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浅谈中国佛教慈善


   日期:2014/5/11 1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谈中国佛教慈善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中华民族一直是以乐善好施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古到今,其扶危济困、养老助残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的五大宗教,都包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其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凭借着自身甚深与广博的精神,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作为慈善文化丰厚的精神资源来源之一,佛教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佛经中颂扬慈善思想的内容比比皆是。《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依据不断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观无量寿经》中云:“佛心者大悲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而“上弘下化,饶益众生”的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衍射出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重要基石。

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陀“慈悲悯生”和“慈悲利他”的根本精神是与众生一同获得智慧与解脱的美好情怀。而佛典中传播着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优秀思想,“慈悲为怀”的精神指引着后世人积极从善。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诸佛菩萨以其慈悲愿力深深影响着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不仅默默住持普施,而且积极救世济苦,其慈善事业不亚于其它慈善机构。佛教主要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也是最根本的慈善事业。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为佛教慈善理论的形成造就了良好的社会平台,佛教的慈善事业在当时悄然兴起。汉传佛教界自发组织,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时代慈善事业。在南北朝时期,汉传佛教界创立了名为“无尽藏”的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类似当今的慈善基金会,之后在隋唐时期无尽藏的慈善模式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演变为后来宋代时期的“长生库”和元代时期的“解典库”,东传日本后命名为“无尽会社”。

另外,南齐时期佛教界设立六疾馆,梁武帝设立孤独园让“孤独有归”,对应于近代的慈善医院。武则天时期,唐朝出现了名为“悲田养病坊”的慈善组织,也是后来宋朝的“福田院”,类似于今天的福利院、养老院。

除此之外,历代以来佛教界积极倡导放生造林和补桥修路等慈善活动。放生造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护生止杀,爱护生命,类似于当今的保护动物、关怀生命的社会运动;二是功德林,类似于今日的义务植树活动。而修桥补路的慈善内容则类似于现代的公共设施建设,如修桥补路、造船义渡等行动。

民国时期,佛教慈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在清末民初,政府兴建新式学校迫于资金问题倡导佛道教界捐出部分庙产作为经费。为了保护庙产,佛道教开办中小学参与国民教育运动。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自成立后试图将佛教慈善制度化。在当时政府的主导下,佛教参与了更多的社会慈善事业,汉传佛教界的慈善公益事业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延伸到当代大陆,佛教慈善主要是以“灾难危机”的形式出现。当某个地区出现天灾人祸,需要社会提供救济的时候,“大灾有大爱”的理念实现了佛教慈善的有序运行。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大陆捐慈善款,据不完全统计,折合近4亿元人民币,另外什郁罗汉寺为孕产妇提供庇护所,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赞誉。现今社会,佛教寺院也抱持积极入世之精神来推动、参与,包括向政府机关登记立案成立机构,服务项目含:医疗、孤儿院、养护院、贫病救济、冬令救济、急难救助等慈善公益组织。

目前,相对来说,台湾、香港等地的佛教慈善及其其它社会慈善文化比较富有成效。在台湾,佛教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尤以“证严法师主持的慈济功德会、星云法师主持的佛光山、圣严法师主持的法鼓山和惟觉法师主持的中台山” 四大山头影响力最大。其中,慈济功德会的慈善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并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成效。台湾证严法师的佛教慈济基金会于1966年在中国台湾成立,如今已迅速成长为全球性佛教慈善组织。其主要致力于推进台湾慈善福利业的发展,还创建慈济医学院、慈济综合医院,治病救人,服务社会。

在香港,诸如慈慧基金会等佛教慈善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在大陆各地都有他们的活动身影。从90年代以来,香港佛教界累计在内地兴建200多所中小学希望工程。在香港本土,香港佛教联合会创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共有48所,安老、护老院有几十家之多,1970年创办了首家香港佛教医院,于今已有近40年历史。之后又成立了〝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使香港佛教医院更具规模,中西医比翼齐飞。他们都是佛教理念下的大慈善文化,其运营机制等模式,尤其是管理机制,是现代佛教发展的大方向。

作为近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和佛教界最具影响力的高僧之一,弘一法师针对佛教慈善,在《佛法大意》中强调了“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的观点,指出:大菩提心,就是利益众生之心。因此,信仰佛法的人,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这样才不愧为“佛教徒”这个名称。他强调说,修习净土法门的人,除了念佛诵经,不能忘了要尽力作服务于社会的慈善事业。况且,“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可是“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不管是否佛门弟子,都当效法追随佛陀的慈悲精神。对于意义深远的慈善事业,我们应当超越区域、宗教、种族的藩篱,面对天灾人祸,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伸出关怀与援手,共同度过灾难,走出悲伤,为慈善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我希望,更多佛教的慈善与公益机构能够设立,本着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的大悲精神,佛教界以法水滋润众生,积极发展利他志业,推己及人。国民积极响应,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慈善事业。促进人心、社会、世界的和谐与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佛教慈善)(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佛教慈善)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于凌波居士: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李向平教授:功德与慈善之辩——关于佛教慈善义卖现象的讨论 

 李向平教授:佛教慈善义卖是否等同做功德 

 刘元春教授:公信力是佛教慈善成败的关键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要坚守纯真的品格! 

 刘元春教授:佛教慈善 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