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细腰身的佛像代表真正的工夫境界


   日期:2014/11/7 1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师怀瑾讲生理特点与修道(十)

细腰身的佛像代表真正的工夫境界

譬如打坐,像你们坐起来都有问题。你们每一个人,用四川话说都是勾腰驼背。年纪轻轻的练武功,大概都练坏了,都没有练对。你看每一个人的背都很厚,都是乌龟背。可是看你们的相,每一个出家人都有福气,你们出去有庙子住,皈依弟子很多,有好饭吃。就是《汉书》上蒯通给韩信看相说的:“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你们好几个都是龟背,有一点福气。当年在台湾的严家淦、蒋经国都是龟背啊。但是做工夫,背这样就不对了!

背上脊柱由尾闾到头,整整二十六个骨节(颈椎七、胸椎十二、腰椎五、骶骨一、尾骨一),讲小的就不止。在两块肩胛骨中间,这里的穴道,练武功的过去叫“还阳穴”。昏了过去的人,把他拉起来坐着,用腿在脊柱一顶,把他肩膀、头往后一扳,气一出来通过就救过来了。道家称这里的气脉叫“夹脊”,两个肩胛夹到的。

所以打坐的时候不要故意挺腰,身体放松,心气也沉下,可是两个肩膀向后拉开,颈椎靠到领子这里,佛像就是这个姿势,这样就头正尾正了。结果你们大家坐起来习惯这样弯腰驼背,身体圆圆的好像很舒服啊,腰松松的,可是气脉不上路了,如果肩部一拉开,精神就不同了,身体姿势都要改过来。

如果打起坐来,头向一边偏,那一边颈部骨节就有问题。所以想要改正,自己晓得注意,就改正了,慢慢气就走通,身体统统改好了,就是有伤也都会好。有的人两个肩膀溜肩的,普通人叫做美人肩,认为女孩子溜肩,走起路来蛮好看蛮漂亮,你看大丈夫男子汉就不是这样。
所以你真修行打坐,中国塑的佛像,宋朝以后都是塑的大肚子,那就不对了,你不要看。隋唐以前的佛像,你到龙门、敦煌去看看石刻佛像,都是三围标准的,这就是打坐的姿势,千万要坐好。这个肚子,如果姿势不对坐久了,腰椎这个地方会向后面弯起来,肚子自然会大出来了,无形中腰椎会向后面靠,如果弯曲在那里,肚子越来越大。两腿麻痛得要命,心里头念的是“我的妈呀!”不是“我的佛!”参的是“妈呀,痛的是谁呀?”这个时候自己就要注意向前面倾,屁股朝后面翘一点,否则肚子越来越大,下面两条腿的气脉就走不通了。

腿的气脉很重要,两腿的气脉不通有什么用啊!所以我常常说你们念早晚功课,“皈依佛,两足尊”,讲教理是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叫“两足尊”。讲功夫境界就是神足通,两个脚气脉没打通,不能起神足作用,两脚的气脉要是打通,就不同了。如果练武功的话,你这一步下去一走,好像没有踏到地,在空中走一样。所以“皈依佛,两足尊”,坐对了,气充满了,气脉就打通了。

肚子大大的,背厚厚的,坐起来一坨,就像一个圆球,才上座就昏沉,一路昏沉到底,出家参禅一辈子没有用,到我手里都没有办法把他改好。那真要改呀,要痛打一顿才行!那真要打是打什么?把他这些穴道、气脉、骨节都转变过来。譬如有人经常爱打哈欠,为什么?昏沉,就是他头部这里气通不过,脑部氧气不够,年纪轻轻就经常打哈欠了。打坐坐起来头脑容易昏昏的,颈椎那里有问题了。
有人坐起来就昏沉,圆陀陀的坐在那里,肚子大大的,如果供弥勒佛像,就到那里拍照就行了,是个活的大肚子弥勒。你想修行修道,如果修成一个大肚子,那要打三百板屁股了,那是修什么行啊?那五脏六腑都出了问题,都不对了。所以真正修行,功夫真到正统的定境,身材自然变成隋唐以前西藏密宗佛像的样子,这是标准身材。这个时候想偏、歪、弯,都不会了,内在自然很清楚的,有一点不准确都要改正。
四大的水大是我们身上的血液、口水,乃至男女的荷尔蒙,身体的液体都属水大,我们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常说可以几天不吃饭,可是不能几天不喝水,你受不的,水就有这样重要。所以整个的地球,陆地是浮在水面上,水多于土地,生命也是这样。人老了,发福了肚子大了,身体里的水大多了,才会肥胖。肥胖是气不通,减肥最好做呼吸法,呼吸系统打通了,同时少吃米面,多吃青菜萝卜,少吃点鱼、肉,并且还要多运动,把汗排出来,把水大调整好,不让积水滞留在身体里头。

所以我们打坐修行出汗,多余的水大去掉了,人会瘦了。所以谈到做工夫的会瘦,我说当然,司马迁在《史记》上说到,春秋战国修道家神仙的人很多,所谓“列仙之俦,其形清癯”,修道家神仙这一派的人每个形体都很清瘦,好像减肥减得过度了,跟竹竿一样,因为身体的水大清净了。我们发胖发肥,是水分排不了,所以人这个生命泡在水里头。

你到西藏看密宗,经常看到两重宝盖,在中国道家用什么表示?葫芦。把葫瓜晒干了变成葫芦,道家带的葫芦可以装水,也可以装酒、装药。其实道家的葫芦与密宗的双重宝盖是同样的意义,是两个文化的不同表达,都是代表了人体的形象。我们这个生命的身体顶一个头,上面胸口下面肚子,中间一个腰,就像葫芦或者宝盖一样。

你看西藏塑的佛像,还有隋唐时代的古画,画的佛像都很漂亮,都是现代人选美一样选三围的,腰身细细的,屁股大大的,胸部挺挺的,都是这样。到了宋朝以后,画的佛像都是老朽不堪,肚子大大的,肩膀缩下来,打起坐来好像抱个西瓜在街上卖一样,抱着个大肚子,这是不通的哦!所以真的佛像是挺的。现在的画家画一个入定的老和尚,背是弯起来,下面肚子翘起来,好像越这样越美,根本就违反原则的。你看西藏塑的佛像,胸部一定挺的,腰一定细的,很庄严。不是你们坐在那里肚子大大的,像抱了一个西瓜,好多年也不吃,坐姿都不对的,所以要改。

整理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南禅七日》《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等

我常感叹佛法的没落,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学佛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自东汉以后,到了南北朝、隋唐之间,修行有成就的人很多,尤其是隋唐以前,走的都是小乘的修持法门。后世有一个毛病,一听小乘就看不起,这也是颠倒因果。我也再三地说,学大乘没有小乘基础,根本就不必谈,等于小学基础没打好,怎么读大学呢!唐宋以后,大乘佛法一流行,尤其禅宗兴盛了,证果的人却越来越少,而说理的越来越多,讲理论玩嘴巴的人多,真修行的人少,越到后来,证果者越少,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静坐不一定要盘坐,但盘腿静坐很重要,你看隋唐以前塑的佛像三围标准,一定是两腿盘好,屁股是稍向后凸,细腰身,坐得很端正,这叫七支坐法。中国的佛像有些是大肚子的,那是宋朝以后塑的,比较不合标准。真正佛菩萨的相一定是很端正的。隋唐以前西藏塑的佛菩萨像是对的,一个真正有工夫的人,他的身体到腰部是越来越细,肚子会收进去,小腹越来越充实。不是说这里鼓出一大块就是丹田了,那是肉田,不是丹田。你看一个人肚子大大的,你用两个指头去碰却是松松的。真正修道的人这里是硬实的,并不用力,元气是充满的。

道家讲“中黄土釜”,身体这个神气是两个连环圈,道家是用个葫芦表示,葫芦两层,中间缩进去,下面一圈,上面一圈;密宗用宝盖或者莲台表示,也是双层,所以这个身体也是双层,就像葫芦一样。“中黄土釜”,脾胃属于土,“釜”就是饭锅、炉鼎,有些道书也叫做“中黄神室”,中黄神室充满,但不是肚子大啊!有些人打坐或打拳,肚子变得大大的,打坐又弯腰,以为是工夫,我叫这个是虾米包西瓜。有些画上的神仙也是那样,因为画家是外行。所以到了中黄神室充满,腰围一定细了,不管你怎么胖,这是必然的。当然也不能太瘦,像我抽烟太多,是靠不住的,不要以我为标准。你们看佛像身体是圆的,那是有它道理的。

静坐的外形很多,你们初学坐不一定要学七支坐法,你们就在藤椅上这样坐着,两腿放正,两手放腿上面,这是儒家的坐姿,叫做“端容正坐”。所以你看古人坐的木椅子,一定是端容正坐的姿态。我们六七岁读的《千字文》,有“形端表正”四个字,形体很端正,不是挺胸,是腰要正直。腰是生命的根本,练武功打少林拳、太极拳,重要是腰力。我们生命上下两个部分,就是在腰这里转折,腰正身体就正。你看我们很多同学还没有到中年耶!坐下来身体歪扭起来,弯腰驼背,不然就觉得难过,像这样的话,健康早就出了问题。你看以前满清宫廷的教育,还有蒙古、西藏方面有些地方,他们从小的教育,比较注重坐得端正了。在中国文化传统习惯是不坐软床椅的,坐软的床椅脊椎容易变形,变形就容易生病,所以现在的沙发床、沙发椅非常害人,像我从小到现在睡的都是硬板的床。

西方的运动不谈,现在连东方练武术气功的,甚至瑜珈的,都叫人把气吸进来,保持在下腹丹田,然后叫这个是“气”,那是完全搞错了,这是在玩弄“风”。而且把气憋在肚子里,只会搞得肚子愈来愈大。这么做,充其量只是帮助内脏运动而已。你注意一下八九岁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圆满成了一条线下来的,他呼吸进来是遍及全身的。真练工夫的人,懂得吸气进来时,腹部是收进去的。普动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说息了,连气都不算。能练到气了,身体绝对会健康的。有禅定工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这是自然的。童子成长了,有了男女关系之后,气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里用肚脐的自然呼吸,但这还只是气,不是息。成年人能做到随时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此人一定健康。至于进一步练到长生,也要从这里开始练。

但是有许多人把这道理搞错了,尤其是女性方面。女性作调息,收小腹时,注意力不可以在小腹,举凡任何修法,都不可注意下丹田。凡是注意丹田,没有不出毛病的,男性也是一样。守下丹田会把肚子守大、肠子结厚、胃下垂,这叫什么功夫?隋唐以后塑的佛像,都挺着大肚子,这完全是错误的塑法,这种塑法是很害人的,实际上不是这样。你看密宗塑的佛像细腰身,臀部大,胸膛大。腰是直的,胸是挺的。所以我笑你们每一个都是弯腰驼背,我现在站起来,身体还不像你们那样弯。

所以看密宗很多佛像的图案,画得很科学的,不是迷信。从肚脐以上到胸口,你看画的佛像,我们中国塑的佛像大肚子坐在那里,这不是真的佛像。西藏画的佛像,那是真的,三围均匀,不管男女,工夫到了一定是这样。这是气脉的关系。

有些禅师教人一切不用心,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死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所以我经常要你们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

整理自《如何修证佛法》《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我说参同契》《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工夫境界)(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工夫境界)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一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七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六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五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