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主讲:蔡礼旭:老师 一


   日期:2009/12/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讲
(耕读社音乐响起)《孝经》上面说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当然经典中的道理也可以让人的心里有所慰藉、有所领会。一个人的内心要真正安定,绝对不是借由外在条件,而是来自内心的明白,所谓“理得心安”。外在的东西是不可能让人的内心真正得到安定、安全、安乐。现在的人常常想追求快乐。诸位同学,什么是快乐?我们往往在谈论很多主题,却不一定真正清楚明白它的意义所在。因为一个人要能明白,要能判断正确,必须要有理智、智慧才可以。年轻人常讲: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确实可以,但是假如人生没有智慧而下错了判断,请问结果谁必须承受?自己嘛!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自己没有承受,还叫父母来承受。很多人还不会当父母,孩子都已经出世了,孩子交给父母,然后自己继续挥霍。那都是父母的金钱,而且父母的辛劳也赔进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快乐有一个先决条件:绝对不能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那么,这样快乐才是正确的方向。诸位同学,您觉得什么是快乐?到舞厅里面跳舞跳三个小时,快乐吗?跳完以后走出了舞厅,内心更空虚。所以现在人追求的快乐是麻醉,只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就好像人会肚子饿,饭吃下去很快乐,但饿的时候又会觉得苦。我之前是一个小学老师,我们每个学期会组织学生出去旅游一次,所谓校外教学,寓教于乐。古人都是遨游在山水之间的,不仅以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还能以大自然为师。那种乐趣无穷。古人看到竹子会想到「昂扬直立而不曲,敞此虚怀纳雅言」,竹子代表翩翩君子。从这句诗和竹子的形象中,我们会学到什么?学习最重要的境界是体悟。如果学习中不能体悟,那只是夫子讲的「记问之学」,就好像人吃了东西没有消化,对身体当然就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害处。我有一个朋友,毕业于某个研究所。有一天,母亲叫他处理点家事,他做完以后,母亲检查后觉得他做得不是很好,就说:“儿子,你怎么连这点小事也做不好?你怎么这么笨。”我这个朋友听后,马上脸孔变得非常凶恶,然后接着他说了一句话:“我都念到研究所了,你还骂我笨!”
请问,研究所给了他什么?有没有给他智慧?只是给了他傲慢,给了他不受教。这点小事没办好,恰恰是学习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反而对母亲的指责和批评很不能接受。事物都有一体两面,不往好处发展,就会自然地向坏处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假如不融会贯通,不与生活结合,就很难有喜悦,就是夫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诸位同学,您现在读书有没有这种感觉?「学而时习之」,大概是“不亦苦乎”,苦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人的苦,大半都是在“求不得”。苦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造成的。我们要明白这个真相,才能真正找到快乐。我来打个譬喻:
有一位女士出门,遇到一个陌生人。陌生人突然走近她,打了她一巴掌,不等她回过神转身就走了。她站在原地抚摸自己的脸颊,就想:算了,也许他心情不好,不要跟他计较。晚上她下班回到家里。她先生回来得晚,因为喝醉了酒,一进门就给她一巴掌。同样一巴掌,这位女士跟她先生说:“我这辈子和你没完没了。”你看,一个是宽恕,算了吧,不要跟他计较;一个是我这辈子跟你没完没了。痛苦是谁造成的?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只有懂得了人生道理才会心平气和,否则人就会把很多问题推给别人——都是我爸爸害的,都是我男朋友害的,都是我老师害的——无法找到根源点。
诸位同学,什么时候在学习?
一切时一切处在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本、读书。这样的学习是死板的,假如只有打开课本才是学习,那我们的学习成果都只展示在考试卷上,离开考试卷后,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处事待人。
诸位同学、老师,我们现在有没有在学习?当有些人看说:这个演讲的人长得不好,不帅。不想听了,站起来走出去,我们的眼睛马上转过来看他,这就已经没学好了。为什么?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事做人的能力。做人要专注,做事也要专注,什么时候训练专注?是老师提醒我们该专注了再专注吗?不然,随时随地要训练专注。专注能力一形成,到时候工作一来,马上就可以进入专注状态。今天我们和别人谈话,倾听要专注,假如这时旁边一个美女走过,又是北大的,气质又好,我们马上瞧她,目光留了一秒钟再回来,可能对方觉得话都说不下去了,因为他会想:你不尊重我。做事呢?做事不专心,一定无法把事情做得圆满,无法清楚地掌握细节。所以,学习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经典绝不是在书本里,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
刚才我们提到快乐,经典里面其实已经把什么是快乐告诉我们,但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少接触经典,而往往只是从社会和时代给予的信息中了解什么是快乐,而这是不是真正的快乐呢?我们无法判断,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标准,别人说这样做是快乐,我们就跟着走。
我教小学的时候,有四个地方提供学生的旅游,其中有两个地方是可以看山看海的风景区,另两个地方是游乐园,门票最少要两百块左右。我在学生表决前,就告诉大家,大自然值得我们学习,多么美丽,讲了二十分钟,游乐园我根本不介绍。最后的表决结果,大自然零票,游乐园大家趋之若鹜。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也就只好跟他们去了游乐园,去看看是不是这么好玩。游乐园里最受欢迎的项目就是从超过一百公尺的高空瞬间跳下来,然后听到一阵“啊”的尖叫。我听得头皮都发麻,这样叫快乐吗?他们是花钱找罪受,苦中作乐。我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就想自己也该去经历一下,不然不能感同身受。于是我找了个大转盘,里面有好几个小转盘,每个小转盘上坐六个人。我就坐上去,它就开始一直转,然后又给你左转右转,转了差不多两三分钟以后终于结束了。我走下来之后,已经不知道东南西北了,走路是晃的,而且还很想吐。这叫快乐吗?人现在的快乐就是不知道人生的对错,人生没有志向,活一天算一天,心里非常苦闷,所以要找刺激。那么多人想去吸毒,为什么?寻求刺激呀。现代人内心的苦闷和空虚导致他们去寻找刺激,误解了快乐。乐只有从内向外散发出来,才叫“真乐”。一个人立身行道,才是快乐。真正照着圣贤的教诲去做,内心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喜悦。诸位同学,你回想一下,我们的人生曾经帮过哪一些朋友,而他们内心留下了温暖,留下了感恩,你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太多的人会质疑:当君子好不好?大家说好还是不好?
好不好?好,声音很小。孔夫子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提升,就要懂得君子“九思”。要有九个反省、观照。哪九个方面呢?
首先是「视思明」。比方说你今天看我站在这里,你看我非常消瘦,就会明白我的胃不好。「君子务本」,一定要把根本原因找出来,「本立而道生」。你找不到根本,于事无补。一个人瘦是因为胃不好;胃不好是因为他很会紧张;所以面对紧张的人,我们就要以非常温柔的眼神看他。所以,夫子思想的核心就在一个字:「仁」。当我们越明白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心里那份作为中国人的荣耀油然而生。全世界只有一种文字涵摄人生的智慧和哲学。中国“六书”造字,把天地万物的道理涵摄在文字里面,硕果仅存,独一无二。这个「仁」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两个人——自己和他人。这个字告诉我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呢?道理不一定是正反直接转过来。不一定要“施于人”,要站在他人角度观察以后再定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一个人要招待自己的岳父。岳父住在山上,好不容易来趟城里,他觉得很兴奋。这个人因为住在城里,很少吃到地瓜,于是他买了许多地瓜来招待岳父。三天以后,岳父桌子一拍,生气地走了。回去后跟邻居说:“我这女婿看不起我,我在山上每天都吃地瓜,现在到他家去,也不拿点好吃的给我,还是给我吃地瓜!”你看,很多人很善良,但是善心做了错事,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所以这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要观察以后,他需要了,我们再“施于人”。所以诸位同学,你们要「视思明」,看到我这么消瘦,你们就应该用温柔的眼神看着我。这个时候你们就在立身行道。你就觉得,我对他这么仁慈,他一定可以感受得到。
然后是「听思聪」。我们要会听话,会察言观色,否则与人相处往往就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刚才我问在场的同学,当君子快不快乐,回答是“快乐”,声音很小。你听了以后有什么判断?「听思聪」,要听明白人家的反应,察言观色。不然你与人相处往往都没有办法了解别人的感受。「听思聪」,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人认为当君子不快乐。孔夫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师给我们讲解这句话时会讲到其中求学问的喜悦。假如老师说这是骗人的,肚子饿死了还会快乐?这样根本不可能快乐,那我们感受不到颜渊那种境界。我们就更不可能感受到圣贤那份喜悦在哪里了。我念高中时只要听到「子曰」就头大,因为这些「子曰」不是用来立身行道,是用来考试的。老师曾经提过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是有感觉有灵知的,听到这句话时,本来我正在打瞌睡,突然就正气凛然,觉得这句话说得真好。接下来老师就说:同学们,这句话要背下来,期中考要考。我那股正气顿时就消失了。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会到圣贤的那种情境和心境了。
因为有几年教小学的经验,我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失教很严重,比30年前失教程度高多了。大家会说我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现在教育普及率不是节节攀升吗?居然说失教的人越来越多。什么是“教”?什么叫“育”?我们现在对很多名词,只是了解它的名相,而不是了解它的真正涵义。不了解涵义又遑论能把这个精神做出来。「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每个字的涵义说得很透彻,抓到本质上去了,其中解释“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诸位朋友,这一句话的核心是在哪儿?要真正明白什么是善的人,才能把善说出来、做出来,上行下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该学习的,不是小孩;刻不容缓要学习的,是父母。上行下效,首先要学的是父母长辈。所以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这才是找到了根本。现在的家长说:“我跟我儿子讲,但他不听啊。”这句话已经把真相讲出来了。教育是用讲的,效果太有限了。中国人说:「身教大于言教;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孩子看了自然跟着做,根本用不着讲,小孩子最强的能力就是模仿了。但是只讲不做,到最后,年轻人会说,你都叫我孝顺父母,你为什么对爷爷讲话那么大声?这句话一讲你也接不上了。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很多人现在是学生,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为人父母。请问讲这一段话跟你有没有关系?你以后要为人父母啊。
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时候准备为人父母的智慧?孩子生出来那天赶快买书看吗?来不及了。「读书贵在变化气质」,读了书以后还要落实,你的气质和风范才能影响下一代。《中庸》里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生不外乎是学业、事业和家业。事业和家业如何能够发展得幸福,取决于现在的学习。绝对不是说等到工作以后,才想到人生的成就需要哪些态度、能力,我现在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大多来不及。俗话讲:“牛牵到北京还是牛”。这是我家乡的俚语。很多地方的俚语把人生的道理讲得很透彻,而且流传千年,值得好好学习。为什么“牛牵到北京还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要改一下。
诸位同学,我们要有判断力。只要不是人生的真理,绝对不会在经典里出现。这个你要先有判断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判断力就麻烦了,因为我们现在所读的书籍和所听到的言论,有90%以上是错误的。近代以前,知识累积很慢;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言论自由,现在人类每过五年所累积的知识、言论量就可以多一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当增加速度这么快,很多未经考证的思想充斥在我们眼前,这时要是没有判断力,思想就会被影响。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思想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今后的人生命运。因此保护好自己正确的思想比什么都重要。好的东西才吸收,不好的绝不污染自己。一定要有好的判断力。
判断力从哪里来?大家回想一下,你的人生下对了多少抉择?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吗?也不尽然。太多的人生是被际遇推着走,不得不从,你当不了自己的主人。有些人被习性带着走,有些人被欲望带着走。有多少时刻我们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所想的事情,有哪些是真正对我们未来有帮助的?一天当中清醒的17个小时里脑子在想什么?而这十几个小时思考的东西对往后的人生有没有帮助?一个人大半时间花在懊悔过去,希求未来,很少是活在当下的。我们连很多烦恼都压不住,控制不了,又怎么能自主自己的人生呢?
「学贵自知」,一个人学习的最好出发点是先有自知之明,先把自己的思想往理智的方向发展。理智的人,认识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应该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智慧,不再懊悔。而他了解到未来和现在的所作、所为、所想息息相关,就不会去贪求未来,而是活在当下。有这样的态度取决于一个人的理智。有了理智才会有判断力。刚刚讲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对的,没有出现在经典里,经典里只有「人之初,性本善」。“江山易改,习性难移。”《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因为没有得到智慧圣贤的教育,「性乃迁」,就养出了后天的习性,所以是江山易改,习性难移。这才是对人正确的认识。当这些是非善恶都清楚了,理智就建立起来了。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则是理智的根本。如果不相信就很难建立理智。
例如,首先不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你会经常对自己发脾气,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没有信心。现在有信心的人多不多?有信心的人举手。(举手)为什么是男性比较多?
(有人主动上去擦黑板。)我们用掌声谢谢这位朋友。诸位同学,道德在哪里?就在举手投足之间。这位朋友做到了“智”、“仁”、“勇”。大家不要笑,我是说认真的。她看到老师的黑板写满了,马上就没地方写了,她看得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她知道老师讲课很辛苦,如果再来擦黑板太累了,很仁慈地来帮助擦;一个成年人最贵的是什么?是面子,走出来的时候会很不好意思的。别人不敢做而她当仁不让,“智”、“仁”、“勇”在哪里?「万法惟心」,有了一颗爱心,就和道德相应了,道德不在经书里而在生活点滴中。《中庸》听说我们“耕读社”都背过了,「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事待人当中,在于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对待。这叫真实的学问。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什么刚刚举手的男性比较多?因为中国社会难免有这个的现象:重男轻女。女孩子从小被忽略,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心比较不足;而男孩子从小就受重视,所以比较有信心。这是不是真正的信心?不见得。重男轻女会延伸出什么结果呢?一个人被轻视,更容易自立自强。孟子说:「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从小被忽视,就会懂得要靠自己不能靠家庭。还有句话说到:「功成名就之人,多穷困家之男儿;亡家败身的,都是富贵家之子孙」。事情都有一体两面。一个人并不是你才能很高,人家都很佩服你,你就有信心了。才能是用来贡献给社会的,不是用来自满的。因才能而生起的自傲不是信心。而只有对自己本性了解后才能建立真正的信心。所谓「欲知人者,先自知」。
《大学》这一句话,值得大家一辈子好好去体会:「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根没长好,而要枝叶花果茂盛,天地下没有这样的事。本末要清楚,所谓「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几句经文,你可以用你的一辈子去印证,它是真实不虚。诸位同学,一个人的家庭,根本在哪?《大学》告诉我们:「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孝顺为齐家之本。现在的家庭有没有把这个本抓住?没有。没抓住本,一辈子就白忙一场。不止白忙一场,要死的时候还会死不瞑目,有些话点到为止就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的事业之道才会生,你的家业之道才会生。刚刚讲到,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时时处处都是可学之处。我们走出去,看到一棵参天大树,它庇荫的范围非常广泛。你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学到了什么?人生最重要的道理,往往都不是肉眼所能够见到的。这一棵树,为什么可以树荫参天,而不会倒?根源在哪里?根本在哪里?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刚刚有位同学跟我说,他觉得对教育很有使命。人都有第六感。你们小时候有没有感觉到好像要成就什么事业?当我在初中时,跟初中的同学非常好,觉得他们以后就是和自己一起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伙伴。等到了大学,我才慢慢觉得,不是这些同学要和我一起干大事业。人的思想观念都会有不同,因为人生的际遇不同。
「万法因缘所生」,「大道不器」,大道可以涵摄天地万物的轨迹和原则。北大有生物系,生物学有没有因、缘、果?有。一颗种子是因,必须要有什么缘才会开花结果?阳光、空气、水、土壤,缺一不可。请问大家,这个道理可以用在人生中吗?随时随地都在用这个道理。今天我们相遇是缘。
孔夫子在《论语》中交待:「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礼貌,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才能在人群中立足。第一点,要先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这是一个基本的礼貌。假如没有介绍自己,对方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就很尴尬。所以我们一见面,都是“你好,我姓什么”,“请问贵姓?”“免贵姓蔡。”礼貌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恭敬之心。敬是礼的本质。「君子务本」,如果对人没有恭敬,只是为口袋里的人民币而挤出的笑容,能不能撑很久?「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应该在内心对一切人都恭敬。
中国圣贤,乃至于为人父母者,对于后代的关爱无微不至,连取名字都能体现出来。给我取“礼旭”这个名字,父亲对我的期许是什么?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很认真的,是让孩子终身奉行的人生态度。我认识一个朋友,名字叫陈永信,这个名字就取得很好。他从小还想说一点谎,每个人都叫他“永信,永信”,他那个谎言还没出去,鸡皮疙瘩就来了。真的,你假如说谎,人家每天叫你“哎,永信你好!”自己马上生出病来,心病。因为父亲给我取这样一个名字,假如我对人无礼,就愧对这个名字,也愧对父亲对我的期许。范仲淹给他儿子取的名字叫“纯仁”,纯是一颗仁慈之心。范纯仁的德行并不亚于他父亲,但为什么名声差父亲那么多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美德。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最后当太上皇身体也还是很好的,为什么要退下来当太上皇?因为他有个贤明的祖父——康熙,乾隆不愿意让自己的名气压过祖父。保持一颗时时恭敬的心,进退之间都存有谦德和孝敬。
《中庸》里讲「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这句话有很深的人生哲理在里面。父亲为士人,儿子是卿大夫。父亲这一辈子是士人,儿子用士的礼仪下葬,但每年祭祀时则用大夫之礼。是因为父亲这辈子更大的功绩在于把儿子教成卿大夫,造福社稷苍生。每年的祭祀要用大夫之礼,是感念父亲把儿子教好的功劳。乾隆的智慧和他的祖父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就是不忘本。而不忘本的根在哪里?在孝道。
刚刚讲到「信」,信义为立业之本。一个人诚信待人,他的事业不成功也难。如果没有诚信,即使现在事业做得很大,但最后还是会必败无疑。小人行险以侥幸,弄权一时、逃税找空档等快速致富,是他不了解欲速则不达。
有报,给了他讲,今年的一百大企业和去年的一百大企业,其中很大部分都不一样了。为什么一年之间起落有这么大的差异?另外还有个现象,就是有好多公司的老板锒铛入狱。这些人叱咤风云,耀武扬威的时候,真正有智慧的明白人早就看到他们的下场了。但为什么他们自己看不到?一个人有名有利的时候,保证身边苍蝇、蚊子、蟑螂一大堆,开始逢迎、巴结、谄媚,让他越来越居功自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多好的谏言就听不进去,这时候就必败无疑。
我还看到一个报道:中国二十年来总共有一千两百个企业家自杀身亡。大家从这个数字能想到什么?「视思明,听思聪」。一切都是开智慧的时机,不是你打开《论语》,打开课本才叫学习,看到这个报道,你明白了什么?一个人的智慧要建立,有几个重点要抓住。当人统统在结果打转,他这一辈子不会快乐,患得患失:那个人怎么人缘那么好,那个人怎么赚那么多钱,那个人怎么可以娶到好老婆,为什么我都没有。患得患失的人会得一种病——忧郁症。一个人患得患失,是不会快乐的。现在得忧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也越来越高,因为人越来越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活得没意义,压力又很大,做了很多自己能力扛不住的事,太强求、太贪心。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自杀?中国人为什么强调一定要读历史?因为人类学不乖,一部青史等闲看,人类在重复同样的历史,看到别人倒下来心里想我不会。
大禹曾经说过「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一个领导人好色,外出打猎,玩物丧志,现在是常常出去打麻将,吃山珍海味。我们台湾有个商人,每天早晨坐飞机飞到香港,吃一餐广东粥,吃完再飞回台湾。你看他会不会败?必败无疑。「甘酒嗜音」,喜欢喝酒,脑筋糊涂,喜欢听靡靡之音,生活糜烂;「峻宇雕墙”,盖很豪华的房子、高楼大厦。那一些盖很大的宫殿的皇帝都是必败无疑。古代的皇帝像夏桀、宋徽宗都是亡在玩物丧志上。《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夏桀身旁也有忠臣,也向他进言,夏桀的回答是:太阳可能会掉吗?这话传到民间,人民的反应是什么?我跟你拼了,原话是“与汝偕亡”。大禹在几千年前苦口婆心,但那些亡国之君哪个听进去了?人类不要重复同样的过错。不重复同样的过错,在于他有受教之心。他遇到圣贤的教诲非常感激,抓住这个机会赶紧提升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能得到智慧,“因”在哪?“缘”在哪?有好学恭敬的心,遇到圣贤的经典,又遇到“贵人”(好老师)的相助。「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真正好的老师不难找,难在哪?“因”没几个人具备。当你这个因具备的时候,这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马上就出现。这是根源。我的人生,在七、八年前发生重大改变。回顾我的人生,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堪回首。大家看我的相貌就知道,我是个薄福之人。但诸位要了解,但是我现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过去种的种子。而我这七、八年种的种子,将在往后三十年、五十年的人生开花、结果。
现在我就娓娓道来。回想初中生活,当我考了98分,我可以大哭一场,因为差两分一百分。当你看到这个小男孩在哭泣时,你能不能判断他这一生绝对不会幸福快乐?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态,得失心重的人,这辈子和幸福已经绝缘。当然人的心境可以转,靠什么转?靠缘转。为什么少两分会哭?因为少了两分,我没有被安排到特优班去。特优班的日子怎么过?每天平均可以考五到六科,学生变成考试机器,题目没看完答案就已经写完了。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好,我很不高兴,当然没让他看到;看到同学考得比我差⋯⋯ 你们为什么笑得这样熟悉?幸灾乐祸。《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见人有善,不可生嫉妒心;见人祸患,不可生喜庆心」。看人好,应该赞叹人家好;看人家不好,应该怀有一颗体恤之心。结果我的心性刚好相反,心性一相反,心就不会快乐。一个人的福气从哪里看?福田靠心耕,祸也靠心耕。一念善有福,一念恶遭祸。
我这二十多年的人生非常的不如意。在初中一次英文考试,我考了一百分,正在高兴,老师说,诸位同学,下一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从快乐一下跌到地狱去了。第二次月考我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还有一次考国文,有个题目是:老气。选项是: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我猜了半天,选了第一个,还是答错了。又有一次,老师发了作文范本给我们学习,都是初三的学长学姐的好文章。老师看了一下作者,对全班说,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为什么语文程度差这么多?作者是我的二姐。老师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刀插入我的心里。大家觉得,我这一生会有信心可言吗?
祸不单行,我考高中联考的时候,五科总共扣了八十八分,国文一科扣了四十四分,够厉害吧?我的厄运还没结束。上高中以后,有一天我的老师突然发起脾气来:蔡礼旭,你给我站起来,假如你在上我国文课的时候继续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一个学生能让老师这么生气也实在是太过分了,但我是实在困得撑不住了。有一次期中考,我数学考了九十三分,英文考了八十分,很多同学跟我说,这次你肯定名列前茅了。我听了冷汗直流,因为国文成绩还没下来。发考卷的时候,老师说:“蔡礼旭啊,你是不是瞧不起我的国文?考四十四分。”第二名,倒数第二名。这是我的高中生活。要考大学的时候,我那颗患得患失的心还是没有克服。我姑姑非常照顾我,我姑丈在医院上班,知道有种镇定剂非常有效,就拿了两颗给我。我吃了一颗,我母亲看我依然辗转反侧睡不着,已经快凌晨一点了,就又给我吃了一颗。但两颗镇定剂吃下去了,我还是一夜未眠。当我踏入考场,坐下来,第一科考国文,等我作答了五分钟之后,突然明白了一个事实,镇定剂真有效。我国文考了五十九分,还是没及格。人生的心境不对,都没有善的因缘,就没有好的事情发生。
诸位同学,我们的思考要循着真理、循着智慧,智慧都在老祖宗的经典里。刚刚那位同学说,我的志向就是要当老师,要搞好教育,但是我现在觉得压力很大,不知从何下手。答案我们已经提到过,教儿教女,先教自己,你把根本找到。不只教儿女,教学生亦然。我们求学要有悟性。你不要说“我这句话说教儿教女,没说教学生。”那你就学死了。教学生从教自己开始做起。《大学》有一句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说,烦恼没有用,要干实事,要从根本处下手。不管是哪个行业,扮演哪种角色,为人父、为人君、为人夫、为人朋友兄弟,只要抓住修身这个「本」,就可以把家业、事业做好。根深叶茂,水到渠成。如果不从这个根本做起,你的家业、事业迟早要倒下来,因为本末倒置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人修身会产生什么微妙的变化?修身的人心善,善感福分,我们都要把因真正找到,你的理智才会慢慢建立。善心感福来,德感人才来。有福气又有人才和你一起奋斗,你的事业焉有不成之理?《大学》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好的领导人不难,就看他身边是否有跟随他五年、十年的人。假如他身边的人都才来两个月、三个月,而他公司已经做了五年了。我告诉你,小心一点,他不是好的领导人。好的领导人会以德行留住忠臣,留住老臣。忠实的人才绝对不是金钱可以留得住的,因为金钱而来的人才也会因为金钱而去。人才只要是有道义的人,就会越陈越香。俗话说:朋友还是老的好。因为人的情义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有德此有人」,我们常常羡慕别人怎么有这么多人才,如果自己不从根本下手,人才是不会自动到你的身边。《易经》里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句句都是人生的真相。现在这句话传成什么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大家注意,在这个时代,不要钻牛角尖,要「依义不依语」,只要明白义理,就不要吹毛求疵。当然有「子曰」的时候,每个字都不能随便改。一般的时候在论道理,你就不要太苛刻。
根本是你有德,才会感同样态度、同样磁场的人群过来。你「有人」了,「此有土」。这个「土」是土地,以前建功立业要有片土地,在商业的社会叫市场和机会。今天你没有德没有人,直接掌握了市场和机会,祸福相倚。你并不具备把这件事做好的德行和人才,而硬是把这个机会抓下来,最后你会惹祸上身。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最后没做好,失信于人,往后就很难发展。人不要太急,要厚积薄发,操之过急会欲速则不达。人的每一步要扎得稳定,你的后做力才会强。
现在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多长?不到三年。当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感叹他成功,这是我们没智慧判断。只要无德无人,迟早会败下来。只要有德,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有社会的价值和责任,你会引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手,就可以抓住很多的市场和机会,财富自然会来。
「有财此有用」,有了财富应该用在哪?假如继续用在「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就肯定有人会说“与汝偕亡”了。《大学》教我们最彻底的企业管理:「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一家饱暖千家怨」。钱不用在你所有员工的福利、社会的福利上,早晚众叛亲离。人生只要找到了「本」,往后的人生会很充实,而且一步一步你都会很清楚是在迈向幸福、成功。刚刚那位对教育有很强的使命感但又很紧张的同学,你不要患得患失,要了解「知止而后有定」,有了远大的志向,每一步都是往这个目标走,你会走得很充实。要走十公里,也必须要从眼前这一步踏出去。《中庸》告诉我们「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而「修身」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可以有真实的学问。
真实的学问从哪里来?诸位同学,我今天提到的经句,有没有跳出《大学》和《中庸》?我跟你们讲一个小秘密。你看我初中联考、高考的语文都这么差,但为什么现在可以引经据典?我把原因告诉你们,你们不可以讲出去。因为我就只会这几句而已。太多的人读过的经书是我的十倍、百倍,但是他们没有我这样灿烂的笑容,因为我学一条用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有一百条,一条都用不上,晚上睡觉前还要想想,孔夫子说的对吗?那完了,怎么会快乐?
学问贵在精,而不在多。《三字经》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如此,学之道亦如此。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要有所成就,一定要“专”,就是“一门深入”。这个道理,我只在我的老师的教诲中听到过。我接触了那么多的学者和专家,上三天课必须花一万、五千的那种课我都听过,但没有听到过这个教诲,让我人生求学问的道路绕了二十多年。这个道理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只在我的老师教诲中听过这一句话。
在我二十五、六岁时,我遇到了我的老师。老人家把人生的道理给我讲得这么清楚。从此以后,我才开始有了理得心安的感受。我了解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然如此,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从此后要把好的种子种下去,全心全意地去种。遇到老师以后,人生态度变了,懂得欣赏别人的好,君子成人之美,给了他。当你有一份善心的时候,「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从老师的教诲中我终于体认到,这个世间有一件事情最重要:教育。天下如何安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够昌盛,一个家庭如何能够和顺,家风不衰,一个人的内心如何快乐、如何开智慧,这些重要的问题,经济不能解决,武力不能解决。现在武力最强的是哪一国?它的问题解决了吗?它的问题是越来越大。经济力、政治力和武力,谁比得上它?但它并没有解决“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内”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它的内部有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不只是美国的问题,已经是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要解决,只有一个答案: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地方就有解决之道。因为中国文化积累了五千年的智慧、经验和方法,这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那么现在中国文化在哪里?我们是中国人。那么,外国人尊重的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的中国人?我们现在是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可不要变成败家子。一条狭窄的小巷子,你和一个小朋友迎面相对,你可以从他的动作看出来他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走过来快和你碰上时,马上退到旁边,说“叔叔好,请您过去”,大家说这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众人答:韩国人。有一个人说“中国人”)我们求学问重在自知之明,不要自欺欺人。欺人必欺己,欺己就一定不真诚。真诚是学问的根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人不能无耻,「知耻近乎勇」。没关系,现在输没关系,不代表以后会输。
时间已经到了,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诸位同学,回去会睡不着觉,这样我就不仁慈。《礼记》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治理人民,而这个大跟小是圆融的。治理国家跟治理家庭的道理无二无别。你看,治家要孝,治国要不要孝?要啊。治家要谨慎,治国要不要谨慎?当然要。治家要和气,你们怎么都看那个奖品,都没看我?专注是随时要学的,不止要专注,要恭敬。你看你们看到那里,我的内心又受伤了。好,这个理是相同的,不要被局限住了。我们在这种“升学主义”之下,脑子都被搞坏了,都变直线思考,只有这一条,没有那么多条。悟性都不见了,这些理是相融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建国君民」,虽然是说国家,但是家庭亦然。「教学为先」,靠教育才行。「人不学不知道」,透过教育,人民学到道义之后,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老祖宗在几千年前,都谈透了。结果这一些方法、理论,现在都在西方的心理学出现,然后那些心理学家说:这个是我版权所有,这是我发明的。但是诸位,你不能怪他,因为他没有翻过中国的《礼记》,中国的经书,但是中国人,你有没有看到以前的圣贤人,写出一篇好的文章,然后要去“版权所有,盗版必究”?他都是“欢迎翻录,功德无量”,希望更多的人受益,他不会想,这篇文章给你,给我十块钱。没这个念头,念念想着什么?赶快利益别人。存心差很多。而《礼记》里面提到:「相观而善之谓摩」。彼此学习,这个叫“观摩法”。
好,我们今天这个课程也要用这个“观摩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活教育       蔡礼旭)(五明学佛网:生活教育       蔡礼旭)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