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自序


   日期:2014/5/15 1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图片来源:明贤法师、北海禅院  


  “以中为名照其实(僧叡大师《中论序》)。”

  自印度龙树菩萨著《中论》尽释般若大藏,鸠摩罗什大师迻译秦言,中观之见即为天下佛子奋迅追慕,以求“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中观见“坦夷路于冲阶,敝玄门于宇内,扇慧风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覩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以作镇;险陂之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翫味斯论以为喉衿”。于佛于法,中观见之切要,明了无疑。

  憨山大师于《观老庄影响论》中评述《道德经》说:“籍令中国无此人,万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国无此书,万世之下不知有妙论”,又说:“盖中国圣人之言,除五经束于世教,此外载道之言,唯老一书而矣!”

  中观见与《道德经》所分别代表的佛教及道家,一者是印度承载大道的宗教,一者是中国文化承载大道的门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家的交涉,曾有过三段重要渊源:

  魏晋时期,佛教初开,深经尚壅。般若未彰之前,格义大兴,学人常以老庄义理,拟配佛法名相,务于清谈,虽多违于真理,然佛法藉老庄玄风,得以融入东土。

  唐代,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玄奘大师与道士共译《道德经》为梵文时,大师深明佛道旨归非一,为保二家义理之纯正,坚持于译文中不以“佛理通明道义”,于是立下风规,泽被当来。

  明末,欧风东渐,慧日西沉。面对外来文化之强烈震动,佛道两家深刻认识“以道为尊”之文化同根性。在对时代的重新审视和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同身受下,两家异口同音,举扬道义,唱言同源,和谐共生。

  立足于过往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炳然发现时代因缘与历史有着何其相似而又全然不同的特质。

  迎接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早已深刻融入中国文化的汉传佛教,正论依然繁富,法脉绵延不绝,却正面临又一轮“佛教初开”,又一轮“深经尚壅”——中国人需要重新理解佛法大义。

  《道德经》奠定了中国文化“以道为尊”的格局。在漫长的文化融合历程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然血脉相连,彼此尊重又不相互引夺,自他默契而能潜相秘护。在全球文化得到前所未有交流的当代,三教相契相扶,共同守护今日此时之“道”的时代需求,比明末显得更为切要。

  纵观历史,佛教法运之流变与老子所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道德轮替相辅相成。这不是两类文化之巧合,而是有着以人心为依据的共同基础。在尊“道”、求“道”、守“道”的一脉相承之下,佛教中观见与老子《道德经》之相携乃是时代之所必需!

  言及于此,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末憨山大师。大师一生命运跌宕,大起大落,识见超拔,用心深远,为述“三教无异,同一性源”之旨,竟用十五年宝贵光阴,以佛理通释《道德经》,其注云:“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读老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明末至清,各方学人已开始推动“载道之言”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清末杨仁山居士于《道德经发隐》自叙中言:“‘出生入死’一章,见各家注解,无一合者,遂以佛教义释之;似觉出人意表”,“缺憨山解,诚为憾事”,“汉唐以来,人皆以道家目之(即《道德经》),不知其真俗圆融,实有裨于世道人心。若与《论语》并行,家弦户诵,则士民之风当为之一变也!”

  反也者,道之动也。在贪盈逐物大行其道之当今社会,无论佛法正见,亦或理当家喻户晓的《道德经》,无不警奔竞之心,塞物欲之源,反“迷于心、寻于迹”之小道,倡“无实体而有作用”之大道。这正是当今社会亟需的清醒药、镇静剂。

  从中观见视角解读《道德经》,以出世正觉,摄涉世之用、忘世之心,广谈和光同尘之理,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时常启人所未思,发人所未省。《道德经》真俗圆融之功用,尤适用于现代社会,适用于中观见在世间出世二谛真理的应用上,是中观见在现代社会落地的传统文化根基。中观见的“灵魂”,因《道德经》而深契于如中华文明祖坟般的土壤之中。

  此番对比研究绝非单纯之义理,闭门之学问,望其深契文化传统与时代人心,并期北大学子,不仅仰羡于课场耳目之新奇,最当由此奠立日后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之深远道德基石,进而拥获更大之生命勇气,在遭遇人生疑难之际,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中观见与《道德经》之经史合参,量已超越单纯文化研究之范围。其同时是一种信仰之实践,更确切些说,是一次法住法位之共同修持。僧人来讲,学生来学,并由各檀信居士护持整理讲义,至国家级出版社审核出版,令其流通社会,福利人群,为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之建设做出贡献,于诸方无不是令人欣喜的气象。

  这一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北大发表的讲话中,一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以及复兴之愿景,并连续三次接见僧人代表,彰显当今时代前所未有的新愿景。愿这部对比研究中观见与《道德经》的著作,能够成为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助缘力量。

  作为僧人,虽无建国之力,但有爱国之心。故以此讲著因缘,深深祝祷国运昌隆,人民富乐,文化繁荣,佛法广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中观       道德经)(五明学佛网:中观       道德经)  

 任杰居士: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任杰 藏译汉) 

 任杰居士: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任杰 藏译汉) 

 果煜法师:从中观看唯识 

 果煜法师:从中观思想看如来藏 

 果煜法师:空观、中观和总相观 

 杨云唐居士:中观与三解脱门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7.中观与唯识的不同基 

 胡晓光教授:中观唯识思想与真常思想之比较研究 

 胡晓光教授: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 

 姚卫群教授:从《百论》中佛教对“外道”的批驳看中观派的理 

 贾题韬居士:论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