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历久弥新的生活教育》主讲:蔡礼旭:老师 二


   日期:2009/12/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同学,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学去演讲,演讲完以后,主持的老师讲了一段话。他说,蔡老师讲课都是免费的,然后让很多同学分享听课的收获。结果不止一个学生站起来讲:当我听到蔡老师讲课是免费的,我很感动。他一边讲的时候,我都快哽咽了。从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年轻人的心其实是很单纯善良的,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给了他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父母给他什么印象,整个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又给了他什么印象?他还是一个初中生,离踏入社会最起码还有七、八年的以上时间,在这七、八年以前,他就已经觉得很少有人做事是不求回馈,是希望服务社会的。你看,他还没步入社会,就已经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感觉了,唯利是图啊!
我常常问到,一个小学生的德行比较好,还是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德行比较好?诸位同学,要冷静啊,这个时代有一个现象特别严重——颠倒。以前的人,人心厚道,当他觉得从他们家门口经过的行人很多,都会定期煮好开水,放在门口请人家喝。而且在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回报?没有。人心厚道,人情味特别浓厚,所以那个时候就没有忧郁症,自杀率也没那么高。因为当人内心可以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心我的时候,他就会有温暖的感觉,所以不会走上绝路。请问,当一个人走上绝路时,他的内心状态是什么情境?已经是绝望了,已经是万念俱灰了。那一个人的万念俱灰是由多少个凶手造成的?我们是不是凶手?可能是。说不定你今天坐电梯的时候,他刚好心情不好,你走进来又瞪他一眼,斜着眼看他,很冷漠。他突然间又觉得,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黑暗了。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的那种无形的杀伤力,会让人慢慢觉得,人与人之间很没有人情味,没有互助互爱的存心。
在日本有一个博士叫江本胜,他做了一个实验:拿同样来源的水,对第一杯水不断地称赞它,说这一杯水,让我解渴,滋润我的生命,我非常地感谢;对第二杯水是骂它,你怎么这么难喝,我讨厌你,我恨死你了。对它们讲完话以后,就把这两杯水放到高倍显微镜下做实验。第一杯水的结晶很漂亮,是六角形,相当的美丽;第二杯水无法结晶,而且照片拍出来就好像有一个小孩被责骂,然后躲在一个小角落的样子。这一本书在市面上有卖,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们和物质是互相影响的。你的意念很善良,你们班的人都很互助友爱,那么一个新的同学刚走进来,还没跟你们交谈,请问你们有没有交流呢?刚刚我走进来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跟我讲一句话,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所以我就露出灿烂的微笑,我们彼此之间都能够感受得到。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其实还非常非常多,水可以感受到我们给予的那种态度跟磁场,那请问其他的东西,可不可以感受到呢?
我们在台湾做了一个实验:拿了三碗白米饭,第一碗,称赞它,你滋润了我的生命,让我得以成长,谢谢它;第二碗,责骂它,怎么那么难吃,我很讨厌你;第三碗饭呢,理都不理它。一个礼拜以后,结果出来了:第一碗饭发酵了,有一种淡淡的香味;第二碗饭发臭了,发黑了;诸位同学,第三碗饭呢?第三碗饭比第二碗还要臭,还要黑。
诸位朋友,为什么?
大家看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还可以合好。假如那个老婆说,我懒得跟他吵,她先生可能会气得吐血。因为吵架的时候,还可以把情绪发泄出来,还会有沟通,而很冷漠的时候,彼此心理的压力会更大。脾气暴躁会得心脏病,情绪统统压抑下来会得癌症,两个都不好。所以应该互相感恩,互相赠与,互相珍惜,互相称赞,这样在家庭和团体当中,就会非常地舒服、和乐。
我讲完这一个米饭的事例,刚好有一对夫妻,先生身子向后仰,因为儿子坐在中间,太太坐在右边,这个先生伸出他的右手,拍拍他太太的肩膀,用眼睛告诉她说,老师在讲你呢。虽然我都没有听到他任何一个字眼,但是我看到他的眼神,能看得懂他的意思。 “视思明,听思聪”,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很替他紧张,因为我已经想到下一幕会怎么演。你们有没有想到下一幕怎么演?你们比较没有经验,你们还没结婚嘛。我就看到这个太太弯过头来,狠狠地瞪了她先生一眼。但是这一位先生,到底了不了解太太瞪他那一眼是什么意思呢?
诸位朋友,一个人要活得明白容易吗?人家瞪我,我们还搞不清楚,很多的男人,他的太太跟他提出离婚了,他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跟他离婚。他太太为什么瞪他,为什么跟他生闷气?假如他太太真的无情的话,还会陪他来跟孩子一起上课吗?这么难得陪他一起来上课,来照顾孩子,从这一个点上可以推断得出来,这个太太在家里一定是很肯付出的人。那你看,这一些优点先生都没有看到,只看到她生闷气。
我们上一次提到,一个人要建立理智,要有哪一些态度?诸位朋友,你们不要伤了一个人的心。我们学的东西要能够真正利益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记在心上。为什么一个小学生的德行,很可能比大学毕业生的还要好,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只在哪里用?在考试卷上用,而不是学了以后放在心上,时时落实在自己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我们常常想,要多帮助别人,服务别人,你们一定学过一句话,叫为人民服务。那请问这样的态度,我们什么时候提起?所以,学问在于无时无刻当中能用出来。我们满口仁义道德,结果看到一张纸屑不捡,假如你的老师满口仁义道德,然后校园里面的纸屑就那么一张,他却不捡,你以后还会不会尊敬他?人最佩服的是什么?是能够言行一致。当你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你的生命将会给非常多的人带来震撼,能够帮助非常多的人成长。
诸位同学,你觉得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够奉献家庭,奉献社会?(回答:每时每刻。)来,掌声鼓励一下。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每时每刻都在立身行道。你就能给学校,给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树立一个好的模范,你就对社会有了相当大的贡献。我以前也接触过一些书籍,提到了生涯规划。你们有没有看过生涯规划的书?
我们在学校当小学老师也好,当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好,都规定要在一个学期之内,去学习差不多一百个多小时的研习,请一些专家学者来讲课。当我们自己站在讲台的时候,跟小学的孩子说:诸位同学,上课要踊跃发言。来,哪一些同学勇敢,赶快踊跃发言。这是要求小朋友的。结果当我们坐在底下,上面是专家学者在讲:来,大家踊跃发言,互相分享沟通一下。底下会有一个景象出现,所有的老师都把头低下来。讲别人都很容易,讲自己呢?诸位朋友,假如我们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请问你能赢得别人对你内心的尊重吗?难哪!见面的时候跟你笑一下,等你跟人家擦身而过,他的脸马上变了,为什么呢?你的言行不一致,就被人引以为笑柄啊。
我有一个朋友说,什么行业的人都可以娶,就是不娶一种行业的人——小学老师。我就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他说,小学老师每天都是“你给我干什么,你给我干什么”,统统在要求别人,所以回到家里也是“你给我干这个,你给我做那个”。当然,这个同学的话有点偏颇,小学老师假如是一味要求别人,确实很难跟人相处,但是这个小学老师,假如真正了解如何为人师表,那她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来,而且她真懂得为人师表的时候,诸位男同学,这样的女孩子最值得娶,保你一生幸福美满,因为我很有经验。大家不要误会,我还没结婚呵,为什么我很有经验?我已经看了三十三年了,因为我妈妈是小学老师,而我今年三十三岁。
中国字涵摄天地之间的道理在里面,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家,别无分号。中国字把人生的智慧涵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言语都办不到的。我们来看这个“教”字,一个“孝”,一个文章的“文”,所以教育首重什么?(回答:孝。)你看,一个字就把核心挑出来了。好,我们一听到“孝”字,能联想到什么?哪一句最熟悉的人生格言?(回答:百善孝为先。)
你们的学问太渊博了,四个人讲的好像都是不同意见,所以我一下子太震撼,请你们不要见怪。“百善孝为先”,这一句话体现出人生的哲学。那么教育的目的在哪里?什么是教?什么是育?什么是教育?诸位朋友,你记住这三个问题,你去问你的同学,你的亲戚朋友,他已经教三年,教五年,甚至教十年书的,你问他什么叫教育?你看他讲不讲得出来,假如连教育是什么都讲不清楚,请问他这十年在干什么?好,再来,你回去问你爸爸,问你妈妈,什么叫教?什么叫育?什么叫教育?我们的父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假如你的父母回答不出来,而你现在又在北大,告诉你,你要给你爸爸磕三个响头,给你妈妈磕三个响头,为什么?因为他教你教得这么成功,但是他却讲不出来,这是真正抓到教育的本质。
我母亲是小学老师,她有非常多的同事教了一、二十年的书,学生教得不错,(注意这个不错你要小心,什么不错,成绩分数不错。颠倒随处可见,我们当老师的不一定讲出什么是教育,只是能把学生的分数教得很好。)但是很多老师的孩子却教不好,他们会来跟我母亲说,你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我妈妈对他回答:我不会教,我都是乱教的。我那个时候听了我妈妈讲这一段话,内心就觉得我妈妈怎么这么不尽人情,人家都在夸你了,你还说都没有教了,好像没给人家什么台阶下。但是,那时候我还没有从事教育,等我自己从事教育,接触了那么多学生,接触了那么多家长,我终于体会到我妈妈那一句话的深远含义了。
我自己做教育以后,就了解到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的根源在哪里。有没有一个人二十岁了,然后他马上就有范仲淹的胸襟气度?没有吧。有没有哪个人二十岁以后,马上变成杀人魔王?但是有很多家长是这样思维的。他去算命,算命的说,你这个儿子十三岁以后才会乖。然后他每天在那里算日子,快十三岁了。突然,十三岁那一天,乖!乖不乖?
要怎么收获,就要先种植,先栽培,这是人生的真理。一个人人生的思想观念,根源在家庭,所以要从果推因。你们能到北大来读书,你们的父母下了不少的功夫。因为我自己教书,所以我就不断去观照自己的人生态度。我们家读书,从来没有人催,赶快去念书啦,不要看电视了,没有这个动作,当然我们不是天赋异禀,大家不要误会,看我的样子就不算天赋异禀。很多的家长说,你看别人的孩子都这么好学,自己的孩子不好学,他就很生气。我就会告诉他一个事例:
有一个妈妈,坐在那里看电视,然后对儿子讲,你赶快给我去念书!她的儿子迫于无奈,慢慢站起来,然后边走边回头,依依不舍,要上楼的时候,还要抱住柱子,久久不忍离去。最后,他的母亲讲,你再不上去的话,我就家法侍候!他迫于无奈就走上去了,边走脑子里在想什么?那女主角会怎么样,男主角会如何。所以当他坐在椅子上,虽然身体在书房里面,心在哪里?但是,他的家长能看得清楚吗?家长会认为,只要他坐在书桌前就已经达到目的了。错啊!你相不相信这样逼出来的孩子,等到他真正考上大学,去读大学会是什么情景?犹如一匹什么?(回答:野马。)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每天有看到很多野马在奔腾?
一个为人父母者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当他不在的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懂事,在离开父母的时候,孩子还能够遵照父母给予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做人,这才叫真正的成功。而现在的家庭也好,社会也好,重表象不重实质,颠倒啊!他虽然开的是豪华轿车,住的是昂贵的别墅,但是夫妻每天在吵架,孩子在慢慢地一天天变得不孝,他都没有警觉到。所以孔夫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上一节课最常谈到一句话,“君子勿本,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个人的智慧在于他能不能了解所有人、事、物的本末先后。人生是一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假如这个先后次序颠倒了,这一生将会徒劳无功。比方说,念大学的时候,是用功读书,把实力培养好比较重要,还是交女朋友重要?都在于取舍。而随着每一个人的取舍不同,走出来的人生格局也不尽相同。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要走好。这一步先踏到哪里,决不可以踏错。人生踏出脚步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踏出的方向最重要。假如你这一步很快就踏出去了,从整个人生全局去看,跟你的目标已经背道而驰了。等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忽然惊醒,这个时候你会对你的后代子孙说,假如人生可以重来一次,然后你的孙子就说,啊,我好想睡觉。人生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没有,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谨慎的态度,去走好每一步。
那么,有没有人人生走到现在连一个错误都没有?假如有的话,对不起,请你上来,我要下去听你讲课了,您的学问道德一定可以利益这个社会国家。既然人生不可能没有错误,我们就应该让错误减到最低,那如何让自己的错误减到最低?诸位朋友,你看现在的人是不是这样思考:人生都会有错误,不可能没有错误了。然后就没话了。请问,这样的体会对你有没有帮助?同学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聊人生,也聊得满起劲的。三个小时过去了,离开这个茶馆的时候,对每个人有没有帮助?都没有找到本末先后。就好像一大堆很灿烂的花朵,没有根,把这一捆花拿回去,插在花瓶里能插多久?三天、五天统统都没有了。这是因为没有找到人生的根本。假如这个道理,你探到底了,能够接触到大地了,它就可以发芽生长,甚至于可以开花结果,而这个果实掉下去又变什么?又变成另一棵树木。所以,一个种子可以变成一片森林。
诸位朋友,范仲淹那一颗种子现在变成什么了?一片森林。你要不要了解那一颗种子长得什么样子?你要不要了解它施什么肥,是怎么照顾的?我现在提起范仲淹这个例子,跟前面那个题目完全相应了,既然人生不可能没有错误,那我们应该怎样减少我们的错误?向所有人生走得成功的人好好学习嘛。多向人请教,把他成功的人生经验好好地吸收进来,就能让你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
范仲淹这一颗种子,到现在不知道已经长成多大的一片森林。我在演讲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两个范仲淹的后代,一个是在电视里面,两千零二年,在山东曲阜举办了一个全球华人读诵圣贤经典的集会,其中以孔老夫子的教诲最多。这是一个相当好的集会,邀请了范仲淹嫡传的后代,也不知道是第几代了,因为离现在已经超过一千年。他的后代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阳楼记》,这是范仲淹很重要的一篇文章。他的后代子孙把它谱了曲唱出来,歌曲非常的优美。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他唱到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范仲淹的在天之灵会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走错。他的人生态度根植在后代子孙当中,让他的家风绵延了一千年不衰。我遇到的他的两个后代都是老师,其中一个在海南一个名校教书,教得很好,也是教古文,这一位老师的女儿,在北大中文系念书。我实在没时间去找她,你们以后遇到她的时候,请代我向她问好。
诸位同学,您看到范仲淹的这种风范,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下完课,回到寝室,跟你的室友说,我告诉你范仲淹的故事,讲完以后跟你有没有关系?我有一段时间在企业界服务,从事的是成人教育,来上五天课要交一万人民币,我曾经上过三天要一万三千多人民币的课。诸位同学,什么傻事我都干过了,你们就别干了吧。上这么贵的课,对自己的人生不一定有好处,甚至有坏处。
我们上一次提到一个重要的观念: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君子务本,要改命运还是要从源头改。稻子长得不好,你在那里把稻子统统都砍掉,然后砍完以后在那里等,有没有可能再长好的?你种下的都是坏的种子,怎么可能会长出好的呢?从源头改,才能真正改变你的命运,所以要从思想观念开始改。
我们刚才讲到,现在这些课程这么贵,不一定有好处,甚至还有坏处。现在的人有一个迷失,认为新的东西比较好。但是大家冷静想想,现在的社会乱在哪里?乱在思想。现在的人都是什么思想?我们要观照自己的思想,要找到根源。今天你听完这个道理,请问它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帮助?是不是突然有一天,蔡老师又讲课了,当蔡老师说,好的思想就能决定,你可以在下面接上,好的行为。这样是不是好厉害?现在有太多的学子,就觉得这样叫厉害。茶余饭后在那里聊人生的时候,能接个几句他就觉得,嗯,这个我知道。那不值得骄傲啊,真正是每一句已经结合成你的生活,已经融入你的人生,这一个道理对你才有意义呀,不然都是耍嘴皮,所谓“群居终日无所用心,好行小惠难矣哉”。
诸位朋友,我问你们一个问题,请问你是中国人吗?你们还想那么久,当中国人要这么小声吗?(回答:是。)好,我再问一下,你是中国人吗?(回答:是。)我常常会问这个问题,我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大江南北将近二十个地方,他们的回答情境跟大家差不多。第一次问的时候都没什么声音,第二次问回答比较大声,第三次问就更大声了,然后我就跟他说,大声就有用吗?你看,人生有很多认知会误解,就好像哭声越大越有饭吃,没有这个道理。
“穷天下之辩者”,假如一个人能够让所有很会辩论的人,在他的面前都觉得口才很不好,不敢在他面前耀武扬威。那么“穷天下之辩者”,是有什么能力的人?不在辩,在木讷。而这个木讷的背后是什么?是把所有的道理先做到再说。当那些只会辩论而言行不一致的人遇到他,会感到羞愧,一句话都不敢讲。你看我们有多少的人生认知是偏颇的。“服天下之勇者”,一个人能服天下的勇猛之人,不在勇,在怯。他懂得如果这一件事情做不好,将会牵连很多人,所以不可不谨慎。子路有一次跟孔老夫子讲:“子行三军,则谁与?”就是说,夫子你率领三军去打仗,你会带谁一起去?当然,夫子“听思聪”的功夫很高,知道子路是想耍一耍威风,这是一个机会教育点。孔老夫子马上跟他说,暴虎冯河的人我不会跟他一起出去。这个暴虎就是空手跟老虎打架,冯河就是水流很湍急也不坐船,逞匹夫之勇。夫子说这样的人我不跟他配合,而是“必也临事而惧”,面临事情懂得考虑,懂得谨慎,“好谋而成”,懂得多思考,多跟人请教,三思而后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有勇之人。
所以,我们任何的人生认知都要抓到本质上来,务本才能利人利己,抓不到本质不仅无法利己,甚至于还会误导别人的想法。如果有一个年轻人,今年二十五岁,从出生就在美国,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的血统一定是中国人的血统,但是他的思想呢?是谁的思想呢?
这个问题很难吗?我有这么恐怖吗?你们第一排都不敢坐,连问题都不敢回答。这个时候我们要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位朋友,这一句是在建立理智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复习一下,建立理智需要有哪一些态度?
诸位朋友,当我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请问上一节课有意义吗?上一节课的意义就是你遇到人刚好认识蔡老师,你可以跟他讲蔡老师的演讲我听过了,这样对你有没有帮助?我那时候在上课,我们自己还办课程,很多人花了相当多的钱来听课,有时候听完课还要发一张证书。有的人家里两三面墙都是证书,然后见到别人就说那一节课我听过了,那一种课我也听过了,这样不只没有好处,还有坏处,增长了他的傲慢之心。
诸位同学,要谨慎哪,“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您在吸收一个道理的当下,如果认知不正确,你不只没有进步,还会有障碍。中国的学问特别重视“慎于始”,态度都摆正了,才是真正在求学问,态度没有摆正,这些学问会害你一生。这些话老祖宗常常提醒,我打开《礼记》这一本书,第一篇《曲礼》给我们四个人生提醒,第一个叫傲不可长,一个人只要起了傲慢心,他的学问绝不可能建立起来。
诸位再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有的祸国殃民者有没有读书?都读了。请问对他有没有好处?没读书只害一个人,只害一个家,读了书害天下,害社会,不可不慎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秦桧在那里读《四书》,跟范仲淹读《四书》的体悟差多少?天差地别。根源在于思想和存心,范仲淹念念想着如何利益人民的生活,而秦桧念念想着如何飞黄腾达。
我在去年的三月十五号到了深圳,上完了第一天的课。我要去之前,当地的老师想请人来讲《论语》、《四书》,结果他们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刚好我们海口有一位老师,跟深圳的其中一个老师是朋友,联系到我在海口开一门功课——《弟子规》。诸位同学,你看到这三个字会想到什么?《弟子规》是谁学的?小孩学的。谁是弟子?你接受孔老夫子教诲,你是弟子啊。在家庭里面,你是父母的弟子,虽然活到四十岁了,你永远是你父母的孩子。我们这一生永远都是孔老夫子这些圣哲人的弟子。只要你受教,你就是他的弟子。弟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做到啊。我们今天怎么感谢老师?是教师节的时候拎着大包小包去感谢他吗?最好的感谢是踏出这个校门十年以后,你成为十大杰出青年,那是给老师最大的回馈。当你成就的时候,父母、老师的快乐不亚于你的快乐。
我为什么有这么深的感受?今年教师节,我打电话给我的小学老师。这一位老师是我的一个大贵人,她因材施教,把我从成绩很不好整个拉起来。她只用了吹灰之力,就把我“噔”拉上来。当然,我的老师学过物理的杠杆原理,她知道怎样用巧力把一个人拉拔起来。一个人懂不懂得如何帮人,相差很大。我要升五年级的时候,刚好我母亲跟我同一个学校。我的老师就问我母亲:这个孩子怎么教?我母亲想了半天就说了:嗯,这个孩子啊,不爱读书,不过,很爱面子。诸位同学,爱面子好不好?对自己是不好了。但是,你也可以利用他爱面子,把他拉拔起来,就看你怎么去借力使力。结果我的老师听到这一点,哦,好!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
记得我们在编班的时候,整个操场有十二个老师,站在操场的两边,分别是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一班某某某同学”,在中间的这一团学生中间就有一个人跑出来到一班。我那时编到七班。一个孩子刚到新的班级,都是非常木讷、含蓄。当同学都集合好了,我的老师就带着到了教室。到了教室以后,老师就说了:“蔡礼旭,带两个同学去领扫把。”小学生被老师叫到,怎么样?无比的兴奋!与有荣焉!我就赶快“啪啪啪”去拿回来。我们还没喘完,老师又说:“蔡礼旭,带八个同学去搬书本。”我这一辈子,从来没这么光荣过!成绩都是一、二十名的人,哪有什么好光荣的?我那一颗信心被唤醒了。就这样不知经过了多少时间,都差不多尘埃落定了。老师就说了:“我们现在来选班长,我提名蔡礼旭。其他的人你们自己提名。”在那个新编的班级里,四周看一看才认识三、四个同学,都是不认识的。诸位同学,你猜谁选上了?你们怎么都有先见之明。我选上了。那班长等于什么?品学兼优叫班长,不然就糟蹋班长这个名号了。从此以后,我的成绩没有再掉到三名以外,都是一二、一二了。你看,懂得抓住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帮助他一辈子改变啊!这就是我的小学老师。
后来我正式当老师,我很感谢她,邀请老师一起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聊得很开心。刚好这里的服务人员,跟我有点熟,她就跑过来说,哇!你怎么聊的这么开心,这一位长者是谁?我说这是我小学老师。她听了很感动,说小学老师到现在还这么好!我在这七、八年开始接触到圣贤的经典,在跟老师聊的过程当中,就把这些人生的成长跟老师讲,还送了几本书给她。我的老师接了这些书以后,就跟我讲,从今天以后,我是不是要叫你学长。你看,假如你跟你的老师有这样的人生情境,好不好?
人生啊,不要看电视看得痛哭流涕,好感动!然后离开这个电视荧幕以后,该怎么痛苦还怎么痛苦。感动的泪,都没有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流出来,要把电影里面的真情真爱,搬到自己的人生来,要自己当男主角,要自己当女主角,要自己当导演。
诸位同学,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你是谁啊?(回答:观众。)观众?你也太冷静了吧。当我们看到电影中的那一份忠义,那一份道义,你要让那一份感动长存在你的心中,你这一场电影就没有白看。你的一辈子都会改变。所以,一个人会不会学差很多。我在初中三年,一天考试平均五科到六科。这样的日子滋味怎么样?身心俱疲呀!突然有一天,我们的理化老师,一位教书非常认真的女老师,有感而发告诉我:“人生不能有傲气,但是不可以没有骨气。”我本来已经身心俱疲了,突然眼前一片光明。那句话就好像一道光一样,照进我的心田里面。我一辈子都没有把这句话忘记。你看,一个人肯好学,一句话都能改变生命。
很多人说,我这一辈子都没遇到贵人。这种话叫妄言。讲这种话的人没有学到反求诸已,人就是没有理智,把责任都往外推。我们这一堂课,大家互相学习完了,每一个人的成长决然不同。所以,跟这一堂课有关系,但不是决定性的关系。根源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态度。天助自助者,肯帮助别人的人,天就是他人生当中会遇到的一些人、事、物,这一些人、事、物能否成就他,要看他自己。会学的人,纵使在逆境当中都会有很大的成长。不会学的人,金山银山到他的面前,他变败家子。功夫在自己的这一片心田。所以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能扛大责任的人,在顺境当中都在学习,都在快速成长。要找到根源,人生才能真正活得理智,才开始当一个明白人。
诸位朋友,你活得明白吗?你现在走的路是正确的吗?你确定你的思想是正确的吗?这比你考研究所重要太多了。那么我们人生如何抉择?刚才提到我的小学老师,成就了我的人生。我很感谢她。后来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在整个中国大陆还有很多国家地区讲课,一年跟老师联络一两次。在一段没有联络的时间当中,她的大伯(她的先生的哥哥)有一天跟她讲,说正在听一个老师在大陆讲中国文化。我的老师就跟他讲,说有一个学生也在大陆,这个学生以后也会讲得不错,以后也有可能上电视。然后她那个大伯就问,你的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结果讲出来,我的老师很惊讶,当场眼泪掉下来。今年的教师节,她接到我的电话,激动地掉下眼泪。她说这一段时间已经听到我两次了,一个是从她大伯那边听到,一个是从一个同事那里听到。所以我深深感受到,父母老师最高兴的就是我们有所成就。所以我们要感恩老师,感恩在生命当中,所有曾经付出、关怀过我们的人。那要怎么回馈他(她)们?一定要把人生过得充实,过得有价值,这将会让所有疼爱过我们的人,感到无比的欣慰。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才行。
我们刚刚提到,要做个明白人。一个人二十五岁,在美国长大,他的血统是中国的血统。他的思想却是美国人的思想。诸位同学,血统会影响人生还是思想?(回答:思想。)对呀!所以我们在那里大声说:“我是中国人。”血液是中国人。思想呢?要活得明明白白呀。什么是中国人的思想?我们有没有细细地去看过自己一天的思想?
一个人活得理智,第一个要领会到:“人之初,性本善”。不仅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性本善。不相信自己性本善,你这一生绝对没有理智可言,这一生都活在自怨自艾、自甘堕落当中。消极、瞧不起自己,会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你不相信别人性本善,你会处处都看人家不好,只要你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朋友可能会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要上厕所,对不起,我要去干什么,统统赶快走。因为你到处看人家不好,人家全身不自在、不舒服,那你绝对没有人和可言,人际关系就会处不好。所以这个人生态度所延伸出来的层面太大太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这一句话,你们能不能答应我,一辈子都不要忘记,这样我死也瞑目了。你们这辈子记住这一句话,就够了。我当初到澳洲去学习了半年,跟我一起学习的,最起码有一百五十个人。当我们一百五十个人都离开了这个学校,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而他们跟我一样,遇到的是同样的长者、老师。我上一次讲课的时候,有没有讲到一个叫卢叔叔的长者?这个卢叔叔,他现在是全世界的卢叔叔。他坐在我旁边,又跟我住在同一个宿舍里面,他非常的谦退,就好像我隔壁家的叔叔一样,都不让人觉得他有很高的智慧,很渊博的学问。我们不会看人,诸位同学,看人重不重要?重要。好,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儿讲如何看人。










诸位同学,大家好。
孔夫子教诲我们,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要成就,有三个态度要时时提起。第一个,“好学近乎智”;第二个,“力行近乎仁”;第三个,“知耻近乎勇”。从这里就点出来,一个人的学问要成就,第一要好学,第二要力行,最后是“知耻近乎勇”。人的勇气在哪里?勇气在于敢面对自己的习气,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能全然地把面子丢掉,全然地去修正,这是有知耻之心。因为一个人知耻,才能对得起生命当中所有爱护、照顾我们的人,假如我们不知耻,而自掘坟墓、自甘堕落,那会伤多少亲朋好友的心。
诸位朋友,我们晚一天开智慧,父母、亲友就要多痛苦一天。这个深刻的体会,来自于我教导学生学习圣贤的经典——《弟子规》。那时我刚刚教了一个多月,我觉得这一本书里的道理,句句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赶快拿了两本,从高雄开车到台中,开了三个小时,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他有两个女儿,一个两岁,一个四岁。到了台中以后,饭还没吃,我就开始跟他讲,《弟子规》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可以拖拖拉拉,不可以傲慢随便,这一点对孩子的一生太重要了。
诸位同学,你爸爸叫你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应?啊?干吗?我要看电视啦。超过一半的学生,回答就是那两字:干吗?才两个字,严不严重?严重啊,所有的一言一行,都从哪里出来?从这一颗心,当心偏颇了,所有的言行都会偏颇。我们做教育的人,最强调的就是这一颗心,所有的学问要内化,变化气质叫教育,那气质为什么会变?“相由心生”,心变了,从迷惑变觉悟,从作恶变行善,从傲慢变谦卑,这叫教育。
而这一些深度的观察,深度的认知,都是因为这七、八年来,看过经典我才懂得。而这些人生认知,在你大学联考的什么时候考过这一题?大学联考有没有考“父母呼,应勿缓”做不到,对人生有什么影响?一、赚不到钱,二,有没有考过这种题目?这一题是影响一生的态度,没考过,考的都是什么?我们十几年的学习,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用不到。“知所先后”,能影响一辈子的这些能力,让你在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再来学,难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活教育       蔡礼旭)(五明学佛网:生活教育       蔡礼旭)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