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带着恭敬真诚的心来侍奉父母


   日期:2014/6/19 2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看到了,“冬则温,夏则凊”。黄香九岁就做到了,所以黄氏的后代叫江夏堂,因为汉朝的皇帝封黄香他是江夏人,“江夏黄香,举世无双”。一个孝子的榜样传承了几千年,到现在他的后代还以他为榜样,这是功在家族,也是功在民族的一个风范。冬温夏凊,这就是对父母的生活体恤备至。

我们看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父母对我们的期许,我们也要非常恭敬的去奉行。包含养父母之慧,我们也尊重父母有明德、有本善,也希望父母这一生他的慧命能够成就,恭敬父母!所以劝谏父母也是恭敬的表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您看怡吾色,柔吾声,悦复谏,都是禀承著这个恭敬真诚的态度,所以劝父母,父母不能接受,还是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真诚恭敬不足。而且很恭敬,绝对没有情绪、没有不满、没有埋怨,“号泣随,挞无怨”。我们看养父母之身,还要从整个食衣住行种种方面去体恤。吃,我们看子路“百里负米”,这么辛苦了,他乐在其中。我们现在会不会煮一顿给父母吃都嫌麻烦?那差古人差太远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这饮食也要注意,比方食物不可以太硬,食物不可以凉了,吃凉的东西伤胃。饮食要诀软、暖,暖就是吃热的,但不能烫,烫也会把舌头烫著了不行,你看体恤备至。连喝药都不能让父母烫到,药先尝。还有一个是缓,吃饭细嚼慢咽,让淀粉酶在口水里可以消化淀粉,充分咀嚼了,这个胃的消化负担大大减少。

现在胃病的人很多,其中一点吃东西吃太快。而且大家不要小看吃东西,修养学问也在吃东西当中。为什么?“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要守好这颗心时时在道中。《中庸》又没有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只有吃饭可以。不可须臾离了吗?那你不就随时都在养这颗道心吗?而道心最重要的,要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戒就是规矩,做任何事都有规矩可循,这样你才定得住;循规蹈矩有定,定久了就开智慧。今天吃饭的时候一赶,快、吃快一点,咬没两下就吞下去了。第一吃得赶,就是急,急了,人一急就没有定力,就没有守规矩。而且吃得快伤胃,不孝!你看戒律当中,根本大戒就是孝道,礼当中也是以孝道那是第一位。“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戒定慧在哪?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都离不开戒定慧。

今天大家吃饭别吃太快,而今天我们假如吃饭快,不只伤自己,老人有自尊,有时候跟我们住,又怕给我们添麻烦。所以看我们都吃饱了,他还在那慢慢吃,他会有压力,有时候看我们都吃饱:好好好,我吃饱了。我们有没有可能心太粗,父母跟我们吃饭都没放松、没吃饱,甚至都还吃快了,这些事情都要用柔软的心去感受。我们有一个朋友,出差都买东西回来,买了几次,他妈妈终於忍不住,跟他说,你买这些东西都这么硬,我们咬不动。他才突然想到对,我都买坚果,腰果、松子那么硬不好吃。后来冷静一想,原来买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喜欢吃,美其名是买给父母吃。所以人真的能够体恤他人,他的大根大本在体恤父母,仁爱心从孝心自然流露出来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吃的方面。我前几天跟青少年,十三岁到十七岁,问他们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可不可以马上说出来?有些孩子能说出来,有个孩子说不喜欢吃什么我知道。不喜欢吃可能是偏食,记好的不一定记得住,记不好的都记得很快。孩子能够在这些生活当中都能去体恤父母,都是长养他的善根。

衣你要体恤父母会不会凉了、受寒,这都要注意。在我们马来西亚没有冬天,可是很容易受寒,这个季节感冒的比例,可能超过下雪的地方,你们相不相信?人家下雪了很清楚要多穿一点。我们这里四季是夏天,没问题、没问题,心里愈觉得没问题的,愈容易忽略、粗心,就容易感冒。凌晨最冷,假如父母有时候半夜会起来,这时候你要叮咛,在床边放一件薄外套,起来都把它穿上。包含要去有冷气的地方,进进出出特别容易感冒,刚好你跟父母一起去,比方上一些公共场合,你都能记住,要进去以前:妈,来,把这个薄外套穿上。一点一滴父母感觉多么温暖,这是食衣。包含住,父母喜欢什么样的一个家庭的氛围,包含床的软硬都应该去关心,养父母之身。

再来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快乐,让父母不要难受。接著有说,“养则致其乐”,孔子在教诲当中,提到很多点都是养父母之心。比方孟懿子,这是当时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孟孙、叔孙、季孙氏三家。这孟懿子去跟孔子学习,是他父亲临终交代的,因为他父亲生前,学问不够,有一些大场合做错事,被人家羞辱,终身遗憾。交代他两个儿子要学礼,要学圣贤教诲,嘱咐他们,他走了以后,要去拜孔子为师。结果孔子教导孟懿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事之以礼,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守礼,都要恭敬侍奉父母,“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包含父母离去了,这一分缅怀要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

结果给孟懿子讲完,回家的路上樊迟帮忙驾马车,也听到之前孔子给孟懿子的这段话,孔子就问樊迟,刚刚你的同学孟懿子问的,如何孝顺父母,我给他回答生事之以礼这段话,你知道意思吗?樊迟说不是很明了。诸位学长,孔子为什么要问樊迟?我们感受到夫子抓住一切机会,教育提升他的学生。刚好樊迟在现场能听到这段话,深怕他不能深入理解,又抓住这个机会来教导他。也可能另外,孟懿子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入,又给樊迟同学讲完,可能樊迟下一次又遇到孟懿子,又会把夫子这段话告诉了他,那这样孟懿子的收获就会更大。孔子在跟学生,还有跟当时候的人互动过程,都可以看到夫子的慈悲,包含他人情练达的智慧。所以要慕贤当慕其心,在看到夫子的一言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良苦用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父母       恭敬真诚)(五明学佛网:父母       恭敬真诚)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一篇 培养健全的精神力量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自序 

 仁焕法师:孝顺父母是福德 

 仁焕法师:孝是原谅父母的过 

 仁焕法师:老祖宗与父母的定位 

 仁焕法师:老祖宗与父母对后代的影响 

 仁焕法师:父母孝顺对后代的影响 

 仁焕法师:信仰天地父母 

 道坚法师:父母亲的信念——苦谛思维修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