,不是未来世来生。将摄论宗徒以《摄大乘论》错解《观经》的真义,将它纠正过来。所以《观经四帖疏》,是楷定古今之疏。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所示现一位了不起的祖师,如果没有善导大师将《观经》世尊所开示的真义显露出来,我们凡夫确实还没有那个智慧,可以明白世尊的真正用意,念南无阿弥陀佛,决定是当生成就。

既然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是当生成就,那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怎么会不是当生成就?我们念千念万,有的很认真念佛的莲友,一天用功念佛三万声、五万声。我们本愿山的莲友,信愿都叫他们要很虔诚的称念,一天若能念佛三万声、四万声,一个月就可以念超过一百万声。若念超过一百万声,信愿会送他一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金牌,对他的鼓励、奖赏,使他越精进越用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六字释得到印证。

那么,南无有归命与发愿回向这两种的道理,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归命,归顺阿弥陀佛的敕命,阿弥陀佛的敕命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用名号让我们信受、称念,要救度我们回归西方佛国。用较白话来说,念佛就是阿弥陀佛叫我们回去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既然阿弥陀佛叫我们念佛,我们就念佛,这样就是归命之心;阿弥陀佛叫我们回去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回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是发愿之心。发什么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愿。所以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

归命,为了要让大家可以了解这个道理,信愿来说世间法的比喻。臣子如果听皇帝命令,必定是归君王之命。为人臣子的人听皇帝的话,这是一定的啊。皇帝的话他信受了,所以这就叫做归君王之命。孝子若听从父母的话,孝子必定是归父母之命,父母交代什么事情,做一个子女的人,一定是照父母的话去做,用佛法的术语来说“依教奉行”。父母所讲的他有信受,所以孝子必然是归父母之命,臣子必然是归君王之命。那我们众生是阿弥陀佛的佛子,我们在经典之中经常看到,世尊称呼佛弟子为“佛子”。佛子,佛的子女,是佛主动将我们众生当作是他的子女。“三界一切众生,皆是我子”,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经文。世尊在经典中说:“我观一切众生,如我子罗睺罗。”世尊将一切众生,看成是他的儿子罗睺罗尊者。

那么佛子若真正信受世尊的话,必然是归佛陀之命。我们念佛的人当然相信世尊在净土三经所开示的道理,净土三经世尊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我们听世尊的话,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求生西方,这样岂不是具足信、具足愿,这样就是归命之相。有真正的归命之相,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念,往生之因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都有了。因为归命之相就是信与愿,念佛当下就是行,信、愿、行三资粮,不都全部具足了吗?

南无就是归命,那每天在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归命的真心内涵,“南无”二字就白念了。真正相信世尊的话,相信阿弥陀佛的誓愿,念南无就名符其实;不相信世尊在净土三经所开示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真正与阿弥陀佛相应,因为南无是有信与愿的内涵,不相信世尊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

上次信愿引用印光大师《文钞》所开示的,没有信愿的内涵,纵然将名号念至一心,也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注重信愿,也就是说,众生只要有南无,具足信愿,阿弥陀佛自然就救度,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蕅益大师才会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有南无、有信愿,就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是说在《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说念佛要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去配合往生的阶位,那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要紧的。所有一切佛法的道理,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开悟本性,便通通了解。在娑婆因地,最要紧的是,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善导大师的六字释,“南无”二字有归命与发愿这两层的道理,“阿弥陀佛”四字有其行这层的道理,其行就是念佛。“阿弥陀佛”这四字是众生所行,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都可以。所以念佛的人就是行佛行,因为这四字“阿弥陀佛”之行,是法藏菩萨所成就的。法藏菩萨所成就的名号,就是有具足往生的无上功德。这无上功德,当然众生要往生的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圆满了。

因此善导大师这六字释:“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很值得我们念佛的行者深入探讨。

“以斯义故”,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缘故。“必得往生”,“必”是肯定的话。善导大师在《四帖疏》的用字非常的奥妙,一句一字都很有意思。“必”是一定、肯定、必定,没有模棱两可的,也没有含含糊糊。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这句佛号决定使称念的人往生,这是肯定的,这是必定的,这是一定的,所以才用必得往生这个“必”,善导大师实在很行。

下面,

【合六字成为信、愿、行三义。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解释六字名号所具德义,是《四帖疏》之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此六字三义所包含的意味有“机法门”与“愿行门”。】

这六字具足信、愿、行,所包含的道理,有机法门与愿行门。

【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南无”这二字就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这四字就是救度之法。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妙法,是救度什么样的众生呢?归命之机、南无之机。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念佛,阿弥陀佛就救度这个众生回归西方佛国,不论这个众生是善人、恶人,不论这个众生是男众、女众,不论这个众生是出家、在家,不论这个众生是富人、穷人,不论这个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一概不论。阿弥陀佛的救度对象是十方众生。

【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皆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法体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具足愿行功德,所以众生如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每一声的念佛,都具足愿与行,所以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声声具足愿行,声声具足往生。并不是说我现在念佛往生不定,所以我认真称念,加倍用功,念一千声、两万声、五万声,到临命终念出那句南无阿弥陀佛才往生决定,不是!念一句佛号具足愿行,往生决定;念第二句佛号也具足愿行,往生决定;念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一百句、第一千句、第一万句,每一句念佛当下都具足愿行功德,都具足往生决定,因为每一声的念佛,都有阿弥陀佛绝对的救度,每一声所念的佛号本身都具足我们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行功德,所以每一声我们都安心称念,每一声我们都欢喜称念,每一声我们都感恩称念。因为每一声都带有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誓愿,每一声都有我们一定往生的愿行功德,当然往生啊。

如果你认为说,念一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往生,那么念一声往生不定,念第二声往生也不定,念第三声往生也不定,哪一声往生决定?千声万声的佛号都是往生不定的。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往生,那么念第二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念第三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念第一百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念第一千句、第一万句、第一亿句就能往生吗?一声若不能往生,声声都不能往生啊;一句若不能解脱,句句都不能解脱啊。这就是疑心的念佛。

信心的念佛,每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都具足往生的资粮,具足往生的功德,都是决定往生的称念。

【本愿念佛人,信者,乃信弥陀为我成就不可思议愿行功德,纳入名号,回施于我,一念信受,当下具足无上功德,故《无量寿经》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口金言,何可置疑?】

世尊跟我们说“欢喜一念”,这个人得到了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所说的话我们当然信受。

【又信者,机法两种深信也,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机法两种深信,在讲席之中,信愿经常向诸位报告。第一深信机是一个凡夫;第二深信法,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要救度这种生死的凡夫。机法两种深信的内涵,用意是在导归称名之行。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信的内涵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说的机法两种深信。

【此机法二种深信,意在导归称名之行,即是愿生报土之行相。】

那这机法两种深信,用意是在导归称名之行,所以有信有行。那么导归称名之行,当然就是愿生西方报土之行相。往生西方报土修行之相,就是称念六字果号,信受阿弥陀佛本愿,这就是有愿啊。有信、有愿、有行,往生三资粮当然圆满具足。

【故本愿念佛,圆满具足信、愿、行,信有愿行,愿有信行,行有信愿。】

念南无阿弥陀佛,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具足了往生西方报土。信、愿、行的三资粮,每一声的南无阿弥陀佛,都具足了。不是念一百万声、一千万声之后才具足,每一声的称念当下就具足,因为名号有信、愿、行往生三资粮在其中。

善导大师六字释的开示,令我们非常的欢喜,非常的安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欢喜安心的称念。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确实是我们安心修行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六字释)(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六字释)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后记:敬请深思 本愿名号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结语:闻佛誓愿 深思起行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十、恶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九、悲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八、念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七、弃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六、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五、病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四、本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三、往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二、玉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壹、举往生实例 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