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净宗根本戒(第4集)


   日期:2014/10/19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我们来看《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的经文: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我们上一回讲到这段经文,这段经文主要是从善的果报上来讲,说这一生我们看到有『尊贵』的、『豪富』的,就是富贵人家;还有『贤明』,有智慧的人;『长者』是富贵而且贤明两者兼有的这样的人,大福报的人,有德行、有学问、有福报;还有『智勇』,智者,勇敢的人,有才华的人,通达世间各种学问,这样的人都是因为过去生中行慈行孝、修善积德,才有这样的殊胜果报。我们上次把这个理跟大家分析了,这次我们就讲一点故事,用事例来证明这些道理。在佛经典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因果故事,我们不能够只是把它当作故事、当作神话,它们都是真实的案例,给我们很深的启发。

  在佛经里面有这么一个典故,讲的是在过去有一位长者,他叫做阿鸠留,他不信有后世,跟现在很多人一样,他认为人死了如灯灭,哪有什么前生后世?科学上也好像没有什么证明。当然现在西方国家先进的医学、心理学,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案例,说明真有轮回转世、真有因果报应。这位阿鸠留长者他不信因果报应,但是这个人也很有德行,所以叫长者。有一次他跟一些同伴路过一条险道,结果进去之后迷了路,三、四天都没见到水草,几乎要饿死、渴死了。结果就在这个险道当中遇到一位树神,所谓树神就是他以树为居,栖息在树上的神灵。这位树神给他示现出来,知道他们又饥又渴,於是这个树神就用他的手指,右手指指端就变化出饮食,就看到那些水、那些食物就从他的手指头冒出来,供养这位长者和他的同伴。

  这长者和这些赶路的人吃饱喝足了,就非常高兴,然后就问这位树神,他说尊神,您老人家有什么样的福德,竟然您手指能够这样变化饮食?树神就说,我过去曾经在迦叶佛在世的时候(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那个时候我是一个贫苦的人,我是住在一个城里,在城门口磨镜子。过去古人用的镜子都是用铜磨光滑、光亮了,就能够当镜子来照,所以要磨的,他就给人干这个活。结果就在城门口,有一次见到有些出家人托著钵来乞食,威仪具足,这位贫人看了之后也非常的生起恭敬心。可是他自己又没有东西供养这些出家比丘,於是他就用只手指给他们指哪一家有食物,哪一家他们能够得到供养,於是就给他们做了指路的。每天这些出家人路过这里的时候,这位贫人就给他指路,很高兴的给他们指引方向。结果没想到,到了这一生他做树神,他这个手指竟然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变化出饮食。这个长者听了以后觉悟了,知道真正是有因果报应,因为他看到了,这位树神的能力这么强,过去在迦叶佛时为修行人指方向,他这一生能变化出饮食。所以这长者之后就大修布施,而且常常供养出家人,做得很虔诚,后来他自己也生到忉利天做了散花天人。

  这是佛在经上讲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体会到,人有智慧比有福德更重要。有智慧的人虽然他没有财富,像这个贫人他没有财富,可是他懂得修布施、懂得修福,来生得大福报,给这些修行人供养饭食,他自己不会缺少饭食。相反,如果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他有财富,但是他不会去修供养、不会修福,这一生的福享完了之后,来生就没福了。所以我们学这位树神,你看他用他的手指去帮助别人,别人的财富、别人的供养,不也可以为自己所用、也帮助自己修福吗?给人做指示,这是用手来广种福田。同理可以推广,假如我们用我们的语言去赞叹别人行善、去劝勉别人行善,这不就是等於用口来做福田吗?假如我们能够随喜帮助别人做善事,虽然自己没有财富,可能一分钱拿不出来,但是我们能够去奔走效力,用我们的身体、体力,用我们的手脚来协助,这不等於用我们的手脚、身体来广种福田吗?因此真正修福,你不必要有财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不是可以做种福的工具。所以必须要懂得道理,我们才懂得修福。所以前生修善积德,这一生才会有福报。那我们见到人家有福报也不要羡慕别人,我们自己好好修,将来必定有福。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这个因果、这种报偿一丝一毫都不会有差错,而且绝不会互相抵消,你行善就有善报,你造恶就有恶报,善是善的报,恶是恶的报,它不会互相抵消,各报各的。

  在《贤愚因缘经》里面,这也是一部佛经,讲到有这么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常常在只洹精舍讲经,有一次,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他带著兵路过只洹精舍,於是就在那精舍门口停驻一下来听一听,听到了这个精舍里面有一位比丘读经的声音,那个读经的声音非常的美妙,比天人读经还要美。波斯匿王听了之后非常欢喜,从来没有听过这样悦耳的声音,我们讲这声音非常有磁性,非常美妙动听。於是波斯匿王就求见佛陀,见了佛向他顶礼,然后就表达他的希望,说很希望见一见刚才那位读经的比丘,我要好好的供养他。於是拿出十万钱要供养这位读经的比丘,就请佛让这位比丘出来见见面。佛就跟他讲,说你这样,你要供养先把钱缴了,然后再跟他见面,怕你见了他的面,你就不肯布施了。波斯匿王就觉得不可能,这么动听的声音,这个人一定长得非常庄严。那佛这样讲,他是真心供养,於是就把十万两银子缴了。结果佛就叫刚才那位比丘出来,一出来,把这波斯匿王吓了一跳,看见这位比丘身材短小,长得极其丑恶,一看就恶心,他立刻就后悔,不想再布施了,但是钱都已经缴了,没办法。於是他就问佛,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个人造了什么业,为什么他的声音这么美妙,但是他的形体、容貌这么难看?

  当然佛智慧是不可思议,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能把前生后世的事情看得很清楚。於是佛就告诉波斯匿王说,这是在迦叶佛的时代,迦叶佛已经涅盘了,当时大概是处於像法时期。像法时期这些佛弟子他们往往都会起佛塔、盖寺院、造佛像来供养三宝。当时有一位国王就要起一个塔庙,命令四个臣子去监督施工,其中有一个臣子就懈怠了,干著干著不想干了,偷懒,被国王知道了,国王就责罚他。结果这个臣子还愤愤不平,他就恨恨的骂了一句,说这个塔这么大,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因为出了这样的怨言,后头的果报,五百世中他的形体都是极其短小,容貌也是非常难看,因为他毁谤这个塔,嫌这个塔太大了,结果这个因果,他自己的身材就很短小。当时的塔施工完毕之后,这个臣子也很高兴,於是就随喜给这个宝塔施了一个宝铃,塔上有铃,铃铛,他就供养了一个铃在那塔上,结果这样的善业,他五百世中音声就非常美妙。你看看,这六根造作不一样的因,得到的不一样的果,善恶的因果它是互不影响,不是抵消的。你看他用口、用舌根造了一句恶语,毁谤这个宝塔,觉得它太大了,造成他自己身材短小;结果他又供养了一个宝铃,他的声音就变得这么美妙,所以,可见得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先生的注解里头就讲到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我都是从他那本书里引来的。他讲到曾经有一个人,他在海上的一个山里头居住,结果在那山上就看到有一个仙人全身都放光,非常端正庄严,而且自然有那种天乐来给他娱乐。唯独就是他那个口长得像猪一样的口,很难看,其他的身材、各方面容貌都是极其端正,就是口像猪一样。於是这人就问这位仙人,到底什么缘故?仙人告诉他说,我过去生中修福修得很多,做善事做得很多,真的这里讲到的『宿世慈孝,修善积德』,唯独就是我造口业,常常犯那些口过。譬如说两舌,讲人家是非,可能自己行善,看到人家造恶就批评人家、毁谤人家;或者是恶口骂人;或者是打妄语;或者是讲绮语,讲一些非常无聊的话,无义语;甚至讲一些污秽的语言。所以这一生感召到那个口像猪一样的口,其他的这些六根都非常的庄严。所以因果我们岂能不敬畏!

  经文上虽然讲是「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这个宿世说过去生;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修得非常的努力、非常用功,可能不需要等到下一世,这一世他就能够得果报。在《法苑珠林》这本佛书里头讲到一个故事,十粒米就能够让他脱贫这样的故事。这是讲隋朝,我们中国历史上隋朝,在终南山,这是一个古道场,有一位大师叫普安法师,他是个开悟证果的人,圣僧。当时他要为当地一个村叫大万村,给这些村民们修福的机会,所以就设斋,这些设斋有供养出家人。当时古时候的出家人都有道行,可以真正做世间的福田,你供养他们自己真正种福,为什么?他们真修行,这一生也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开悟证果。开悟证果,他们能广度众生,所以你能够帮助他们、护持他们,这个功德很大,修福修得很大。

  当时这个大万村里头有一户人家姓田,这个家长(就是一位父亲)叫田遗生,家里非常穷,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生了四个女儿,这四个女儿连衣服都不够,都得互相借用著穿。长女叫华严,刚好才二十岁,一家人都信佛,这个长女特别虔诚。听说当时有设斋的因缘,她就很想去供养,可是自己家里什么都没有,找来找去就找到了粗布二尺,两尺的粗布,实在找不到更多的东西,就非常的悲哀。想到这么好的修福的机会,能够供养这些真有道行的出家人,可是现在又没有东西供养,就非常的悲伤、感叹。忽然就见到顶梁上有一个孔隙,这个孔隙有一些禾草,她就把这个禾草拿下来,看到上面还有十粒的黄粟,黄粟就是小黄米这样的东西。她於是就把秕糠(表面的那种皮)磨掉之后,这十粒米,就十粒粟米粒还能够做为供养出家人的东西,於是就决定把这粗布和十粒粟米拿去供僧。那自己又没有衣服穿,这家里真是赤贫如洗,没有衣服就不能出门,只好等到黑夜,夜深人静了,她就偷偷的匍匐前进,不要让人看到。到了寺院的门口,就把这个布,她不敢走进去,就把布从离得很远的地方使劲扔进去,然后把这十粒米就亲手放到了专门设在外面供僧用的饭桶那里。然后心中默默的祝祷说,我以前前世肯定是悭贪,不肯布施,所以这一生遭受这样贫穷的果报,现在我在三宝前求哀忏悔,以这样微小的供养来供养众僧。如果我贫穷的业报能够从今以后就尽了,以后不用再贫穷了,但愿明日出家人碗里所有的饭都变成黄色。因为她供养了十粒粟米,粟米是黄的。结果她祝祷完之后,流著眼泪就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出家人起得早,就做饭,做早餐,结果做早餐是用白粥,用五石的米,人多煮的粥也多,当然这当中就夹杂了这十粒粟米粒,没想到做出来的饭全都变成黄色了。大家也都很惊叹,这怎么回事?问起来,最后才了解,原来是这一家姓田的长女曾经来过,布施过十粒粟米粒,有这样的感应。当时有一些长者居士听到这样的故事就非常的感动,知道这一家人这么虔诚,所以大家都用很多的财物来帮助她、供养她,结果她家一下子就富足起来,贫穷的果报立刻就改了。后来这位女子也就出家学道去了。这是发心勇猛,布施是竭尽全力,虽然只有二尺粗布、十粒粟米,都能够令宿世的罪业消除,而转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我们要修布施,关键在於用全力,尽心尽力,这个果报就殊胜。如果是不能竭尽全力,拿起财物布施,那手哆哆嗦嗦的、犹犹豫豫的,甚至布施完之后还后悔,这样的果报就很不理想。虽然你布施财将来会有财富,但是你的财富肯定得来非常不容易,你要非常辛苦,因为你当年布施的时候就不痛快。如果你很痛快的布施,而且很欢喜的布施,没有后悔,你的果报就殊胜,你将来得财富就轻而易举,一点难度、一点障碍都没有,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修善积德都是看我们的用心,不是看我们用多少财富。

  在《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到这么个故事,跟刚才这个故事差不多。也是讲到一个贫女,这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就想到到寺院去布施、去修福。古时候的寺院都是非常有规矩,出家人也很有道行,住持都是开悟证果的大德。见到这位贫女来布施两文钱,於是就亲自出来,这老和尚出来给她做什么?给她忏悔回向,亲自来给她做。结果因为她布施勇猛,果报就快得很,就像刚才华严(这位长女)一样,她立刻就改变命运了。怎么改的?一个偶然的机缘被皇上看中,选她入宫做妃子,成了贵妃娘娘,这下可就大富大贵了。於是她就想到,这是我以前在某寺院布施钱供僧的福报,我要去还愿、要去感恩,所以准备做一次大布施。於是选择了日子,带著很多的随从,带著千两的黄金,浩浩荡荡来到这个寺院,要进行大布施。这是大施主来了,本来应该好好接待才对,没想到这个寺院的老和尚他自己不出来,打发一个小和尚,一个小徒弟代表他做接待,给她做个回向就完事了。

  这个贵妃娘娘心里觉得很不痛快,也很不理解,於是就找到了方丈室来求见老和尚。见了面就问老和尚:「我过去是一个贫女,只布施了两文钱,您老人家当年亲自给我做忏悔、做回向;我今天是带著千两黄金来布施,你怎么打发一个小徒弟应付了事,这怎么回事?」质问这个老和尚。老和尚心平气和,微笑的对她说:「你过去做贫女的时候,虽然只布施两文钱,可是那是你全部的财产,施心甚真,你是真心来布施的,那么样的虔诚,老衲不是亲自出来不足以报德。而今您这是贵妃娘娘了,千两黄金对您也不算什么,你布施的心已远不如往日的真诚,所以我就让一个徒弟代表我给你做回向就足够了。」这个典故耐人寻味,当年做贫女的时候两文钱的布施,功德比后来做贵妃娘娘千两黄金的布施还要大。所以修善积德在哪里能够真正得大福报?在你的心地,你的施心,修善积德的心真诚,你那个福报就大。那为什么会不真诚?因为在布施、在修善积德的时候,内心里夹杂著傲慢、夹杂著功利的思想、夹杂著名利的心,这些贪瞋痴慢夹杂在自己的心上,心就不真不诚,果报就大大的打了折扣。所以要真正修福,一定要把内心当中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尤其是傲慢放下,你不为自己,只为众生,那个福报是最大的。因为什么?心量广大,量大福大。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修善积德就得大福报的故事,所谓改造命运。改造命运,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训里面把道理讲得最为透彻。在历史上比了凡先生做得更殊胜的也有,《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就讲到几个案例,「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这几个故事都值得讲一讲。

  「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个故事是讲汉朝有一个人姓于,大家称于公,公是尊称,他是东海人,在东海县做监狱里的狱吏。当时,当地有个孝妇,先生早死,守寡,这个孝妇在家守节,而且奉养婆婆非常的孝顺。结果她婆婆也是好心,常常叫她媳妇改嫁,趁著年轻改嫁,为她好,结果这个媳妇就是不肯嫁,就要守著婆婆。结果婆婆为了她好,没办法,自己竟然上吊自杀了,就是怕妨害她改嫁。可是好心反而办了坏事,这个婆婆的一个女儿看到自己母亲死了,於是就很气愤,就诬告这个孝妇,说是她逼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个媳妇也没办法辩解。这位于公当时也是很尽力的想要给她辩解,还是不能胜诉,结果这个媳妇就被处死了。处死之后,当时东海三年干旱,这怨气所致。后来来了一个太守,新官上任,于公就把这个冤情向太守禀报,而且请求要为这位孝妇平反,要去这个孝妇的墓前祭祀。结果平反之后,一祭祀这个孝妇,当时天就降大雨,一下子就解除了干旱,这是感应。于公就是这样秉持公道,他虽然做狱吏,但是常常帮助那些冤假错案来平反,所以百姓都非常的感佩他、敬服他。

  有一次于公家里院子的门坏了,这些乡亲父老们都想给他修一个大门,要修多大的?就问于公。于公就说,你们要修这个大门必须要门面很大,一个大门楼,这个门必须要容纳四匹马拉的马车能通过。于公很有自信,为什么?因为我在这个监狱里治狱多年,积了很多的阴德,从来没有冤枉过人,所以我想我的子孙一定会大兴。你看古人深信因果报应,像《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于公积善之家,所以后面子孙必定有很好的果报,于公都看到了。果不然,于公的儿子叫于定国,就做了当朝的宰相,封为平西侯,封爵了,他的孙子于永侣做到御史大夫,都是高官。

  还有第二个故事,「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窦氏,这是讲在历史上五代时期,有一个人叫窦禹钧,是燕山人,他到三十开外了还没有儿子。有一次他就梦到他的祖父,祖父在梦中就骂他:「你不孝,不能行善积德,你不但无子,而且短寿。你现在必须要早点修德行善,能够希望把这个命运挽回来。」这个梦很真实,窦禹钧就知道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古人都有孝道的根基,都有光耀门楣的思想,这祖父都来梦中批评他,那不能不行动,所以窦禹钧从此以后力行善事,凡是遇到善事就拼命做。譬如说,有一个家里的佣人,把两百千文,两百千就是二十万,二十万钱偷走了,而且走之前把自己的女童,就他的女孩留到家里,这个女孩的背上贴一张纸,就是一个债券一样,写上:我要把这个女孩卖给你,来偿还我所负的债。这是古人他偷钱,还想到要留一个女儿,这都是盗亦有道。结果窦禹钧看到了这封信,非常的怜悯这个偷钱的人,确确实实如果人不是贫穷到极点,他也不可能要把自己的女孩都卖了,走这么一条路。所以并没有责怪,更没有追究,而且把这个字据给烧掉,就把这个女孩养大,养大之后给她择了配偶嫁出去,并没有私心要这个女子给他做佣人。

  他同宗的有个亲戚,因为家里穷,所以办不了丧事,窦禹钧就出钱为他办丧事;有的女儿嫁不出去,没钱嫁,窦禹钧於是就自己省下钱来补给他,使他能够把这个女孩嫁出去。家里,窦禹钧都是非常的俭朴,所有家人都不允许戴金银首饰,穿的都是很粗糙、一般的衣服。而省下很多钱来,就在自己房屋的南面建了一个书院,购买了很多的书,几千卷的书,还请了老师,给那些读不起书的人,那些年轻人上课,就是办私学,所以做的好事是不计其数。不久之后,这窦禹钧连生五子,都非常聪明,而且还梦到他的祖父跟他讲,说你这几年来功德浩大,名挂天曹,上帝都给你记了功,所以你的寿命延长三纪。一纪是十二年,也就是,三纪是三十六年,延长了很多。而且说你五子俱荣,这五个儿子都会很显贵。然后他祖父就在梦中劝勉他:你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不要退惰,继续努力行善。果然窦禹钧他的五个儿子都做了大官,像长子做了礼部尚书,次子做礼部侍郎,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侍郎就是副部长。三子、四子、五子都是当大官。他还有八个孙子,而且全都是贵盛。窦禹钧自己本人活到八十二岁,而且是无病谈笑而终,自在往生。当然可惜他没有念佛,如果念佛那可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三字经》上就有讲到他,「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是讲这个典故,这真是善人,修善积德。所以一个人能够努力行善、孝慈存心,他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决定没问题的。

  「救蚁中状元之选」也是讲的一个典故。讲宋朝有两兄弟,老大叫宋郊,老二叫宋祁,这两兄弟在一起读书,都是很聪明的、很不错的,品德也很好。有一次,两兄弟遇到了一位僧人,这僧人会看相,看到两兄弟就说,「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就说这个当弟弟的可以当状元,大魁天下,这个大哥也不失科甲,他也能够中科第。后来考试,考完试之后,这个僧人就见到了这个哥哥,就是宋郊,看到他的面相改了,就对这个哥哥讲,你好像最近存活了数百万个生命。这个当哥哥的就笑著说,我是一介贫穷书生,我哪有这么大能力救活数百万的生命?这个僧人说,其实蠕动含灵都是物命。这么一说,宋郊就想起来了,说你讲得倒有道理,说有一天我走在路上,下起了暴雨,我就看到那个路边有很多的蚂蚁洞,那个蚂蚁洞当时被雨水浸泡了,这些蚂蚁很可能都会被淹死,所以我立即编了一条竹桥,拿些竹子把它编成竹桥就放在蚂蚁洞那里,把它引到了干的地方,这样可能救活了很多蚂蚁,那不知道是不是讲这个事。僧人就笑著说,没错,就是这个事情,你救了这么多的生命,很大的阴德。所以现在小宋虽然应当大魁天下,可是你也不会在他之下。

  结果后来考完试,状元选出来了,果然是这个弟弟宋祁,大魁天下,当时这个哥哥也中了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就叫状元,状元是皇帝挑出来的,在殿试上选出来,宫殿里亲自来面试这些进士。当时是章献太后掌权,她过问今年考上科第的这些人的名单,发现这两兄弟都考中了,弟弟是第一名状元,章太后说这个好像不符合礼,你看《弟子规》上讲,「长者先,幼者后」,怎么弟弟跑到了哥哥之前?不行,换过来。於是就把哥哥提到第一名,弟弟换到第十名。结果一开榜,这个僧人讲的一点没错。可见得救蚁中状元之选,这个当哥哥的宋郊本来命中他没有状元,他可能只是普通的进士,但是就是因为做了一桩阴德事,救活了数百万蚂蚁的生命,你看修善积德他就得尊贵。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都是修善积德所致。而且他因为出自於真心做这样的好事,果报来得就非常迅速,而且非常的殊胜。

  最后第四个「埋蛇享宰相之荣」,这也是一个典故,全是历史上真人真事。这是讲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宰相孙叔敖,这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有德行的人物。在他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出去游玩,看到了两头蛇。这是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一条蛇如果有两个头,这样的蛇非常的毒,你不用等它咬你,你看到它,这种毒气你就得毙命。结果孙叔敖看到两头蛇,就把这个蛇给杀了,把它埋了,然后回到家里闷闷不乐,不想吃饭。他母亲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吃饭?孙叔敖就流泪跟他母亲说,孩儿今天见到了两头蛇,知道一定要死了,所以现在不能不先走一步,那么母亲你没人照顾,孩儿觉得心里很难过。这母亲就问,现在这两头蛇在哪里?孙叔敖就说,我因为担心再有人看到它还得死,所以我就把它杀了,埋了。他母亲就笑著点头说,孩子你不用忧虑,你不会死的。她说我曾经听说,有阴德的人,天必定给他善报,你有这样的存心,不想让别人也受害,把这蛇给埋了,这种善心就是阴德,你不仅不会死,将来你会大兴,你事业前途会很兴旺。后来这位孙叔敖果然做到了楚国的宰相,而且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宰相。

  所以从这些地方都看到,修善积德全在我们一点存心处,只要我们的存心毫不为己,专门为人,为一切众生,那就是修善积德。特别是对於众生,对於人也好、动物也好,有那种慈心,有一种不忍之心,像那个救蚂蚁的,他为什么能够得到状元这样的福报?这种慈悲的心感得殊胜的福报。反过来,如果没有慈悲心,必定会遭到天的恶报。

  在历史上,我们很熟悉的一位汉朝的大将李广将军,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名将,当时他在汉景帝时期就担任将军,对匈奴作战。匈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常常来骚扰,来入侵汉室的王朝,结果李广将军担任将军的时候杀敌勇猛,匈奴听到李广的名字就吓得魂飞魄散。所以当时匈奴都称这位将军叫飞将军李广,因为他作战是出神入化,敌人是没办法跟他相抵抗的,李广在的时候,这些匈奴都不敢入侵。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是讲李广非常的武艺高强,说有一次晚上他就出去外面巡视的时候,就看到草丛里面有东西好像在动,他就以为是只大老虎,李广就弯弓搭箭,噌一下就把箭射出去了。到第二天早上就来找那个箭,发现那支箭竟然射入了石头里头,射得很深,大家都很惊讶,怎么李广竟有如此大的功力?有首诗就赞叹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二天早上看,发现这支箭已经深深的射入了石头里头,这都是讲李广的那种功力,武力很高强。

  李广一生虽然骁勇善战,而且立功无数,可是他一生都没有得到封侯,就没有得到爵位,连他的很多部属都被封侯了,他自己竟然没有封侯。於是他就找了一位相命专家王朔来问,说我难道这命中就不能配封侯吗?为什么这么多年我战功累累,就不能受爵?古代这些算命的命相家,他们都懂得因果报应的事实,於是就启发李广说,将军你自己应该好好反省,平生有没有做过愧对良心的事情?李广说,我这一生都是为人正直,也没有造过什么恶事,那当然这打仗的时候杀人是难免的。但是有一次我镇守陇西的时候,那个时候羌人造反,我就用诈术把羌兵八百人诱降了,他们投降之后,我没有饶恕他们,把他们八百多人全部坑杀,活埋了。后来就觉得非常悔恨,可是追悔莫及,所以这是我终身的遗憾。王朔听了之后就说,最大的罪过莫过於使用诈术骗别人,最大的灾祸莫过於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卒,所以这大概就是将军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

  后来有一次匈奴又来冒犯,当时汉武帝就命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李广就自愿奏请随军出征。当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卫青觉得李广年老,就不让他去做前锋,就命他出东道去围攻单于。结果李广当时带著兵,因为不熟悉地理,在路上迷失了道路,结果这个战没打胜,单于就逃走了。当时大将军卫青责怪李广,要上奏朝廷。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就非常的沮丧,他说,我不到二十岁就跟匈奴作战,打了七十多场战争都没有打败过,本来这一次是有机会去活捉单于,不料在路上竟然迷失了道路,这大概就是天意。我已经六十多岁,最后这一场战事没打胜,还有什么颜面去接受朝廷对我的审判?说完之后,他竟然引剑自刎身亡。

  我们看李广一生为人都是很清廉,而且爱护部属,他为官四十多年,死后家无余产,是位很难得的清官勇将,可是他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而且不仅如此,他的子孙也不好,李广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都是比李广更早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李广死了以后,第三个儿子要为他的父亲报仇,就是要偷袭大将军卫青,结果这是一种反叛的行动,就被霍去病射死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一位很勇猛的将领,他有一次就带兵深入匈奴,去跟匈奴作战,结果后来兵尽粮绝,竟然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武帝就非常气愤,於是就把李陵的母亲,就是李广的儿媳妇,还有李陵的妻子,全家人都斩首处死了。李广后来这一家从此家声不振,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可见得这个杀心太严重,他自己现世就有报应,子孙也受到灾殃。

  所以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好报,子孙能够得好报,必须要戒除杀心。五戒里面第一戒戒杀,戒杀那就是修养慈心、修养孝心。孝是对自己的父母,慈是用对父母的爱心对一切的众生,这是慈。如果对众生还有一点伤害的念头,还有恼害的念头,这个杀心未断,就难免会造杀业,那么与众生就会生生世世结下冤仇,生生世世互相的酬报,苦不堪言。从李广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他这是现世花报,五痛;来世有果报我们没看到,那必定也是到恶道受苦,而且要还命债。你看他坑杀了八百人,他们死得是很冤枉,他们的仇恨会很大,怨气会很厉害,那肯定跟李广没完没了。

  佛经里面也有很多讲慈孝、修善能够得福的例子,为了加深我们对因果道理的明了,我们多讲几个案例。在佛说的《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在舍卫城一个大家族,有一天这个家里媳妇产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得非常庄严,有妙相。临产的时候,家里人都看到天空中有众花飞下来,这个男孩出生以后整个屋子充满著异香,而且好多天都不散去。这个儿子因为生的时候就有这种瑞相,所以大家给他取名叫华天。后来这个孩子慢慢长大,就听说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讲法,灵山就是灵鹫山,於是就非常的羡慕,就想去拜见佛陀。一路问著路,这样到了灵鹫山,找到了如来说法处。看到如来圣容,一切世间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而且见到各位僧众,那都是阿罗汉,神采奕奕,心生欢喜,就非常的恭敬。於是就启请佛陀说,希望世尊和众圣僧能够到我家来应供,来度化我们家。佛看这个孩子机缘成熟了,於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这华天童子非常高兴,就回家做准备。

  第二天中午,佛跟诸大弟子们就来到他家。华天童子他因为宿世的善力,有这样善福的力量,竟然能够一下子变化出很多宝座,在他的房子里都布满了,摆设得很整齐,如来跟诸大比丘来了之后,正好所有的人都有座位。华天童子又以自己的大福德,竟然不费一分钱,也不用求人,就办好了所有的妙好饮食,来供养如来和比丘。供养完毕之后,佛就给华天童子讲法。佛跟比丘众不是白吃信众的供养,你供养饮食,佛也给你供养法,给你说法。结果华天童子听了如来说法之后,立刻就得了须陀洹果,证了果,虽然是小乘初果,但是这也是圣人。小乘初果自然就带有天眼通、天耳通,而且他不会堕三恶道,叫位不退,在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他就能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真正出三界了。当时华天童子证了须陀洹果之后,就向父母请求出家做佛的弟子,父母也满了他的愿,於是华天就向如来五体投地,求做比丘。结果后来依佛教诲,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道。

  跟随佛做侍者的阿难尊者看到这种情景,就来到佛跟前,长跪合掌向佛来启请,就问佛说:「世尊,这位华天比丘过去做了什么样的福报,修了什么样的福,怎么他能够有这样殊胜的感应,出生的时候天降天花?佛给他说法,你看他能够请佛来应供,还能够变化无数宝座,还有这么上妙的饮食,这都是超凡人的能力,神通变化,怎么回事?」这些事情我们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实际上是真的,因为佛经里讲的道理我们要了解,一切法由心想生,他这个心力能量很大,所以这个能量能够转变出上好的物质。爱因斯坦讲的能量物质守恒定律,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化,物质能转化成能量,那能量也能转化为物质。现在我们能够把物质转化为能量,这个可以做到;但是能量转化为物质,现在科学还没达到,你说你从空中突然变出面包来,这个现在还没有做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佛在禅定当中,这些圣贤他们在禅定当中他们能做到,把能量变现出物质。所以这位华天尊者因为宿世的福德力,也就是他念力的能量特别强,所以心想事成,能够变现出无数的宝座、上妙的饮食。

  这种福德力怎么修来的?佛就跟弟子们讲,说过去在毗婆尸佛的时代,这是贤劫第一尊佛,在那个时代诸大弟子跟著佛一起弘扬佛法,游行於各个村落,所到之处都有很多富贵的长者竭诚的供养。当时就有个穷人一贫如洗,没有财物,见到了这些出家比丘僧,非常的仰慕,心非常的恭敬,只是苦於自己没有财力,所以没办法供养。於是他就想了个办法,拿什么供养?他就到郊外采了很多的野花,等这些比丘走过的时候,他就在那里散花,用这些花来供养,供养的心非常的虔诚,每天就这么做。结果佛就告诉阿难,说当时这位散花的贫人就是今天的华天比丘,因为当时他用至诚恭敬的心采野花来散给这些得道的圣者,所以他九十一劫投生到胜处,就是这里讲的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都投生到这些家庭当中。九十一劫可不是小数目,一劫有多长?我就曾经算过,按照佛的说法,一劫是十二点七亿年。九十一劫都生到尊贵人家,胜处,而且所生之处他都是容貌端庄,好像天人一样。而且他凡是希望要有所需要的东西,应念即至,像饮食、衣服、种种日用百物,他只要想一想,那个东西就现前,这个福德的力量多大!真的有点像像化乐天人那样,化乐天就是这样的,他希望什么,「我想吃面包」,上好面包就在眼前;「我想开宝马」,宝马车就出来了,你需要什么应念现前。到今天,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所以在这一生他得了阿罗汉道。

  所以佛劝导大众说,我们要修福必须要用至诚心,要尽量的广种善因,不要担忧我自己很贫穷,我没办法修福,那只是藉口。「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自己的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福田心耕,你要去耕种福田。从哪耕?从你的心地上耕,你的心是至诚的、恭敬的、无私的,那你所种的福的因虽然小,做的事情小,但是所得到的福是无量的,这叫因小果大。所以我们必须要拔除自己悭贪、吝啬的心,不肯布施就是没有福报,你要多布施、多供养,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

  像我们师父上人给我们也是以身示现,你看他年轻的时候非常贫穷,他跟我们讲,过去生活日用都非常拮据。去求学,他曾经跟过三位老师,第一位方东美教授,第二位章嘉大师这是佛法的高僧,第三位李炳南老居士,跟过三位老师,都没有东西供养。孔子那时候还要求有束修之礼,他连束修之礼都拿不出来,真叫一穷二白。结果后来方东美教授劝他学佛,告诉他说,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说释迦牟尼佛是大哲、是圣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方东美教授你看他晚年都是专攻佛经,他在台湾大学讲「魏晋佛学」,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课程,晚年都是讲佛法,他自己就是深入到经教里面,所以劝我们师父上人也来学佛。如果不是方东美教授劝他,他绝对不肯入佛门,他认为佛法是迷信。

  结果学了佛之后,有缘就遇到章嘉大师,这是密宗的高僧,四大喇嘛之一。章嘉大师就劝他要布施,看他没有福报,劝他多布施。师父讲我没有钱,我怎么布施?章嘉大师说,其实布施不要你一定要有钱,你有多少,你就随缘随分随力布施多少,你一块钱有没有?一毛钱有没有?我们师父说这个有。好,你就从一毛钱、一块钱开始布施,你这样努力去做,你愈做你的福报就会愈大。我们师父老实听话真干,一遇到有做善事的机会他就去布施,譬如说印佛经,他就给人送去一块钱、两块钱,放生他就送上几毛钱,随喜功德。结果愈做愈喜欢,福报也就慢慢增长,而且建立一个布施的习惯,有多少钱来第一念就想到布施。

  所以最后,你看看现在的福报多大!我们师父老人家讲,现在每年人家供养多少自己都不知道,大概一年他自己布施出去印经的款都有一千万美金,印经款每年一千万,所以福报非常的殊胜。我们现在看到老人家八十六岁高龄,身体健康,头脑灵活,每天讲四个小时经,这么大的工作量他应付自如,我们年轻人有时候都比不上他。身体健康,有智慧、有福报,这是他修三种布施得来的。哪三种布施?财布施,他得财富的果报,愈布施愈多;第二个法布施,布施佛法启发人觉悟、启发人的智慧,他得到的是自己聪明智慧;第三个布施是无畏布施,众生有忧苦、恐惧,你帮助他解脱,这就是无畏布施,得到的是健康长寿的果报。我们师父上人这三种布施,财、法、无畏三布施,一生都在努力的做,所以晚年果报殊胜!

  他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给他算过命,说他活不过四十五岁,他也相信。为什么?他说他自己父亲活不过四十五岁,他的爷爷活不过四十五岁,他的伯父也活不过四十五岁,大概是家族的遗传,所以别人说他活不过四十五岁他相信。到四十五岁那年,果然得了一场重病,他也不看医生、不治病,为什么?他是知道自己命数到了,看医生没用,医生是治病不治命,你寿命到了找医生没用。所以他也就不找医生,自己关起门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结果念了一个多月佛,好了。好了之后怎么办?继续讲经说法。到今年八十六岁,寿命延长多少?差不多延长一倍,所以殊胜的果报都要自己修得来。

  所以我们看到师父上人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法,他真做到了,我们也非常的仰慕,我们也要走这条路,师父当年怎么走,我们也怎么走。当然可能我的福报比师父老人家要稍微好一点,年轻时还不至於像我们师父上人过去那样的贫穷,师父说自己是贫贱,贫是无财,贱是没有地位。那我们还算好一点,过去我是在大学当教授,在美国的大学、在澳洲昆士兰大学都教过书,还是算有一点收入,也算有一个博士学位的头衔。我们现在跟著师父把这些统统放弃掉,这也是布施,布施做什么?我们发心来弘法利生。因为看到佛法衰微、众生很苦,最苦的是得不到正法而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很可怜!所以我们就是凭一点不忍之心,我们也来跟随著师父推动佛陀教育。

  现在我把教授工作辞掉到今年是第六年,现在就觉得渐渐有一点点福报现前,什么福报?第一个自己身体很好,精神非常的好,精神头很充足,精力充沛,每天睡四、五个小时就足够了,工作量虽然比以前更大,但是现在应付得比较自如。每天也得讲经,除了跟师父听经以外,自己还要学习,还要备课讲经。还有就是,如果希望做一点什么好事,不用自己去考虑钱财的问题,自然有人出来帮助、有人供养,有一点觉得心想事成的味道;智慧也比过去要增长很多。为什么?因为我们天天都是干三种布施,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三种布施具足。第一法布施是肯定的。第二财布施,虽然我们没有外财,我现在名下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银行帐号,没有存款,但是财用不缺。我们用内财布施,内财是用身体,用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力来讲经弘法,这内财布施,师父讲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更殊胜。第三个无畏布施,人家听了这个佛法他觉悟,本来有烦恼的他就解脱了。曾经有好几位同修,心里很痛苦得不得了,甚至有要自杀的,来找我,跟他聊了一会,他也就心里开窍,也就不自杀了。

  像去年,去年我救了两条人命。怎么说?就是有两位女众,她们都想要堕胎,因为她们学佛了,但是遇到了自己想不通的情形,一定要去堕胎,她就来问我。我就劝她不能堕胎,学佛一定要相信佛菩萨,你遇到再大的困难,求佛菩萨。要守戒,这堕胎就是杀人。下一次我会专门讲堕胎的危害,那是很大很大的,不仅是杀人,杀自己的儿女。你想想,这儿女来投胎到你这里的,都是跟你有缘,这缘不外乎就是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如果是来报恩的,你把他杀了,恩变成仇;如果是他来报仇的,你把他堕了之后,他仇上加仇,那不共戴天,没完没了。所以堕胎只会大大的消损你的福报,你跟众生结了怨,不可以。我劝导之后,而且我给她指示了方法,怎么才能够保住胎儿,她也听信了。结果这两位都把自己的孩子生下来了,都很健康。我劝她,怀孕的时候一定要多听经、多念佛、多诵经,她们也就还不错,依教奉行,胎教很重要,结果孩子生下来非常好养。所以去年救了两条人命,这无畏布施。我相信将来我的身体会愈来愈好,而且我会健康长寿。

  所以感恩遇到佛法的因缘,如果不遇到佛法,那不知造多少业,就一个杀生业就够我们受报的。我们过去没学佛之前也杀很多生,吃肉,对蚊虫蚂蚁蟑螂杀得更多,不知道尊重生命,没有这种慈心。为什么?没学佛法确实不懂,没人教,所以冤枉造了很多罪业。幸好学佛还算比较早,我是十八岁开始接触佛法,上了大学就开始接触,我今年四十了,二十多年,所以造的业相对少一点,感恩遇到佛法这样的殊胜缘分。所以这种利益不能我自己独享,我应该把这些利益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利益、得到了法喜,我自己独享那是太不够意思,不能自私自利。所以我就决心走弘法利生的道路,出家做专业的佛陀教育的老师。以前在大学里我是教金融,当金融教授,现在金融教授不当了,我来做义务的老师。出家这也是个行业,是什么行业?社会的义务教育工作者,这样定义就对了。

  你看古代出家人都是有德行、有学问,他们能够做人天师表,那真正令人佩服。他们的学问至少要相当於进士,所以古代出家要皇上亲自给他度牒,度牒就是文凭,就像我们现在博士学位的文凭一样,那都要经过考试的。所以过去家里如果出了一位出家人,像唐朝时期家里出了出家人,那都是一家的幸事,就好像出了一个状元一样。出家人也真有道行、真修行,所以能够为世人景仰。我们现在看到佛法衰,大众对佛法不仅没有信心,甚至瞧不起,一讲到佛教,这是迷信,这是很冤枉。佛陀教育是至善圆满的教育,这里头有做人的学问、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有高等哲学、有高等科学。你看现在这些西方量子力学家他们所证明的,都超过不了佛法之外,这么好的教育被人封杀,污蔑成迷信,太可惜!原因是什么?佛教没有人才。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佛法兴旺起来,必须要有人。与其希望别人来弘扬,不如自己干,自己直下承当,所以我决心走这条路。我出家,我的剃度法师、剃度恩师畅怀老法师给我起了法号叫定弘,外号定弘,内号传道,一个弘,一个道,就是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从这里来的。让我用这个定弘的法名,那就一定得弘法,一定要传道,把道传承下去。

  所以宿世慈孝就能够得到殊胜的果报,乃至作佛、作菩萨,无不是从修善积德那里打下的根基。《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十善业道这是如来佛道的根基。在佛说的《贤愚经》里面也有这么个故事,讲有一天阿难尊者吃完午饭,在树林里静坐,忽然就动了个念头,说如来出世的因缘很奇特,让一切众生都出离烦恼、入安乐境。又起了一个思惟,憍陈如等五大比丘,到底他们种了什么善根、有什么样的因缘,在佛初转法轮的时候他们就先得度?我们知道,佛成道以后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度了五比丘,就是憍陈如他们五比丘。这是什么因缘?动了这个念头,於是就下座去佛那里请问佛。

  佛就给他们讲,说憍陈如这五个人先世就跟我有很深的缘分。他说在过去久远阿僧只劫,在阎浮提世界里头有一个国王叫慈力,这个国王心地非常慈悲,常常怜悯一切众生,而且以十善业道教化国民,所以人人向善,都不作恶,人间充满了和气,国运昌隆。结果这个国里头很多鬼类,本来是专门吸食人的精血来活命的,那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都收摄身心、同修十善、不造恶业了,这些鬼魅,这些吸食人精血的鬼类都不敢逼近人类。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吃人的精血,个个都非常的饥渴,怎么办?於是有一次,有五个鬼王鼓动起魔胆,就化成五个夜叉来到慈力国王面前,就跟这个国王讲,我们本来是吃人的精血维持生命的,现在因为您的教化,这国民都修十善业,邪不胜正,我们现在都没有饮食了,我们非常的困乏,你就怜悯怜悯我们,让我们吃你的精血。

  这国王听了之后也很怜悯这些夜叉,於是就决定给他们布施,从身上拨出剑,把身上割了五个地方,一下子就血流如注,就用这些血来供养这五夜叉。这五夜叉於是很高兴拼命的喝,吃饱喝足了,然后对这个国王也非常的感恩,就像孩子依恋母亲一样还不肯离去。国王就告诉这些夜叉说,你们由於贪瞋痴三毒烦恼堕入了鬼类,现在你饮了我的血,应该回心转善,勤修十善业,脱去你的罪垢,你能够托生善道。希望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也能够用我法身戒定慧的血来供养你们,让你们能够洗除三毒的饥渴,能够入涅盘城。所以到了这一生佛在世的时候,佛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果然实现了他的诺言。这五个夜叉是谁?就是这一生的憍陈如尊者五个比丘。所以你看看佛能够宿世慈孝,修善积德,这一生能成佛、能度化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68-000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五明学佛网:定弘法师       净宗根本戒)  

 定弘法师:如何降伏YIN欲 

 定弘法师:虽YIN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定弘法师:YIN欲伤身 

 定弘法师:想求生净土,要伏YIN欲 

 定弘法师:表哥患脑血管瘤,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定弘法师:佛制不饮酒这条戒,是防止我们犯前面四条根本重 

 定弘法师:酒​有十过 

 定弘法师:深信因果,​求生净土 

 定弘法师:遇到重大问题,念观世音菩​萨是否比 

 定弘法师:用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他们就得到​ 

 定弘法师:最重​要是心出家 

 定弘法师:早晨一小时念佛、拜佛、想佛,是用念佛机代念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